籍貫: | 合肥 | ||
閱讀粱小斌在诗海的作品!!! |
基本概況
梁小斌,朦朧詩代表詩人。 姓名:梁小斌 興趣愛好:玄想 座右銘:不要讓我吃東西 性格:非如此不可 星座:水瓶座 血型:A型 喜歡(崇拜梁小斌)的人:魯迅、維特根斯坦 想做的事:埋在西藏 藏族朋友:旺秀纔丹 令自己滿意的成就:詩集《少女軍教隊》;散文集《獨自成誦》《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說》 近期目標:讓作品走嚮世界 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接觸藏族的:1992年 對藏族的什麽最感興趣:酥油茶 眼中的藏族文化特點:親切、詳和 眼中藏族人的特點:一半皮襖,一半胸膛 受藏族哪方面的影響最深:宗教 是通過什麽途徑成為藏族人的朋友:寫詩 關於藏族文化, 喜歡哪些作品:阿來《塵埃落定》,謠麯等
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山東榮成人,1954年生於安徽合肥。 1972年畢業於合肥市第32中學。同年開始創作詩歌。 1976年參加工作,先後為合肥製藥廠工人、秘書,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編輯,《婚育》雜志編輯部主任。 1979年經詩人公劉介紹到北京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首屆“青春詩會”; 同年10月,《詩刊》發表《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作品,它們後來被列為新時期朦朧詩代表作,選入高中語文課本。 1984年提出“必須懷疑美化自我的朦朧詩的存在價值和道德價值”,其間創作《斷裂》組詩; 同年被工廠除名,之後一直靠階段性的打工為生。前後曾從事過車間操作工、緑化工、電臺編輯、雜志編輯、計劃生育宣傳幹部、廣告公司策劃等多種職業。 1991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2005年中央電視臺新年新詩會上,被評為年度推薦詩人。
推薦語中這麽寫道
“詩人梁小斌,一個磨難時代的詩歌童話,他堅韌而堅強地持續寫作,在生活的邊緣依然把詩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狀態。 新時期文學啓蒙時這位詩人堅實、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詩句,在中國所有城市的曠野呼嘯而過,他樸素而寓意深切的詩歌依然影響着現在的人們。 梁小斌詩歌中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近15年來漢語寫作歷程一個多棱面的見證,更難得可貴的是,這樣冰塊一樣生活着的詩人,通過自己臥薪嚐膽的努力,恢復或說綿延着一種純粹、高貴的文學理想:以透明消解陰晦,以深沉埋葬淺薄,以少戰勝多。”
個人作品
著有詩集《少女軍鼓隊》( 梁小斌
中國文聯1986年版),思想隨筆集《獨自成俑》(天津社科2001年版)《地主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梁小斌如是說》(新華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成就及榮譽
詩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選入《百年中國文學經典》。 《雪白的墻》(選入高中語文教材)1982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奬。 2000年《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入選全國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册。 2005年中央電視臺新年新詩會上,被評為年度推薦詩人。
代表作《雪白的墻》
媽媽, 梁小斌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早晨, 我上街去買蠟筆, 看見一位工人, 費了很大的力氣, 在為長長的圍墻粉刷。 他回頭嚮我微笑, 他叫我 去告訴所有的小朋友: 以後不要在這墻上亂畫。 媽媽,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這上面曾經多麽骯髒, 寫有很多粗暴的字。 媽媽,你也哭過, 就為那些辱駡的緣故, 爸爸不在了, 永遠地不在了。 比我喝的牛奶還要潔白、 還要潔白的墻, 一直閃現在我的夢中, 它還站在地平綫上, 在白天裏閃爍着迷人的光芒。 我愛潔白的墻。 永遠地不會在這墻上亂畫, 不會的, 像媽媽一樣溫和的晴空啊, 你聽到了嗎? 媽媽,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寫作生涯
梁小斌安 梁小斌
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朧詩代表詩人。自1984年被工廠除名後,一直靠階段性的打工為生。他前後曾從事過車間操作工、緑化工、電臺編輯、雜志編輯、計劃生育宣傳幹部、廣告公司策劃等多種職業。1972年開始詩歌創作,他的詩《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被列為新時期朦朧詩代表詩作。1991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詩作被選入高中教材。 著有詩集《少女軍鼓隊》(中國文聯1986年版),思想隨筆集《獨自成俑》(天津社科2001年版)《地主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梁小斌如是說》(即出)。詩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選入《百年中國文學經典》。《雪白的墻》(選入高中語文教材)1982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新詩奬。 新時期文學啓蒙時這位詩人堅實、清澈、透明而深邃的詩句,在中國所有城市的曠野呼嘯而過,他樸素而寓意深切的詩歌依然影響着現在的人們。 梁小斌詩歌中藴涵的深情和智慧,是漢語寫作歷程一個多棱面的見證,更難得可貴的是,這樣冰塊一樣生活着的詩人,通過自己臥薪嚐膽的努力,恢復或說綿延着一種純粹、高貴的文學理想:以透明消解陰晦,以深沉埋葬淺薄,以少戰勝多。”
解讀梁小斌
思想者
思念人會很纍,甚至痛苦,但 梁小斌
思想帶來的卻是快樂。詩人梁小斌是一個思想者,他說,“我的確感到我過的是一種內心生活,我好不容易越了雷池,開始進午餐……又匆忙回到我內心生活的黑暗裏。”在黑暗中思想,而思想者的腦子裏卻是一片光明,作為他的讀者,我心中的眼睛也時常被照亮。 思想是什麽?梁小斌有一個奇特的比喻:“思想,我的確有思想,但我沒有雨傘和布鞋。失去這兩件深入生活的工具,再深刻,再具有感召力的思想也如同扔在草叢中的嬰兒。思想的全部屬性就是手腳亂蹬……”這可以看成是他的一種自嘲吧。他在內心世界裏生活,以旁觀者的身份打量着世界。 他這樣寫奬狀的起源:“一定是當時要把功勞記在紙上,一張欠條記下功勞,以後償還。其實沒有償還。於是把欠條請畫傢重新畫得漂亮一點。” 他還寫到“象徵”的起源,“應該是原始人與一個姑娘要好,他隨手在野外摘了一朵玫瑰,接着還撒了一泡尿。他沒有選擇玫瑰作為愛情的象徵,而是選擇了撒尿。他每逢撒尿,眼前就浮現着姑娘。”這不明明是強詞奪理嗎? 不過,你還不能說他完全沒有道理。我覺得,能找到一個事物起源的人,就是思想傢。 他這樣分析社會:“我們不能脫離社會。‘社會’究竟在哪裏呢?社會,不在傢裏,在外面。外面有什麽呢?有草堆、荷塘、倉庫裏的成堆蘿蔔、圍墻外的小城。社會主要是指社會上的人,是指炊事員嗎?是指拉板車的嗎?” 這種對習以為常的詞語的解構,實在令我忍俊不禁。復活一個舊詞,等於從一塊枯竭的土地下挖出了泉水,這正是思想者的職責之一。 他寫生命。特蕾沙修女在拾起一個棄嬰時說:“這裏面有生命。”梁小斌說:“我們漠視的眼光並沒有看見這個嬰兒是生命……生命被嬰兒的形象遮蔽,如同嬰兒被襁褓遮蔽,被我們指認的那個事物,一定不是那個事物的本相。” 他寫死亡。在火車上,有個人倒在地上。“因為我們援助不及時,或者因為我們麻木,我們反而特別容易理解人為什麽會死……我們從來沒有因為懂得,或者看到了生命的整個過程感到自責。我們本來無權看到那個人的死亡,因為我們麻木,我們反而看到了。” 我們對生命的漠視由來已久。我們使冷漠到處蔓延,從而把生活變成地獄。他說,“我們時代的深刻背景就是苦難,苦難變得一點不像苦難,我們有時卻看見苦難中的歡顔。”梁小斌揭示出:我們內心的剛硬,是苦難的真正根源。 但是,思想卻可以溫暖人心。梁小斌說:“但我漸漸從這裏摒除了自己的自卑感,我的生活是一種自豪。我惟獨在深思中纔感到思想的溫暖。惟有思想溫暖人心。”
旁觀者
梁小斌關註細節,他描述細節,時常不做評判,衹是客觀描述。 其實,他更像一個旁觀者,甚至覺得自己被社會拋棄,他說,“被拋棄是一種榮譽,對這個時代來說。我思前想後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所以,在社會分工中,在單位,甚至在傢裏,他都不大受歡迎。但他在一旁觀察,並且以冷靜的筆調來敘述,來揭示生活的核心。我覺得,他所抓住的,都是我們忽略的細節。 他寫饑餓。“為什麽當我獲得了占有,我要吞噬下去呢?因為,我並不相信,我的占有是一種永恆的占有,我害怕今天有食物,也許我明天甚至會餓死,我沒有得到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的信息……”他寫的是饑餓的後遺癥。 他寫自己被拒絶。他打電話給一個女人,她的父親拒絶了他。他寫道:“因為我被他們拒絶,我感到了自己的價值。我從來沒有這樣深切地瞭解到自己的處境,在似乎受到一種侮辱中,我的內心終於得以平衡。”王傢衛說,他一直有一種被拒絶的恐懼。其實,有很多人都活在這種恐懼之中,不被人接納。人們冷漠,驕傲,對旁人的需要視而不見。這種冷漠構成一種長久的傷害,使人得不到安慰。冰冷的生活就是地獄。 他寫失業。“有工作時,妻子看見我在睡覺,就問:”你在睡覺啊。‘現在她卻說:“是誰讓你睡覺的?’……一個沒有工作的怪物,他的皮帶一下子變得又新又長。” 在這些細節中,他發現了一種卡夫卡式的荒謬感。這種觀察和敘述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啓示。表象並非本相,我們的生活是值得咀嚼的。
講故事的人
一個思想者,避不開對歷史的反思。但梁小斌卻避開了對大事件與大詞語的分析與解讀,衹從一個底層歷史經歷者的角度,選取一些細節進行冷描述。他更多的不是分析說理,而是呈現與揭示。他是一個平民思想傢。 在寫作中,梁小斌故意隱去了一些明顯的符號,把特定歷史事件放到一個更大的面上來描述。難怪有人說他把生活變成了寓言。 關於憶苦飯。“過去,人們在吞糠咽菜,我相信人們仍然盡量把野菜做得可口一點。‘憶苦飯’是吞糠咽菜生活的復製,但復製動機卻離開了原作生産的質樸動機。”因為,“憶苦飯”的製作者故意在野菜裏攙雜沙子,目的是為了使它變得更難吃。當年在吃“憶苦飯”的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回事,但說不出來。這是梁小斌的一個發現,因為,他指出了其中的蹊蹺。 關於愛與恨。一部電影中的經典鏡頭是:列寧心疼地抱起饑餓的孤兒娜塔莎,然後抄起電話發佈命令,將最壞的糧食投機商全部槍斃掉。梁小斌要探討的是,當列寧當着娜塔莎的面發脾氣的時候,娜塔莎的心裏是否有恐懼,或者會想列寧針對的是誰。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考慮的是小人物的心理承受力。 關於壞人。“消滅壞人,你不能全部消滅,否則我們以為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壞人……”事實上,一個人衹有回到童年,把社會加給他的一切觀念全部刪除,才能夠重新開始思想。 在另一處,他寫到子彈:“準備射嚮敵人的子彈,總是先在戰士的手中擦得閃閃發亮……幾乎捨不得射出去了……指嚮敵人的一切東西,它是幹淨的,聖潔的……”仇恨感在人的心裏常常顯得聖潔,這根源於人的自以為是,乃是罪的本性的體現。 對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梁小斌來說,革命是一個逃不開的詞語。由於天天浸在其中,革命已融入血液。至今,中小學的眼保健操用的音樂中,喊操人的頭一句話還是:“為革命,保護視力,眼保健操現在開始。”那個時代的人很自然地會想到一句當時的名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於是,革命已經長在幾代人的身體上。 梁小斌註意到的總是一些非常細小、非常深入的地方,好像這正是他的領域,別人不願意或者根本無法涉足。 他不寫戰爭,卻寫戰爭中的馬料與浮橋。在沂蒙山區,茅草做的屋頂變化成了喂養戰馬的馬料。那麽浮橋又從何而來呢?婦女隊長接到搭建浮橋的命令,就帶頭卸下自傢的門板。他寫道:“門板卸完了,就搬床板……孩子迷迷糊糊地正睡在床上,婦女隊長把孩子往地上一擱,擡起床板就往外走… …“梁小斌推測,這時,孩子的腦袋可能碰破,孩子會被碰醒,但是,醒了不好,會削弱事件的感染力。 有一句話是怎麽說來着:細節是進入歷史的方式。果然。
經典作品
《梁小斌如是說》
《梁小斌如是說》,一位天才思想傢的驚世之作,一本提升人類思想力的傑作。 梁小斌,朦朧詩代表詩人,他可能是中國被埋沒得最深的詩人與思想傢了。10多年來他埋頭於獨立思想與寫作,幾近與外隔絶。直到1998年,他的詩歌被《大學語文》等一些語文教材陸續選入,他纔重新在人們的視綫中活起來。2000年,他的詩《我熱愛秋天的風光》入選全國通用的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册,他是整個高中語文教材中入選的5-6位當代作傢之一。2001年,他的思想隨筆《獨自成俑》出版,即獲知識界好評,並入選《南方周末》年度推薦好書之一。2005年,梁小斌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年度桂冠詩人。 《梁小斌如是說》是從梁小斌九年近百萬字思想隨筆的精選本。“這個世界從不瞭解她偉大的人”,對於梁小斌也幾乎可以這麽說。梁小斌不是我們習慣意義上的文學家,他思想打碎了世間的一切成規陋見,他要還給你的是人的思想的尊嚴。這本書第一次公開了作為一個中國人與自己思想的睏境展開搏鬥的過程,他總是在人們的思維盲區摸索,對一些從未遭受質疑的進行思考,他表達的不是一時的時尚,而是中國人真正需要的思想與價值。梁小斌文本另一個重要特徵,是他的寓言性,它是關於“中國本質”的一種復活的寓言。
《我熱愛秋天的風光》
梁小斌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一詩以流暢的節奏、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哲理吸引並打動讀者,因而被選入高中語文新教材。文中的“讓河流把我洗黑”“我仰望秋天/像輝煌的屋頂在夕陽下泛着金光”等等,這些意象的運用,使詩的意藴具備了很大的擴張性和延伸性。 “沐浴、歌唱”這樣含義豐富的動作,還有 “古老”這一形容時間的詞等等,表現了勞動創造和熱愛秋天、熱愛自然的密不可分及它們的永恆,在詩裏,“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 河流兩岸還蕩漾着我優美的思想”,展示的是自然之美,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後一定會有收穫”,則展示了創造的永恆。 《秋天》以“我熱愛秋天的風光!我熱愛這比人類存在更古老的風光”起始,然後將“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作為主旋律貫串全詩,表現了秋天給詩人的感悟,即秋天不可說透的意藴和秋天風光的永恆。全詩顯得自由,明麗之中又含着意藴,明快含蓄,富有哲理意味。 《秋天》一詩重在以意象表現人與自然的美好交融,表現勞動創造和自然的永恆。
自我懺悔
《地主研究》
1979年,我寫出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這首詩,發表在當年的《詩刊》10月號上,這首被稱為“新時期文學”代表作的詩,引來了不少讀者給我寫信,甚至有解放軍戰士把家乡房門的鑰匙寄給我,他也要奔嚮荒野,嘗嘗“丟失鑰匙”後的心靈滋味。 這些年,我陸續翻閱了不少文學教科書上對這首詩的評語,大概意思是說:作品集中反映了我們這一代人對“文革”歷史的反思和覺醒。於是,我很欣慰,因為這首詩看上去的確像是在“反思”,我便戴着反思者的帽子,在這個“反思者”的功勞簿上打瞌睡,直到2005年,央視將年度桂冠詩人的頭銜按到我的頭上。 因為,至今並無真正思想鋒芒直指詩人心底。所以我懺悔! 一個詩人在寫出“鑰匙”之前,他在寫什麽樣的詩呢?我曾經說過,我是個逃離上山下鄉勞動的冠軍,但我的確由衷地抒發過“第一次進村”的情景,來謳歌知識青年到農村的那場運動。我記得,當“公社美景看不夠”時,到底是把麥苗采在手,還是把麥穗擁在懷,我頗費心思。因為麥苗在手,是破壞春耕,而采下麥穗,又是掠取人民的勞動果實。詩人對一個舉動作如此揣測,說明他的心跡仍然處在左右搖擺之中。 一個詩人必須對他寫的詩承擔責任,這是我心頭的沉重石頭,我在謳歌那個暴戾時代的時候,因為早有
《理想之歌》
在我的頭頂,我在那個理想主義的詩壇上,沒有哄搶到“暴風雨中的海燕”那頂桂冠。沒有搶到並不說明就沒有搶奪的願望,沒有搶到活的階級敵人撿回來鬥,我衹搶到階級敵人留在傢裏的壞思想。 那麽,當我聽到外面在敲鑼打鼓地歡慶“十月的勝利”(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我為什麽能在一晝夜之間(頂多過了幾個禮拜),立即把我過的那種“捲着紅旗到食堂去吃飯”的質樸生活,重新說成是一個“苦難的心靈”,不願再流浪了呢? 我曾經見過,有作傢將農民吃的糠菜窩頭拿到人民大會堂會議廳,讓作傢們輪流品嚐的情景,糠菜生活本來是我們艱苦生活的象徵,怎麽在開了幾天會後,又變幻成一個苦難生活的象徵呢? 原來,包括我在內,均是闡釋政治生活的寫手。所謂“寫手”,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揭露為階級鬥爭關係,或者又依據新的時代要求,把它又還原為友愛關係,猶如那個糠菜窩頭。因為它是文學的,它是以感人的面貌出現,它的基本模式是控訴。在我的詩歌那裏,兩種互相矛盾的聲音,被喬裝成為一個詩人的心路歷程,蒙昧或者被迫,是掩護詩人過關的辯護詞。 一個時代對於以前時代的思想當然是要批評的,但是我們往往衹是抓到壞思想,而抓不到壞人。新中國對於舊中國的批判則是以消滅壞人而建立的。在我們的文學裏,作傢全是好人,因為作傢太狡猾,他躲在了壞思想的裏面,把一個壞人壞事的積極參與者,偷偷摸摸演繹成壞思想的受害者,改裝成僅僅是活着的被壓迫者形象,改裝成在外面明明玩得那麽瘋,最後竟委屈地發現鑰匙丟了的人。因此,我們僅抓住政治上的壞人,而絲毫指不出哪個作傢和詩人是壞人,因為好像衹有作傢允許有心路歷程,我躲在一個心路歷程裏,躲在一個騙局裏面,並繼續感染着後人。 我懺悔!當代文學裏解構思想看上去具有批判精神,實際上如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一樣,衹是控訴主義騙局的變種,如今的青年詩人們看上去什麽事情都未參與,當別人把“腐朽”的大廈蓋起來之後,他們猛然成為一個拆建築的人。我們能提供的所謂“詩歌經典”,就是這樣無形地毒化着後人。 在“天問詩歌公約”裏,有一條很醒目:詩人必須是時代的見證。我們過去把穿着軍裝在天安門前留影稱為時代的見證,我們掏出沒用完的布票和糧票後說,這是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我們離開了“順民”生活,寫出“鑰匙”詩,以期喊出時代最強音,這種詭計沿襲至今。我們的詩可能是溫柔的,但立場是兇悍的。 現在,“天問”重提見證,見證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十字架,一種是恥辱柱。一個詩人的心路歷程其實質是:原指望能拼命攀上十字架,但在我的頭頂,分明衹是兩個字:“恥辱”,今天,我將被釘在那根柱子上。說得好聽一點,我至今仍然是一個在十字架和恥辱柱之間徘徊的人,當有堅實的腳,將我踢嚮恥辱。 我懺悔!《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違背了我們的前輩巴金先生所倡導的“說真話”的原則,我建議,將這首詩從所謂的詩歌經典係列中永遠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