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人物列錶
杜洛杜斯 杜洛 dos維庸 Francois Villon杜·貝萊 Joachim du Bellay
高乃依 Pierre Corneille維剋多·雨果 Victor Hugo夏爾·波德萊爾 Charles Baudelaire
斯特芳·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魏爾倫 Paul-Marie Veriaine洛特雷阿蒙 Comte de Lautréamont
蘭波 Arthur Rimbaud古爾蒙 Remy de Gourmont保爾-讓·圖萊 Paul-Jean Toulet
弗朗西斯·雅姆 Francis Jammes法爾格 Léon-Paul Fargue剋洛岱爾 Paul Claudel
保爾·瓦雷裏 Paul Valery夏爾·佩吉 Charles Peguy蘇佩維埃爾 Jules Supervielle
布洛東 André Breton艾呂雅 Paul Eluard阿波裏奈爾 Guillaume Apollinaire
雅剋·普萊維爾 Jacques Prévert阿拉貢 Louis Aragon保爾·福爾 Paul Fort
亨利·米修 Henri Michaux埃雷迪亞 José Maria de Heredia阿爾托 Antonin Artaud
勒韋迪 Pierre Reverdy拜斯 Saint-John Perse普呂多姆 Sully Prudhomme
勒內·夏爾 René Char伊凡·哥爾 Yvan Goll博斯凱 Alain Bosquet
博納富瓦 Yves Bonnefoy勒內·格魯塞 Rene Grousset阿蘭·佩雷菲特 Alain Peyrefitte
米歇爾·大衛-威爾 Michelle David - Will白晉 Joachim Bouvet卡特琳娜·耐 Katrina resistant
若澤·弗雷什 José Frèches米歇爾-施奈德 Michelle - Schneider尼古拉·薩科齊 Nicolas Sarkozy
阿娜伊斯·寧 Anaïs Nin讓·多米尼剋·鮑比 Jean-Dominique Bauby米歇爾-安托瓦納·布尼耶 Michel-Antoine Burnier
米歇爾·孔達 Michel Contat埃萊娜·格裏莫 Hélène Grimaud塔麗塔·特裏帕亞 Tarita Teriipaia
讓·菲利普 To Philip尼瑪·紮瑪爾 尼玛扎玛尔剋洛維一世 Clovis I
剋洛泰爾一世 Clothaire Ier希爾德裏剋三世 Childeric III丕平 Pepin III
查理大帝 Charlemagne路易一世 Louis the Pious查理二世 Charles II (le Chauve)
路易二世 Louis II路易三世 Louis III卡洛曼二世 Carloman II
莫裏哀 Moliere
法國 波旁王朝  (1622年元月15日1673年二月17日)
Jean-Baptiste Poquelin
讓-巴蒂斯特·波剋蘭

西方戲劇 occident drama《冒失鬼》

閱讀莫裏哀 Moliere在影视与戏剧的作品!!!
Molière
莫裏哀(Moliere),(1622~1673),法國喜劇作傢、演員、戲劇活動傢。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剋蘭(JeanBaptistePoquelin),莫裏哀是他的藝名。莫裏哀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傢,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他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曾享受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佈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他創立“光耀劇團”,慘淡經營,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後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離傢出走,在外飄流了十多年。由於他積纍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係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後,莫裏哀作為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此後,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作演出。
莫裏哀生活在資産階級勃興、封建統治日趨衰亡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同情勞動人民,筆鋒所嚮,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傢而力圖“風雅”的資産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他從各個側面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醜惡形象。但他還沒有註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隊伍,因此他筆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僕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形,讓剝削者在觀衆的哭聲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裏哀創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諷刺了資産者的附庸風雅,抨擊了貴族社會所謂“典雅”生活的腐朽無聊,因而觸怒了貴族勢力,遭到禁演。但莫裏哀並未被嚇倒,連續編演了《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太太學堂》因宣揚新思想,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牢籠而被指責為“淫穢”、“詆毀宗教”,又遭到禁演。莫裏哀奮起還擊,寫了《〈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兩出論戰性短劇。1664年,莫裏哀寫成傑作《偽君子》,1668年,他又創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嗇鬼》。

莫裏哀是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帶病參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沒病找病》最後一幕以後,莫裏哀咯血倒下,當晚就逝世了,終年51歲。由於教會的阻撓,他的葬禮冷冷清清。

莫裏哀給後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劇,中國曾翻譯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種。莫裏哀不僅是位傑出的劇作傢、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法國古典主義(LeClassicisme)文學,以及歐洲文藝復興(LaRenaissance)運動的傑出代表。
莫裏哀-生平創作
莫裏哀劇作《貴人迷》劇照
本名讓-巴蒂斯特·波剋蘭。1643年與朋友組成“盛名劇團”。1644年起取藝名為莫裏哀。1645年劇團倒閉,受到債主控告,一度入獄。出獄後加入一老藝人的劇團,到法國外省巡回演出13年。1650年起擔任該劇團的負責人,並開始創作,早期劇本有《冒失鬼》、《愛情的怨氣》等。1658年率劇團返回巴黎,在盧浮宮為國王路易十四演出喜劇《多情的醫生》(失傳)。

1658~1664年是莫裏哀回到京城後戲劇創作活動的第一個時期。1659年公演的獨幕劇《可笑的女才子》諷刺17世紀貴族矯揉造作的風氣,奠定了他作為現實主義喜劇傢的地位。接着,他演出反對封建夫權思想、歌頌戀愛自由的社會問題喜劇《丈夫學堂》和《太太學堂》。後一部分幕詩體喜劇獲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他同保守派文人長達兩年以上的論戰。莫裏哀接連寫出短劇《〈太太學堂〉的批評》和《凡爾賽宮即興》,駁斥對手們的污衊。這次“喜劇之戰”在法國舞臺上開闢了喜劇以及歌舞劇的新時代。
莫裏哀戲劇全集
1664~1666/1669年是莫裏哀一生創作中最重要的階段。1664年1月演出的《逼婚》,嘲笑了唯心主義的經院哲學和不可知論的荒謬悖理。同年5月,在凡爾賽宮的盛大節日晚會上演出《達爾杜弗》(初演時為3幕)。這部喜劇大膽地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基礎之一——天主教會,被國王下令禁演。莫裏哀經過5年不懈的鬥爭,利用教皇頒布“教會和平”詔書的機會,使這個劇本以5幕詩體喜劇的形式於1669年公演。在這部思想深刻、藝術成熟的政治喜劇裏,莫裏哀塑造了一個性格突出而又有極大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騙子達爾杜弗,後來這個名字就成了“偽君子”的同義語。在此期間,莫裏哀還寫了兩部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劇本《唐璜》(或名《石宴》)和《憤世嫉俗》。
1666~1673年是莫裏哀創作生涯的最後階段,他對喜劇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取笑的主要對象是上層資産階級,批判他們努力把自己貴族化的可笑企圖。主要劇作有《屈打成醫》、《喬治·當丹》、《吝嗇鬼》、《浦爾叟雅剋先生》、《貴人迷》、《司卡潘的詭計》等。《吝嗇鬼》是莫裏哀最深刻的性格喜劇之一,劇中致富的渴求和吝嗇強有力地支配着放高利貸的阿巴貢老頭,他寧可放棄想娶的姑娘,也要要回被人偷走的金幣,在法語中他的名字已成了“吝嗇鬼”的同義語。1673年,莫裏哀在主演他最後一部傑作《沒病找病》時病逝。
莫裏哀-大事記
莫裏哀
1622年1月15日生於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
1643年放棄世襲權利,與貝雅爾兄妹等朋友組成"盛名劇團"在巴黎演出。
1644年取藝名為莫裏哀。
1645-1658年帶領劇團在法國外省各地巡回演出
1659年起,由於劇目受到國王路易十四的賞識,劇團開始長期在巴黎演出,此後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高潮期。但由於長期勞累,莫裏哀換上了嚴重的肺病 1662年與比他小20歲的妻子結婚。 1673年2月17日他在身體非常不適的情況下,帶病堅持表演自編劇目《無病呻吟》。他在舞臺上的種種虛弱表現被觀衆認為是切合劇目內容非常真實的表演,因而贏得了熱烈的喝彩。演出完畢後幾個小時後,莫裏哀與世長辭。 死後,由於生前的創作中和個人的行為得罪了不少權貴,特別是教會,教會拒絶給他墳地。由於路易十四出面,纔勉強允許將他埋在墓地的菜園後面,葬禮非常冷清。這位喜劇大師的死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莫裏哀-主要作品
《可笑的女才子》,(1659)
《偽君子》,(1664)
《唐璜》,(1665)
《憤世嫉俗》,(1666)
《吝嗇鬼》(1668)是深刻的性格喜劇之一。
《浦爾叟雅剋先生》,(1669)
《貴人迷》,(1670)
《沒病找病》,(1673)
莫裏哀-作品評價
莫裏哀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都比較多樣化。他的喜劇含有鬧劇成分,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他的作品開古典主義喜劇之先河,極大影響了喜劇乃至整個戲劇界的發展。在法國,他代表着“法蘭西精神”。其作品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莫裏哀-成就影響
莫裏哀共留下33部劇作(其中1部與高乃依、P.基諾合寫)。他的喜劇種類和樣式是多樣化的,已超越古典主義的範圍。他強調喜劇要反映現實,寓教於樂,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莫裏哀的喜劇已成為典範性作品,影響了許多國傢喜劇事業的發展。在法國,人們認為莫裏哀代表着“法蘭西精神”,他的劇作常演不衰。中國已出版李健吾、趙少侯等的譯本,多次上演過《太太學堂》、《達爾杜弗》(一譯《偽君子》)、《吝嗇鬼》(一譯《慳吝人》)等戲。
莫裏哀-人物評價
他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的喜劇接近悲劇,戲寫得那樣聰明,沒有人有膽量敢模仿他。
——歌德
他的榮譽什麽也不缺少,我們的光榮卻缺少了他。
——法蘭西戲劇院
莫裏哀-相關影視
《莫裏哀情史》
《莫裏哀情史》
主  演:羅曼.達瑞斯法 布萊斯.魯奇尼 勞拉.莫瑞特
類  型:喜劇片
劇情簡介
莫裏哀——法國著名劇作傢,以寫喜劇為主,是十七世紀中葉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年輕的莫裏哀與朋友合作,共同經營了一傢劇院,開始了自己熱愛的戲劇生涯。1644年,劇院倒閉並且負債纍纍,年輕的莫裏哀無法償還如此巨大的債務,傢裏由於一開始就不喜歡他從事戲劇這樣“下賤”的行業而不支持他。這樣,他進了監獄。一年後,22歲的他從監獄中被釋放了,卻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裏。十三年後,即1968年,35歲的莫裏哀重返巴黎,期間他去了很多的地方演戲,寫了很多劇本,在他熱愛的事業上,已經取得了成功。世人很難想象在這十三年中,這個偉大的法國劇作傢的生活是怎樣的。有的史學家卻稱,在這十三個年中,有人曾發現了他的蹤影。影片的主要的故事集中在莫裏哀在這十三年中與喬丹恩先生的關係。喬丹恩是一個十分富裕的中産階級,他非常喜歡戲劇表演。在他癡迷於莫裏哀的戲劇中的人物表演時,莫裏哀也深深的被喬丹恩先生的妻子——愛米爾所打動……


Jean-Baptiste Poquelin, mostly known by his stage name Molière, (French pronunciation: [mɔljɛʁ]; January 15, 1622 – February 17, 1673) was a French playwright and actor who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of comedy in Western literature. Among Molière's best-known dramas are Le Misanthrope (The Misanthrope), L'École des femmes (The School for Wives), Tartuffe ou L'Imposteur, (Tartuffe or the Hypocrite), L'Avare ou L'École du mensonge (The Miser), Le Malade imaginaire (The Imaginary Invalid), and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The Bourgeois Gentleman).
Born into a prosperous family and having studied at the Collège de Clermont (now Lycée Louis-le-Grand), Molière was well suited to begin a life in the theatre. Thirteen years as an itinerant actor helped him polish his comic abilities while he began writing, combining Commedia dell'Arte elements with the more refined French comedy.
Through the patronage of a few aristocrats, including Philippe I, Duke of Orléans – the brother of Louis XIV – Molière procured a command performance before the King at the Louvre. Performing a classic play by Pierre Corneille and a farce of his own, Le Docteur amoureux (The Doctor in Love), Molière was granted the use of salle du Petit-Bourbon at the Louvre, a spacious room appointed for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Later, Molière was granted the use of the Palais-Royal. In both locations he found success among the Parisians with plays such as Les Précieuses ridicules (The Affected Ladies), L'École des maris (The School for Husbands) and L'École des femmes (The School for Wives). This royal favor brought a royal pension to his troupe and the title "Troupe du Roi" (The King's Troupe). Molière continued as the official author of court entertainments.
Though he received the adulation of the court and Parisians, Molière's satires attracted criticisms from moralists and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artuffe ou L'Imposteur (Tartuffe or the Hypocrite) and its attack on religious hypocrisy roundly received condemnations from the Church, while Dom Juan was banned from performance. Molière's hard work in so many theatrical capacities began to take its toll on his health and, by 1667, he was forced to take a break from the stage. In 1673, during a production of his final play, Le Malade imaginaire (The Imaginary Invalid), Molière, who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as seized by a coughing fit and a haemorrhage while playing the hypochondriac Argan. He finished the performance but collapsed again and died a few hours later.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