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 人物列表
蔡元培 Cai Yuanpei沈钧儒 Shen Junru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约翰·杜威 John Dewey格奥尔格•西美尔 Georg Simmel
铃木大拙 Daisetsu Teitaro Suzuki约翰·华生 John B. Watson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南丁格尔 Florence Nightingale赫伯特·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埃德蒙德·胡塞尔 Edmund Husserl阿尔贝特·施韦泽 Albert Schweitzer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威廉·李卜克内西 Wilhelm Liebknecht约瑟夫·狄慈根 Joseph Dietzgen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蔡元培
社会教育  (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籍贯: 浙江绍兴

小说评论 Novel review《石头记索隐》

阅读蔡元培在小说之家的作品!!!
  生辰: 1868年1月11日
  祭日: 1940年3月5日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生平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意志帝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民国十六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元培小学”、“元培中学”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大事年表
  1868年1月11日,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71年,同治辛未十年4岁的蔡元培入家塾。
  1878年,光绪戊寅四年,蔡元培11岁,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时,长兄元金13岁,小弟元坚9岁。
  1879年,光绪五年蔡元培12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年,光绪六年蔡元培13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年,光绪甲申十年蔡元培17岁时,考取秀才。
  1885年,光绪十一年蔡元培18岁时,设馆教书。
  1889年,光绪己丑十五年蔡元培22岁时中举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年,光绪十六年,蔡元培23岁时,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1892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25岁时,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光绪甲午二十年蔡元培27岁时,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
  1898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31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同年六君子被害,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维新产物均遭慈嬉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
  1900年,庚子二十六年蔡元培33岁,由于之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约束使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状态,而当他逐渐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后,便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之后两人关系转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也就是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1年夏,辛丑二十七年,蔡元培34岁时,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
  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2年1月1日,壬寅二十八年,蔡元培在与他往日的学生黄仲玉女士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1902年,蔡元培35岁时,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3年,癸卯二十九年,蔡元培36岁时,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3年,蔡元培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
  1904年,甲辰三十年37岁时,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年,乙巳三十一年38岁时,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丁未三十三年40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教授唐绍仪(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4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年11月上旬,宣统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年1月4日,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在蔡元培之下对公众徵求可能的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中华民国国歌)
  1月19日,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键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2月,鲁迅被他邀请到教育部任职。
  1912年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
  1913年,民国二年蔡元培46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5年6月,民国四年,蔡元培48岁时,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1916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1916年12月26日,民国五年,蔡元培49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7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1917年,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1917年7月3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抗议张勋复辟。
  1917年10月,民国六年,蔡元培50岁时,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 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理科酌量减少),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
  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1918年5月22日,蔡元培为“中日防敌军事协定”这个破事,反对政府变相卖国,又向大总统提出辞呈。
  1918年11月16日,民国七年蔡元培51岁时,“一战”刚结束,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地区),不代表一级机构。
  1919年5月8日,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悄然离京。
  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5月13日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1919年6月15日,民国八年蔡元培52岁时,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
  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0年5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8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
  1920年年底,民国九年,蔡元培53岁时,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著作目录
  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67
  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70
  3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蔡元培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80
  5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上海书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 著)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56
  7 蔡元培语萃(蔡元培, 著) 华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随想录 : 人生的启示(蔡元培, 著)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 : 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 著)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东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张元济, 著/蔡元培, 著)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 我和商务印书馆(蔡元培著/蒋维乔著/庄俞著) 商务印书馆 1987
  16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论学集 : 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蔡元培著) 三联书店 1990
  18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 中华书局 1959
  19 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蔡元培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刘梦溪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学术论著(蔡元培,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01,美育代宗教说(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3
  24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21,妖怪学讲义(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5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41,中国伦理学史(娄子匡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6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 专号.(2),民族篇(娄子匡主编/蔡元培,著) 东方文化书局 1976
  27 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蔡元培,著/张元济,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民国79
  28 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高平叔) 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编) 中华书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论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3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著/胡适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1998
  37 未能忘却的忆念 : 《宇宙风·自传之一章》《人间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学论著(蔡元培, 著) 台湾中华书局 5/12
  40 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简易哲学纲要(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3
  42 哲学要领(科培尔讲) 商务印书馆 民国8[
  4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0
  4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26
  45 美术的起源 : 学术讲演录(蔡元培著) 4414
  46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6
  47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23
  48 伦理学原理(蔡元培编译) 商务印书馆 民国8年
  49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胡适编辑/蔡元培/王云五编辑) 商务印书馆 民国26
  50 蔡元培书信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唤 : 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聂振斌选注)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52 大学精神 :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蔡元培,著/胡适,著) 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民国90
  53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 商务印书馆 民国15
  54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17
  55 现代教育思潮(吴敬恒主编/蔡元培主编/王云五主编) 商务印书馆 民国20
  56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著) 良友图书公司 民国34
  58 蔡元培讲演集(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著/蔡元培,著/鲁迅,著) 团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 商务印书馆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蔡元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3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 Yuan Pei ,)著) 传记文学出版社 民国67
  蔡元培名言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蔡元培故居
  蔡元
  培 (1868一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曾任光复会会长, 赴法留学,回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蔡元培故居(一)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故居建筑始建于明代晚期,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蔡元培故居占地1,856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每进三或五开间,中间有天井相隔。第一进门厅,第二进正房,第三进坐楼,系清中期重建,其东次间楼上原为蔡元培住处。该故居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绍兴传统民居。附近有笔架桥、题扇桥、戒珠寺、蕺山。
  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元培故居(二)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堂于胡同75号。故居原门牌33号,为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现分为75、77号两个院落,蔡元培寓此时,将5间倒座作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4间,第三进北房5 间,带走廊。此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这是一幢欧式小洋房。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于此。
  蔡元培故居(三)
  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愚园路寓所迁至上海海格路(今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1937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移居香港。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早在1984年就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屋前有石阶扶梯可直登二楼,穿过狭长室内走廊,在走道中间,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铜像。会客厅内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上保持原貌。在客厅北墙上,悬挂先生中年时代一帧巨幅画像,目光炯炯,神态严肃。墙下置一只老式写字台,除了文房四宝、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台历撕到公元1867年1月11日,这一天是先生生辰之日。台上还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先生著作,写字台旁一只老式转椅是先生生前写作办公用的。南墙左侧挂着一幅油画,是刘海粟大师当年的作品;右侧墙上对称地悬挂一幅蔡夫人周峻为先生作的肖像油画。先生在其空白处题了一首诗:“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在西墙下悬挂着一张1936年蔡先生和师生在江湾国立音专与萧友梅校长的合影。东墙上挂着1935年先生在国立音专任校长时植松树照片,东间是藏书室,藏着先生部分著作、书和信件。在上海市华山路303号的上海蔡元培故居经过整修部分恢复原貌,2008年1月11日将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将首次展出120余件珍贵文物。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24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当时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有24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