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 | 湖北黃陂 |
出生地: | 湖北武漢漢口 |
閱讀曾卓在散文天地的作品!!! 閱讀曾卓在诗海的作品!!! |
1955年受鬍風案牽連,被捕入獄。1957年因病保外就醫。1959年下放農村。1961年調任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編劇。年1979底平反,調回武漢市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白色花》(合集)、《老水生的歌》等,其中《老水生的歌》獲全國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奬。所着散文集有《痛苦與歡樂》、《美的尋求者》、《讓火燃着》、《聽笛人手記》等,其中《聽笛人手記》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奬。還有詩論集《詩人的兩翼》、劇作集《處女的心》等。詩歌真誠樸素,飽含情感,特別是在逆境中堅持創作,如《懸崖邊的樹》、《有贈》等,沉鬱中透露着剛毅,在孤苦中表現積極嚮上精神。
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出版詩集《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詩選》;散文集《美的尋求者》、《讓火燃着》、《聽笛人手記》。1994年,出版《曾卓文集》3捲。原擔任湖北省作傢協會副主席,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武漢市作傢協會名譽主席。
2002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臨終遺言是:“我愛你們,謝謝你們”,“這一切都很好,這一切都很美”,“我沒有被打敗!”
曾卓 - 大事年表
1922年生於武漢,祖籍黃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詩人之一。
14歲開始寫作,16歲加入中國共産黨。17歲正式發表作品。
流亡重慶時,與鄒荻帆、緑原等人組織了在詩壇産生較大影響的“詩墾地社”,出版過《詩墾地叢刊》。
1947年從中央大學歷史係畢業後,在漢口大剛報編副刊《大江》。當時有人說:“《大江》是武漢的一點光。”
解放後,曾任《長江日報》社副社長、市文聯副主席。
1958年捲入鬍風案,1979年平反。
曾卓 - 主要作品
文集
《曾卓文集》(三捲本,2004年長江文藝出版社)
曾卓曾卓
詩集
《門》(1944年詩文學社);《懸崖邊的樹》(1981年四川文藝出版社);《老水手的歌》(1983年黑竜江人民出版社);《曾卓抒情詩集》(1988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給少年們的詩》(1990年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散文集
《痛苦與歡樂》(筆名柳江,1951年武漢通俗讀物出版社);《美的尋求者》(1981年寧夏人民出版社);《讓火燃着》(1982年長江文藝出版社);《聽笛人手記》(1986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在大江上》(1992年湖南文藝出版社);《美的尋求者》(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笛之韻》(2000年武漢出版社);《曾卓散文選》(2004年上海文藝出版社)
詩論集
《詩人的兩翼》(1987年北京三聯書店);《聽那美麗的笛聲》(1999年湖北少兒出版社)
文學短論
《在現有的基礎上嚮前》(1951年武漢通俗讀物出版社)
兒童小說
《小魯賓遜的一天》(1945年重慶建國出版社)
戲劇
獨幕劇《同病相憐》(收入《處女的心》戲劇集中。1946年上海文光出版社出版); 改編話劇《莫紮特》(1980年先後發表於《長江戲劇》和《廣州文藝》);多幕話劇《江姐》等。
曾卓 - 融入時代
曾卓祖籍黃陂,1922年3月5日生於漢口,四歲時,不到25歲的母親遭遺棄,曾卓隨母親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母親的不幸,早早便給曾卓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6歲時上漢口“六小”,開始接觸中外兒童讀物,小學期間在老師的幫助下發表了幾篇作品,從此對寫作産生了興趣並狂熱地喜愛文藝,加入了由高年級同學和進步青年組成的讀書會,正在興起的抗日救亡浪潮和魯迅的思想開始影響他。
1936年,年僅14歲的曾卓寫作了他的第一首詩《生活》,他在詩中寫道:“生活像一隻小船,航行在漫長的黑河。沒有槳也沒有舵,命運貼着大的漩渦。” 15歲時抗戰爆發,曾卓立刻被時代的洪流吸引住了。他參加讀書會,投
曾卓詩人何其芳
入“一二九”運動的浪潮,成為武漢市“民族解放先鋒隊”的第一批成員。後被學校開除,被迫離開故鄉,又輾轉到重慶,一邊讀書,一邊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火一樣的青春,火一樣的鬥爭,熔煉了曾卓火一樣的詩情。1939年到1943年,他的詩歌創作進入了第一個高潮期,成為當時靳以編的進步刊物《文群》的經常投稿者,並形成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最重要的抒情詩流派,他們的詩伴隨着人民熬過民族的苦難,像子彈一樣射嚮反動統治。
曾卓在重慶的八年,有兩件事對他産生了終生影響。一是在戰火離亂之際,母親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之下不知所終。母親遭逢的雙重不幸,使曾卓一生對母親充滿了懷念;而他的性格、情感也因之深受影響。一是在重慶結識了鄒荻帆、緑原、姚奔、史放、馮白魯等青年,自籌資金創辦了在時代特徵、藝術追求上都與鬍風編的《七月》、《希望》相近的詩刊《詩墾地》,並在鄒荻帆陪同下兩次拜見鬍風。“簡單的交往,幾乎影響了我一生”,這個影響,是使曾卓的詩歌創作擺脫了臧剋傢、何其芳的影響轉而深受艾青等“七月派”詩人的影響,同時接受了鬍風的文藝思想,使他的詩風轉變,寫出了一些為時代而歌的優秀詩篇,如《門》、《來自草原的人》、《母親》、《鐵欄與火》、《有贈》等等。
曾卓 - 詩情如火
曾卓 - 贊美生活
曾卓巴烏斯托夫斯作品
曾卓說過:“我知道,讀者是不能欺騙的。他們首先區分真詩和非詩,然後纔區分好詩和不好的詩。”
曾卓詩的感情是真摯的,形象是鮮明的,並且都有着濃厚的歷史感和時代感,都融合着一種堅強、無私無畏、真誠、坦蕩的人格力量,引起讀者廣泛的聯想和強烈的共鳴,從而進入人們的心靈。
曾卓不僅僅是一位卓然有成的詩人。他深邃的思想、優美的文筆、充沛的激情和豐富的生活經歷,也使他成為一位獨具一格的散文傢。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後,他陸續出版了幾部散文集,這些集子體現了曾卓的美學理念和藝術追求,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有影響的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聽笛人手記》。在這部書中,他着眼現實生活,以詩人的眼光選讀外國文學作品,以詩的語言復述那些令他感動和深思的故事,敞開胸襟展示他的讀後所得,並將之提煉成啓人心扉、充滿詩意的哲理。有人這樣評價這本書:“你讀着書,仿佛總有四個字如森林精靈扇動兩翼:熱愛生活”。
曾卓對前蘇聯作傢巴烏斯托夫斯基尤其推崇有加,他對巴氏的評價是可以移用來評價曾卓的:他是一個生活的贊美者。
《聽笛人手記》也被視作一部風格獨特的詩化的書話,在文體的創新上也是有藉鑒意義的,因而這部書也一直是藏書愛好者追捧的目標。
曾卓 - 人間大愛
哲人說“風格即人”,曾卓的作品與人也是一個完美的統一體,一點沒有違拗和相悖,他的作品總給人“帶來溫暖
曾卓解放前的漢口碼頭
和美感”,與曾卓熟悉的人都知道,曾卓正是常常使朋友們感受到溫暖和美感的。他寬厚,胸懷博大;他溫情,待人以誠。他跟誰都談得來,因此他有許多朋友。知名不知名的文藝圈中人就不說了,武昌青竜巷待業在傢的藏書愛好者、漢口常碼頭汽運公司的普通職員、濱江蔡鍔路開書店的年輕老闆、鄂西北新華書店的員工,都可登其堂入其室,跟他促膝而侃。
對老年作傢的後事包括子女的事,他也總是給予無私的幫助。老朋友鄒荻帆身後留下一部小說《苦澀的羅曼史》,也是他四處張羅銷售。
一個並非文壇中人的習作者,有意采訪全中國健在的“七月派”詩人,追尋歷史的煙雲,曾卓熱心地介紹聯繫並指導。而這個習作者不論走到哪裏,曾卓的朋友對曾卓的稱道都是一致的。曾卓及其朋友們的幫助,使他完成了“七月書旅”的係列采訪並形諸於文字,得到了好評。
曾卓在確診病情之後,仍以近八十歲的高齡西登武當、南遊海南。病魔摧殘從未使他低頭,前往探視的人總聽得到他的笑聲甚至歌聲。衹有曾卓這樣對世界充滿愛意的人,才能在彌留之際說:這一切都很好,這一切都很美!也衹有曾卓這樣對世人滿懷情誼的人,纔會在人生謝幕的時候說:我愛你們,謝謝你們。
詩評傢張永健教授認為,在衆多有影響的老詩人之中,曾卓不以高産著稱,卻能寫出讓人百讀不厭的優質詩篇。“有人說,曾老是武漢的良知,湖北的良知,乃至是中國詩壇的良知。這話是一點都不誇張的。曾老的一生代表了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和品德。他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性格是倔強的,理想是遠大的,情感是火熱的,成就是輝煌的。”
曾卓2002年4月10日去世後,仍榮獲國際華人詩會當代詩魂金奬(2003年)。
曾卓 - 作品欣賞
曾卓曾卓作品
大森林有一個大神秘
踏着枯枝、落葉、青苔走進一個原始大森林
我的心輕輕顫慄起來
——呵,走進了一個大神秘高高樹梢上流動的風聲烘托出沉重的寂靜
濃蔭中漏下的閃閃爍爍的光點襯顯出幽深的黑黝
參天的粗壯的大樹
低矮的交錯的小樹
猙獰的怪石
野獸的足跡
偶然一滴水珠落在頭上忽然一聲巨鷹的長唳
……驚愕中,又沉醉於樹木的氣息,泥土的氣息滿目雜亂
又多麽和諧
時間凝固
又處處布滿生氣
它古老而又年輕
經歷過多少世紀
經歷過多少風雪雷電
它永遠屹立
我走着,不知道
是在走嚮原始還是走嚮未來我站住,不敢走進
森林的海的漩渦深處
一切浮躁被洗淨
一切哀樂被拋置
肅穆、寧靜、莊重……種種感覺從胸中升起
我卻難以表達
那使我的心顫慄的大神秘
曾卓 - 讀者評述
本段為讀者對《曾卓文集》的書評,編者註
曾卓先生的《聽笛人手記》裏,有好幾篇文章是談前蘇聯老作傢康·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其中在《美的尋求者》一
文裏,曾卓說道:
曾卓《曾卓文集》
他不以藝術為神明,他是一個生活的贊美者。衹是,他如此的善良而溫情,以至血與火、人世的紛擾和苦難,似乎是他柔和的心所無力承擔的,因而往往為他所無視或回避。他所追求和喜愛的,是他的心所能感應的東西,而他的心是過於柔和了。他的作品單純、明淨,有着詩意,然而在題材的選擇上就有了很大的限製。他尋求美、發現美和歌頌美,在他的標準和他能達到的範圍內。
在這篇文章裏,曾卓還寫到,巴烏斯托夫斯基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傢,但他作品中的某些素質,卻正是我們的許多作品中所缺少,然而應該具有的,如對生活的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永遠的激情……
曾卓曾多次坦率地承認,他對巴烏斯托夫斯基是“有所偏愛”的。他認為巴氏的作品幫助我們加深了對於生活的愛。當然,曾卓也十分喜愛那些深刻地反映了現實的作品,它們往往也達到了詩的高度,但比較起來(這或許也與個人的氣質有關),他是更喜歡巴烏斯托夫斯基的“小說形式的詩篇”,如《一籃樅果》、《夜行的驛車》、《雪》和《雨蒙蒙的黎明》等等。他覺得,正是由於巴烏斯托夫斯基有着美好的心靈,而又將自己的激情融合在作品裏,再加上他的美麗清新的文筆,因而他的作品便有着巨大的藝術魅力,讀後使人感到一種難言的喜悅,一種輕微的心的顫動……
曾卓巴烏斯托夫斯作品
我讀曾卓的作品,總會聯想到他所偏愛的巴烏斯托夫斯基。曾卓稱巴烏斯托夫斯基是一位“美的尋求者”,其實曾卓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人生履歷和藝術追求,也正是不停地探索和尋求着美,以及美的孿生姊妹真與善的過程。曾卓曾引用過《一籃樅果》裏的主人公、挪威著名作麯傢愛德華·葛利格對那個守林人的女兒達格妮·彼得遜那番心聲的表白,認為它:“正是巴烏斯托夫斯基自己嚮年輕的一代說的話,從這中間既可以感受到他的心靈,也可以看出他的風格”。其實也不妨視為曾卓的心聲:
你像太陽,像柔和的微風,像清晨一樣,你心靈中開放出一朵白色的花,使你身上充滿了春天的芳香……我經歷過,見識過,而且也懂得生活;不管誰對你講什麽話,永遠要相信生活是美妙的珍貴的東西。我是一個老人,但是,我把我的工作,我的才能,我的生命都獻給了青年……我毫不吝惜地獻出了一切,因此,也許我比你更要幸福一些。
是的,毫不吝惜地獻出一切,把自己的青春、壯年乃至老年的工作和才能,真誠地、毫無保留地獻給自己的生活着和熱愛着的時代與人民,這也正是老詩人曾卓畢生的原則和一貫的風格,同時也是他在年老之時感到“也許我比你們更幸福一些”的原因之一,即便這幸福和歡樂是用無數的痛苦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