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物列表
袁枚 Yuan Mei郭麟 Guo Lin毕沅 Bi Yuan
孙星衍 Sun Xingyan章学诚 Zhang Xuecheng高鹗 Gao E
李汝珍 Li Ruzhen李调元 Li Diaoyuan纪昀 Ji Yun
汪寄 Wang Ji李百川 Li Baichuan陈端生 Chen Duansheng
俞万春 Yu Mochun黄本骥 Huang Benji林则徐 Lin Zexu
朱翊清 Zhu Yiqing梁章钜 Liang Zhangju法式善 Fa Shishan
钱泳 Qian Yong汪辉祖 Wang Huizu何曰愈 He Yueyu
翁广平 Weng Anping沈复 Shen Fu陈朗 Chen Lang
松云氏 Song Yunshi姚莹 Yao Ying严可均 Yan Kejun
董诰 Dong Gao阮元 Yuan Yuan许梿 Xu Lian
梁廷枏 Liang Tingnan屠绅 Tu Shen张玉纶 Zhang Yuguan
段玉裁 Duan Yucai邵晋涵 Shao Jinhan姚鼐 Yao Nai
包世臣 Bao Shichen
梁廷枏
作者  (1796年1861年)
籍贯: 广东顺德

异国风情 in an outlandish manner.《海国四说》

阅读梁廷枏在旅游地理的作品!!!
  梁廷枏(拼音:nán) (1796-1861年) 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精研史学,兼擅诗文戏曲,著有《海国四说》、《粤海关志》、《夷氛闻记》、《广东海防汇览》、《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越五主传》和曲本《断缘梦》、《江梅梦》、《县花梦》、《圆香梦》及《藤花亭曲话》等。曾任澄海县教渝,学海堂学长,越华、粤秀书院监院及两广总督林则徐幕僚,以献策抵御外侮获内阁中书衔。
  梁廷枏 - 人物年表
  1796年(嘉庆元年),梁廷枏生于广东顺德伦教堡(现为伦教镇)。父亲和伯父都是饱学之士,受家庭熏陶,梁廷枏自幼也好钟鼎之文。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编成《金石称例》四卷。
  1829年(道光九年),写完《南汉书》等系列著作。
  1834年(道光十四年),中副榜贡生,次受聘入海防书局,编纂《广东海防汇览》。
  1837年(道光十七年),在越华书院主修《粤海关志》,更多接触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两年后完成此书。
  1839年(道光十九年),林则徐来广东禁烟,梁廷枏为之出谋划策,大力协助禁烟工作。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在为母亲守孝期间著《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又写成《合省国说》等,后刊行为《海国四说》。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倡导发起反对英人入城斗争。因护城有功,两年后朝廷赐封内阁中书,后又加侍读衔。
  梁廷枏 - 大事件
  1765年正月,清帝南巡,至海宁,四月回京。闰二月,乌什回民起事,六月后被镇压。十二月,因私下与俄罗斯进行贸易,蒙古土谢图郡王被削爵,办事大臣丑达被杀。
  1766年正月,清帝下诏:自今年(乾隆三十一年)起,免征五年内各省漕粮。十一月,因缅甸“莽子”内犯,令云贵总督杨应琚攻之。十二月,《大清会典》篡成。是年,缅甸攻破暹罗京城阿瑜陀耶,暹罗郑王披耶达信(即中国人郑昭,澄海人)率五百人突围,后据陀那巫里,自立为王。
  1768年正月,入缅之军败溃,额勒登额因逗留贻误,五月,凌迟处死。七月,禁止哈萨克等转贩俄罗斯货物进入内地销售。八月,披耶达信遣使至清国,请求册封,清帝驳斥之。是年,缅甸遣使请和,清帝不理。
  梁廷枏 - 人物辞典
  经世致用,成史学大家
  梁廷枏的故居已经成为普通民居的一部分.jpg
  出身儒学世家,嗜好金石文字的梁廷枏早年从事辞章考据之学,著述颇丰,23岁的时候,就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金石勘例》,几年后又刊行《论语古解》。
  少年时期,梁廷枏曾跟随父亲来到广州,寓居光孝寺,研读寺中南汉铁塔上的铭文记载。梁廷枏发现,铭文所载和清代吴任臣所著《十国春秋》上的记载很多不一致,于是就想重新梳理南汉的历史,想成一家之言。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凡是遇到有关南汉的文字,总是摘录下来。1829年,梁廷枏仿陆游《南唐书》的体例,撰《南汉书》18卷,专门记载南汉50多年的历史,之后又将自己的考证札记写成作《南汉书考异》等书。梁廷枏之所以再花如此大的精力,就是希望“使事实燎然,共知兴霸之由,与败亡之故,著千古炯戒,不独资考证、广异闻已也”,说到底就是经世致用,鉴往知来。当时整个社会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社会有识之士纷纷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期望从中找到救国的道路。
  继南汉之后,梁廷枏把精力放在南越国上。1833年,梁廷枏在光孝寺完成《南越五主传》3卷,紧接着把散见于史籍中的南越国史料汇集成《南越丛录》2卷。有专家认为,这两部地方史著作填补了广州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除史学之外,梁廷枏在诗词戏曲创作上也有突出的成绩。设想一下,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梁廷枏会在学术上取得更多的成绩。1834年,梁廷枏中副榜贡生。终于有了机会进入仕途,但是随着第二年他进入广东海防书局,梁廷枏的一生发生了重要改变。
  渐趋保守,“驭夷之策”是“畏之以威”
  1848年底,英人企图强行进入广州城,激起广州人民的义愤,于是在官府的支持下,广州人民掀起反入城斗争。当时官府令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监院,劝民自卫,但三个书院彼此观望,没有行动。在事态紧急的情况下,梁廷枏联合罗家政、谭莹、许祥光等士绅,印刷布告,联络各社学,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抵抗英人入城。没几天就组建了十余万的民兵队伍,加强巡逻,形成了反入城斗争的浩大声势。后来,梁廷枏又亲自跑到英国领事馆,当面严责英国公使。这时“夷馆耳目切近,始而骇,继而畏,终而服,而后贴然受范,市易相安,事遂寝息”。咸丰元年(1851年),梁廷枏因此受封内阁中书加侍读衔。
  王金锋《梁廷枏》一书介绍,在梁廷枏为反对英人入城而奔走呼号后,他写下了《夷氛闻记》,保留了鸦片战争时期的宝贵资料。但是,这也成了他人生最后的辉煌。随后梁廷枏陷入了彷徨和矛盾之中,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但是作为儒家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把自己当成统治阶级的一员,又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壮大起来,因此怀有戒备之心。更为严重的是,晚年的梁廷枏反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他认为,西方没有值得中国学习的东西,学习西方会失礼于人。在当时睁眼看世界的一批知识分子当中,明确提出反对学习西方的,只有梁廷枏一个人,显然他已经走向了保守的一面。
  在梁廷枏的心目中,西方敌人是虚弱骄傲的,对他们不需要战斗,只需畏之以威。他理想的驭夷之策便是使敌人畏而屈服,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舰队来震服敌人,而不是征服敌人。这个想法无疑还是认为大清乃天朝大国,西洋各国不过尔尔,他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世界发展的潮流。当然,他毕竟是历史人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实务救国,实为看世界第一人
  当时中国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中外商船云集广州,因此也就成为中外冲突多发、海盗出没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的地方官就把整顿海防提上了议事日程。1834年,两广总督卢坤在越华书院设广东海防书局,纂修《广东海防汇览》,次年,梁廷枏被聘入书局,开始接触西方世界。
  由于受到邓廷桢的赏识,1836年梁被任命越华书院监院。第二年,粤海关监督豫坤聘梁廷枏为粤海关志局总纂,在越华书院的红云明镜亭编纂《粤海关志》。在修志的过程中,他阅读了大量的官署档案,有机会对以前“从古未通中国者”进行了深入考察,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则徐奉命来广东查禁鸦片,欢迎仪式过后,他直接来到越华书院。此时,作为监院的梁廷枏主动把越华书院让出作为林的行辕。在越华书院,林则徐首先拜访了书院监院梁廷枏,询问筹备海防和战守的事情,两人一见如故,说起广东海防和禁烟事情,畅谈甚欢。后来梁廷枏绘制了海防地图送给林则徐。
  其实,早在10多年以前,林则徐任杭嘉湖道时就看过梁廷枏的著作,对他非常欣赏。在来广州的路上,听说梁廷枏在海防书局,经手所有国来往文书以及沿海要隘、县界道里等资料,因此嘱托梁廷枏把有关海防和外国人的资料收集整理,梁廷枏整理了大量资料转交给林则徐,为林则徐筹备海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梁廷枏的学识和才干深得林则徐的信任,在禁烟的大事上,多次与梁商讨。刚开始,林则徐深感责任重大,政事繁多,不知如何安排,梁廷枏建议他“集思广益,自可执而用之,”,“此后但以夷情来者见之”。对于这一建议,林则徐非常赞赏。
  梁廷枏 - 地理寻踪
  伦教镇的故居
  
  光孝寺图片
  顺德伦教镇文化站的卢先生介绍说,梁的故居还在,而且一直有人居住,顺德区第二次文物普查的资料上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调查登记表上看到,这栋房子至今保存尚好,1952年土改的时候分给当地一位郑姓村民居住至今,现在产权仍归郑家所有。经过卢先生的指点,记者在伦教镇城区聚星里找到了梁廷枏的故居。这是一栋青砖瓦面平房,坐西北朝东南,院子不大,通向正屋的是两级的台阶,房屋长约15米,面阔三间。
  光孝寺的铁塔
  
  相关图片
  光孝寺大雄宝殿的西北角有一个三层高的铁塔,经过上千年风雨的侵蚀,铁塔下面的石座已经开始风化了。据说以前塔有七层,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台风塌屋压坏了上面四层。塔的四面每层都有很多小佛像,中间则围绕着一个大的佛像。在最下层中间处,每面都有一段文字。仔细辨认可以看清,记载了铸造的年代和谁人捐建。记者看到一段文字,说明了铁塔建于大宝六年(963年)。100多年前的一天,十几岁的梁廷枏靠近铁塔,认真辨认着上面的记载。
  消失的越华书院
  
  从研究经史的光孝寺到组织抗英的越华书院,作为知识分子的梁廷枏道路颇为有趣。
  作为清代广州四大书院之一,而且是梁廷枏曾经编纂过《广东海防汇览》和《粤海关志》的地方,具体的位置如今已经很少人知道了。正是在越华书院的五年,才改变了梁廷枏的人生轨迹,让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从清代广州城的地图上看,越华书院就在今天越华路的中间一带,越华路就是因该院得名的。当时这里叫做司后街,因位于清代广东布政使司衙署的后面而得名。走在越华路上,周围人稠屋密,车辆来来往往,丝毫看不到当年书院的所留下来的遗迹。
  广卫街都府社区居委会的张穗安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提起对于小时候越华书院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那是两层高青砖瓦片的房子。正对越华路是四米高的大木门,气势雄伟,门额上写着越华书院四个大字。门前放着一块1.5米高的石头。进门之后,右边是朱梯,可以上到二楼。”据他介绍,越华书院有10多间房子,他小时候还有两户人家居住,里面还挂着张氏祖先的画像。1968年时候拆掉了。现在越华路64号就是当年越华书院的所在,大门的位置现在变成了小商店。
  梁廷枏 - 人物轶事
  写了国内第一部美国通史
  1842-1846年,梁廷枏在家整理以前收集的资料,写下14卷《海国四说》,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耶稣教难入中国说》1卷、《合省国说》3卷、《兰伦偶说》4卷、《粤道贡国说》6卷。《海国四说》对于美、英、法、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尤其是《合省国说》,记载了美国的独立经过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及风土人情,被学者誉为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的美国通志。他表达了自己对西方政治体制的赞扬,这在当时来说是少之又少的。有学者认为“梁廷楠堪称中国近代最早认识和着力介绍西方民主制度的先驱”。
  为禁烟开展“社会调查”
  对于关系地方百姓切实利益的事情,梁廷枏希望林则徐“似可访其重且大者施行之,庶不负百姓之望”,比如修整农田,筹备资金。林则徐当即采纳,派人前去巡查。为了切实掌握鸦片流毒情况,调查广东水师贿纵之说的真假,梁廷楠协助林则徐召集粤秀、越华、羊城三书院几百名学生,借学政考棚举行观风试,考试中提出四个问题,询问大窑口所在及开设者姓名、零星贩卖鸦片的或自己看到的,并要求学生提出断绝鸦片的方法。林则徐率梁廷楠亲自到场监考。通过这次考试,林则徐详细掌握了鸦片烟屯户姓名和水师贿纵报功欺瞒上级的情况,掌握了确切的证据。
  一年以后,林则徐从越华书院搬出的时候,对梁廷枏深表歉意,“我占诸生肆业地,殊报不安”。梁说,“公以粤事来,诸生望之久已,何歉为”。梁廷枏全力支持林则徐的行动和对其感情尽在此言中。1841年5月,当林则徐被调往浙江时,梁廷枏“犹深扼腕”,连夜赶到佛山码头为之送行,以诗书、团扇相赠,依依惜别。
  不和英国人握手
  鸦片战争时,中国大多数士大夫对英国还“实不知其来历”,而在《粤海关志》中,梁廷枏已经能够确指其地理位置,并记载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物产等情况。
  到鸦片战争结束时,梁廷枏已经成为当时究心时务的名士。1842年6月,徐继畲到广东任按察史时,曾多次向梁廷枏请教海外知识。鸦片战争失败,激励了梁廷枏开始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其心目中所认识的西方世界。
  在领导广州人民反对英人入城的斗争中,梁廷枏面见英国领事,在进出领事馆时,同行人有按西方礼仪以握手为礼的,唯独梁廷枏远远地作揖,可见他是与西方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如果说这是梁廷枏思想不够开放,似乎不太合理,很可能是他的《海国四说》刚刚刊行,他感受到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在《夷氛闻记》一书的结尾,他反对学习西方,可能就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思想趋于保守,参与意识减退所致。
  梁廷枏 - 专家论道
   梁廷枏 看世界比魏源还早
  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骆宝善,曾点校过《海国四说》。
  真正代表梁廷枏睁眼看世界的著作是《海国四说》。和魏源、徐继畲等人相比,梁廷枏更早接触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当时魏源在长江三角洲一带,他并没有来过广州,徐继畲在福建。梁廷枏从道光十五年(1835)起开始纂修《广东海防汇览》,随后又编纂《粤海关志》,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接触了西方的经济文化。长江三角洲真正接触西方的思想文化比珠江三角洲晚了将近半个世纪。如果从时间上来说,首先接触西方的是梁廷枏,其次是魏源,最后才是徐继畲。
  魏源的《海国图志》后来传到了日本,其影响比《海国四说》要大,因此现在一说起睁眼看世界,总是先提魏源。
  梁廷枏内心仍有“华夷之别”
  陈泽泓,广州市地方志馆副馆长
  问:梁廷枏在睁眼看世界的一批人中处于什么地位,他的观点和魏源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答:梁廷枏纂修《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关志》的经历,使他接触了大量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物产的资料。在他之前,也有人把眼光转向海外,著书介绍,如谢清高写了《海录》,但他只是零散介绍了西方的情况,认识也不清晰。梁廷枏对外部世界的介绍,重点抓住了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根本的不同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不同。《海国四说》重点是英美国家的情况。可以说,梁廷枏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相比,梁廷枏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关注到了西方政治制度与其国家独立富强的关系,注意到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与农业社会之间的重要区别。并且认识到受商业利益驱使“实觊合觎其利”的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之扩张性。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问:梁廷枏前期专注于辞章考据,中年转向关注西方国家情况,晚年却又趋向于保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答:梁廷枏出身书香世家,曾主讲过广州粤秀书院,诗文著作很多。他父亲、伯父都是酷爱读书的饱学之士,和父辈经常交往的都是岭海汉学名家。从小受这种环境熏陶,他自然关注历史。随着西方列强不断侵入中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受到强烈刺激,开始走出书斋,重新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这是梁廷枏转变大的原因。更为直接的是,他在越华书院应聘参修《广东海防汇览》时,对沿海考察中,痛感洋舶之撞击,主张切实整饬海防,并引发了探索这些“从古未道之国”的兴趣。以后,在总纂《粤海关志》过程中,对西方各国又作了逐一考证,时代和现实推动着他,从训诂考据的圈子中挣脱出来,关心时务,关注域外之事。当然,他身上深深的历史因袭使他的思想上有着保守的一面,由开始的轰轰烈烈禁烟到鸦片战争的挫折,使他失去了原来的锐气,转而趋向保守,并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固然有他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也有传统文化在他的头脑中的深深作用。他在所写的《夷氛闻记》中批判“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提出理想的驭夷之策,他的内心深处仍有着华夷之别的观念,他认为,只要中国建造百艘战舰,组织万人舰队,派令巡洋,就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他还认为,敌人的所谓长技都是中国所固有的,不必向西方学习,而且向西方学习有失国体。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其认识受到历史的局限是不能苛求的。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