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人物列表
汉光武帝 Han Guangwudi(东汉)汉明帝 Han Mingdi(东汉)汉章帝 Han Zhangdi(东汉)
汉和帝 Han Hedi(东汉)汉殇帝 Han Shangdi(东汉)汉安帝 Han Andi(东汉)
刘懿 Liu Yi(东汉)汉顺帝 Han Shundi(东汉)汉冲帝 Han Chongdi(东汉)
汉质帝 Han Zhidi(东汉)汉桓帝 Han Huandi(东汉)汉灵帝 Han Lingdi(东汉)
汉少帝 Han Shaodi(东汉)汉献帝 Han Xiandi(东汉)隗嚣 Kui Ao(东汉)
隗纯 Kui Chun(东汉)
汉光武帝
东汉  (前6年57年)
姓:
名:
字: 文叔
网笔号: 光武皇帝
庙号: 世祖
籍贯: 蔡阳
陵墓: 原陵
开端终结
在位25年57年
建武25年6月56年4月
建武中元56年4月57年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
  西汉皇族,汉高祖九世孙。秀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16),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乡。地皇三年(22),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縯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地皇四年(23),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縯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它割据势力,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经过参照某事建议与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针准备后,打败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终成大业,建立了东汉帝国。
  
  刘秀年表
  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
  公元22年,刘秀和兄长刘縯在舂陵(枣阳)起兵,加入绿林军作战。
  
  公元23年,兄长刘縯被刘玄所杀。
  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刘秀因此战名鹤起。
  公元24年,刘秀前往河北,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开始与绿林、赤眉分庭抗礼。
  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东汉纪元开始。
  公元27年,刘秀收编赤眉军,之后花了10余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
  公元57年,刘秀逝世,谥号光武帝,庙号世祖。
  
  【与兄起兵 合击新莽】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为高祖九世玄孙。王莽天凤年间(公元 14—19 年),刘秀到长安求学,受教于中大夫许子威,攻读《尚书》。他只求弄通大义,不拘字句。由于家境并不宽裕,学费不足。刘秀还曾与同学合资买条驴,让仆人赶驴拉脚挣钱。王莽地皇三年( 公元 23 年),南阳饥荒。
  刘家的宾客徒附等有很多人投奔了王匡、王凤的义军。刘秀本无心参加起义{刘秀并非无心起义,而是韬光养晦,遇小挫而怯(刘縯遇害),临大敌而勇(昆阳之役),是其证也。},便躲到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去当了谷商。其兄刘纟寅先自起兵,自称拄天都部。刘秀在新野遇到宛县人( 今河南省南阳市)李通,并成为好友。编造一条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说刘秀起兵。十月,和李通及其弟李轶等在宛起兵。这时刘秀 28 岁,开始了推翻新朝,重兴汉室天下的戎马生涯。
  刘纟寅、刘秀为了保护自家利益,主动派人与新市兵、平林兵联合,进攻宛县失利后。刘纟寅、刘秀便到下江兵营中,说服了下江兵首领王常,合兵攻击莽军,这年二月辛已(公元 23 年),三支义军拥立刘玄为天子,以刘纟寅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派刘纟寅攻取婉城。三月刘秀随诸将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 昆阳东)、郾县( 今河南省郾城县),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王莽感到威胁到了他的统治。便率莽军将昆阳团团围住,刘秀各处求援兵赶到,城内义军勇气倍增,里应外合,大败莽军,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敲响了王莽新朝灭亡的丧钟。
  在昆阳之战和 5 天后的攻克宛城中,刘纟寅和刘秀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在绿林军中深入人心,地位更加显赫。刘纟寅没当上皇帝,心中十分不服,刘玄本人也怕帝位被夺,于是就杀了刘纟寅待人。那时刘秀正在外地巡视,获悉后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足,不敢公开对抗,心中十分不安,便立即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取得了刘玄的信任,刘玄加封刘秀为武信侯,拜他做破虏大将军。
  公元 23 年,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败亡。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拜刘秀为司录校尉。刘秀持节出巡黄河以北,此时官拜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为了与在邯郸称帝的王郎争夺河北,自行招兵买马,招降纳叛,依靠地方官僚集团,并利用和联络一部分农民军,终于夺取邯郸,消灭了王郎,在河北站稳了脚根,有了立足之地。刘玄看出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战回洛阳。刘秀以黄河以北尚未平定为由,第一次公开违抗刘玄形成的命令。
  
  【统一天下 善政立业】
  此时的长安政坛十分混乱,赤眉军各自为政。形势对刘秀扩展势力,扩大地盘很有利。刘秀先征发铜马,逼降铜马、高湖等义军,兵力由数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人们便鼓动刘秀称帝。建武元年(公
  [年轻时的刘秀]
  年轻时的刘秀
  元 25 年),六月己未日,刘秀称帝,国号汉,几乎同时,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与刘玄开战,不久刘玄被绞死,更始王朝至此结束,而刘秀在赤眉与绿林余部厮杀削弱时坐收渔利。
  刘秀登基伊始,就以与刘玄的强烈对比,出现在中原错综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六月,刘秀即位不久,大军直下,包围洛阳。固守洛阳的朱鲔因参与谋划杀害刘纟寅,在刘秀以黄河水起誓的保证不讲仇的情况下,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土向刘秀投降。刘秀兵不血刃,占领洛阳城,拜朱鲔为平狄将军,扶沟侯。刘秀定都洛阳。
  建武二年(公元 26 年),又在洛阳建起宗庙。在宗庙右边建立稷坛。以表示自己建立政权,拥有国土。刘秀认为赤眉军是心腹大患,先派邓禹、冯异与赤眉作战,逼迫刘盆子率百万之众请降。解决了卧榻之侧的赤眉主力,又先后讨伐刘永,定河北,灭掉朝秦暮楚的隗嚣,夷平得陇望蜀的公孙述,于建武十三年(公元 37 年)统一中国。
  1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在位三十三年卒。
  2
  汉光武帝刘秀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在昆阳之战中,他知人善任,中兴二十八将大部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战争中所以能够克敌制胜,还在于他注意讲求策略,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统一战争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势,如宣布释放奴婢、刑徒,减免赋税刑法,用以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还注意整饬军纪。早在他担任更始政权的将军时就注意约束部下遵守军纪,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3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汉书》作者范晔论曰:“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榄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对于光武帝在统一全国后的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布图谶于天下,用儒家思想和图谶相结合的混合物加深对国家人民的思想统治;光武有纳谏之失,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些评论,对于评价汉光武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光武帝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虏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光武帝统一之战
  东汉统一 战争
  东汉统一关东之战
  东汉平陇西之战
  东汉灭蜀之战
  【集权于尚书台】 光武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注意民生 与民休息】
  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强势力,实行度田政策。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将度田不实的河南尹张伋及其他诸郡太守十余人处死,表示要严厉追查下去。结果引起各地豪强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区甚而爆发武装叛乱,“ 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败告终。
  因各项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奠定了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物质基础。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于洛阳南宫,终年六十三岁,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一年,中元二年),葬于洛阳城北之原陵。光武死后,其子汉明帝刘庄将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画在云台阁,称云台二十八将。并继续维持父亲在内政与制度上的施政方针,开创了东汉的“明章之治”。
  
  【简化机构 裁减冗员】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提倡儒学 表彰气节】
  出身皇族世家的刘秀,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在征战时就重视儒学。每到一处就征集古代典籍,并且拜访当地著名的儒学人物,请他们当官或者封赏他们。光武帝以儒学方略治理天下,每天处理完政务后,还和很多他们彻夜畅谈儒学经典,秉烛诵读,夜深不寐。有时还亲自主持有关文学的辩论。自称乐此不疲。
  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颁布诏书,明告天下,广泛寻访隐居的学者,提拔渊博的儒士,如逢萌,周党,王霸,严光等,史称”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举逸民天下归心“。后来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涌现了许多如李膺、陈蕃、范滂这样蹈仁践义、视死如归、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刚烈士大夫。东汉末年,对高士的欣慕往往胜过王公贵族,可以说与这种对气节的倡导有关。
  
  【重情重义 宽容仁爱】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太学生出身。刘秀接着又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意思是说:大家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们又是怎样的境遇呢?)”。太傅邓禹说:“我要是没有遇到陛下,可能是一个五经博士了。”扬虚侯马武见皇帝和首辅都这么谦虚,就说:“马武要是没有遇到陛下,一定是去做县里抓捕强盗的捕头了。”光武说:“你马武自己不去做强盗就万幸了,哪还指望着你去抓强盗?”君臣相对大笑。
  这是何等其乐融融的场面,试想怎样的君主才能与自己的臣下有这份融洽?如果他不是个重情重义、宽容仁爱的人,他的属下会在他面前流露出开怀的笑声吗?
  史籍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不妨随手撷取几则:
  刘秀手下的猛将贾复作战勇猛,常置生死于度外,刘秀时刻关注贾复的生命安全。当听说贾复伤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听说贾复的夫人怀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的儿子就娶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将来我的女儿就嫁给他。” 由于刘秀有意不让贾复出征,使他具体战功不多,每当诸将论功时,刘秀都要替贾复说上一句:“贾君之功,我自知之。”
  刘秀早年有“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后来他就把执金吾一职许给了贾复,足见对他的赏识之心。为这样的君主效力,谁又能不舍生忘死呢!
  冯异先前是王莽阵营中人,后又依附刘秀,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曾连续数年镇抚关中,威权日重,民间称之为“关中王”,朝中亦有人非议。刘秀便将参毁的书信交给冯异本人,冯异看后惊恐异常,上表自辩,刘秀安慰他说:“没什么可以担忧的!”后来冯异入朝觐见,刘秀向满朝文武介绍:“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回忆起几年前在河北逃难时,冯异为自己弄来豆粥与麦饭充饥,刘秀又感慨地说那是一份无法报答的厚意,这些话让冯异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
  大将李忠从军之后,不能照顾家人,往往失散。刘秀对李忠说出了这样的话来:“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在邬地(今河北束鹿县东南)作战,大败敌军后,投降他的人并不很安心。刘秀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他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降者感叹道:“萧王(刘秀当时被刘玄封为“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自建武二年至四年,刘秀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规定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对于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给予一定的人身保障,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灸伤奴婢者要依法治罪。
  从这些事例中,让我们看出刘秀内心的善良与仁义的本色。
  这就是刘秀,一个靠人格魅力聚集起天下群雄,聚集起天下的力量;中兴汉室的一代名君,连同自己与整个大汉王朝一起载入史册。
  
  【勇猛大丈夫 多谋军事家】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勇敢的皇帝,昆阳大战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十几人冲出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搬来救兵。冲出重围却未折损一兵一骑,后以三千子弟兵大破王莽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的神话。
  刘秀又是中国历史上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他的对手仅称帝号的就有王莽、王郎、刘玄、刘盆子、张步、刘永、李宪、彭宠、卢芳、公孙述等。
  在东汉王朝开国战争中,刘秀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他善于把握战机;长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精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运动歼敌;勤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术;强调连续进击,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重视利用人和,唯才是举,使麾下将士能充分发挥才干;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刘秀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刘秀的统一离不开武力,但他在运用军事打击的同时,注重采用种种灵活手段,争取以和平方式降服对手,可谓仁至义尽,这在古代帝王中更不多见。
  能够说明刘秀的军事才能的例证很多,这里无须细述。但刘秀的一段话却说明了他辉煌的战绩背后的苦楚。建武八年,大将岑彭率兵跟随刘秀攻破天水,并与吴汉在西城包围了割据陇上的隗嚣。当时,公孙述(蜀地的割据者)的将领李育来救隗嚣,被盖延、耿包围在上。光武帝东归,写信给岑彭说:“两城若下(指西城、上),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刘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的感触让后人唏嘘不矣。
  
  【知人善任 凝聚力量】
  刘秀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企图下见机行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马援称他“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
  耿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刘秀到河北的时候他才二十出头,但耿作战勇猛,兵法娴熟。耿曾在河北时救过刘秀的命,刘秀常常把他比作韩信,颇为欣赏。曾经亲昵地说他:“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河北平定之后,耿献平齐之策,刘秀同意他率兵前去,结果真就大功告成。
  刘秀高兴之余,饶有兴致地又拿耿与当年的韩信做了一番比较,结论是耿的能力更强,同时又回顾了当初耿献策时的情景:“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遂得出了流传后世的定论:“有志者事竟成也!”这对耿来说,是何等欣慰的评价啊!
  刘秀起兵路过颖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靠。刘秀豪情盖天地说:“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此后王霸便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刘秀左右。刘秀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遭到了重大挫折。危急时刻,随王霸的一道投奔刘秀的人纷纷溜走。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颖阳时,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吏。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就是这个铁面无私的祭遵,连刘秀喜欢的人犯法也不放过,刘秀本来很生气,但是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并且借此警告诸位臣属:“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你们防备点祭遵这小子,我的人犯法他都敢杀,更别说给你们面子了)!祭遵去世后,刘秀常常怀念他,并不时感叹“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
  有这样的领袖,才能有这样的干将,有这样的干将,才能成就这样的事业。
  
  【以柔为主 刚柔相济】
  刘秀坐稳江山后,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衣锦还乡。在大宴乡亲时,当年宗族本家的大婶大娘们借着几分酒力,上前巴结道:“是因为你小时候,行事稳重谨慎,性格柔和,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啊!”刘秀闻之,大笑着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之。”
  刘秀的“柔”中蕴涵着“刚”的一面。“刚”是以削其力,“柔”是以笼其心,尽量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即使在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冯异出征关中,刘秀戒之曰:“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定河北,招降铜马三十万众;取洛阳,降纳杀兄仇人朱氏且封以高官等。在刘秀的影响下,其部将也多能以此法取胜。
  刘秀的“柔术”还体现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刘秀对待匈奴采取守势,把边郡的居民迁入内地,这是他厌武、爱惜民力的表现。他教诲臣下说:“《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对敌人未必全需要用武力。后来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主动要求内附,并且希望能和亲,刘秀答应了和亲的请求。后来北匈奴出现灾害,勇将臧宫表示愿意率领五千骑兵扫荡大漠,刘秀亦对此一笑了之。
  当长兄死在刘玄的刀下时,善于韬光养晦的刘秀,靠“柔术”得以求全,但当时的屈从,绝不意味着刚性全无。在局面安稳之后,刘秀远走河北也同样是对“柔”的领悟;势力壮大起来后,刘秀“柔”中的刚性才得以显露了出来。如果没有先前的“柔”,刘秀恐怕早就成了刘玄刀下的冤魂,至于后来的“光武中兴”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刘秀眼里,屈而不折的“柔” 有时会胜于折而不屈的“刚”。
  
  【勤勉不息 名留青史】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清晨即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太子曾劝说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吾自乐此不疲!”
  《后汉书》作者范晔评说道:“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
  经历了无数次身陷绝地、命悬毫发,经历了无数次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经历了无数次刀光剑影、明争暗斗,经历了无数次消魂夺魄、困顿忧愁,他把一段光鲜的风景呈现在后人眼里,带着人们的景仰和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遗憾与满足,走完了轰轰烈烈的人生历程,消失在悠远的天际,这一年是公元57年。
  
  【封禅泰山 诏令薄葬】
  光武帝不喜浮华,克勤克俭,登基多年,身为一朝天子依然严格身穿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多次下诏提倡薄葬。群臣屡次提出封禅泰山,他都认为是劳民伤财之举,不予答应。可在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初,却因图箴而主动提出封禅泰山。二月,率领诸王,百官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四月,大赦天下并将建武三十二年改为建武中元元年,一纪念泰山之行。次年二月,病逝于洛阳南宫前殿。时年63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在位三十三年,消除割据,平定天下,励精图治,重建刘氏王朝,恢复国民生计,使百姓重新安居乐业,史称建武之治。也为后世的明章之治打下结实的基础。
  
  【探访刘秀墓】
  
  ●“御林军”守卫的皇陵
  
   7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的一片古园——“汉光武帝刘秀原陵”。
  来之前,听当地人把刘秀的陵园叫做“刘秀坟儿 ”,心里有点奇怪,这样称呼皇帝的墓,太平民化了吧?从孟津县城乘车,来到邙岭北面、黄河岸边的这片陵园,心里更为刘秀感到委屈:把这地方叫“坟儿”,可真有点辱没了皇家陵墓的气魄,古朴雄伟的阙门里,长而宽阔的神道两旁立着威武的石兽,怎么看也不能称之为“坟儿”。再仔细一琢磨,也想明白了,近2000年前的皇帝,人们已经没有了敬畏感,或者是关于刘秀的民间传说太多,老百姓说起他有亲切感,才给他的陵园一个平民化的称呼吧。
  走过神道,来到墓园大门,记者被门前两棵两人合抱的巨柏吸引了,那柏树粗壮挺拔,散发着沧桑的感觉。我张开双臂丈量,抚摩着粗糙的树干,半天不想离开。在门口迎候的讲解员邢亚红笑了:“这是隋唐时种植的柏树,我们叫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是把门的也是迎客的。在我们这儿这样的树不稀奇,你进了门,满园都是呢!”
  果然,一进大门,合抱粗的古柏苍翠蓊郁,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园子里古径幽僻,绿阴掩映,满地稚嫩的野花青草,把古柏衬托得更加粗犷和沧桑。
  高大的树冠漏下来的阳光,斑斑点点洒在小径上。随着邢亚红,我们沿着小径在林间穿行,时而有松鼠在树缝中探头探脑,“扑棱棱”的声响引得人不时抬头:一只啄木鸟翩翩飞起,黄白条纹相间的翅羽瞬间消失在林间。
  阵阵的风,把连翘的幽香送到我们的鼻尖,远远近近的鸟鸣衬托出难得的幽静。行走在古树、秀草、幽花搭造起的空间里,记者感受到了十足的古风古韵。
  河洛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这个陵园的周围都是耕耘了数千年的庄稼地,很少有像样的大树林。而陵园内竟然生存着这样的千年古柏林,真是难得。邢亚红说,陵园占地百余亩,原有3000多株隋唐古柏,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前来拜谒时种植的。因病虫害、雷击等各种自然灾害,现存1400多株。邢亚红自豪地说,一园中有上千株古柏的,全国独此一家。这些柏树品种很特别,每当雨后,会散发香气。有人清理死去的柏树,锯开了,发现里面色泽金黄如杏,香味浓郁,木质坚韧,所以称之为杏柏。
  记者看到,不少古柏倾斜着,有的树不得不用桩子支撑,林子显得有点儿凌乱,像风灾中倒伏的庄稼。问起原因,邢亚红讲得很有人情味:“你仔细看,这些柏树都是向南倾斜的,传说这些树是刘秀的‘御林军’,刘秀是南阳人,他的御林军也多是南阳人,思乡心切,所以向南倾斜。”
  由于是守卫刘秀的“御林军”,这些柏树到底有多少?那就是军事秘密了,不能随便让人知道。过去刘秀坟儿有多少柏树没人知道,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来参拜刘秀,不相信这个说法,让部下点数,可怎么也点不清楚,傻汤恩伯较了真,调来数千士兵,一人抱住一棵柏树,然后集合了报数,平时报数很“专业”的士兵,却一会儿就糊涂了,怎么也报不清楚。这时候狂风大作,柏林森然,涛声如怒,汤恩伯心里害怕,只好作罢。
  讲完故事,邢亚红吐露了实情:实际上是因为刘秀坟儿地处黄河滩,土质松软,上千年的北风,吹斜了这些柏树。而柏树的数量也不是真的数不清楚,为了做好保护工作,他们就查清了,这里共有古柏1458株。
  看来刘秀不愧是民间传说最多的皇帝,在他的陵园,没有传说才是怪事呢。
  这些隋唐古柏,吸取上千年的天地日月精华,说句不敬的话,这些树都快“成精”了。上千年的生长过程,柏树树形千姿百态,有的树干如附有盘龙,有的树杈酷似惊鹿回头,有的好像面对墓冢用双手扒开胸膛,因此叫“赤胆忠心、肝胆相照柏”。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苦恋柏”。“苦恋柏”本是自然形成的奇观,一株古柏的树干中,长出了一棵苦楝树,有好事者就此“创作”了“苦恋柏”故事:刘秀和他的皇后阴丽华苦苦相恋,最终长相厮守。阴丽华是南阳新野人,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年轻的刘秀对她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赢得美人芳心,但由于战争,两人天各一方,苦苦思念。刘秀当了皇帝、定都洛阳后,派人把阴丽华接来,长相厮守,共度终生,死后合葬在这里。
  其实,苦楝树寄生在这棵空心的千年柏树里,才不过15年时间,因此,是“千年等一回”的“千古绝恋”。“苦恋柏”四周围起了栏杆,不少恋人在上面挂起了连心锁。“不管怎么说,柏树是针叶,苦楝树是阔叶,树种不同,苦楝能寄生在柏树中,在植物学上也是奇观。”邢亚红说。
  陵园的中间是高20米、周长500米的墓冢。冢前树清乾隆十五年巨碑一通,上书“汉世祖中兴光武皇帝陵”。我们拾级而上,冢上同样是古柏密布,台阶上满是青苔,只能压着脚走路,不小心就要滑倒。邢亚红说,古代帝王墓几乎全被盗过,但刘秀墓是个例外,从来没被盗过,这倒不全因为刘秀人缘好,主要是刘秀平生节俭,去世前交代不随葬任何金银玉器,全用瓦器,所以盗墓贼没兴趣。另外,刘秀墓位于黄河滩,地下几米就是水,也没法盗挖。(图8)当初的刘秀墓就是平地起了一个土堆,后来人们才陆续建起了神道、祠堂,刘秀墓才有了皇陵的气派。这些古柏是隋唐时的人们出于对刘秀的景仰种植的。
  汉代所种的柏树,如今只有一棵,在陵墓西边的刘秀祠内。记者看到,这株汉柏三四人合抱粗细,从树根处一洞口望进去,汉柏的树心已经全部空了。树干上,脱落了枝杈自然形成一幅人脸的图案,极像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因此被称为“奶奶柏”。这棵树被当地人当成神树,以前不少农民在树前烧香许愿,据说很是灵验。10多年前,几个孩子挑香火玩儿,不小心把“奶奶柏”里面燃着了,几天后人们才发现。现在还留着火烧过的痕迹,但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汉柏向着陵墓的一枝还活着,枝叶稀疏,一如老人的白发。
  这株柏树,大概是刘秀和阴丽华下葬于此的为惟一见证了。关于刘秀与阴丽华合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两个人都下葬在这个墓冢,另一种说法是,遵循西汉帝后合葬惯例,这对恩爱情侣“同茔不同穴”,刘秀墓冢东500多米的地方,有一方坟冢,老百姓叫它“ 娘娘冢”,相传是皇后阴丽华的墓。据说阴皇后陵园中也有高大的寝殿、便殿,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孟津县原文化局局长、76岁的王俊生告诉记者,他曾经看到过打开的“娘娘冢”。国民党扒开花园口那年,王俊生12岁,由于花园口决口,黄河水流速加快,冲刷堤岸,“娘娘冢”附近地面下沉,冢塌了一角,当时王俊生家就在铁谢村,小孩子腿快,都跑去看。王俊生说,当时他看到墓冢里有砖圈着,棺材用铁链子吊在几根柱子上,棺材很大。后来,铁谢村一个姓王的大绅士赶到,让人们用砖头堵上,用土又把墓封严实了。
  说起刘秀墓,当地人认为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千株古柏聚于一园,有了这支“御林军”的护卫,刘秀墓环境清静幽雅,他一生悲欢沉浮、大起大落、风云激荡,去世后灵魂能安息在这样的地方,与古柏、秀草、幽花、鸟鸣相伴,也算“得其所哉”。
  还有就是陵址独特。中国古代皇帝选陵,一般是靠山面河,象征帝王襟怀博大,驾驭万物之志,同时也可免遭水淹,这叫“枕山蹬河”,洛阳那么多的古墓,都是在邙山上,面对着伊水、洛水。而刘秀的陵园却在黄河岸边,面对着邙山,是“枕河蹬山”,这在古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刘秀为什么把墓选在这样的险地?近2000年来,人们无法理解,做出了各种猜测。但刘秀一生喜欢险中求胜,昆阳之战,他以不足两万人,打败王莽42万大军,凭借的就是出奇制胜。看看这千株古柏,就知道选择这样一个幽僻的地方,是他一生最后一个正确决定。
  孟津分九曲黄河为中下游,黄河在其上穿山越岭,奔腾咆哮;而在其下河面宽阔,声息流缓,静走大海。不在北邙山上望洛阳的兴衰,而是隔一道邙岭,多一分超脱,少几许牵挂,在这黄河岸边听涛声,观云飞,同样是气度不凡。
  
  ●从粮农到帝王
  
   刘秀祠位于墓园的西侧,由阙门、碑廊、二十八宿馆、光武殿三进院落构成,建筑古朴而粗犷。记者随讲解员邢亚红走入光武殿,看着关于刘秀的壁画,讲解着种种往事,邢亚红对刘秀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她认为越了解刘秀,就越尊敬他:“他比刘邦有本事,他自己就是韩信,自己就是张良,自己就是萧何!”
  在刘秀陵园门内,有一尊大石兽,身体曲张度极大,身形矫健,极富动感,阳刚之气十足,与神道旁现代雕刻的石兽大为不同。邢亚红说,10多年前,村民在刘秀墓南100多米处挖渠时,挖出了一个石辟邪,据考证是汉代刘秀陵园前的,全国存留的汉代石刻塑像大概只有三五件,像这样完整的大型石刻,是国宝级文物。不过这个石辟邪是仿制的,现在真品存放在洛阳博物馆,真品比这个漂亮多了。汉代的艺术品很难见到了,但就这么个仿制品,已经让人对汉风汉韵神往了。
  石辟邪由九种动物的部分组成:龙头、鹿耳、蛇芯、马肚、麒麟翼、牛鬃、蛟龙尾,前迈的一只是虎爪,其余三只是狮爪。石辟邪的任务,是引领着皇帝的灵魂,走过神道,升入仙界。
  尽管刘秀墓园汉代的遗物几乎没有了,但这个陵园依然这么景色优美,这里的一草一木,是汉朝远逝在历史深处后,人们站在刘秀人生的终点,对他的回望和肯定。
  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他是西汉皇室后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一脉。史书上说,汉景帝夜招他的妃子程姬,程姬因故不愿去,把她的宫女唐儿送去蒙事儿,景帝喝醉了酒,迷迷糊糊“幸之”,于是就有了刘秀这支后裔。刘秀的先世,从王降为列侯,到他父亲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3年,刘秀的父亲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乡南阳,成了普通的平民。
  这个时期,西汉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公元9年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篡权有术,治国无方,他“增重赋敛,刻剥百姓”,法令严苛残酷,并且朝令夕改,法无常制。王莽曾在7年内,四次改换货币,“每一易钱,民用破产”,老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成了废铜烂铁。所有这些导致社会更加混乱,矛盾更趋激化。公元17年,绿林、赤眉先后起义,天下越来越动荡不安。
  刘秀的哥哥刘縯勇武刚毅,希望在乱世有所作为,他喜欢结交四方侠士,不愿种田。而刘秀当时是个没多少想法的人,从小喜欢种田、读书,常有多余的粮食到宛城(今南阳)去卖。汉高祖刘邦就不愿意种田,被他父亲太公称作“无赖”,而刘邦的哥哥刘仲却很善于经营。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反问父亲太公说:“现在我的产业,与哥哥比谁多?”这时刘縯就笑话刘秀,把自己比作刘邦,把刘秀比作刘仲。在哥哥的激励下,刘秀才“愤而有志于天下”。但谁料刘縯后来因为功高被猜忌他的更始帝刘玄杀死了,这一回是喜欢种地的刘秀做了皇帝,这是后话。
  公元22年,一场大灾荒向南阳郡袭来,合郡地方,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饿殍遍野,入夜磷火飘忽,一片凄凉恐怖的景象,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28岁的刘秀和刘縯一起,借机利用宗族势力起兵,并与进入南阳的绿林军联合起来。
  开始刘秀在部队中并不重要,他的军事才能在著名的昆阳大战中显露出来,在最危急的关头,刘秀经受了考验,指挥部队上演大逆转,以少胜多,敲响了王莽新朝的丧钟,也拉开了自己走向成功的序幕。
  公元23年,绿林军已发展至10万人,拥立汉室后裔刘玄为帝,年号更始。义军派主力围攻宛城,同时派王凤、王常、刘秀等率军2万人北上,连克昆阳(今叶县)、定陵(今郾城西)、郾县(今郾城南),缴获大量物资,供应围宛大军。
  王莽感到长安受到极大威胁,急派王邑、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42万人,号称百万,直扑昆阳,守城绿林军仅八九千人,看着王莽的军队铺天盖地而来,多数将领主张撤离。但此时避开敌人,正在攻打宛城的主力部队就暴露在敌人面前,两面受敌,必然大败。在改写历史的关键时刻,刘秀以冷静的分析和远见卓识,说服众将坚守待援,自率13骑趁夜出城,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兵。王邑、王寻依仗人多势众,不听撤围攻宛和网开一面、让守军逃离的建议,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耶!”他们发动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但昆阳城小而坚固,绝不是省油的灯,何况困兽犹斗,守城的被逼上绝路,死命抵抗,王邑、王寻干着急没办法。
  六月初一,刘秀率领近万人救援昆阳,先头部队1000多人距王莽军四五里列阵。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亲自挥刀杀向敌阵,诸将说:“刘将军见小敌怯,见大敌怎么这样毫无畏惧?!”因此人人奋力拼杀,歼敌千余,击退王莽军。
  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莽军营,一面鼓舞城内部队坚守,一面动摇王莽军心。接着,刘秀率3000敢死队秘渡昆水(今叶县辉河),迂回至王莽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刘秀率精兵勇猛冲杀,王邑、王寻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却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溃败,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王莽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王莽军涉水溺死者上万。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如此这般,创造了2万打败42万的奇迹。
  昆阳之战,是决定性一战,它逆转了形势,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但最大的功臣刘秀并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威望日增的刘縯受到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正领兵在外的刘秀自知势孤,强忍悲痛,主动回到宛城谢罪,忍辱负重,不为哥哥举办葬礼,反而与相恋多年的爱人阴丽华热热闹闹地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夜之后,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时行乐的模样。刘玄对他放了心,认为刘秀不过是纨绔子弟一个,因此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
  
  ●死在“工作岗位”
  
   炎炎夏日肆意地烘烤着大地,记者乘车从刘秀墓往东南而行,翻过邙山,大约走了十几公里,一堵残存的古城墙进入了视野。长约百米的城墙横亘在茂盛的玉米地里,顶上长满了杂草,裸露的断面千疮百孔,我穿过玉米地走过去,生机勃勃的青纱帐下,原本扎脚的麦茬灰黄残破,脚踩上去很松软了。
  孟津县文化旅游局的王延辉告诉记者,这是汉魏洛阳城的遗址。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当年东汉王朝的国都!在刘秀的年代,这玉米地里是辉煌雄伟的宫殿,是热闹繁华的街市,冠盖如云,人流如织。站在古城墙上远望,这大片的玉米地,1900多年前,有规模庞大、学生多达3万人的太学,有张衡创制地动仪、浑天仪的灵台,王充在这里写作了伟大的《论衡》,蔡伦在这里造出了人类第一批纸。
  当时的洛阳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都市,而且是一个国际丝绸贸易中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在这里生活:“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刘秀开创的东汉时期,无疑是洛阳最辉煌的岁月,而眼前的玉米地,让人无限感伤。而日后洛阳的这些繁荣与衰落,是昆阳大战后困在南阳的刘秀所想像不到的。为全身避祸的刘秀,白天强颜欢笑,晚上泪湿枕席,有人说刘秀是中国古代最懂得“忍术”的皇帝,在大哥刘縯被谋杀后的日子里,刘秀苦苦地忍耐,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机遇。
  
   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天下形势仍纷乱不堪,刘秀争取到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刘玄命刘秀以大司马身份,“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当时河北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武装林立,刘秀依照冯异“理冤结,布惠泽”和邓禹“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建议,“所过郡县,考察官吏,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争得了各阶层民众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逐渐形成了建立政权的基础力量。先拿下河北做立身之本,逐步夺取天下,是刘秀的如意算盘。
  但刘秀刚刚在河北找到点感觉,王郎在邯郸称帝,势力盛极一时,兵微将寡、羽毛未丰的刘秀被逼得四处奔逃,“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处境艰危,几度陷于绝地。但刘秀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他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看到了天下安定的希望,众多英雄纷纷投奔,如今在刘秀祠二十八宿馆内供奉的云台大将,这个时候大都归附了刘秀,这些人个个能征惯战,智勇双全,带领自己的部队效忠刘秀,刘秀才在河北站稳了,组织力量一举消灭王郎势力,扫除占领河北的最大障碍。
  公元25年6月,在众将的极力拥戴劝进下,刘秀即皇帝位于鄗城,年号建武,正式建立了东汉王朝,这一年,他年仅31岁。此后刘秀随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十余万,渡河围攻洛阳,并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他采取政治诱降策略,终使洛阳30万人不战而降。进入洛阳城的刘秀宣布定都于此,此后数百年,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久,定都长安的更始帝政权被赤眉军打败,忌贤妒能的刘玄死于军中。刘秀先后派邓禹、冯异与赤眉作战。冯异诱敌于崤底,取得大捷,迫降赤眉8万余人。赤眉余部十多万人仓惶东走宜阳。刘秀早已断定“赤眉无谷,自当东来”,此时已亲临宜阳,率诸军严阵以待。赤眉军正好落入圈套,十多万人全部投降。至此,刘秀取得了关中地区,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历经艰难后的刘秀,开始“顺风顺水”地进行他的统一大业。根据当时各地割据势力的地理位置及其力量强弱,刘秀制定了由近及远、先东后西、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他联陇制蜀,使汉军得以偏师扼守关中,主力则用于对付东方。自公元26年到30年,刘秀平定了东方,移军西征,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平定陇西。然后命吴汉、岑彭、来歙、盖延等分道伐蜀。他坐镇长安,亲自指导战争进程。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蜀军全线崩溃。公元36年11月,吴汉击杀公孙述于成都,蜀地平定。至此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统一。
  刘秀要统率驾驭很多不容易领导的人物,他极强的领导能力不容否定。同时他对大小事宜,都亲身督察经营,毫不松懈。他经常在局势艰危的时候,冒生命危险亲临前线。有人说他平生“见小敌怯,见大敌勇”。我们也可以想像大敌已在他预料之中,若不规避,一定是准备好一决雌雄,所以能临危不惧。反而是小敌会出其不意地出现,需要警惕,否则处置不当,“阴沟翻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与他的祖宗刘邦不同的是,刘秀没有杀戮功臣,而对他的功臣非常“厚道”,给他们丰厚的待遇。但为了避免功臣权力过大带来问题,他“退功臣,进文臣”,把治理国家的事交给了文臣。
  经过多年的战乱,国家残破,人民贫穷,有资料显示,西汉人口最多时达5900万,东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2100多万。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采取“以柔道行之”的治国方针,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东汉一度兴盛。史家誉之为“光武中兴”。
  为了恢复国力,刘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汉文帝时期的“三十税一”。同时,他大量裁减官员,“十留其一”,合并400多个县。并大量释放奴婢,解放生产力,经济很快得到复苏,中国重新走向稳定和繁荣。
  在位32年,刘秀生活简朴、终日操劳,公元57年,63岁的刘秀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死在“工作岗位”——洛阳南宫批阅文书的龙案上。
  古柏森森的刘秀墓园,是他的终点,同时也是东汉王朝和此后数百年洛阳发展辉煌的起点。
  【云台二十八将】
   太傅高密侯 邓禹 大司马广平侯 吴汉
  左将军胶东侯 贾复 建威大将军好畤侯 耿弇
  执金吾雍奴侯 寇恂 征南大将军舞阳侯 岑彭
  征西大将军夏阳侯 冯异 建义大将军鬲侯 朱祜
  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 骠骑大将军栎阳侯 景丹
  虎牙大将军安平侯 盖延 卫尉安成侯 铫期
  东郡太守东光侯 耿纯 捕虏将军扬虚侯 马武
  中山太守全椒侯 马成 河南尹阜成侯 王梁
  琅邪太守祝阿侯 陈俊 骠骑大将军参蘧侯 杜茂
  积弩将军昆阳侯 傅俊 左曹合肥侯 坚镡
  上谷太守淮阳侯 王霸 信都太守阿陵侯 任光
  豫章太守中水侯 李忠 右将军槐里侯 万修
  太常灵寿侯 邳彤 骁骑将军昌成侯 刘植
  城门校尉朗陵侯 臧宫 骠骑将军慎侯 刘隆
  
  【后人评价】
  范晔
  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飙回,三精雾塞。人厌淫诈,神思反德。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寻、邑百万,貔虎为群。长毂雷野,高锋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刘庸、代,纷坛梁、赵。三河未澄,四关重扰。神旌乃顾,递行天讨。金汤失险,车书共道。灵庆既启,人谋咸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于赫有命,系隆我汉。
  ——《后汉书·光武帝纪》
  王夫之
  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毛泽东
  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
  
  【刘秀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也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天地之性人为贵。
  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疾风知劲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家族成员】
  
  祖先
  
  汉景帝与程姬的侍者唐儿(即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
  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
  刘买,生舂陵戴侯刘熊渠和郁林太守刘外。
  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
  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和刘良。
  刘钦,娶樊重女樊娴都,生刘縯、刘仲、刘秀。
  
  兄弟
  
  长兄 齐武王刘縯
  次兄 刘仲
  
  姐妹
  
  长姐 湖阳公主刘黄
  二姐 新野公主刘元
  妹 宁平公主刘伯姬
  
  后妃
  
  光武皇后 郭圣通
  光烈皇后 阴丽华
  许美人
  
  子嗣
  
  
  十一子
  东海恭王刘疆,母郭皇后
  沛献王刘辅,母郭皇后
  济南安王刘康,母郭皇后
  阜陵质王刘延,母郭皇后
  中山简王刘焉,母郭皇后
  楚王刘英,母许美人
  汉明帝刘庄,母光烈皇后
  东平宪王刘苍,母光烈皇后
  广陵思王刘荆,母光烈皇后
  临淮怀公刘衡,母光烈皇后
  琅邪孝王刘京,母光烈皇后
  
  女儿
  
  刘义王,母不详,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梁松坐诽谤诛。
  刘中礼,母不详,十五年封涅阳公主,适显亲侯大鸿胪窦固,肃宗尊为长公主。
  刘红夫,母不详,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韩光坐与淮阳王延谋反诛。
  刘礼刘,母不详,十七年封淯阳公主,适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郭璜坐与窦宪谋反诛。
  刘绶, 母不详,二十一年封郦邑公主,适新阳侯世子阴丰。阴丰害主,诛死。
  
  【古人称赞光武的诗文】 
  
  谒汉世祖庙 刘希夷(唐)
  
   
  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
  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
  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
  犷兽血涂地,巨人声沸天。
  长驱过北赵,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
  升坛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跃,剑佩几联翩。
  至德刑四海,神仪翳九泉。
  宗子行旧邑,恭闻清庙篇。
  君容穆而圣,臣像俨犹贤。
  攒木承危柱,疏萝挂朽椽。
  祠庭巢鸟啄,祭器网虫缘。
  怀古江山在,惟新历数迁。
  空馀今夜月,长似旧时悬。
  
  元好问:光武台
  
  东南地上游,荆楚兵四冲。
  游子十月来,登高送长鸿。
  当年赤帝孙,提剑起嵩蓬。
  一顾滍水断,再顾新都空。
  雷霆万万古,青天看飞龙。
  岿然此遗台,落日荒烟重。
  谁见经纶初,指挥走群雄。
  白水日夜东,石麟几秋风。
  空余广武叹,无复云台功。
  
  王磐 昆阳怀古
  
  行役宛叶间,路入昆阳城。
  滍水抱城左,荡漾东南溟。
  川源入四顾,盘互多冈陵。
  城颓削悬崖,草深恶鸱鸣。
  嗟尔一抔土,当此百万兵。
  莽图十九年,聚此天为坑。
  
  王者况不死,千骑惊龙腾。
  汉业兆丰沛,赤符此中兴。
  创复两不易,山川贲雄名。
  东南遥相望,盘盘两神京。
  千年事云散,草木含威灵。
  野人无所知,城边事春耕。
  扶犁上废垒,陇亩纵复横。
  只应怀古士,千古怆馀情。
  
  王泰来:光武庙记
  
  帝王肇兴盛德者,必百世祀,穷天地亘古今者不可易之,理也。在汉中叶,新室窃柄,呼号者连响,撄城者相望。光武天锡义勇,神运机智,戡定祸乱,削平天下,海内蒙恩,德至渥也。是以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欣不自胜,故老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其拯民水火之功为何如哉?舆情推戴,虽百世可也,况所谓之故乡者乎?原其所自,实由舂陵节侯买厌地蒸湿,乞移内郡,由是作邑乎枣阳之白水,地灵人杰,笃生贤哲,果有以验苏伯阿望气之识。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十有七年,乃过故里,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大会宗戚,改县为章陵焉。帝心之眷乎兹土者审矣,民之报效者,礼固宜然。古城距白水十里余,故宅有庙,后废。有元混一区宇,诏天下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特举祀典。于是里之耆宿慨焉,鼎新祀事,遂以至正三年三月三日征土工木工石工,修器备用,来会祠下,斩枝干,砻柱础,陶瓦甓,筑垣墉,恢复旧制。克获就绪,以祠祷祭祀,如响斯答是能,易歉为穰,易冷为和,沾被惠泽者,乃复镵石为炉,辇来于庭,以永供养,民心之眷眷于帝亦云至矣。民之仰帝也如是,帝之念民也如彼,交契于冥冥之中,祠之所以作也。余嘉其居帝里而能笃崇报之意,以示不朽,爰述其大概,俾岁时以便观览焉。
东汉汉光武帝
(25年57年)
后一君主 >>: 显宗 孝明皇帝 汉明帝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