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类 權謀書   》 第5節:領袖之道(4)      劉嚮 Liu Xiang

  晏子答道:“這不是我所該答覆的。以前死去的桓公,身體不好,精神鬆懈,說話也慢吞吞地,可是有隰朋隨侍他;左右的人過失多,懲罰得不恰當,可是有弦章隨侍他;平常行為放縱隨便,左右的人都怕他,就有東郭牙隨侍他;荒廢農業,人民生活不安定,有寧戚隨侍他;文武百官懈怠,戰士們不肯效命,有王子成父隨侍他;行為不能合乎德義,又不重視信用,有管仲隨侍他。桓公能夠取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取別人所具備的來補自己所缺少的;所以他的話到達遠方而仍受歡迎,出兵討伐有罪的人,而不會遭到挫折;所以諸侯都欽慕他的德,而天子也送祭肉給他。現今的領袖缺少的太多了,沒有一個士人肯去告訴他,所以我說沒有配好官。”
  景公說:“是的,我聽說高繚同你交往,我也請求去見他。”
  晏子說:“我聽說為爭奪土地而發動戰爭的人,不能成為天下的領袖;爭奪待遇和名位的人,不能成為政治傢;高繚和我結為兄弟已很久,可是他從來就沒有指正我的過錯,補救我的缺失,他不過是一個推薦官吏的臣子,還夠資格補救人主的過失嗎。”
  20. 得人才者得天下
  燕昭王問郭隗說:“燕國版圖小,人口少,被齊國攻下八座城,匈奴又想侵占樓煩,拙劣的我繼承帝王大位,恐怕使國傢招致危亡,要想讓國傢生存下去是不是另有辦法?”
  郭隗說:“有的,衹怕你不能采納。”
  燕昭王離開自己的座位洗耳恭聽。郭隗說:“帝的大臣,名義上是臣,其實是當老師;王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朋友;霸的大臣,名義上是部下,其實是貴客;那些行將危亡的國傢的大臣,在名義上是大臣,其實國君把他們當俘虜看待。現在你將東面而王,用一種很傲慢的態度去求纔,那麽那些衹配當差的人將應召而至;如果你南面而王,能夠以賓主的大禮去求取人才,那麽那些真有資格做大臣的人才將要應命而來;如果西面而王,用平等的禮節,采用不仗權勢的態度求取人才,那麽,能夠做朋友的人就會相約而至。如果北面而王,采用謙虛謹慎的態度去求取人才,那麽有資格做師傅的人才就會應命而至。能夠這樣,進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衹待你去選擇了。”
  燕昭王說:“我願意這樣,衹是沒有老師指點。”
  郭隗說:“你如果真的要振興國傢,我請求替天下的士人打開一條效忠的路。”於是燕王常請郭隗坐南面。三年後,蘇秦聽到了,從周來到燕國;鄭衍得到消息,從齊國來到燕國;樂毅聽到了,從趙國來到燕國;屈景聽到了,從楚國來到燕國。這四個人的到來使力量單薄的燕國並吞了強大的齊國。燕和齊並不是勢均力敵的國傢,為什麽燕能並吞齊,主要是靠那四位謀士的力量。如同《詩經》上說:“有了那麽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21. 領袖常懷憂懼之心
  楚莊王既降服了鄭伯,又擊敗晉國軍隊,而將軍子重卻多次說他不對。楚莊王得勝歸來,經過申侯的食邑,申侯請莊王吃飯。太陽已經在中天,而楚莊王仍然不吃飯,申侯請求莊王原諒,莊王嘆息着說:“我聽說,某位領袖英明,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就可以王天下;某位領袖具備普通才智,而旁邊又有人指點,他可以霸天下;某位領袖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他,這一定要亡國。我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們還不如我,我擔憂國傢面臨着滅亡的危險。並且世上不會沒有聖人,而國傢也不會沒有賢人;天下有了賢人,唯獨我得不到,縱然我可以生存下去,又有什麽意義?”
  所以,用武力降服了大國,以仁義使諸侯順從,還憂慮自己不具備聖賢的才智,自己恨自己無纔無德,想得到一個賢才幫助自己,忘記了吃飯,這樣的人可以算是英明的領袖了。
  22. 領袖三憂
  英明的領袖有三件擔擾的事:一是自己高高在上,而擔心聽不到別人的批評;二是處於優勢地位而擔心自己會驕傲起來;三是聽到最好的意見,而擔憂不能實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領袖之道(1)第3節:領袖之道(2)第4節:領袖之道(3)
第5節:領袖之道(4)第6節:領袖之道(5)第7節:領袖之道(6)第8節:領袖之道(7)
第9節:領袖之道(8)第10節:為官之道(1)第11節:為官之道(2)第12節:為官之道(3)
第13節:為官之道(4)第14節:為官之道(5)第15節:為人處世之本(1)第16節:為人處世之本(2)
第17節:為人處世之本(3)第18節:為人處世之本(4)第19節:為人處世之本(5)第20節:士可殺而不可辱(1)
第21節:士可殺而不可辱(2)第22節:士可殺而不可辱(3)第23節:士可殺而不可辱(4)第24節:士可殺而不可辱(5)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