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兵在新津机场(系列故事之四)

2010-02-18 07:10:53

[  心情: Confused ]
[ Working 状态: Working  ]

埃利奥特他们在异国他乡播种过爱情。而更多的盟友,却收获了友情。他们在川西的农家小院落中,品着茶与与中国老百姓进行着融洽的文化切嗟和感情交流。
至今,机场周围的老人们还在友善地传他们的“神”。


美国大兵在新津机场(系列故事之四)
同在川西平原的蓝天下

1、 美国宪兵的英文班

抗战时期,新津机场除诸多美国空地勤工作人员外,还有许多宪兵.围驮场—今花桥粮站对面,就驻扎着一队宪兵.
宪兵连有许多生气勃勃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中国的铜水烟壶,瓜皮帽,烟花火炮.喜欢踩高跷,扯小簧.
时不时,宪兵连有些童心未泯的傻小子也会常溜出去,在竹林里和那些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的中国男孩玩.
中国男孩教咪史头(儿)(音译过来新津土话,即密司脱)玩火炮,扯小簧,踩高跷,耍狮子灯牛儿灯,斗蛐蛐.有时玩到最后,就互换帽子戴一戴.
一日晚餐后,竹林里又聚了几个大兵,男孩。某财主家的胖少爷与一个小兵互换帽子戴了后,小兵对他说可能有紧急集合,让他别离开了。小少爷没听懂。他想目睹自己身穿黑缎面棉袍套紫花缎面马褂,头戴船形帽的风采,便趁大家不注意跑回去照镜子。
此刻,军营里响起了紧急集合号,那个脚蹬高腰皮靴身穿夹克军装,头戴正中镶绿玉的黑缎面瓜皮帽的小兵,急得跳起脚大骂。幸亏这位财主的家离这儿不远,一个聪明少年飞奔而去取回船形帽,又箭一般飞回来,替这位焦急万分的小兵解了围。否则,迟到后得背洋油桶喊更。(对违反军规军纪者的一种处置)
美国大兵喜欢干净漂亮的小男孩。也喜欢玩火炮。他们时常请男孩吃奶糖,果脯,干果等零食,男孩子们也经常拿几盒火炮请大兵放。由于语言不通,发生了几起小事故。
譬如男孩给洋大兵甩炮,他们却拿在手上点着放以至灼伤手指。
中国男孩放“地老鼠”时,见大兵来了,忙叫“让开,让开,”大兵没听懂,还好奇的迎着火炮上去看个究竟。结果地老鼠“嗤嗤”叫着在他脚下爆开,四溅的火星烧坏了大兵的裤腿。
还有放飞龙时,洋大兵因避让不及让燃烧的火龙烧坏帽子的事也时有发生。
星期天或傍晚休息时,洋大兵们也爱在营地的篮球场上打蓝球。中国小男孩们或趴在墙头看热闹,或在大门边缩头缩脑往里瞅,熟悉的大兵们招呼男孩进来看球赛,他们却一 哄而散。鉴于以上语言不通造成的诸多小误解,也为了搞好驻地居民的关系,达成有益的勾通,宪兵连开了一个英文班,专教驻地中国小孩的英语。
英语班就设在宪兵连的俱乐部里,来学英文的都是男孩。年龄参差不不齐,小到丁丁班,大到十多岁的高小、初中生。
教师就选中文较好的盟军官兵担任。
教学时前面挂上一块小黑板,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席地坐在地毯上听课。
教书时,教员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什么鱼啊,花啊,太阳啊,月亮啊,星星啊等等。画下面写着英语单词,孩子们便看着画跟着老师念单词:FISH, FLOWER, SUN, MOON”
在教句子时,也做情景表演。
例如,让一个小男孩戴着面具睡在中央扮白雪公主公主,七个男孩戴着面具围着他扮小矮人。
学生们则围坐在表演者周围。
教学表演开始,在教员的引导下,七个小矮人用英文问白雪公主:“你是谁?从哪里来?”
周围的学生就起劲地跟着读:“你是谁,从哪里来?”
白雪公主用英文回答:“我是白雪公主,从王宫里来。”
学生们又念英文:“我是白雪公主,从王宫里来。”
小矮人又跟着老师用英文问:“你是白雪公主吗?你为什么从王宫里出来?”
学生又跟着念:“你是白雪公主吗?你为什么从王宫里出来?”
白雪公主用英文回答:“是的,我是白雪公主,我从王宫里出来。是后妈把我从王宫里赶出来了。”
学生又跟着念:“是的,我是白雪公主,我从王宫里出来,是后妈把我从王宫里赶出来了。”
。。。。。。
如此反反复复的听、说,加上表演,教学效果很不错。
学得久一些,便开始在课堂上英译汉,汉译英。这时候,就会冒出一些杂音。
汉译英时,有的学生就随口讲一些土得不能再土的新津话让大兵翻译。譬如“愚骨棒,”(愚蠢到骨子里的棒槌。指那些不动脑筋,专事破坏活动的刁蛮顽童)
还有什么“白伙食”(一事无成,白吃饭了);“白耳门”(指那些没有本事,吹牛说大话的人);“日白将”(指那些既无能,做事又不专心,一天到晚东溜西逛耍嘴皮子的人)。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大兵往往很认真的思索,但绞尽脑汁也不得要领。那出题的顽童便会自鸣得意窍笑不已。
一日,那个头戴镶绿玉的瓜皮帽,身穿黑缎长袍,套紫花缎面马褂的少爷,出了一道谜语让大兵老师翻译,并猜谜底。谜语只有两句:“十个指头上雪山,面带愁容心喜欢。”
大兵老师幂思苦想,口里反复叨念着:“指头……雪山……喜欢。”最后总算翻译成:“有十根手指在雪山上,脸上悲伤,心里高兴。”但他搞不懂,指头与雪山,与心里活动,面部表情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
有乖觉少年画了个瘌痢头,并作出痛苦的样子用手指在头上抓了几下说:“挠痒痒……”
大兵老师乐不可吱,连声说:“妙级了,妙极了……”
不过,西方人做事讲究原则,大笑过后,又觉得不对,这不是损人的幽默吗?于是又给孩子们讲了些做人的道理。美国宪兵某连的英语班,就这样在援华抗日的空隙中开办了,在他们传授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不少的中国民间文化。
(在美国大兵驻新津期间,分布在机场周围村庄里的各连队都开过英语班,终因没人就读而告终。因花桥曾经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大集市,人口较为集中,居民思想较为开放,故英语班善始善终。)

2、 大兵的“礼物”
抗日战争正在激烈的进行着,新津机场里的B--29型空中堡垒式轰炸机,愈加频繁的早出晚归。不时,有几架大型运输机起降机场,这是10航空队那些勇敢的空勤人员飞越驼峰航线送来了军需物资。
盟军的官兵们也经常开着大吉普,小吉普,敞蓬吉普车在各营地间频繁穿梭。柏油路上车来车往,柏油路两边的田里,是繁忙的农耕景象。
那时节,由于工业落后,农业生产全靠农家肥。川西平原上的田野里,秋收后,除了少量小春作物及准备来年插秧用的冬水田,就一坝一坝的种植苕菜。苕菜全身是宝:尖可以用来做菜,代替粮食,藤蔓可用来喂猪。并且割完一茬后很快又能长出茂密的藤蔓。春天翻耕田土,连苕菜一起耕在田里,放上水沤烂肥田好插秧。
有了苕田,冬天及初春时节,平原上便有了一景——摘苕尖。
摘苕尖时,都是妇女、儿童、老人。碧绿的苕菜淹没了人的下半身,只见一个个人头和一双双手在苕菜那绿色的海洋上晃动。
每当这个季节,盟军官兵们驾车驰过,都会放慢车速,将一听听奶糖、奶粉扔给田里的妇女儿童。大兵们供应充足,食品包装精美。盒子是圆柱体的,盖有些凹,色彩绚丽。
每逢大兵们扔东西,小孩子们便拍着手喊:“咪史头(儿),咪史头(儿)(音译过来的新津土话,即密斯特)
大兵们也打着手势,“OK”“哈罗”着绝尘而去。
待大兵远去,孩子们便过来收拾礼物。
真诚大方的,扔下的是整听没开启过的奶糖奶粉;
客气的,扔下的是半听或大半听奶粉奶糖;
贪嘴的,发下的食品自己不够吃,扔下的是空盒子。(据说这种情况极少)
摘苕菜的妇女,儿童,老人不卑不亢的接受了大兵的礼物,将那些美丽的洋铁盒子旋开,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对于“馋猫”扔下的空-盒子,他们也是爱不释手。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新津又非常闭塞,那些花花绿绿的洋铁盒子,可以给妇女装针头线脑;给儿童装花生葫豆;给外出的人装饮水用……
在妇女儿童老人不集中从事田间劳作的季节,盟军开车路过村庄,见孩子们在路边玩耍,也会笑咪咪扔下一听听奶糖,孩子们接在手上,竖起大拇指高声稚气地说:“咪史头(儿),顶好!顶好!”
洋大兵笑得更灿烂了,又扔下一听,大声叫着“OK,OK!”飞车而去。
当年接受过大兵礼物的一名女童,后来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女兵,丈夫是军官,后天生活条件优越,,吃过不少的山珍海味。提及当年美国大兵的奶糖,老人家总是由衷地赞叹道:“奶糖很好吃,很香甜。”

3、 做客寻常百姓家
抗日战争的烽火还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熊熊燃烧。新津机场的盟军官兵,也在紧张的迎送保养着一架架披满征尘的战机。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也思恋家乡,想念大洋彼岸的亲人。为了感受家庭的温馨祥和,也为了排谴军营生活的枯燥无味,他们偶尔会在翻译官的陪同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在驻地老乡家窜门。
驻地老百姓也知道,由翻译官陪同来家里做客的盟军官兵是值得信赖的,因而也是热情接待。
大兵们也不是随便那家都进。那时医疗卫生条件极端落后,麻子、瘌痢头很多。曾有民间“诗人”作诗感叹麻子一窝的现象:“今天赶场人来多,听我唱个日白歌,(日白是新津土话,即不务正业到处吹牛皮)大哥麻像花生壳,二哥麻像蚂蚁窝,只有三妹好一点,麻得一脸鬼冬哥。”更有描写瘌痢头一个生活小片段的顺口溜十分生动形象:“十个指头上雪山,面带愁容心喜欢……”
国人对麻子、瘌痢头都有歧视,更何况讲究卫生的洋兵了。大兵们一见麻子、瘌痢头就浑身起鸡皮疙瘩,远远躲开。他们做客的人家,大多干净、整洁、健康,最好有美丽的姑娘、少妇。这不止是美女养眼。爱美审美是人类的共同天性。有时候,男人面对美女,有如置身如诗如画,神秘奇异的自然风光中那般愉悦、开心。
大兵来访,一般都由家中户主接待。
他们端出花生和自制的米花糖,请大兵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摘下时鲜水果,和远离家乡飘洋过海来帮他们打侵略者的盟军们共同领略那份大自然赐予的香香甜甜;
他们磨出碧如琼浆的青豆子豆浆,请大兵们感受异域饮食文化的奇妙。
夏天,盐水煮毛豆,烧青苞米便成了招待盟军客人的主要食物。
毛豆水淋淋,绿茵茵的,剥开丢进嘴里,一股清香从嘴里直沁“五脏庙”,(肠胃)好不惬意!
烤青玉米更是香糯可口。一根根才从地里扳回来的青玉米,放在灶里,用柴草灰捂严烫熟,用火钳夹着在燃烧的柴火上用大火一爆,烤出的玉米,金黄,金黄,脆香鲜嫩,看一眼都令人垂涎欲滴,大兵们感觉奇妙,也跃跃欲试,用火钳夹着在柴火上烧,由于心急,不得要领,他们往往会将鲜嫩的青玉米烧成一截黑焦碳。
逢主人吃饭,都招呼大兵用餐。大兵们不太喜欢吃中餐,但他们喜欢新鲜事物——用筷。
大兵们拿起筷子,有得捏着两根筷子挪不开,有得挪开了筷子又夹不起东西。
一个个能干的棒小伙子,怎么能败在这小小的竹筷上呢?真不甘心,再学,再实践。
认真地看,细细地揣摩,再学。有的学不会就看中国老百姓灵巧地用筷,有的好不容易学会,吃力地夹菜。夹香肠、腊肉还勉强,一夹豆花就完了……不行,好不容易学会,决不放弃。
一只手不行用一双手,还是夹不起来。只得还用一只手,一碗豆花搅成渣了还没夹起一筷。每逢这时,大兵们便无奈地放下筷子,摊开双手耸耸肩笑笑。主人家也善意地哄堂大笑,一屋子都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有时,主人请他们吃汤圆,中国人吃汤圆都喜欢用土瓷汤勺。大兵们对吃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开拓创新”,便要来筷子一个一个的夹,他们要么夹不起来,夹不稳,好不容易夹起一个,送到嘴边又掉入碗中,汤水溅得满脸都是。
如此反复几次,终于颤抖着送一个到嘴里,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饭毕,主人便用铜脸盆倒热水给洋兵们洗手。
这时,洋兵们便争先恐后去端盆子,探究一下灶后那漆黑发亮,涂满厚重油烟的土陶壶里怎样划出圆弧形的清水。
冬天,大兵们一到,老百姓就从围腰后提出烘提子,(竹编,圆柱形,内置瓦罐,上有提手,冬天按一罐灰烬取暖用)请大兵们烤火。大兵们将烘提子捧起左看右看,没有明火,只有草木灰,可是手却是暖暖和和很舒服的。
遇到老乡包粽子,他们便“不客气”地洗干净双手动手学。但看中国的大爷、大娘、大姑娘、小媳妇们,将一片翠色的粽叶一撸一迭,装上拌好红小豆,花椒,五花肉粒的糯米,又是一迭,一捏,用细麻绳或新鲜席草捆上,一个四楞四角的尖尖棕就出来了。煮好剥开,香气四溢,。不过大兵们不喜欢吃粽子,因为里面有花椒,很麻。他们只觉得好看好玩,却又不甚理解:“为什么不就那么煮着吃,多省事啊!”
翻译官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饮食文化,是一种怀念。五月端阳包粽子就是为纪念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再说,粽子里浸透了粽叶的清香味,这是糯米饭里没有的……
大兵们似有所悟:在一种食品里面,居然还包含着爱国主义的内容,真是神奇。再捧起粽叶嗅嗅:果真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吃!小日本都不怕还怕花椒吗?

(本系列故事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杂志、网站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oson.ca/trackback.php?e=1183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