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玨's blog

王維詩二首 Two poems by Wang Wei (701 - 761)

2007-01-06 07:21:24


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Lodge Among the Bamboos

I sit alone by the serene bamboos,
Strumming my zither and whistling.
No one knows I'm in the deep woods,
Only the moon comes watching.

送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Seeing Off a Friend

We finally parted in the dale. As I saw
The sun settle down, I closed my wattle door.
The grass greens in spring every year, but alack!
My friend, can I expect to see you back?

以下是我的讀書筆記:
竹里館- 王維

竹里館是輞川別墅中另一景,因居於茂密的竹林中而得名。此詩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意境見美。

詩中寫景物,只用了三個詞:“幽篁”,“深林”,“明月”。幽,深也。篁是竹林的意思,屈原《九歌-山鬼》中便有“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的句子。幽篁和深林指的是同一樣東西,即茂密的竹林。明月則是人人慣用的詞語。詩中寫人物活動,也是用了三個詞:“獨坐”,“彈琴”,“長嘯”。嘯指撮口發出悠長而清越之聲,乃魏晉以來所謂名士的一種表示灑脫清高的行為,類似今日的吹口哨。詩中的用字造句很平淡,似是隨意寫出了眼前的景物和人物活動,沒有仔細去刻寫或塗飾,但四句合起來,卻帶出了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又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此詩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的心境與所寫景物的內在性質相一致。詩人在取材,編排上并非信筆所之。詩中寫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取其與所要顯示的清幽澄淨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寫情懷,選擇了彈琴和長嘯,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種寫意怡寜的心境表裡如一。詩人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境界自出。而這種意境恰恰又與本詩自然平淡的語言風格相輔相成。

本詩的結構很精致。首句有“獨坐”,三句便有“人不知”;首句有“幽篁”,三句便有“深林”,首尾呼應。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是用音響托出靜境。末句寫“明月來相照”,不僅與上句的 “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送別 -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詩題一作「山中送別」,一作「送友」。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并非就「送別」二字大作文章,而是著墨於送別以後的動作和思緒。

首句很精練,一個「罷」字將送別的種種情形統統略去,如此便可騰出筆墨來寫別後的行為和思緒。二句似乎是說現在友人已經離去,詩人的心境大概也能隨著這柴門的關閉而逐漸平靜下來吧。而後兩句以一年一度綠的青草作比,說無知的青草尚有信用,年年均有轉綠之時,難道友人你就能一去不返嗎?這兩句是詩人在友人離去以後的思忖之辭,表面上看似有對友人的預警意義,而其實卻是亟盼友人盡早歸返,兩人可重續友誼。

末句中的「王孫」指被送的友人,典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乍看王維似有抄襲之嫌。其實《招隱士》中那句的詩意是感嘆游子不歸,但見滿目荒草叢生,愈顯其凄涼氣氛;但王維之作卻是以草綠反襯,問游子於草長鶯飛之時能否歸來,兩者雖同有王孫及草的意象,但運用的角度卻大相徑庭,絕不相似。

作者 留言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北美枫 首页 -> 博客群 -> 戴玨's blog
发表回响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完成标签
选项:
HTML 功能 开放
BBCode 功能 开放
Smilies 功能 开放



 
论坛时间为 PST (美国/加拿大)
Powered by the Blog Mod version 0.2.4 by Hyperion 中文化 by YLL讨论网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2 phpBB Group
Weblog style by Hyperion
Original style from Live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