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的文化人格

2007-04-02 18:19:42

从樱花透视日本民族的文化人格
  
-----司马策风


我想大多数人都以为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此刻我丝毫没有自得的窃笑。原来我也跟大家一样从未作他想,似乎这是理所当然的——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篇相关的文章后才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有两个细节不能不予以重视:
  第一,日本皇室的徽号不是樱花而是菊花。第二,日本公民护照的封面底衬图案也不是樱花仍旧是白菊花。天皇是日本的国家象征,而护照又是国民的国际通行证。这时,我想大家会觉得不言而喻了吧。
  
那么何以日本文化又给人造成如此强烈的印象呢?这实在是因为樱花如同血液一般,早已深深地浸透了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生活习惯。
  
在日本人那表面谦恭有礼的灵魂深处,实际上深藏着一种强烈的与身俱来的自卑、自怜、自贱,甚至还有自残的心性;同时又伴生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持久的逆反心理,就是:自尊、自爱、自傲,甚至不可一世的狂妄自大。这里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上的原因。
  存在决定了意识。首先上帝只给了日本人一小块弹丸之地供他们安身立命,并且远离大陆,如孤魂野鬼无人收,似一叶小舟在汪洋中颠簸无助,没有大山大河引以为傲,山低河短,小气无奈,又身处环太平洋地震多发带,经常有海啸如索命的魔鬼在睡梦中光临,一次就毁灭一个村镇或一个城市;山多地少,原始农业不发达,以海为生艰难度日;人口稀少不足以如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中国,产生了多如群星的伟人,如老子、孔子、孟子、张衡、李白‘苏东坡等,足以令子孙们引以为傲,并因之而孕育了光照万世的历史文化。
  
长久以来,日本首先以朝鲜半岛为桥梁,输入和学习当时最先进的中国文化和科技。日本从汉代起派人去中国留学,尤其到了盛唐和北宋,在人数上先后达到两个高峰。无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学艺术、宗教等无所不包。日本古时的首都---京都,就是当时中国首都长安的翻版;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取自汉字和汉字的偏旁部首;大到四大发明,小自豆腐和酱油的制作,围棋,筷子,无一不是来自中国。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又在近代以欧美为师,并迅速在“明治维新”后发展壮大,以至在甲午海战中打败自己的恩师——当时衰弱的满清中国,创造了小蛇吞大象的奇迹,并从中国获得一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八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日本一夜成为爆发户,而中国因此就家壁四空。之后,日本殖民朝鲜,侵略中国,屠杀了大约四千万中国人。五十年代,战败不久的日本,又因为中朝对美韩的战争而接到美国大量的军火定单,再次大发了战争财,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为亚洲首富。
  
日本相较中国,既是自傲自大的经济巨人,同时又是自怜自卑的文化侏儒;既有师徒情义,又是世代仇敌。
  我以为日本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有很多方面值得世人学习和借鉴。但是,日本人野心大,心胸却较狭小。一个不能反省自己的历史,不能有错认错,有错必改,反而百般狡辩拒不认罪的人和民族,是决没有人格的光彩的,迟早可能重蹈历史复辙,前途未必就那么远大。日本的言行,远不能相比中国盛唐时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近也不能比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知错能改,将功补过的明智和气度。
  
如果我们进行更深度分析就会发现:日本民族潜意识里面的自卑、小气、自傲和狂妄的心性决定了他们复杂矛盾的文化人格。他们天生就认为上天待他们不公平,让他们先天不足朝不保夕,他们的忧患意识与身俱来,悲壮情结如影相随,所以他们自然而然的要团结、自
强、抗争、拼搏,以求尽量拓展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历史上,日本先师中国后学欧美,侵占朝鲜,吞并中国海外属地冲绳群岛,殖民台湾,入侵亚洲多国,直至征服中国,花了一千多年时间才完成了从自卑到自强,同时差点被毁灭的悲壮的心理蜕变过程。
  
日本人天生的对具有“团结拼搏、辉煌悲壮”的意境有着宗教似的崇尚。这必然导致他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去找到自我精神的外化象征物,以寄情托意。
  樱花,正是日本人这一特别的情意结的绝妙象征。日本人找到了他们精神的“梦中情人”,并对她崇尚到成了一种“审美的宗教”。
  樱花,本属落叶乔木,只开花不结果。通常会在日本的暮春四月,冬寒未尽,春风渐暖时开放。白、浅红、粉红、梅红各色都有。望去如轻烟浅雪,似白云红霞,而且她们似乎并不在意自己花小无香味。她们团结一心,重重迭迭,拼着命也开得又浓又密,灿烂夺目,尽情挥洒她们的浓艳、豪华,张扬她们的璀灿短暂的青春,把她们伤感悲壮的美丽铺满城市的大街小巷,铺满山野、小径和溪边……
  每当樱花盛开之时,日本万人空巷云集在城市、乡村或任何樱花繁多的地方。人们载歌载舞,吃着,喝着,闹着,醉着,似乎重生的不仅是樱花,而更是他们自己的青春。
  樱花因为太灿烂,所以上天不允许她持久。她的花期只有短暂的一周许,加上先放的与后发的相继而来,也顶多半个月左右,然后风飘彩雨,如梦似幻,在如诗如画的风光之后,迅速走过她们这一次短暂的生命轮回。婉若被帝王偶尔宠幸后又遗弃的红颜佳丽,在冷宫中哀伤凄婉无奈的凋零。这是一种悲壮而残缺的美。与其说是在欢庆还不如说是在哀悼。大凡与樱花相关的日本音乐和民歌,莫不伤感多于欢乐,凄伤夹着悲壮。
  
这一悲壮的情意结,曾被日本历史上的武士们发挥到极致。武士们通常都无妻无子,为了天皇和将军们的大业,他们随时准备去献身。胜利者当然可功成名就,失败或稍有差错,通常只有自残或剖腹自杀以死谢罪。他们的生命就如同樱花一般,充满了灿烂而短促的悲壮美。对武士们来说,天皇是精神,将军是父母,武士道如宗教,刀剑如手足,而樱花则是可以寄情托意相知相诉的红粉知己。
  而民间对樱花之激赏痴爱,则反映在日本人生活习俗的各个层面。此处容不多叙。
  
不知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比喻:菊花是日本国政府的国花,不过她却如正襟危坐、深居不露的贵妇,故罕以让外人知晓,可比作“官妻”;而樱花,日本大众宗教似的贡奉,母亲样的依恋,情人般的斯守,知交似的相知,女儿似的呵护,这不正是他们至情至爱的“二奶”吗?不妨戏称为“民妻”。
  
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樱花,尤其是与日本气候相若的贵州省拥有日本所有八个品种的樱花。时值花事,一样如云似霞风风火火,台湾的樱花也依然艳过桃李,令人不忍离去。日本人还送了许多樱花树给美国,以及北欧五国,如丹麦、挪威、瑞典等。
  世界上除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欣赏和赞叹樱花的浓烈美艳和气势的宏大,但绝对不会象日本人似的,赋与了樱花那么深厚,那么沉重,那么美妙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人就与中国人有相似之处。中国人爱牡丹花,大约是因为大唐盛世富甲天下、海纳百川雍容华贵的精神象征;而对梅花的偏好,不正好反映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中庸平和不事张扬的大家风范吗?
  日本人爱樱花如宗教,如妻如痴,中国人爱牡丹和梅花如知音良友,如导师。


2004,5


zuòzhě liúyán
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回响。

běiměifēng shǒuyè -> 博客群 -> 阳光下的翅膀

发表回响
yònghù
tièzǐnèiróng




biǎoqíngtúàn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gèngduōbiǎoqíngtúàn
 字型颜色:  字型大小: wánchéngbiāoqiān
xuǎnxiàng
HTML gōngnéng kāifàng
BBCode gōngnéng kāifàng
Smilies gōngnéng kāifàng
zàizhègètièzǐlǐjìnzhǐ HTML yǔyán
zàizhègètièzǐlǐjìnzhǐ BBCode
zàizhègètièzǐlǐjìnzhǐbiǎoqíngfúhào
 
lùntánshíjiānwéi PST (měiguó/jiānád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