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枫 首页 -> 博客群 -> 宝塔山人的博客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没有
|
对“蔡丽双杯赤子情”全球华文新诗大奖赛长者组特等奖“爱兵深情”的点评
2013-12-10 16:38:29
对“蔡丽双杯赤子情”全球华文新诗大奖赛长者组特等奖“爱兵深情”的点评
原诗全文: 爱兵情深
—— 三位藏族阿妈给哨所战士送药三十年
内蒙古 某某某
整整三十年啊,/ 在石崖山路上攀登。/ 从鲜花般花季少女,/ 到白雪飞上双鬓。// 三位藏族阿妈啊,/ 献出一个民族的滚烫爱心。/ 身背几十斤深情,/ 走过多少山路谁也记不清。// 风雪挡不住执着脚步,/ 暴雨淋不熄爱兵情深。/ 多少汗水洒在这条山路,/ 化为艳丽格桑花绽开芳馨。// 她们把战士当成儿子,/ 其实比儿子更亲。/ 荧屏上,我看到三位阿妈哭了,/ 抱着几位战士热泪盈盈。// 啊,多么美丽动人的爱兵故事,/ 在祖国边陲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点评:作者以饱满的感动、质朴的直白,举笔写实,毫无做作之感。
开门见山,“整整三十年啊”一句,突兀而起,让人领略了压抑久长的感情喷发,大有一泻千里之势。然而,作者紧紧把笔的缰绳,勒在了最动人心弦的焦点上:身背几十斤重的药品,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来回攀爬在险峻的石崖山路。从如花似玉的少女,变成了雪满双鬓的太婆。精挑细捡,让读者血暴心颤。省去一万多天的各种故事,仅仅摄取了一个典型镜头:以三位阿妈,抱着几位战士,热泪盈盈。给予了读者想象创造的空间。把三个人的无私奉献,定位上升为一个民族的滚烫爱心,洞察到位;把背着几十斤药品,引申为构建钢铁长城的爱国深情,理解切要,都可视为真知灼见。末尾一句感慨,明确地点出了送药行为的巨大意义,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共同凝成钢铁长城的民族自豪!
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被评为特等奖,凭的是题材,是事件本身的浓情典型性。“荧屏上我看到”一句,使读者不得不认为:作者是从电视荧屏上了解到这件事,从而受到感动的。这首诗的意象和主旨,是电视节目人挖掘出来的,并非作者自己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这就给这首诗的品位大打了折扣。如果没有这一句,则不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
我们再细细查看,“在石崖山路上攀登”这句诗的“攀登”二字,只有上山的艰难,不能囊括下山的不易。“从鲜花般花季少女”这句,有点头上长头的感觉。既然是“花季少女”,又何须再用“鲜花般”修饰,完全可以另外选一个更富于抒情表意的美词。“身背几十斤深情”,“几十斤”,虽然揭示了背负药品数量的生活真实,但不如不要更好。“深情”用“几十斤”修饰,显得意象太单薄,不如从身背哨所全体战士的“强健”等其它意象中提炼更有力。艺术是没必要囿于生活真实的;只有把生活真实拔高到艺术真实,才符合于文学审美的艺术本质。“走过多少山路谁也记不清”,属于没必要的点拨,显得多余而平庸。诗歌是惜字如金的艺术,最忌讳毫无意义的啰嗦拖沓。“风雪挡不住执着脚步,暴雨淋不熄爱兵情深”,“执着”已在不言之中,若要强调,而“脚步”实属多余,若用“脚步”,则“执着”可去掉。“爱兵情深”也不宜再次重复,因为标题上早已出现,且与“淋不熄”三字难能匹配,宜用“爱火”等其他词代替。“多少汗水洒在这条山路上,”“这条山路”的意象,也该变化变化。“化为艳丽格桑花绽开芳馨”,何如“凝作格桑花绽开艳丽芳馨”更直接。“其实比儿子更亲”为什么不能换成“战士认为她们就是母亲”?难道不该正面提一下战士?“啊,多么美丽动人的爱兵故事”,“爱兵”二字,为什么非要再三出现不可?读者已经从字里行间悟出来了,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强调吗?
这些都是就原作原句出发而言,从原作原句看,作者的文字功力不是很高,用韵前后鼻音不分,艺术匠心也不是很强。特等奖应该本着宁缺毋滥原则,决不可矮子里面选将军。‘特等’二字,说的是特别高的等级,最优良的好中之好,犹如科举选拔出的状元,超凡绝伦。‘全球华文新诗大奖赛’的‘特等奖’,应是全世界华文诗歌的典范,光照亿万人之灯塔,众星追慕之皓月。把如此光耀环宇的桂冠,戴到这样艺术水平的作品头上,有点对真善美的亵渎,有点对诗艺的不负责任。可能与当初举行赛事的出发点以及参与者的期望相距甚远,令人遗憾。既然没有达到特等水平的作品,为什么不能让这个等级空缺呢!
这个点评,跟尊敬的举办大赛方的目的一样,是出于对祖国诗歌艺术事业的珍爱,是出于善意的就事论事,没有对作者丝毫贬低的故意,所以隐去了作者姓名,请作者谅解。有不当处,特别欢迎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举办方指教。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戴望舒的成名诗作“雨巷”的瑕瑜我见
2013-11-11 22:00:47
原诗: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里说:“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说:“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戴望舒的这首诗,完全符合这几位名家的评说。《雨巷》,就是作者根据思考结果,根据心情波动,编造的一个“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故事。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不言言之”“寄言”的抒情妙作。是一首“诗外有诗”“词外有词”的意境悠远的好诗。
从表面上看,整首诗以第一人称形式,在写一位单相思男子的寂寞、彷徨、忧愁、哀怨的心情。而实际上,诗外有诗,还寄寓另外两层意思:对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雨”的字外寓意即是困难、不顺,“巷”的字外寓意即是行道、路途,“雨巷”这个标题,即寓指改变困难处境、实现美好愿望的行为。对于国家振兴,个人前途,只字未提,却句句在写,字字在写。不是明写,而是象征,寄言。非常高名。
第一段是说,雨中深巷里,我打伞寻觅朝思暮想的美丽姑娘。言外之意是:我和我的国家,顶着恶劣的环境,追寻心中的美好理想。“撑着油纸伞”比喻奋斗、拼搏。“独自”是说没有援助,“彷徨”指的是一意追求而又了无把握的犹疑迷茫。“悠长”是说不可能一蹴而就。“丁香”比喻美丽动人。“愁怨”直指忧愁和怨恨,“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句,前面省略了“不再让我”几个字。每个字词,都选择得精到恰切,把清末以来的大革命、先驱者在彷徨中追求强国富民的社会形势和国民心情,准确无误地写了出来。
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言外意是说,这个理想很美,但是实现起来困难非常多。从字面上看起来,却是说,姑娘很美丽,也跟我一样,在雨中彷徨、惆怅。几个排比句,从颜色、芬芳、忧愁多方面地对她的美丽状写,再加上“像我一样”“彳亍着”,把既可爱,又难以得到,写得神情逼真,美不可言。
第四段和第五段说,美丽的姑娘,走近我了,没想到却飘远了。言外意是,理想好像有了实现的可能,却没有能实现。“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把她的来去写得活灵活现。“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意思是说,走得很吃力。
第六七段写,虽然美丽的姑娘在雨中离开了,我依然打着伞等待她再次出现。言外之意是,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前途,都出现了美好的转机,然而却没有能实现。但是我和国人,都没有失去信心,没有消沉,依然在拼搏,最终务必要实现。“哀曲”、“消了”、“散了”、“消散了”,情浓意沉。第七段与第一段重复,不但加深了矢志不移的意象,而且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回响,实乃大家手笔,不同凡响。
不过,我感觉到,最后一段里,作者不应该把第一段中用的“逢着”改成了“飘过”,实在改得不好,改成了败笔。“我希望逢着”是希望得到这位朝思暮想姑娘或者是希望实现个人抱负和国家振兴的意象,而“我希望飘过”就变成了希望再次错过或者是希望再次不要实现的意象,与主题背道而驰了。“结着愁怨”前面,或者加上不再二字,或者干脆换掉,换成积极欢乐的词,比如“阳光灿烂”什么的,才能提升全诗的思想性和意境的美感度。第一段里的“不再让我”也不该省略。这些感觉是否有道理,还须文友们鉴定。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读席慕容的诗《泪•月华》
2013-11-08 15:02:29
席慕容的诗《泪•月华》
忘不了的,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昨夜,下了雨/雨丝侵入远山的荒冢/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遮盖在你坟上的是青色的荫/今晨,天晴了/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拂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黄昏时/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已经忘了埋葬时的方位/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随便吧/选一座青草最多的/放下一束风信子/我本不该流泪/明知地下长眠的不一定是你/又何必效世俗人的涕泣//是几百年了啊/这悠长的梦 还没有醒/但愿现实变成古老的童话/你只是长睡一百年 我也陪你/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轻瞬间就过了一个世纪//但是 这只是梦而已/远山的山影吞没了你/也吞没了我忧郁的心/回去了 穿过那松林/林中有模糊的鹿影/幽静上开的是什么花/为什么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悼亡诗,全诗都用悼亡者的口吻向亡者倾诉。
首段两句是说,当你病危的时候,我守着你,你望着我。你含泪的眸子,虽然充满病容,却像‘映影着云间的月华’一样,深情而美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上,让我永远都‘忘不了的’。
第二段:‘昨夜,下了雨’是说,昨天晚上,我哭了一夜。‘雨丝侵入远山的荒冢,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遮盖在你坟上的是青色的荫’是说,哭的原因是对你的无限相思。那无法排遣的相思和牵挂,简直像一片茂盛树林的绿荫,始终笼罩在你的坟上。急切地,一心想来看看你。‘今晨,天晴了’是说,今天早上起来,我止住了哭。‘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是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如依赖扑伏在你身上的攀援植物一样,全身心来到你荒芜的坟前。‘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拂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是说,我紧促的脚步,就像是山谷里的野风。我已经老的头发白了,爱抚你的坟,就当爱抚你。
第三段:‘黄昏时,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既是说,路太远,赶来到坟里,已经快天黑了,没人在这么晚的时候上坟。也是说,垂暮的老人,一般不会上坟了。可是,我虽然老了,我来了。‘已经忘了埋葬时的方位,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是说,由于埋葬你的时候我哭得昏三糊四,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只知道我心中的太阳和天上的太阳一块儿在坠落。
第四段:全段是说,我记不清了,估计这就是你的坟墓,但是不能肯定。拣这座青草长得最茂盛的墓,献上花,就当是你。然后止不住像世俗人一样涕泣起来。
第五段说,你的离世,让我感觉好像过了几百年了。我一直在梦一样的幻境里,幻想着你并没有死去,你只是睡着了,只是要睡很长时间。我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等你醒来,哪怕在陪伴着你沉睡的漫长岁月里,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树叶在我们衣褶里变成土,只要等到你醒来,我们就一如既往地缠绵在一起。
第六段全段说,不可能啊,这只是我的痴心妄想啊。现在天就要完全黑了,远处的山影子已经黑乎乎地袭来,把你坟前遮黑了。让我的愁闷更加重了。我要回去了,穿过松林,模糊的鹿影会不会是你突然出现了呢?昏暗的小路上开的是什么花儿,该不会是你显化了来偷偷地照我回去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天深夜,我总能看见你那带泪的月华呢?
这首诗的文字细腻,挚情绵绵,巧用象征,暗喻不断。善用惊人眼球的字句,拨动读者的心弦。格调清新,意象奇幻。是一首美轮美奂的动情诗篇。
请看:诗章一开始,就用“忘不了的,是你眼中的泪/映影着云间的月华”,把情和爱写到了极致。把一个多见的瞬间,写得无限美丽。还有什么字词能抵得上“忘不了”三个字的力度?情人眼里出西施,由于深深的爱,连眼里含的泪珠都映影着云间的月华。“云间的月华”,取象何其美啊!
第二段整段都是暗喻和巧说,用“下了雨”指代哭泣,用“天晴了”指代“不再哭”,用“白头的草”指代自己年纪大,把永志不忘的恋情说成“相思木”“青色的荫”,把想念说成“雨丝”,去凭吊说成“地萝爬上”“野风”“拂拭”。构思超常拔俗。
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写对墓中人的爱。明里暗里,充满字里词间。四行诗,抵得上千言万言。凝练到了极点。“黄昏”与“残破”的选用,“忘了”“方位”、“只记”“斜阳”的组合,真是匠心独运,技高一筹。
第四五段进一步写痴情。“随便吧”,故作洒脱。“明知……不一定是你”,以反写正,把悲情呈现得更浓。几个美丽的排比句,使文情并茂,意境悠远。
最后一段收尾,写天很晚了,带着依然深切思念的心情返回。不说天很晚了,说“远山的山影吞没了你/也吞没了我忧郁的心”用词实在美妙。“鹿影”和“花”两个意象的选用,加上一句疑问,“为什么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更为高明。既回光返照,与开篇呼应,又点亮题目。而且把对墓中人的思念,进一步渲染,推向顶峰,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情与景。
席慕蓉相濡以沫的恩爱丈夫2009年去世,这首诗写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所以不可能是写给她倾心丈夫的。席慕容为人纯正,在爱情上信守传统,没有情人。遣词造相,又不符合父母。那么这个悼亡诗是写给谁的呢?
席慕容在其所写《独白》一文里告诉读者:要珍惜时光,人生有着各个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都会有“落幕”时,虽然已经“落幕”,但是在“落幕后,可以不断地去弥补前一阶段的不足,使自己能有一个提高,有一个飞跃。“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去爱的心”。世间有多少无法落幕的盼望,有多少关注有多少心思在落幕之后也不会休止。我曾走进山林,在月光下站立,悄悄说出,一些对生命的极为谦卑的憧憬。在路的尽头,必将有怆然回顾的时候。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只能以诗来表达。根据这些讲述,不难得到答案,这首诗写的是:“怆然回顾”,“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写落幕之后不肯休止的心,对生命的极为谦卑的憧憬,写爱的矢志不移,写爱的永恒。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有几多人读出了其中滋味 ——谈谈非马的一首诗作《看划龙船》
2013-11-03 22:28:26
原诗:看划龙船 如果鼓声是龙的心跳/那几十支桨该是龙的脚吧!//鼓,越敲越响/心,越跳越急/脚,点着水/越走越快越轻盈/而岸上小小的心呵/便也一个个咚咚咚咚地/一起一落/一起一落//爸爸们,请牵牢你们孩子的小手!/说不定什么时间/他们当中有人/会随着龙的一声呼啸/腾空而起
囿于见闻,我认为,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写景抒情诗。更是一首象征体的托物咏赞诗。是自从中国有了新诗以来值得大夸特夸的第一首最好的诗。
‘看划龙船’这个题材,不知被前人写过了多少次,真是异彩纷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作者非马却站在历史的瞭望台上,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地写出了光耀千古的新意。唱出了时代的最响亮音。这样的阳春白雪,读出其中滋味的有几多人呢?
开首两句,作者以“看划龙船”观众之一的身份,出现在人群中,与身边的同伴谈论所见:“如果鼓声是龙的心跳/那几十支桨该是龙的脚吧!”读到这两句,让我马上想象到,身边同伴喜笑颜开、指手画脚的回答情况。“看划龙船”这个整体的热闹场面,一下子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到了眼前。“如果”“那”“该是”五字运用,真是妙不可言。仅仅两句,就把“划”和“看”两个方面写到了极致。
第二段前四句,“鼓,越敲越响/心,越跳越急/脚,点着水/越走越快越轻盈”,进一步状写“划”的动态,把船上猛劲击鼓的人和全力挥动船桨的人的心情和动作,全部写了出来。后四句写岸上观看的小伙伴们的振奋:“而岸上小小的心呵/便也一个个咚咚咚咚地/一起一落/一起一落”。诗句抓住了“心”这个要害,言简意浓。“咚咚咚咚”,象声词连用,既写的是鼓声,又写的是孩子们激动的心跳声。是鼓声与人心的不断谐振。“一起一落/一起一落”的复沓,把孩子们欢欣雀跃、恨不得自己上船去划的形神,托了出来,真是匠心独运。
最后一段,作者万分激动之中,提醒跟自己一块儿观看划龙船的大人,招呼好自己的孩子。防止孩子过分高兴,忘乎所以,随着龙船飞腾,跳跃失控,酿成跌闪。
从字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然而正是这个提醒,蕴含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所得,点明了高瞻远瞩的意旨:龙船是龙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四人帮打倒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全国上下一条心,大搞经济建设,鼓足干劲,富民强国。这不就像是划龙船吗?那些击鼓的,挥动船桨的,不就是各行各业大搞经济建设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吗?“越走越快越轻盈”,不就是对成就越来越大的现实中国的远眺和赞扬吗?孩子们年幼,还在学习阶段,无法参与建设,但他们不仅仅是旁观,他们为祖国取得的成就激动自豪,他们的心,随着国家的逐渐振兴在跳,急切地准备去参与。“爸爸们,请牵牢你们孩子的小手!”是作者对同胞们的呼吁,意思是“抓紧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一个个都成才”。“说不定什么时间/他们当中有人/会随着龙的一声呼啸/腾空而起”是说,中华民族这条龙,快要腾飞了,民族的振兴指日可待,盼望咱们的孩子,学好本领,在民族振兴的飞腾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赤子非马,没有把自己置于旁观者之位,而是以极大的热情,与同胞们混在一起,对民族的兴旺,情浓滚血。对民族的根,无限关爱。对故土所取得成就,无比兴奋。对故土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在中国刚刚迈开步伐之时,就看到了民族将要拥有的辉煌。当时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赞赏作者的民族情怀。今天,新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有目共睹。这不就是作者所写的“龙的一声呼啸/腾空而起”吗?学有所成,为新中国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年青一代,不也“随着龙的一声呼啸/腾空而起”了吗?今天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当时的眼光。
这首诗,象征了一个伟大时代,预言了一段辉煌历史,其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是我所发现的绝无仅有的伟大诗篇。艺术性和思想性皆为上乘,的确应该属于值得大夸特夸的好诗。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
李金发《弃妇》之我见
2013-10-30 08:44:38
弃妇•李金发//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倘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这是一首心灵在困境中暴疼,渴望摆脱而无法摆脱的悲吟。标题取为“弃妇”,既为全片诗定下了悲伤基调,又省去了一大段被沦为弃妇的笔墨。既作为全片主旨的象征,更是读懂全片诗意的钥匙。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这三行是说,由于被丈夫丢弃,遭受到身边所有人的不公正对待,冷眼斜视、轻慢羞辱。致使她惶恐不安得满脸发烧泛红,浑身血脉暴涨,以至绝望如僵死之枯骨,木呆无语。在现实难以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之下,万般无奈,她便着意把毫无心情梳理的长发,从头上披下来,堵住自己的双眼,以遮挡逃避那些不断投射过来的乜斜目光,苟且偷生。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接下来的这三行说,虽然躲开了被羞辱厌恶的视线,却躲不开被挖苦讥讽的议论和内心不平的折磨。因此,她忍无可忍地大喊:我本是很清白的,无端被抛弃,讥讽的语言像蚊虫一样,乘着肮脏环境的漫漫长夜,飞过堵挡在眼前的厚厚头发,越过鬓角,在耳后尽情叮咬。
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这两行承上,说那些议论和讥讽挖苦,实在太多太过分,像蚊虫一样毫无禁忌的结群叮咬,像荒野那狂风怒号一样的嘤嘤乱叫,使很多无关痛痒的管理者,都看得心惊胆颤。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第二段头两行说,靠着用蓍草占卜对主管这片土地的上帝倾诉,祈求。满怀的凄楚悲哀与无奈,连上帝都不理解,不救助。只有同样弱小劳苦的流浪蜂儿才能深深体会到。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这第二段的后两句说,我的痛苦与无奈,无穷无尽,就如山中泉眼里颙泛的水,不断流淌,即使澎湃到悬崖上,跌落成瀑布,不停地大声喊叫,也没有人理张,只能让喊声带着无奈,像泉水携着凋落的红叶一样流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这第三段第一行说,弃妇尽量地隐藏忍受着自己的忧愁,但是依然从她的每个行动上都透露了出来。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这三行说,夕阳西下的时候,她生火做饭,这熊熊大火都烧不掉无穷的烦闷。这难以隐忍、无法化解的烦闷,就从烟突里飞出去,附长在惹人厌恶的乌鸦身上,熏染得乌鸦浑身及其翅羽,更加煤黑,更加惹人讨厌。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这两行说,自己的愁闷跟被人讨厌的乌鸦合而为一,飞落禁锢在世俗议论如大海呼啸中的孤独石头上,毫无办法地,羡慕那些能够自由徜徉欢歌的击浪者,无可奈何地,听任、等待着自己被淹没。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倘徉在丘墓之侧,/这两行进一步点明,弃妇彻底绝望了,灵魂与肉体已经游荡在死亡的边沿,穿在身上的破烂衣服的前襟和后襟,一齐替弃妇发出最后的哀吟。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这三行说,悲伤的眼泪早已哭完了,哪里还会有快乐的泪水滴在地上,浇灌绿草,开花结果,装饰世界呢。
这首诗,初看起来,整片都写一个弃妇难以忍受的痛苦、悲哀、压抑和绝望。进一步由表及里,细心深思,就会发现,原来作者是借用弃妇的形象,讲说自己之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漂泊无定、孤独寂寞、处处遭受冷遇的心灵状态,抒发面对偏见、歧视、不公正对待造成的痛苦情绪。再放开眼界,又会发现,作者作为一位炎黄子孙,还在沉痛地写当时正遭受西方列强欺侮凌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一句话,弃妇只是作者塑造的心境对应符号,真正意图在写大我和小我的两重境遇。对个人和当时的国家,都表现出了哀伤绝望之疼。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跳跃巨大。精用不合理的诗句搭配,巧造新颖别致的意象。驾情感之对应,抒真切之悲愤,字面意义与实际内涵相距遥远。请看,“羞恶之疾视”前面省略了“外人”二字,“鲜血之急流”前面省略了“自己”二字,让诗句简练,使读者有点昏头转向。用“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状写惶恐与绝望,让读者感觉怪异难解,只因跨距太大,以关键部位写全体,以本质写表象。经上下求索,细细品味,才发现取像不但恰当,而且神妙。用“短墙”喻指遮住眼睛和脸部的头发以及鬓角和耳廓。在外形上毫无相似之处,经前后联想,诗意顿出,奇趣横生。以“黑夜与蚊虫联步”象征被挖苦讥讽的恶劣环境,皆属于“以不类为类的远取譬手法”,将世俗议论不公这个抽象概念具象化,生动传神,妙不可言。故意把“蓍草”的“蓍”字去掉,不说用占卜向神灵倾诉、祈求,而说“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不说无疼痒者震惊,而说“战栗了无数游牧”,意在调动读者的想象,增加美的情趣。“牧”是管理者,这里借用神话中把尘世上凡人称为“羊”,“神”称为“牧”的典故,扩展意境。不说无人理解,而说“惟游蜂之脑能深印”,不使用过渡字词,一跃千里地跨到“山泉长泻”,“随红叶去”,以景写情,倾吐无人理解无人帮助之苦。用“时间”指代生活,让“烦闷”从烟突里飞去,长在游鸦的羽毛上,把游鸦染成黑色,想象真是奇之又奇。用“海啸之石上”,象征生活空间的狭小与形势的险恶,不动声色地用“静听”写对自由欢歌者“羡慕”,用“栖止”把等待自己的死亡,暗含其中。用不解人情的“裙裾”“衰老”、“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暗示悲惨结局。卒章见志,收尾时才流露出“弃妇”也曾有过与所有人相同的“为世界之装饰”的美丽希望,返照出全篇对现实世界不公平的强烈怨愤!
弃妇的丈夫是谁呢?作者虽然没有写,读者读完之后,也就自然明白了。为什么被抛弃,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题,引而不发,其效果是遐思无尽,后味无穷!
最后,我冒昧地认为,第三段“弃妇之”三字多余,是极大的败笔,转换了诉述角度,破坏了一气呵成的浑圆气势,降低了自我宣泄的喷发力度。属于画蛇添足,实在不如不出现为好。 这是否属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实例呢?愿与诗友们切磋。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