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le Review Home -> Blogs -> 博染居士
Users browsing this blog: None
|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夕阳河边走
2007-01-29 01:00:09
夕阳河边走
涵江私立银河学校小语组 李智强
前阵子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首《我拒绝承认我是农民》的堆砌诗,立即遭到了同学和朋友的谩骂和指责,纷纷质问到:“农民有什么不好了?我们祖祖辈辈不都是农民嘛?没有九亿多农民的支持,谁都得饿死!”。好一顿骂,很像最近播出的《农民代表》中的台词,都不知道谁是谁的翻版了。于我却是醍醐灌顶啊,痛定思痛后,我决心写几段子以“我骄傲,我是一个农民”为主题的文字来“将功折罪”。
或许要立马站到自己观点的对立面是举步维艰的吧。况且我又没有“转过脸就是屁股”的变脸功夫。几乎倒尽了肚子里本就不多的墨水,多番想写“检讨”、“反思”,总是挠头皮、咬笔帽半天还不见稿纸着上一个字。
可能是还没深入农民生活,尽管我自小就是农民?因此,上个礼拜星期日,我特地趁放假的空子,回家务农“改造”了一天。一来在父母前博得懂事的赞言;二来祈求田野的气息能浇开我的“聪明花”,就像邂逅那“壶公山神”……
寂寥的境况是最适合文学创作的吧?我独自一人扛出了手摇的水车,兴冲冲又略有所思地开赴“洋里”灌溉蔬菜去了。一路上总有乡里的婶婆叔伯打趣我:“阿强呵,你这个大学(毕业)生可不能天天被你爸妈骗回来干活啊!呵呵”。我也总是习惯性地微笑、点头,而后问:“吃过了吗?”等类似的问题。
走在田间小路上,因为扛着水车,就像过独木桥,生怕倾倒后压坏了这边的稻谷,踩到那家的瓜果。同时会有一股“迎风作战”的倔劲和幻想……
摆放好了水车开始引水到田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活儿。如果是一动起来就吱吱呀呀作响的老水车的话,那情境就大不一样了,使你不禁要援引诗人舒婷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的“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了。当然,舒婷所写的“老水车”与我说的是不同品类的。
若是有雅兴,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手脚的动作和水车同一脉搏;连带着锻炼了胸肌和腰部;口无遮拦时还可以哼着调儿唱起歌;又与对岸的一切眼神交流……那美妙的感受,非个中人是难以体味得的。
累了的时候,或蹲或坐在河边田头,赤脚的话还可以濯足、深吸着田园气息、捋着下巴的空气故作深沉地望着自家田里的泱泱稻或麦浪;刚好的,还远眺得到工厂或人家的烟囱袅袅,家鸽或雄鹰翱翔蓝天……真可恨,没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冠世之才,想得、见得却写不得那时的美景妙境啊!
于是乎,我屏息凝神地俯视着河水,妄想着能与河里的精灵对视、神交。可等了许久,仍不见白浪翻滚、蛟龙腾起或者相似的画面。有的只是夕阳的斜晖在秋末萧瑟的河面上被微风拂动,波纹在水面上渐渐地、轻轻地漾开来……始信“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的神妙所在了!
随手拾起掷下的泥土块激起了河中一圈圈的同心圆,渐行渐大,又渐渐模糊在微风吹起的水纹之中了。
我忽有所悟:人不就象这一圈圈的水纹,早晚都要泯灭在风尘浪潮中,随风起栖的……
2007年1月16日13:53初稿
16:51二稿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两点一线,却不相聚
2007-01-29 00:52:55
两点一线
直线,没方向
当年我蹲的那个点呵
如今日新月异 成景点了
那条每每载着我颠波地去找你的
坎坷的路
如今也是康庄大道了
出了山,又出了一座山……
却没有停靠在当年蹲你的那点
何处寻你?
弯曲的泥泞挺直了腰杆
压根就不理睬我,或许它只认得少年的我?
你,在哪里?
缘着记忆的绳索找不到你,我
苍白的双鬓焦急,于心,直跺脚
据说,你在的那个点已经是红花浪漫
而你?是哪一朵?
请向我笑一个,或只招手
我多想,看到山花烂漫的深处,高处
一个仍然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在向不远处
奔她而来的他,亲昵地呼唤,招手……
愣了许久
在呼喊的,只是我,和那山。
2007.1.26晨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冬日莆田步行街触景
2007-01-29 00:51:28
冬日莆田步行街触景
真冷漠
石头路面,冰
枝叶上凝霜
他们的脚跟无情、深刻进石头的大气层
这里没有街头或者巷尾
有的只是古谯城楼上灯红
映着斜面酒吧的妖绿
任谁都失窃了真模样
谁是卖家?
一个一个都是亦步亦趋的
消蚀日月的虫蛹
红灯笼也醉了,酒吧的坐台两只蝴蝶
交欢后,兀自慢慢飞,然后死亡、繁殖
买家呢?同样没有
都在慢性自杀地
挥霍青春、燃烧生命、寄售灵魂
风起云涌,天寒萧条蔽体的黄叶零落
哪朵乌云裹挟走最美的花?已无人问津
醉眼模糊,每张嘴都说同样的话
一双双岁霓虹灯旋转的眼睛斗大
街中心水池里还有瞎了一只眼的蛤蟆
不懒惰,玩命地跳街舞,而不静坐
观天的眼睛没了光,仅仅发着绿光
光……
最后的街没了一个人
虽然我还愣着,
灵魂早随躯壳模样的人流躲进温床
夜深沉,我没看清。
5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啤酒加雪碧
2007-01-29 00:49:38
昨晚
在同事结婚的酒席
我不剩酒力
偷偷
啤酒兑了更多的雪碧
推杯换盏,佳肴没了热气
逢着知己
一口饮尽了呕水汽
早撑得不行的肚子默默:
争气
深夜宿舍里
论那滔滔赤壁
唾沫淅沥
反侧辗转
好久
梦里梦醒说呓语
好酒
醉了的睡眼惺忪
油腻的手背抹额头
汗如雨
猛喝一杯白开水
嗝咽了三秒
冒腾起气泡三个
一串
酒 语
雪 碧
口 气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两个城市的借宿人
2007-01-29 00:48:11
就在昨天
撑开一把折叠伞
迎着扑面而来的冰凉
穿梭在城市的脉络里
马路熙熙攘攘
循着回家方向的
汽车疾驰
少挨了无数的点滴淅沥
却冲散了一簇一簇 刚从
雨巷里出来
着了国画的油纸伞
本是悻悻的路边草
取消了掩面捂嘴的姿态
欣欣
水果市场
夹杂着喧嚣的汽氲
腐烂的也好香
只是果泥侵占了人行道
脚车是一道道橘黑的辙
爬上国货商场门口的立交桥
寻不见前阵子夜间漫游
躺据其上的乞丐
连同枕他的破烂行囊
驻足桥上 远眺
看不出哪个屋檐
适合他?
飞奔而过的喇叭
鸣乱了我
寻 找
方 向
的 心
思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莆田大路街寻芳[《莆田晚报》2006.12.22]
2007-01-29 00:46:53
是何年代的石板路
早已变成光滑的鹅卵石模样
水流过,可以倒映出阴晴圆缺
前年,并不是这样的,我来过这里
它原来是粗糙的,不,是板着面孔的冷漠
那一天
我在这邂逅了一位美姑娘
是那种我当时就神魂颠倒的美
是我至今还没有艳遇到比她更美的美
尤其是带携了点典雅的魅力
我重来这里前一刻就要渐渐忘了她和她的美
要知道,相思成灾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而且她像扎根在我背后的梦幻中
转身总不曾遇着她
依稀
当时她的高跟鞋踩踏石板路,清脆
韵美的蝶步频频拨乱了我的脉搏
至今还未完全反正
似乎石板路是留下了她的芳踪的
或许是给我这般的眼神以再次寻觅的印记
可如今
人潮来往
车水冷暖
连两旁的墙瓦都经不住岁月的风霜
那轻薄,柔弱的美女的踪迹
又怎么能经得探路者们雄浑健壮脚步的消磨?
当初留给我的只是粗糙和冷漠
她,也没有莞尔一笑
现在
光滑的坎坷
竟找不到一丝半缕解相思的药
行无力。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夕阳河边走
2007-01-19 04:33:09
夕阳河边走
李智强
前阵子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首《我拒绝承认我是农民》的堆砌诗,立即遭到了同学和朋友的谩骂和指责,纷纷质问到:“农民有什么不好了?我们祖祖辈辈不都是农民嘛?没有九亿多农民的支持,谁都得饿死!”。好一顿骂,很像最近播出的《农民代表》中的台词,都不知道谁是谁的翻版了。于我却是醍醐灌顶啊,痛定思痛后,我决心写几段子以“我骄傲,我是一个农民”为主题的文字来“将功折罪”。
或许要立马站到自己观点的对立面是举步维艰的吧。况且我又没有“转过脸就是屁股”的变脸功夫。几乎倒尽了肚子里本就不多的墨水,多番想写“检讨”、“反思”,总是挠头皮、咬笔帽半天还不见稿纸着上一个字。
可能是还没深入农民生活,尽管我自小就是农民?因此,上个礼拜星期日,我特地趁放假的空子,回家务农“改造”了一天。一来在父母前博得懂事的赞言;二来祈求田野的气息能浇开我的“聪明花”,就像邂逅那“壶公山神”……
寂寥的境况是最适合文学创作的吧?我独自一人扛出了手摇的水车,兴冲冲又略有所思地开赴“洋里”灌溉蔬菜去了。一路上总有乡里的婶婆叔伯打趣我:“阿强呵,你这个大学(毕业)生可不能天天被你爸妈骗回来干活啊!呵呵”。我也总是习惯性地微笑、点头,而后问:“吃过了吗?”等类似的问题。
走在田间小路上,因为扛着水车,就像过独木桥,生怕倾倒后压坏了这边的稻谷,踩到那家的瓜果。同时会有一股“迎风作战”的倔劲和幻想……
摆放好了水车开始引水到田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活儿。如果是一动起来就吱吱呀呀作响的老水车的话,那情境就大不一样了,使你不禁要援引诗人舒婷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的“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了。当然,舒婷所写的“老水车”与我说的是不同品类的。
若是有雅兴,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手脚的动作和水车同一脉搏;连带着锻炼了胸肌和腰部;口无遮拦时还可以哼着调儿唱起歌;又与对岸的一切眼神交流……那美妙的感受,非个中人是难以体味得的。
累了的时候,或蹲或坐在河边田头,赤脚的话还可以濯足、深吸着田园气息、捋着下巴的空气故作深沉地望着自家田里的泱泱稻或麦浪;刚好的,还远眺得到工厂或人家的烟囱袅袅,家鸽或雄鹰翱翔蓝天……真可恨,没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冠世之才,想得、见得却写不得那时的美景妙境啊!
于是乎,我屏息凝神地俯视着河水,妄想着能与河里的精灵对视、神交。可等了许久,仍不见白浪翻滚、蛟龙腾起或者相似的画面。有的只是夕阳的斜晖在秋末萧瑟的河面上被微风拂动,波纹在水面上渐渐地、轻轻地漾开来……始信“吹皱一池春水”中“皱”字的神妙所在了!
随手拾起掷下的泥土块激起了河中一圈圈的同心圆,渐行渐大,又渐渐模糊在微风吹起的水纹之中了。
我忽有所悟:人不就象这一圈圈的水纹,早晚都要泯灭在风尘浪潮中,随风起栖的……
2007年1月16日13:53初稿
16:51二稿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Trackbacks (0) Permalink
|
依依母校情,漫漫文学路
2006-11-15 00:24:06
美好的时光总不再来,既然无法回头,立定脚步,回首看看,别是一番滋味!
——题记
我只是一个刚踏出校门的师范生,却总喜欢故作深沉地说些话。
在校时候我是有点小“文名”的,自以为是、才浅词陋的,却常以“半文人”自居,以为知道了“论语道德三字经,颜筋柳骨千字文”,懂了点唐诗宋词歌曲赋,也能写得半纸欢喜哀愁文,便算得上“文弱书生“了。
我是如此地无知,临毕业那会,特想代全体同学抒写依依别情,畅谈事业将来的文章,也好偷得一名半利。终因才力不济,中途止笔,非常遗憾。同学如相问,就以找工作烦心的缘由搪塞之去。
毕业典礼那天,文学恩师的劝勉语重心长,可少了营养的笔端总是水波不兴。
为了更高的文凭,我回校读函授本科,回到这块布满了我跌跌撞撞、层层叠叠又斑斑驳驳脚印的校园。竟有些陌生了,不知道是我渐渐遗忘她,还是她开始抛弃我?
一踏进这再熟悉不过的校园,玉兰花的馥郁扑鼻而来。我开始散步在这块给过我许许多多创作灵感的文学净土,追寻着昔日拖拉散漫的学生时代。或许我真的不属于她了,有千思万绪却连不成文,只能郁郁在心。
终于有一天,我走过校园里的那排夜来香花圃,柔和的晚风徐徐送来它的香气,幽幽的,道不得其妙。附近的电线杆上燕子啁啾,很多、聚集着、成排成排的。刹那间,我似乎触景生情,想得了许多诗的意象和文的思路,也想起了一对古联“静对图书寻乐趣,闲看花鸟会天机”。信然!
那时候,我又明白了一个“禅机”,概括起来就是“夜来香何曾只夜来,全因为白昼喧嚣静烛台”,或许真的就是。夜来香在一天里都是香的,我在一个大中午天气嗅得过。只不过当时风和日高、天干物燥、心烦意乱,那里体会得了它的香?
待到了傍晚时分,一天的工作,整日的忧劳都被夜幕抹去,心得到解放、解脱,轻灵、轻松。这时候是去仙师校园里散步、散心、构思散文的最好时光。那情那景,谁都能随口吟出“自在轻云步前庭,难得夜来饭后闲”“闲敲棋子落灯花,烛渐短,自在摇曳疑是仙”的诗句。
看来,夜,真是很美妙的!
“白日晴空最得意,秋风秋雨愁煞人”。其实愁人的并不全是秋风秋雨,在这炎热的夏末时分,下闷雨、刮台风无疑是最烦人的。你想,那雨前的昏天暗地,脚底下一直往上冒着热,难受之余,才深深体会到《骆驼祥子》中那下雨前的气氛了。
风雨风雨,有风不一定有雨,来了雨却总是要刮风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台风总要在这风和日丽的夏天来?风雨过后,校园是一派凋落,却常常明净了许多。路灯更加昏黄,人也往往是郁闷上心头。看户外,冰冷的雨中携带着清凉的风,淅淅飒飒的。“点点黄晕升罗帐,淅风沥雨不是春”,是的,这不是可人的春和属于它的风和雨,也不像朱自清散文中写的那样“‘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可不是嘛,春风春雨给人的感觉就是亲切,愿意融入其中。而这夏末时分的风和雨,常常令人心生厌烦。当然,这对于人之外的生灵或许是欢喜的。
宿舍里熄灯了,突如其来的黑暗让我更加觉得外面的阴冷,甚至恐怖。碍于写到一半,便搬到走廊没雨侵袭的路灯底下。风刮得沙沙响,雨似乎也更大了。
恐怕文人总是要写风雨的吧,杜少陵就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乐天也有“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陆龟蒙写到“凉汉清泬寥,衰林怨风雨。愁听络纬唱,似与羁魂语。”陆游也写到“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现代的诗人徐志摩大作《雨巷》解相思……不一而足。我虽够不上“文人”的冠冕,却总该有“半文人”的腰牌吧?
外面的雨我是怕了,只得深深地吸一口带着雨丝的凉风,补充发泄了这么多牢骚的空腹了。
大得发狂的雨声提醒了我,我原是要歌唱、赞美我亲爱的母校的啊!却糊里糊涂地说了这些不相干的话。话已出口,就只得加寥寥数语来完成这篇文章的初衷了。
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我是母校,一所百年树人,树人百年的古老校园。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底蕴,美丽的环境,浓烈的艺术氛围。素有木兰溪畔“园丁摇篮”的美誉……
我不敢多言了,怕惹得“卖瓜王郎”的臭名,“非法传销”的镣铐。
笔芯似乎要见底,心情逐渐开朗了,兴许这些话语就是堆积我胸口的块垒,不吐不快。也可能是五年仙师生活的感性积淀,非说不可。我老早就想说的,今晚终于在“格美”台风的催促、飒飒雨声的陪伴下连辍成文了,算是对五年仙师情缘的告别吧!
撇开笔和纸,扩了扩胸,心情再次随目光陷入了沉思。
Perma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