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ěiměifēng shǒuyè -> 博客群 -> 魏鹏展诗文集(北美风)

正在观看博客的会员有: méiyòu

影评 - 画皮II (周迅,赵薇,陈坤,杨幂,乌尔善)Painted Skin: The Resurrection


2012-07-18 18:19:49


影评 - 画皮II Painted Skin: The Resurrection
05-07-2012上映
导演 : 乌尔善
演员 : 周迅、赵薇、陈坤、杨幂
片长 : 131 分钟
级数 : IIB
语言 : 普通话 (中英文字幕)

魏鹏展评:这部电影的主题写爱情的犠牲。这部电影的情节脉络、手法、气氛跟第一集很相似,但就同样能写出深刻的主题。赵薇因为一次意外,被熊打伤了面部,从此毁容。她深爱陈坤,也曾向陈坤示爱,但被拒绝,她就把被拒绝的事归因于没有很美的容貌。后来,狐妖周迅要求以自己的美貌交换赵薇的心。赵薇为了取悦陈坤,不惜用自己的心交换狐妖的美貌,结果人妖身份互换。赵薇得到美貌后,与陈坤亲热,做爱。肉体上是得到陈坤的爱,但她深知他爱的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女人的身体,跟他做爱的也是另一个女人的身体,结果反而换来心灵上更深的痛苦。这就把「女为说己者容」的少女情怀写得很深刻。这又从侧面写出了爱情上的犠牲──为了取悦所爱之人,甘愿连心也不要。这种为爱情而犠牲的主题,如果改为现代都市恋爱故事,深度一定不足。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能以通俗神鬼的题材表达严肃的爱情主题,而且把主题拍得很深刻,一方面没有一般神鬼电影主题的肤浅,也没有严肃爱情电影的苦闷,却有严肃爱情电影的深刻和感染力,题材与主题的配合很创新,艺术性很高。

2012年7月19日 下午

        

文章地址

评论 – 新诗的可解和可感


2012-06-16 01:50:05


新诗的可解和可感 魏鹏展

很多人都觉得新诗很难理解,也不知道怎样阅读,因此对新诗不感兴趣。有些新诗确实很难理解。一位新诗得奖者发电邮问香港诗人关梦南,为甚么他重读自己的得奖作品竟然不能理解。一个诗人会否连自己的作品也不能理解呢?关先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一个连作者自己也不能理解的作品怎么会得奖呢?那些评判是否真的能理解,然后觉得那首诗很好,评选为优秀作品呢?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作者都不能理解,评判不是误解,就是曲解。评判之所以评那首诗为优秀,这可能不是基于理解,而是基于感受。新诗有别于小说和散文,很多时不在于理解,而在于感受诗句的诗意。那位诗人写诗时有很深的感受,然后写成诗,这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但就不一定记述甚么具体的意思,所以只能感受,不能理解。既然诗人自己不能理解,评判自然是不理解,但只能感受诗人的情感。同学们理解新诗时,要分清哪些内容是可解,哪些内容是可感。

可解的内容是那些较为明快的句子,同学们能直接理解。

多云有几阵雨
天气寒冷
市区最低气温约11度
新界再低一两度
吹清劲北风
天气预报给我的温馨
提示
不知用什么仪器
能准确预知后一两天
温度的转变
我从衣柜取出你
替我挑选的外套 (蓝朗〈天气〉)

蓝朗这节诗很浅白,很容易理解。诗句直接描述了天气,这是诗可解的地方。但到最后两句「我从衣柜取出你 / 替我挑选的外套」,同学们就会感受到诗人有些感情想表达,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这两句就是诗可感的地方。同学们继续往下读,就会更能感受诗人的感情。那么怎样知道那些句子是可感,那些句子是可解呢?同学们可把注意力放在诗中的实物上,那些实物就是诗的意象。诗人为了含蓄地表达感情,都会把感情寄寓在具体实物的意象中,让读者自己去感受。

下雨天
与你一起
一把伞就足够了
……
前面有一对的蝴蝶
有两朵鲜花
大雨过后
我收起雨伞
回过头来
看路上湿湿的脚印 (曾子玮〈两个人的雨天〉)

曾子玮这首诗写的是一对小情人雨中共享两伞的感受。同学们先找出哪些是实物,再切身代入感受,那就很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诗中的伞只有一把,两个人自然要靠近一点,这是人与人的亲近;两双蝴蝶在飞舞,暗喻一对小情人在一起;地上湿湿的脚印是小情人印下的,借代两人一起走过的路。同学们只要用心感受诗中的实物,就不难感受诗人要抒发的情感。以上两首诗都不算隐晦,同学们将来遇到很难理解的诗,首先要做的是找出诗中的实物,把实物连系情感,就能感受诗人的情感。记住:诗是抒情的,感受诗句比理解诗句更重要。

2012年5月30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6月17日,页3)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新诗 – 红色的字


2012-06-15 12:22:06


红色的字 魏鹏展

红色的布上有红色的俗
黄色的成熟与高贵
裤下有祝福
执子之手的重量
一杯红酒
饮尽千百人眼中的誓言
吶喊声中的祝酒
啪啪声中的气球
有儿童的笑声
听不到对话
朦胧中的两个金色字
化成了红色
看不清近和远

2010年12月16日 严寒中的深夜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创作灵感的来源


2012-06-09 22:07:25


创作灵感的来源 魏鹏展

很多时,同学们写文章都感到很苦恼,不知写甚么。这不一定因为同学们语文水平低,而是想不到写甚么。这是缺乏灵感所致。灵感就是写作人写文章的头绪。同学们可能会感到很惊奇。很多作家写了很多文章,他们是怎样想出来的呢?创作灵感的来源大致可分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如果你有很多经历,例如被老师罚留堂;周末过了个难忘的生日;欠作业被老师记手册等都可以是创作题材。但有些同学可能也会觉得困难,你可能从未被老师罚留堂;也从未欠作业;你每年都会过生日,但生日会都是重复去年的形式,没有甚么值得写。一个好的作家能从重复的生活中发现特殊的地方,因为生活再平常总有细节,有些细节很有味道。你去年在家中过生日,今年也在家中过生日。只要你肯用心去观察,聆听,用你五官多去感受,很多东西都跟去年很不同。生日蛋糕的图案可能多了一个米奇老鼠;爸妈对着你笑的样子又可能不一样;家人齐声为你唱的生日歌可能也有些差别,当你细心聆听,可能发现原来妈妈唱歌的声音很甜美。这些生活细节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同学们一定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更重要是用心去感受。平凡的东西是不值得写,平凡的东西溶入了我们的感情,这些带感情的题材,即使是日常琐事,只要是你的真实感情,那就能引起读者共鸣,感动人心,切忌无病呻吟。

有一回,我吩咐学生以〈一位令我很尊敬的班主任〉为作文题目,规定他们一定要写出真实的东西,因为同班同学年龄相同,家庭背景相近,你想到的事情,其它同学也能想到,你虚构的情节,跟别的同学虚构的情节可能会雷同,凭空捏造的情节是无新意、无病呻吟,不能感动人心。我收回的作文很多都很相近,不但故事很闷,感情很假,没有新意。当中有两篇文章是真实的故事,这些事件是发生在同学身上的,所以显得很真实,很独特。我把两篇文章投到文学杂志《香港作家》,结果都被刊登了。我把她们的文章在课室里传阅。后来越来越多同学们交给我的作文也很真实,很有感情。我们很难有很新奇的经历,但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有独特的细节,这些细节写在文章中,就是创意。

直接经验固然很好,但一味只写生活经验,最终还是会江郎才尽。没有足够的直接经验,我们可以寻求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可分为阅读和想象两种。阅读又可分为广义阅读和狭义阅读。狭义阅读是指看书。古人朱熹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就是我们要多读书,文章的创作灵感就自然会来。一位好作家,到他去世前一天还在看书。我们看书不是要抄前人的题材,只要积累多了,我们就有所启发。有人说笑「天下文章一大抄」讲的就是要多看书。甚至有作家为了扩阔视野,男作家刻意看有关育婴的书,女作家刻意看汽车杂志。我们不知何时可以用上我们看过的书,可能十年后的文章题材是今天我们看过的故事书给我们的启发。

广义阅读是指看电影、听收音机、听别人谈经历等。我们看一出电影,当中的故事情节很精练;听收音机,我们又能听到很多故事趣闻等;听别人谈经历,那更是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这些广义的阅读有时来得更真实,更有质感。

阅读所得的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抄袭;听到别人的经历也欠缺细节。我们须要运用想象力,把别人零碎的故事中,填补细节;把别人的故事改编,这也要运用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我们就很难写出文章。

固然间接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但那些始终不是我们的经历,写出来就不免无病呻吟。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感受融进那些想象的经验中,那经验才有感染力。

2012年5月14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6月10日,页3)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情诗 - 执子之手在铁路上走


2012-06-06 23:22:12


执子之手在铁路上走 魏鹏展

铁路很长 走在铁路上
执子之手
小孩撒花
跑跑 跳跳
只看到笑脸 笑声
听不到
执子之手在直路上走
南瓜车不好坐
射灯固定了节奏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在哪里?
铁路很长
漫步的坚持就是目标

2012年5月4日 上午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情诗 – 芭蕾舞


2012-05-30 23:40:09


芭蕾舞 魏鹏展

依着旧的旋律跳着新的热力
重复 求变 不同的节拍
一支新乐曲
再次相遇褪了色的体温
副歌过后寻觅新一个高潮
一首歌不能太长
忘了名字的情歌
永远结不了痂的伤口是秘密
新的节奏 新的旋律
执子之手嗅到了血腥味

2012年4月19日 下午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新诗的跨行


2012-05-26 12:04:39


新诗的跨行 魏鹏展

很多人误以为新诗只是把散文的句子断开,或者随意排列成整齐的格式,只是任意或胡乱为之的,没甚么目的。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新诗的断句我们称之为「跨行」。我们写一篇散文,会数数它的字数,但诗则很少人数字数的,一般只会数诗的行数,可见诗的断句和分行有特别的意义。杜也在《新诗补给站》中认为新诗分行有五个原因:

一、 句子太长须分为多段和多行
二、 为押韵而断句分行
三、 为了制造视觉效果(如图像诗)
四、 为了制造时间、节奏感
五、 使诗句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效果

杜也的前四个解释相信不少同学都不难理解,我就集中解释第五个原因。散文写作强调的是逻辑,句子要环环相扣,文意不能跳跃,词语不能割裂。同学在原稿纸上写作,写到最底一格时,有个词语不够位写,就要整个词语写在新的一行,即使在行的最后一格要留空一格,也不能让词语割裂:

下 午 , 爸 爸 带 我 去
游 泳 。

我们不能为了省一个格子而硬要把「游泳」这个词语割裂。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标点符号中。新诗则不然,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会刻意割裂词语或句子成分。
毕竟是别离的日子,空的酒杯
或已倾出来日的宿题,啊,书生
你第一笔触的轻墨将润出甚么?(郑愁予〈最后的春闱〉)

同学们会发现「空的酒杯」明明是「或已倾出来日的宿题」的主语,「书生」是「你第一笔触的轻墨将润出甚么?」的主题,但两个主语却被孤立在上一行末,同学们读到这里时会有文意中断的感觉,但往下读时又马上连起来,这就使诗句有似断非断的感觉。

而我们看画
画也在看我们
不起,如果
我们为了侍奉权贵
多长了一只耳
而且一早就整装上班 (何福仁〈八大山人〉)

同学们读到「画也在看我们」时,会觉得诗意不完整,似有话未说完,但往下读时,就会发现下一行的「不起」是连着上一行一起读的,就变成「画也在看我们不起」。这种跨行因此带给我们惊喜。为甚么诗人每每喜欢不惜割裂句子来跨行呢?新诗讲究耐人寻味,要读者绕一个圈,动动脑筋才明白诗人的意思,其中一个技巧就是令我们的句子陌生化。所谓陌生化是指让我们的句子看起来不同于散文句子。试把上面的诗句写成不跨行:

我们看画
画也在看我们不起

第二行诗句连起来读时,我们就感到很乏味,因为这是散文句子。第一行的「而」字是连接词,没有意思的,删去后,感觉也是欠了点诗意,因为「而」这个连接词令我们觉得有些意思没有在文字中表达出来,彷佛在这节诗前,还有些话要说,但又没说出,这就是新诗的留白。

2012年5月2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5月27日,页3)

    8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文章的立意-动之以情


2012-05-05 16:34:20


文章的立意 – 动之以情 魏鹏展

上次,我在这里谈过写论说文可胪列例证,藉以说服读者认同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例证和论证过程与科学实验是有分别的,即使我们提出如何有说服力的论据,还是有人不认同,他们也会提出论据反驳。这就变成没完没了的争辩。只有面对很理智、很开明的人,真理才会越辩越明,否则可能先是动口,断而动手,由原来理智的讨论,变成大打出手。古人提出「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把「情」放在「理」前面,就是强调情的重要。

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一篇情理兼备的文章。文章主旨是作者劝谏皇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复兴汉室,亲贤臣,远小人,虚怀纳谏,广开言路,修明法纪,也向刘禅表明自己北伐的目的。臣下劝谏皇帝行文要特别小心,要是直斥其非,不但不会收到说服的效果,更会惹上杀身之祸。诸葛亮对皇帝劝谏的道理其实就是论说文的论点。论点需要论据支持,才能有说服力。但很多情况,不是理直气壮就能打动人心,因为真正能理性思考的人实在不多,但人都有感情的,能动之以情就更有效了。怎样动之以情呢?我们可先思考一下与受文者的关系,再从关系上「谈情」。诸葛亮与皇帝刘禅一方面是臣下与皇帝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如父子的关系。我可以在文中看到很多用臣下口吻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君臣语;有些则用父亲的口吻,我们称之为父子语。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愿陛下亲之、信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出师表〉)

文中「先帝」、「陛下」、「臣」是皇帝与臣下的称呼;「受任」、「奉命」是臣下接受皇帝的指令的意思,也是君臣语。诸葛亮特别强调与先帝刘备的关系,就是以动之以情,由他与先帝的情去打动刘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文中「宜」、「不宜」意思是应该和不应该,这是长辈的口吻,所以是父子语。父子语的地方就是说理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没有提出很多例证去论证自己的观点,严格来说不是很好的论说文,但在历代文学评论家中,都评此文为很好的文章,原因不在于作者是否理直气壮,推论严密,而在于他与刘禅的君臣和父子之情,能做到「动之以情,说之以理」。

这篇文章不是没有瑕疵。在行文结构上,最理想的是,先写情,再写理,但这篇文章的结构却是先理后情,但艺术表达上效果会较差。另一篇古人的文章也很著名,那篇就做到了先情后理,把情贯穿全文,那就是李密的〈陈情表〉。同学们有空时可抽象看看这篇美文。

2012年4月16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5月6日,页3)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中文语法] 「亦」「都」「也」的用法


2012-05-04 23:42:33


普粤比较

「亦」、「都」、「也」的用法 魏鹏展

内地人看香港报纸都会觉得香港的文字很古雅。粤语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这些词写成文章,就变成港式中文。其中较明显的例子是「亦」。普通话只会用「也」,但香港人都爱用「亦」。「亦」是古汉语虚字,字义没有大转变。例如二千多年前的《庄子‧让王》「古之得道,穷亦乐,通亦乐。」文中的「亦」就与今天香港报纸的用法一样。「都」和「也」在粤语中的用法没有分别,但普通话却有很大分别,前者的意思是全部,后者的意思是与上文一样。

小明是男孩,小辉也是男孩,小明和小辉都是男孩。(对)
小明是男孩,小辉都是男孩。(错)
小明是男孩,小辉亦是男孩。(错)
小明和小辉都是男孩。(对)

2012年4月16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5月6日,页3)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散文诗的诗意


2012-04-28 20:06:36


散文诗的诗意 魏鹏展

新文学发展了不足一百年,新诗和小说的发展速度很惊人,散文的发展相对较慢,而散文诗的文体甚至还有争议性。本文不详细探讨散文诗的文体问题,而着重探讨散文诗的基本写作特点。

我们都知道散文是线与线的连结,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段与段之间是有机组织,所强调的是文意的逻辑性;新诗是点与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没有必然的连结,那些点就是意象,意象间的组合成了意境,或者形成诗人的个人情怀的诗境,这犹如画家可以在图画上画上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未必有必然关系,但就幅画来看,那就是一个意境。滕固在《新青年》杂志时期,在散文诗的专辑中提到新诗是「黄色」,散文是「绿色」,散文诗是结合了新诗的黄色和散文的绿色,成为「蓝色」。这个比喻是指散文诗脱胎于散文和新诗,所谓「青出于蓝」,指黄色加蓝色,就变成更鲜艳的绿色,滕固可能一时笔误,但这个比喻是恰当的。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太直露,无掩饰,就如一个少女脱去衣服,任人观看,任人指摘,很多文人都因为写散文弄出很多是非,但好处是题材广泛,甚么都可以写;诗贵含蓄,着重耐人寻味,也因此是非较少,但却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入诗。

鲁迅曾在《南腔北调集》中说: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已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散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后来,鲁迅在英文译本《野草》的序文中又说:
「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措辞就很含糊了。」

为甚么鲁迅在当时难于直说呢?那当然是由于政治环境,鲁迅担心文章写得太白会惹祸。散文太白,鲁迅不便表达批评政治的思想;诗又有局限,不是每样东西都可以入诗,结果鲁迅就写出有诗意的散文,这就是散文诗。散文有了诗意,那既有散文的特点,无所不谈,尤其便于讽刺;又有新诗的诗意,所谓诗意是指文字的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意是指文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文字的表面意思,另一层则是深层意思,或者叫言外之音。

我在暗绿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兽」,加上注音,转身面向全班的小学生,开始教这个字。教了一个整个上午,费尽心血,他们仍然不懂,只是一直瞪着我,我苦恼极了。背后的黑板是暗绿色的丛林,白白的粉笔字「兽」蹲伏在黑板上,向我咆哮,我拿起板擦,欲将它擦掉,它却奔入丛林里,我追赶去。四处奔寻,一直到白白的粉笔屑落满了讲台上。
我从黑板里奔出来,站在讲台上,衣服被兽爪撕破,指甲里有血迹,耳朵里有虫声,低头一看,令我不能置信,我竟变成四只脚而全身生毛的脊椎动物,我吼着:「这就是兽﹗这就是兽﹗」小学生们都吓哭了。(苏绍连〈兽〉)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散文诗有散文的特点,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段与段之间是有机组合,逻辑性很强;又有新诗的诗意,文字有两层意思,字面是谈一个老师教学时突然变成了全身长毛的脊椎动物,言外之言是讽刺教育制度。这个题材要是改成散文,在极权的政权下是不便表达的,散文的直露,无掩饰,讽刺时弊容易得祸,即使在言论自由的社会,太直露的批评,也容易惹是非;散文诗则运用了新诗隐晦、耐人寻味的特点,可谓文人讽刺时弊最好的盔甲。「青出于蓝胜于蓝」,散文诗脱胎于新诗和散文,要是这种文体写得好,可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实用性之余,又有艺术的美感。

2012年2月5日 早上
(刊于《圆桌诗刊》,2012年35期,页50-51)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評論 – 甚麼是詩意


2012-04-21 11:56:03


甚么是诗意? 魏鹏展

《论语‧述而》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觉得很悦耳,连续多个月,吃肉也不知道肉的味道,一直在回味美妙的乐声。好的音乐除了在演奏时的乐声外,还在演奏完了后,耳旁还彷佛有乐声在奏着,这叫弦外之音。好的文章也一样,文字被阅读后,还有另一层令人耐人寻味的意思,新诗叫诗意。新诗有了诗意,才有诗的感觉。具体来说,诗意是指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的,另一层是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去补充。

地震的夜晚让人心碎,
粉碎了大家甜美的梦。
地牛一翻身,
大地瞬间四分五裂,(台湾小四朱怡亭〈伤心的夜晚〉)

这首诗基本上没有言外之意,因为用了太多形容词,把诗意都说尽了。「地震的夜晚让人心碎」直接把感受说出,读者没有想象空间;「粉碎了大家甜美的梦」也是用了形容词,文字表达尽了,读者也没有想象空间。读完整节诗,诗意也就完了,读者不用再补充诗意,也就谈不上耐人寻味。严格来说,这是一篇分行的散文。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这首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字面意思,诗人觉得「你」看「我」时很远;另一层意思是「你」和「我」关系疏离,感情转淡,这层意思不是单从字面理解,而要透过上文下理去理解诗人的弦外之音。这种需要读者思考一下,然后才可理解的意思就是诗意。言外之意有时比文字表达的意思更丰富。这首诗如果只作字面解释,就只是「你」看云,看「我」,但言外之意则有无限个可能,不同读者对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都有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天气很热
父亲的脸还是很冷的
深切治疗室的空气还是冷的
医生的目光还是冷的
有人给我一杯热茶
我用冰冻的手接过 (中三区诗韵〈冷暖〉)

这首诗也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是天气热,茶热,父亲冷,医生的目光冷,我的手也很冷;但深一层意思,就是诗人的父亲病在医院,诗人很担心。诗中反复出现多个「冷」字,就是要衬托诗人担心父亲病情的忧心。字面的意思很直接,很简单,是一个白描的记叙手法,但就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令诗人的情感深化。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对比就是「冷」和「热」。很多句子都运用了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融入事物的里面。医生的目光是冷的,可能诗人从他的目光中感受到成功医治父亲机会渺茫;深切治疗室的空气不一定因为空调开大了,所以很冷,而是作者内心很冰冷,室内的空调就显得很冷。这些客观的事物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需要读者透过字面理解弦外之音。这些冷冰冰的事物与天气的热和茶的热作对比,那些冷冰冰的东西就更冷了,作者的担忧之情就更大地深化了。这些字面以外的感情都是要透过读者去联想和补充。

同学们写诗时不妨想想每句诗读完后,还有没有其它意思?读者要不要动动脑筋,想一想,回味一下我们的诗句?要是我们的诗句只是字面意思,那就不是诗,只是分行的散文。记住:诗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的,另一层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012年3月31日 晚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4月22日,页3)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情诗 – 红玫瑰


2012-04-08 13:44:26


红玫瑰 魏鹏展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红玫瑰在哪里?
黑色的刺上有红色的鸟声
在最美的手上划上最丑的名字
妈妈说我很怕痛
橙色路灯碎了啤酒樽
男孩子都爱看美腿
红色的字是很美的装饰
结了痂的名字不美丽
轻轻划一划
美丽的红字令我忘记了痛
红玫瑰在哪里?
玫瑰的刺戳进黄莺的心
黑色的刺上长出了
血色的玫瑰

2012年3月15日 早上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文章的立意 - 立论与论证


2012-03-30 00:04:45


文章的立意 – 立论与论证 魏鹏展

上回,我在此谈到文章的四种常见的例子。今回,我再谈谈议论文如何立论与论证。议论文与说理文最大的分别在于议论文可以争辩,例如作文题目是〈民主和民生何者较重要?〉不同人对这道题目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说民生较重要,也可以说民主较重要,怎样说也可以,最重要是提出论据,说服读者同意自己的看法;说理文则不同,例如作文题目是〈守时的重要〉,作者只须表达自己对守时的看法,每个人都觉得守时重要,不必争论。无论同学写议论文,还是说理文,都须提出例证,进行推论,以理服人。

立论与论证其实是科学方法。科学家探究科学知识前,必须先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找出证据去证明,例如起初人类以为地球是平的,但后来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这是假设,没有证明,没有人信服,因此有人乘船绕地球一周,结果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那起初的假设就成功定论了。我们写文章,表达新的想法,这些想法要被人认同就要找出证据,文章的证据就是上次提及的例证。我们只在文章中胪列例子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须说明例子如何证明我们的观点,那才有说服力,这个说明的过程就是论证。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像科学家提出的假设,这些看法是个人的,也是创新的,必须得到证明才可成立。

我给学生出过一道作文题目〈论校服〉。文题的「论」字就表示作者要评论,要提出是否同意,指出对校服好坏的看法,这些观点都有两面的:赞成与反对;好与坏等。虽然每个同学都要穿校服,但对校服的看法可以很不同。同学们写这篇文章,就先得立论。同学可以说赞成穿校服,因为校服可以体现平等的精神。这个观点没有例证技持,我们就要找一些例子证明自己的看法。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些同学很富有,有些则很贫穷。如果校方容许同学自由穿便服,富有的同学可能会穿名牌,贫穷的同学会因为买不起名牌,而感到自卑。校服正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令贫穷与富有的学生都穿同样的衣服,那就没有贫富之分了。这就可以论证了校服体现平等精神的论点。

同学们可以分段写出支持穿校服的论点,举出例子,仔细说明例子如何印证我们的看法,这就完成了整个论证过程。可是,我们不能只说自己的看法,这样读者会觉得我们以偏概全。我们要兼论反方意见,提出反驳的理由,这叫做驳论。为了令文气更贯通,我们可以边破边立,一边指出反方可能的看法,然后就是提出反驳的理由和例子,段落可安排第一段写引言,第二段写反方观点加驳论,第三段写自己立论,第四段又是反方观点加驳论,余此类推,做到正反立论。

我们写文章虽然用了科学的论证方法,但毕竟所举例证不是科学数据,因此不管我们举出如何有说服力的例子去论证我们的看法,也会有读者提出反对例证,而同样很有说服力,这就造成无止境的争辩。正真能打动读者的心不是具体的事例,而是主观的情感。古人提出「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把「情」放在「理」前面,就是说人的心理较感性,与其雄辩滔滔,不如真情打动。很多名人之所以能说服羣众,不是单靠自己理直气壮,而是捉住听众的心理,动之以情,这比单讲道理更容易打动人心。这种「动之以情」的技巧是文学艺术,下回再谈﹗

2012年3月12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4月1日,页3)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中文语法 - 「有没有」的用法


2012-03-29 23:37:10


普粤比较

「有没有」的用法 魏鹏展

上回,我在此谈了「有」字的用法,今回,我再谈谈「有没有」在粤语和普通话中用法上的差异。粤语可以说「你有冇苹果?」普通话也可以说「你有没有苹果?」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语言用在名词前都可以说「有没有」但用在动词前则不同,粤语可以说「你有冇做功课?」普通话则只可以说「你做了功课没有?」「你有没有做功课?」是受粤语影响的。

你有没有苹果? (对)
你有没有做功课? (错)
你做了功课没有? (对)

2012年3月12日 上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4月1日,页3)

    1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新诗 – 下龙湾


2012-03-16 02:58:06


下龙湾 魏鹏展

进水是蛇飞天为龙
三千与五千还不是确数
神龙吐珠
天宫洞的有名无名石
马达的热力
暖不了吹面的冷风
重复几句似懂非懂的外国话
吃不下太多
起码可以放生
斗鸡石不知看了多少次
马达的热力
冷风吹湿了背心
汗冷了

2012年1月23日 夜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新诗的概念化


2012-03-16 02:01:17


新诗的概念化 魏鹏展

上回谈到多用了形容词,新诗的主题思想就显得概念化。那么究竟甚么是概念化呢?我们的思想感情不容易说得清楚。你的小猫死了,形容自己很伤心;爷爷过身了,你也说自己很伤心。这两个「伤心」的程度不同,感受也很不同,但就用了同一个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就不能准备表达你的心情。你测验取得一百分,你说自己很开心;小息时,你跟同学玩,又形容自己很开心。这两个「开心」不能真实表达你的心情。同学们可以从这些例子看到形容词的限制。形容词的限制也就是文字的限制,我们不能单靠文字具体表达我们的感受,而要靠文学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手法去呈现。单靠形容词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不易理解,我们称之为概念化。

文学的作用就是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令人更容易明白。例如,一个同学遗失了银包,他到处对人说他很不开心,我们都未必能身同感受;相反,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只是静静地蹲在课室的角落处抽泣,即使他不说自己很伤心,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定有些事情令他很伤心。这就是透过具体细节去呈现思想感情的文学手法。可是,同学们常常只顾用形容词,令文章的主题思想概念化。

大地瞬间四分五裂,
原本热闹的小巷,
成为伤心的地方。
家中的欢笑不见了,
家具应声倒地。 (台湾小四朱怡亭〈伤心的夜晚〉)

这首诗既然以伤心去修饰夜晚,诗的主题思想就要以抒发「伤心」为诗的中心思想。「伤心」是个很抽象的形容词。虽然不同事情的失意都可用「伤心」来形容,但单靠这个形容词去表达,就不能具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朱怡亭这首诗用了太多形容词,令诗意概念化,不够具体,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小巷原本是热闹,但这种热闹是旺角那样的热闹,还是深水埗那样的热闹,我们就不容易体会。那个地方很伤心,只用一个没有笑声的家去衬托,但没有笑声是否就等于伤心呢?这些情感都很概念化,不够具体,朱同学应以具体的细节去呈现,或者用修辞手法去表达。

老师的心是铁打的,
当我做错事,
老师变成冰冷的铁块,
提醒我勇于认错;
老师的心是巧克力做的,
当我考试一百分,
老师成为我的甜蜜的糖,
温暖我的心;(颜福南〈老师的心〉)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不直接把情感道出。要是作者直接用「严厉」去形容老师,诗意就太抽象了;相反,用一个比喻,把老师的心比喻为铁打的,那就很具体了。铁是很坚硬,而又冷冰冰的,这就很具体地说出作者对老师严厉的感觉。老师奖励作者时,作者觉得老师很和蔼可亲,但不直接用形容词表达,却用了一个比喻,把老师比喻为巧克力和糖。这些东西有甜的感觉,以此表达作者开心的心情,这就来得很具体,很形象化。同学们切记写文章时要多想想一些具体的细节,或者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文章的主题思想会更具体,更形象化。

2012年2月29日 下午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新诗 – 火车到站了


2012-03-09 03:05:07


火车到站了 魏鹏展

椅子未暖
火车又不知到哪个站去
春天不是快到吗?
一圈暖气被冷风吹散
轻轻迭好资料夹
桌子从来没有的整洁
外面下着微雨
敬一杯暖酒
火车到站的铃声响起
身后有很多笑声和哭声
不回头
火车到站了

2012年2月7日 晚

    3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文章的立意 – 说理


2012-03-02 06:00:01


文章的立意 – 说理 魏鹏展

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我们写文章总会有想说的话,有写作目的,可以是抒发感情,或者讲道理,因此说理和抒情是文章基本的立意。我会在这栏的连续几篇文章中谈谈文章的说理和抒情。
说理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基本要求是把要说的话说得具体,令读者容易明白。具体的道理一说就明白,但抽象的道理好容易才说得清楚,我们需要一些写作技巧。最基本的要求是举例。常见的例子可分为四种:一、史例,二、语例,三、实例,四、设例。

史例是指作者透过历史故事说明道理。例如,很多同学谈到读书要用功,就会举车胤读书的例子,他没钱买灯油,就用布囊装着萤火虫照明,藉此说明古人读书很勤奋;同学们谈到做人应该谦虚,不应锋芒毕露,就会举杨修之死的例子,说明太出风头,就没有好下场。历史事件是前人的经验,作者以此作为例子说明道理,说服力较强。

语例是指作者透过名人或古人的说话说明道理。例如,很多同学谈到朋友之间各有专长,应互相学习,就会引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朋友走在一起,不管自己学问有多好,那几个朋友当中一定有些人值得自己学习。除了引古人名言外,有时作者也会引对联。同学们想说明大家应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多关心时事,可以引这个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是明朝大儒顾宪成题在东林书院门前的一副对联,对联原本意思是表现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责任心。透过名人或古人的话说去说明道理,可以使文章观点有更大权威性和说服力。

实例是指作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其中最常见的是时事新闻。有一回,我给学生一道作文题目:〈你认为香港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地方吗〉。这道题目须要举出很多时事例子去说明。例如,内地「双非孕妇」来香港生孩子,香港人对此极度反感,同学们可从事件中说明香港人对内地孕妇有偏见;前些时候,外佣为了争取香港居留居,闹上法庭与香港政府打官司,同学们也可藉此事说明香港人的排外心理。实例的优点是发生在近期,很多读者都很熟悉,很容易理解,而且很切身,感染力较强。

设例是作者虚构的例子,现实中可能会发生,但只是虚构,不是真有其事。例如,作文题目是〈中学生应否谈恋爱〉,同学们可举出一些虚构的例子,说明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例如影响学业成绩,有怀孕危机等。这些都是虚构的事情。设例的好处是可配合主题,作者自由创作例子,缺点是说服力不及实例和史例。

这四种例子,最好的当然是实例,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时事,读者很熟悉,很容易理解,作者以此说明道理,读者更容易认同;史实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史事件为人所熟悉和认同,能带给读者很深刻的印象;语例的优点是很精炼,很多名人和古人的说话都充满智慧,能发人深省;设例是作者虚构的例子,作者所虚构的例子有时会很主观,未必能打动读者的心,在非必要时,同学们尽量少用设例。同学们在说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如何立论和论证,有关问题,下回再谈﹗

2012年2月13日 下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3月4日,页3)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有」的用法


2012-03-02 05:26:05


「有」的用法 魏鹏展

粤语的「有」字与普通话的「有」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地方不同。粤语和普通话都可以说「我有苹果。」但用在动词前面则不同,粤语可以说「我有食苹果。」,普通话则只可以说「我吃了苹果。」但否定句的用法则粤语和普通话都可以说「我没有苹果。」和「我没有吃苹果」。

我吃了苹果。 (对)
我有吃苹果。 (错)
我有苹果。 (对)

2011年2月13日下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3月4日,页3)

    2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评论 – 新诗的连接词


2012-02-18 22:23:39


新诗的连接词 魏鹏展

新诗语言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跳跃,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有人说散文是鸭脚,新诗是鸡脚;鸭脚趾间有蹼,趾与趾之间连在一起,这比喻散文句与句之间要有很好的逻辑关系,上句说了甚么,下句就接着说甚么,就如妈妈的项链,每颗珍珠环环相扣;鸡脚趾间没有蹼,趾与趾之间有空间,这比喻为新诗句与句之间的留白,或者诗意的跳跃。连接词的作用是把两句的文意连在一起,或者表示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如「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等。新诗讲究诗意的耐人寻味,不适合用太明快的句子,也不必讲究逻辑关系。一涉及逻辑,句子的意思就连在一起,诗句就失去了跳跃。要是没有特别的文学效果,写诗还是避用连接词。


夜深了,
正睡得香甜,
你不但在我耳边大声唱歌,
还偷偷亲吻我的脸,
送给我一颗大红豆。(台湾小五管廷伟〈蚊子〉)



这节诗基本上没有跳跃,每句都有很强的逻辑关系。第一句「夜深了」带出结果「正睡得香甜」,接着按文意写下去,有一只蚊子在「唱歌」,还用了「不但」、「还」这两个连接词,把两个蚊子的动作连在一起,再带出「大红豆」的结果,整节诗文意相当连贯,基本上与散文没有甚么分别。我们即使不改动文意,只删去「不但」、「还」两个连接词,诗句的意思还是完整的,如:



你在我耳边大声唱歌,
偷偷亲吻我的脸,



既然删去连接词后,诗意没有改变,那连接词是多余的。我们写文章要简洁,不必要的字词就应删去。



祥和的夜,
没有灿烂的灯火,
也没有热闹的笑声,
大家都进入梦乡,(台湾小五黄于珊〈蜜蜂〉)



这节诗的素材不错,可写出很好的意境,但于珊同学把句子的意思写得太连贯,失去了新诗的留白和跳跃。中间的连接词「也」就不必要,硬要把上句的「灯火」连到下句的笑声。「都」也有点联系上文意思的感觉,也应删去。形容词「祥和的」、「灿烂的」、「热闹的」限制了诗意,也应删去。



夜,
没有灯火,
没有笑声,
大家进入梦乡,



删去连接词「也」,文意的逻辑性减少了,就不会那么散文化;形容词删去了,就有更大的诗意空间。太多的形容词会令诗意概念化。甚么是概念化?下回再谈﹗



2011年1月27日 下午
(刊于《喜乐少年》2012年2月19日,页3)

    4 Comments    (Post your comment)

引用(0) 文章地址


Blog 拥有人: 魏鵬展
作者群: (没有)
博客: 观看所有文章
好友名单
Go: 上一页/下一页

日历

 «   <   »   >  sìyuè 2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魏鹏展诗文集(北美风)

我是一位中文教师、博士研究生(古典文学PHD),毕业于香港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硕士)。我对古典文学甚有兴趣,尤其是古典诗。我的作品主要散见于诗刊和文艺杂志上。

我的写作信念:将唐诗的意境、神韵带到新诗中,把人的情脉、都市景物的神髓形象化,又能写出人与人之间的深情,以表达深刻的主题,从而引起读者共鸣,此之谓中学为体;形式和技巧取法于西方文学技巧,希望借着创新的形式和技巧,能为主题和风格带来突破,使作品有想象空间和耐人寻味,从而表现含蓄蕴藉的风格,此之谓西学为用;不评政治,不论时事,追求纯文学艺术。

连络 魏鵬展

Email : Send E-mail
sīrénliúyán : fāsòngsīrénliúyán

MSN duǎnxìn :

Yahoo duǎnxìn :

fātièhòuzìdòngfǎnhuílùntán : 1

QQ hàomǎ : 85632052

关于 魏鵬展

zhùcèshíjiān : 2009-04-14 03:59:54

láizì : Hong Kong 香港

zhíyè : 《小說與詩》主編、中文教師、香港诗人

xìngqù : 現代文學、古典文學、西方小說

留言板

上城
2009-08-13 23:51:34

高尔基说的社会大学
毛泽东说的人民大学
何厚华说的香港大学
马英九说的台湾大学
施瓦辛格说的纽约州立大学
……


我读的大学真是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但是哪一所呢?

魏鵬展
2009-05-17 00:18:11

謝謝留言。你讀哪所大學?

上城
2009-05-14 07:44:43

香港大学,比我读的大学要好点。能把中文念到硕士,在下佩服。跑去当教师,更佩服。

问个好

 yònghù:

 zhùyè:

 留言:
检视和加入笑脸  

博客

博客启始于 : 2009-04-25 04:25:24
文章数量 : 0
博客历史 : 5838 天
回响总数 : 0
观看人数 : 101766

RSS

RSS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