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译诗:对动态对等的别样追求
——评星子安娜汉译《未知之域》
刘佯
2024年3月,加拿大诗人丹尼斯·瑞德(Dennis D. C. Reid)的诗集《未知之域》(What We Do Not Know)汉译本正式出版。作为2015年的“诗人专列”(PoeTrain)桂冠诗人,瑞德先生已出版18部著作,其中有11本是诗集。《未知之域》精选了诗人三十余年创作与出版历程中的经典之作,无疑是诗人诗歌作品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译者星子安娜(Anna Yin)选择《未知之域》来翻译,可谓眼光独到。实际上,安娜是著有6本英文诗集的中英双语诗人,她还翻译了3部文学作品。她勇敢地接受这一挑战,将瑞德的英文诗译成中文。在翻译过程中,安娜以诗人的独特方式去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展现了诗人译诗的别样风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Ἀριστοτέλης,384-322 BC)在《修辞学》(Ῥητορική)中写道,隐喻具有“异质感和迷人性”(qualities of the exotic and the fascinating)。在《缓慢时光》(In Slow Time)中,瑞德用“窗帘”(curtain)这一隐喻生动地类比“起皱的肌肤”和冬天里“桃子”,这些意象让诗人流下“静默的泪水”,并引发了对“及时行乐”哲理的感悟——“爱在当下,莫待为时已晚”。安娜精准把握了隐喻的内涵,用“起皱的肌肤”和“死气沉沉的桃子”表达,忠实再现了原作的情感,既保留了隐喻的本体,又保留了喻体,从而在翻译中实现了诗意的呼应与修辞的对等。
双关语(pun)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利用词义、语音或结构的巧妙结合,使文字产生双重意义,从而收获令人意外的表达效果。原著的作者瑞德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语言游戏大师,他在《就像你发现的圆圈》(Like the Circles That You Find)中,通过最后一节中“行动就得行动有效”(To be is to be in motion …)表达了一种坚定的态度。这句诗行显然来源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Hamlet)中的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但与优柔寡断的王子相反,诗人重复“to be”这一结构,并赋予它完全相反的含义,展现了坚定的信念。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用 “行动”两个汉字呼应了原作的形式特征与语言力量,体现了译者对原诗词语细节的精准把握以及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可谓形神兼备。
现代语言学认为,拟声词是对声音的模仿,它在语音语境中有着某种意义象征。《未知之域》原文大量运用了拟声词,例如《地球格尔尼卡》(Planet Earth Guernica)中的“钟声滴答”(ticking),《西斯廷教堂》(The Sistine Chapel)中的“棺材嘎吱作响”(creaking nails from caskets),以及《加拿大》(Canada)中的“回声轰鸣”(echo booming)等。译者在翻译这些拟声词时,分别选择了“滴答”“嘎吱”和“隆隆”来表达其象征意义。钟声的汉译保留了英文原文的元音/i/;棺材钉子的声音(creaking)是两个音节,汉译的“嘎吱”也是两个音节,保持了节奏上的一致;回声的汉译二者兼顾:既用尾韵/iŋ/再现了原文的声音特点,又以相同的音节数量维持了节奏感。译者对拟声词的汉译既符合汉语系统的表达习惯,也契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提供了更自然的呈现,以高妙的翻译技巧、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实现了听觉对等。
为了清晰直观,每首诗的英文原文都排列在左页,中文翻译则放在右页,方便读者同时阅读原文和译文。译者形象地称这种平行排版为“镜面对称”( mirrored opposite),并在全书中贯彻了这一设计。对有经验的读者来说,原文与译文的并列体现了译者的诚实与自信。此外,书中引用部分用斜体字标示,而诗人创作的部分则用常规字体区分,这种视觉上的区分既便于读者阅读,也反映了译者的用心与专业精神。
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先驱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曾指出“语言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的对应,因此翻译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原作。” 换言之,翻译能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原作,但细节上总有差异。这也解释了安娜在翻译《未知之域》时,必须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必要的妥协,如选择目标文化更自然的对应表达。作为密西沙加市首任桂冠诗人(2015-2017),安娜对源文本的形式与内容高度敏感,她努力实现从概念到概念、从行到行、从节到节,最终从诗到诗的对应,既忠实于原作,也注重目标语言的自然流畅。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安娜尽力将译文放入汉语语境和中国文化的整体语境去考量,在文体选择和信息组织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用心。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述,“原作中有许多强而有力的关键词和意象对我的翻译技巧提出了挑战”,因此她需要在行间寻找意蕴,跳脱文本本身,在语言维度上解构并在指涉层面解码,尤其需要对那些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索。
总而言之,星子安娜的汉语译著《未知之域》不仅传达了瑞德诗作在英文语境中的字面含义,还在修辞、双关、听觉效果,甚至排版上实现了与诗人独特风格的动态对等。她注重译作的可读性,希望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与原作读者类似的阅读体验。正如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所言,诗意是“翻译散文与诗歌时所失去的”。这种“诗意”指的是一种能激发人想象力的特质,一种作者处理语言的方式,一种由字词意义和声调意义结合而成的独特感受。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诗意”在星子安娜汉语译著《未知之域》中并未失去。

作者簡介:
刘佯,西南大学翻译方向博士候选人,学术辑刊《莎士比亚评论》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莎士比亚研究。
阿依古丽: 20250303 22:16:09
“安娜精准把握了隐喻的内涵,用“起皱的肌肤”和“死气沉沉的桃子”表达,忠实再现了原作的情感,既保留了隐喻的本体,又保留了喻体,从而在翻译中实现了诗意的呼应与修辞的对等。”
从翻译角度展开的评论视角,值得细读。🐦🔥🐦🔥🐦🔥🐦🔥🐦🔥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