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磊子
磊子Lei Zi(1963年6月——),原名杜跃磊,中国河南省叶县人,现居河南省平顶山市。曾先后在中国知名文学杂志《收获》、《当代》、《小说家》、《清明》、《钟山》、《漓江》、《东海》、《莽原》、《青年文学》、《福建文学》、《厦门文学》、《当代小说》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数十万字,其中,中篇小说《红云彩、白云彩》、《流失的季节》、《打老日》等广受读者好评。获得过《莽原》文学新人奖,全国报纸副刊奖及平顶山市精神文明优秀成果奖等。出版有长篇小说《长河悠悠》、《最后的情人》、《风过中原》及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日子》、《流失的季节》和《磊子散文选》等著作。
创作观:
文学是一种修行
文学是干什么的?这是我活了大半辈子才弄明白的问题。
从前我以为文学就是写文章、出风头,卖弄知识,鼓动宣传,把所有人都感动得稀哩哗啦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到处都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有一大群粉丝天天追在屁股后头要签名;就是人五人六、不可一世、风光无限、举世敬仰。其实都不是。写到后来,我越来越发现文学就是一场修行,而且这种修行毫无幸福和骄矜可言,更不值得对人炫耀,只是在默默地独自前行,就像是这世间的苦行僧一样,恪守信仰,忠于良知,独立思考,备感孤单,无人喝彩,需要实实在在地在人间炼狱中走一遭,泥一身水一身,伤痕累累,尘土满面,才会偶尔留下一些浸满血和泪的文字,为后人所珍视。好的文学,不是单凭文字技巧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作者自身的道德完善和人格坚守,把自己的生命蹂进文字中去,你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因此修行不到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德国人说,文学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那么什么是看不见的东西呢?就是被现实生活所遮蔽、忽略、掩盖的东西,就是我们习焉不察和浑然不觉的东西,就是被层层黑暗和浮华所掩埋掉的东西。人世的浮尘如乱花迷眼,使我们的内心在不知不觉间迷失方向、蒙上尘垢,乃至于越陷越深,失去自我,变得面目全非,很多人往往沦为物欲的奴隶而尚不自觉。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自察内省的能力的,更多的人实际上在有意无意地选择忽略,不愿意面对,眼不见心不烦,得过且过,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就像抛荒的土地,荒凉而破败。如果不借助于文学力量,好多人便再也无法认清楚自己,找不回属于人的本真。我们的人生就会潦潦草草,随波逐流,涂脂抹粉,浮光掠影,匆匆逝去,泯然众人矣,仿佛从来都不曾活过。而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能让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内心、看见自己。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阅读经验,在阅读某部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哎呀!原来是这样啊!作者说的正是我想说的话。这种感受我也曾有过,这种经历我也曾有过,这种情绪我也曾有过……是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原本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风光无限,然而这许多的风景却都被我们在匆匆忙忙中抛弃了忽视了,变得荒凉贫瘠,赤地千里,杂草丛生。没有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文学,就是一束照亮我们内心世界的光,它洞幽知微,明亮而清晰,把我日常所忽略、隐藏、掩饰、丢弃……甚至是不愿面对的东西一一发擢出来,纤毫毕现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恍然大悟,触目惊心,无可遁逃却又倾心折服。文学其实就是这么回事儿,好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帧帧世间生活的标本,无遮无掩,鲜活生动,真实淋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你读得心惊肉跳,暗暗惭愧,却又真诚服膺、引为知己。这就是文学。因此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虽然具有宣传和教育作用,但宣传和教育从来都不是文学的终级目的,而御用文学只会匍匐于权力的脚下,亦步亦趋,永远也无法达到文学应有高度和尊严。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的文学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误入歧途,缺乏独立品格,堕落为政治的附庸。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我们的士大夫文人便走不出被御用的怪圈儿。汉赋就是一种典型的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文字,外表华丽,内容苍白;到了南北朝时期,被奉为文学正宗的骈体文,更是把文学创作引入寻章摘句、徒事工巧的形式主义中,辞藻浮华,空洞无物,令人难以卒读。唐宋以来,随着科举取士之风大兴,文人墨客更是把文学当作了仕途经济的敲门砖,哪儿还敢越雷池半步?只能在文字技巧上玩弄排比对仗的游戏,托钵于僵化的教条中求生存,虽然引经据典,不过拾人余唾;标榜文以载道,无非续往继绝。乃至于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照本宣科,敷衍成篇,哪里还有什么自由思想,独立意志。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扮演着教师爷的角色或者道德判官,无论叙事论世,写神写鬼,都在实践着颂圣劝世、教化苍生的御用功能,鲜有独到见解。既使是像《金瓶梅》、《红楼梦》这样完全出自民间的文学作品,也难免此弊。如果放在当今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来看,就会显出幼稚而寒伧,多是停留在现实生活的表层上卖弄文采,缺乏一种真诚的发掘,无法触及人性自身的困境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更缺少一种宏观开阔的眼光和揭示内心的自觉意识。
文学,如果只满足于宣传和教育,只满足于对现实社会表层现象的记录和呈现,而不能深刻地揭示人类自身生存的种种困窘和矛盾,不能深刻地揭示出人性中的丑陋和复杂。文学就背叛了她的天然属性,变得浮浅而功利,实际上是一种堕落。从而无法获得人们对文学应有的尊重和喜爱。这是怨不得广大读者的。
文学有什么用呢?曾经有人问过我,你成天写那些不三不四的文字,又发表不出来,还有什么用?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波兰作家米沃什说,写作的真正目标是让世界所有的人都读到,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倘若这样的目标没有实现,是不是因此就失去效力了呢?然而你不是已经目睹了他们的失败了吗?而如果你不能拯救世界,又何须在乎你的读者是多少?文学的有用和没用,决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功利标准可以衡量的,有时你的一段话或几个字就能唤醒一个沉睡的灵魂,使他们认清楚自身的弱点和局限,这是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波兰电影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曾记述过这样两件事。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的少女认出了他,走上前来说,自从她看了《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后,她明白了,灵魂的确是存在的。基斯洛夫斯基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那部电影就值了。”还有一次在德国柏林的大街上,有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认出了他,拉着他的手哭起来。原来,这女人与她女儿虽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五、六年;前不久母女俩一同看了电影《十诫》,女儿吻了自己的母亲。基斯洛夫斯基感叹道:“只为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文学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用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只想在自己成为一个废物之前,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尽可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竭诚发现,无欺无瞒。至于有没有用处?有多少用处?都不是我个人可以判定的,只能留给时间和遥远的未来。
文学是一种修行,作者在追求文学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完善自我的过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学。
20201218 23:42:32
同意你的观点,但是不同意你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评价,尤其是对你举例言之的《红楼梦》和《金瓶梅》的评价,无法认同。
0 回复 查看 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