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美国 United States   冷战开始   (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



20200703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

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受欢迎的诗人,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应邀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献诗的诗人。他和艾略特一起被誉为美国诗歌的两大中心。其诗最大的特征在于注重语言的深层多元结构,以及“意义之音”,看似朴素简单,实则寓意颇深。他在美国家喻户晓,更得到世界各国不同层次读者的青睐,影响深远。然而在中国,弗罗斯特的翻译就像余光中说的“损失惨重”,因为新格兰方言口语很难通过汉语来实现,再加上弗罗斯特的诗保持传统的韵律,限制了中文译者的手脚,译文大多生硬,这些都使得弗罗斯特在中国并没有真正被译介过来,没有像艾略特、惠特曼、狄金森这些大师一样真正传播开来。这里的译诗选自《弗罗斯特诗精选》(徐淳刚译,The Atypical出版基金出版,2011年第1版,2012年第2版,已绝版)。20首译诗曾刊于2011年第5期《诗歌月刊》“国际诗坛”。

罗伯特·李·弗罗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一位美国诗人。他的作品最初出版在英国,然后才在美国出版。他因对农村生活的写实描述和其以美国口语进行演说的能力而受到高度评价。他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

生平概略

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旧金山。他11岁丧父,之后随母亲迁居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十多本诗集。他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女)。成名后的弗罗斯特受聘于多所大学,经常外出读诗和演讲,“经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他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孤独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枯叶等。因此,弗罗斯特常常以凋零的玫瑰、干枯的花朵等以喻体以映衬孤独、悲哀、寂寞的内心世界。

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的读者欢迎。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清新、近乎口语化,但折射出真理的光辉。这与他诗歌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是分不开的。他说过:“诗始于普通的隐喻,巧妙的隐喻和高雅的隐喻,适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深刻的思想。” 他还说过:“我发现自己对诗歌还有不少谈论,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谈隐喻,即指东说西,以此述彼,隐喻的欢欣。诗简直就是由隐喻构成的。”

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不幸及灾难。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实无华,涵义隽永,寓意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这既是弗罗斯特的艺术追求,也是他成功的秘密所在。

他创作了许多流传的自然诗篇如〈雪晚林边歇马〉(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荒野〉(Desert Places)、〈既不远,也不深〉(Neither out Far nor in Deep)及〈未走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等。

 

罗伯特·弗罗斯特,约摄于1910年

 

 

罗伯特·弗罗斯特邮票肖像

 

外部链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