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5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陶希圣
陶汇曾(1899年-1988年6月27日),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中国理论学者。他终生投入于中国国民党相关事务,并曾为蒋中正执笔《中国之命运》、《苏俄在中国》等书。[1]
生平
陶希圣(《最新支那要人传》,1941年)
陶希圣幼读诗书,9岁被在豫省任候补知县之父送入开封旅汴中学(河南省立第一中学前身),续就学于武昌英文馆。16岁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师从沈尹默、沈兼士,课本有《文心雕龙》、《吕氏春秋》、《淮南子》、顾炎武《日知录》、章太炎《国故论衡》、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并自修《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陶希圣对那时的北大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文科那边有一个学生坐自用人力车来上课……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两院是国会的参众两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1924年,陶希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东吴大学等校讲授法学和政治学。1927年初,陶希圣应聘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中校教官,参加北伐革命军工作,从此以“陶希圣”的别名取代本名“陶汇曾”。1929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国立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立达学园及中央大学任教;同时与周佛海、樊仲云等创办新生命书局。1931年1月,陶希圣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授之余,他仍笔耕不辍,《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一书即此时的代表作。同年暑假后,陶希圣应北京大学之聘,回母校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社会史等课程,并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师大、朝阳大学等校兼课。对日抗战前任北大教授。
1938年12月,随汪精卫出走河内前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陶希圣赴上海参加汪精卫与日本的谈判。1940年1月,陶希圣与高宗武脱离汪组织,在香港联名揭发“汪日密约”,国史称高陶事件。后陶希圣留港办《国际通讯》。陶希圣与胡适有交情,当年陶卷入“汪日密约”中进退失据时,惟一想到可以写信表达心声的人就是胡适。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陷香港、九龙。1942年初逃离香港,经韶关、桂林回归重庆,任侍从室第二处第五组组长。1949年,随国民政府赴台湾。
1949年赴台湾后,历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国国民党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革命实践研究院总讲座、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日报董事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晚年“每晚必看电视。常孤灯独坐,凝视默想,俟十一时电视播完,然后拂纸属文,往往至深夜,日数千字,习以为常。所为文大半以实所主办之《食货》月刊……”。据陶希圣回忆,林彪死讯传到台北时,蒋介石为之落泪。1988年6月27日在台北病逝。[2]
评价
作家李敖形容他“长得小眼方脸,面似京戏中的曹操,讲话深沉多伏笔,是我所见过的城府最深的人物。”陶希圣曾在《八十自序》中审度自己:“区区一生,以读书、作文、演说、辩论为业,人自称为讲学我志在求学。人自命为从政者,我志在论政。我不求名,甚至自毁其名,而名益彰。……我无以为报,只是常抱一颗感谢的心。庶可遥望论语‘学不厌,教不倦,不怨天,不尤人’之境界”。陶希圣曾经创立著名“食货学派”,顾颉刚说他是“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级人物”。20世纪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专著《唐代社会概略》系陶的学友黄现璠著,陶希圣为之序。
家庭
后代
- 长女:陶骊珠 (1919-1922)年仅三岁,因流行麻疹病逝
- 次女:陶琴薰(1921-1978),婿:沈苏儒(1919-2009)为沈钧儒堂弟
- 外孙:沈宁,1983年起旅居美国,著有描述陶家故事的小说体传记《唢呐烟尘》
- 长子:陶泰来,媳:晏章沅
- 孙:陶德三(1955-),笔名郭筝
- 次子:陶祥来(1926-1930)因意外夭折
- 三子:陶恒生(1931-),媳:刘德顺
- 四子:陶晋生(1933-),媳:鲍家麟
- 五子:陶范生,媳:戚瑞华
- 六子:陶龙生(1940-),媳:张国云[3][4]
参考书目
- ^ 李杨; 范泓. 重说陶希圣. 秀威出版. 2008-10-01. ISBN 9789862210840 (中文(台湾)).
- ^ 陶希圣外孙 写下家族悲喜沉浮. archive.is. 2013-04-24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 ^ 陶泰来提供家谱图
- ^ 陈金地:〈裂解与重构——郭筝小说研究〉
- 陶希圣:《八十自序》
- 李敖:《蒋介石手著了〈苏俄在中国〉吗?》,载《蒋介石研究》续集
- 陶希圣外孙"沈宁"著《哨呐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