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魏巍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鴻傑,筆名魏巍、紅楊樹,中國當代作傢、詩人 [1] 。
1920年3月6日,出生於河南鄭州。1942年,創作長詩《黎明的風景》 [2] 。1938年,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反響。1952年,完成中篇小說《長空怒風》。1956年,完成電影小說《紅色的風暴》 [3] 。1978年,創作完成了長篇小說《東方》。1982年,憑藉《東方》獲第一屆茅盾文學奬。2008年8月24日,因病於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長篇小說《東方》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 。
人物經歷
1920年3月6日,出生於河南鄭州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少年時期,進入平民小學,中學時代,在鄭州的報紙上主編過《蘆笛》周刊和《鐵笛》周刊 [3] ,後就讀於簡易鄉村師範學校 [4] 。
1937年夏,從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畢業;12月,從鄭州衹身赴山西趙城縣八路軍一一五師軍政幹部學校參加八路軍,該校後來並入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1938年, 隨營學校並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成為第三期學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5] 年底,從抗大畢業後, 被分配到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6] [7] 。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在戰鬥部隊任職, 在與一綫官兵的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戰友情,這為他後來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6] 。
1941年,創作詩歌《杏花盛開的時節》,藉景物烘托烈士的靈魂之美。1942年,創作的長詩《黎明的風景》,表現了抗日鬥爭的生活,並獲晉察冀邊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魯迅文藝奬金 [2] 。
1949年4月,被任命為晉察冀野戰軍騎兵第六師第十六騎兵團政委,該團是傅作義起義部隊改編過來的,成分復雜,工作危險 [5] 。
1950年5月, 調到總政治部,任學校教育科副科長、創作室副主任,從此,離開了作戰部隊,始終在總部和戰區工作, 走上了專業作傢和文藝戰綫的領導崗位 [5] ;同年,調入解放軍總政治部時,恰逢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作為總政《誰是最可愛的人》封面派往前綫的部隊文化工作者趕赴朝鮮前綫。1950—1958年,3次奔赴朝鮮 [6] 。
魏巍(劉文韜攝)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推出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毛澤東隨即批示“印發全軍”;同年,出版詩集《兩年》。1952年,與白艾共同出版了中篇小說《長空怒風》 [2] 。
1953年,開始為長篇小說《東方》創作做準備。1956年,與錢小惠合作寫出電影小說《紅色的風暴》 [2] 。1957年,參加編寫《華北解放戰爭史》 [5] 。
1978年,被任命為北京軍區文化部長,後擔任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聶榮臻元帥傳記組組長;同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 [6] 。
1982年,憑藉長篇小說獲《東方》第一屆茅盾文學奬 [6] ;1983年,考察長徵路,為創作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準備。1988年,出版了全面反映長徵的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1997年,出版長篇小說《火鳳凰》。2008年8月24日,因肝癌於北京逝世 [8-9] 。
個人生活
1935年,魏巍父母雙亡,靠謄寫為生 [4] 。1946年3月19日,魏巍與劉秋華在戰地舉辦了婚禮 [10] 。1950年,女兒魏平出生 [6] 。
主要作品
詩集
作品名稱 | 發表時間 |
---|---|
《兩年》 | 1951 |
《黎明風景》 | 1955 |
《不斷集》 | 1963 |
《魏巍詩選》 | 1985 |
《紅葉集》 | 2007 |
詩歌
作品名稱 | 發表時間 |
---|---|
《杏花盛開的時節》 | 1941 |
《黎明的風景》 | 1942 |
中長篇小說
作品名稱 | 發表時間 |
---|---|
《長空怒風》 | 1952 |
《紅色的風暴》 | 1956 |
《懷人集》 | 1980 |
《地球的紅飄帶》 | 1988 |
《東方》 | 1978 |
《火鳳凰》 | 1997 |
散文集
作品名稱 | 發表時間 |
---|---|
《誰是最可愛的人》 | 1951.04 |
《在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 1951 |
《年輕人,讓你的青春更美麗吧》 | |
《我的老師》 | 1956.09 |
《幸福的花為勇士而開》 | 1956 |
《依依惜別的深情》 | 1958 |
《春天漫筆》 | 1959 |
《誰是最可愛的人》 | 1973 |
《壯行集》 | 1980 |
《魏巍散文選》 | 1982 |
《話說毛澤東》 | 1993 |
《魏巍雜文選》 | 1994 |
《四行日記》 | 2008 |
《新語絲》 |
短篇小說
作品名稱 | 發表時間 |
---|---|
《志願軍叔叔和朝鮮小姑娘》 | 1952 |
《老煙筒》 | 1954 |
《女將軍》 | 1958 |
《我愛老師》 | 1984 |
(參考資料: [2] [11] )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國傢意志
魏巍的創作,貫穿着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理想和信念,無産階級世界觀,人生觀。在這個根本點上,魏巍以不同的藝術形式闡揚着、論證着 [12] 。
為戰爭而寫作者總是要宣揚自己一方的戰爭行為的合理性,並在這種合理性中灌註以濃烈的英雄主義激情。魏巍的抗美援朝文學中,歷史記憶被強化,使抗美援朝文學往往撫今追昔,由眼前的烽火追思着故鄉的田園,註入了民族榮辱和存亡的痛切感受,成為戰爭環境中特殊的文學政治學。由此形成的文學生産體製帶有國傢和作傢互動而合力的一體化性質,從而成為了一種戰勝睏難奪取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用血肉築成新長城以復興和保衛自己國傢的歷史尊嚴感 [13] 。
親善態度
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朝鮮與中國都是世界無産階級政權,或者說是國際社會主義聯盟共同體的一個代碼,隱喻着現實存在的合理性與鬥爭方向的同步性。他承認朝鮮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承認朝鮮與其相對應而不是相對立,他給予朝鮮充分的尊重,認為朝鮮應與自己享有同等的權利,並積極尋求與他者的互認,互相瞭解,平等對話及批評交流 [13] 。
藝術特色
人物刻畫
魏巍善於在濃烈的戰鬥氣氛中來刻畫人物,往往把藝術的鏡頭對準人物精神。閃射着特別耀眼的光芒的那一剎那,顯示他們的思想美、性格美。例如《漢江兩岸的日日夜夜》中作者就在描寫時刪除了種種次要枝蔓,將全部光束集中在一個焦點上,使人物具有典型意義的行為和精神突現出來,而且加以強化和渲染,因而藝術形象就鮮明而且富有詩意,這些特寫鏡頭,就深深地熔印在讀者的記憶裏 [14] 。
敘述藝術
魏巍從生活出發,大膽地突破了“ 左” 的禁區,在結構佈局與人物關係等多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特別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魏巍高屋建瓴,對歷史的宏觀把握以及翔實的資料與藝術構思的珠聯璧合。作品所采取的緊縮式結構以及對古代章回體小說的藉鑒與發展,使情節緊湊、繁而不亂、簡而不陋。 [15]
語言藝術
魏巍在語言上力求個性化。他根據人物的不同身份、資歷、文化素養、氣質習慣以及方言等多種因素,準確地突出語言中的“ 這一個”,努力使讀者聞其聲如見其人。魏巍文學作品中人物多,但各自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或剛毅、或深沉、或詼諧、或活潑,他們的個性千差萬別,其語言也是頗有個性特徵的,每句話都以鮮明的色彩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風貌和思想感情。如在《擠垮它》中,作者描寫了拔雷,用“ 你有什麽了不起,你當我不敢惹你嗎?我偏偏要惹惹你看,你就是老虎,我也要拔掉你兩個牙性你就是大象,我也要扯掉你的鼻子!同志們,站開一點,仔細看我的動作,我如果這麽拔犧牲了,你們就接受我的經驗,改個辦法那麽拔。 ”這有英雄氣概、富於個性特徵的話,而代替拔雷的過程 [14] 。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通過對魏巍抗美援朝時期作品的閱讀,能夠發現在主流話語的統攝之下而以獨立形式存在的朝鮮女性形象。她們在朝鮮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站在了鬥爭的前沿。朝鮮勞動婦女勤勞、善良、賢惠的美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綻放出光彩。她們中不僅有年邁的老人,“阿媽妮”形象,還有多情樂觀的朝鮮年輕婦女形象,女性儼然是人物構成的主體,並擔負着規約文本意義的積極作用。文本中“朝鮮女性形象”的藝術傳達是瑣碎的,散亂的;又是固定化的,完整的。用“鏡像”原理來推論,就會想到當時的志願軍戰士挺身境外的“遊子情結”,轉戰異域,鄉愁倍添,特別是在目睹了在艱難中生存卻完整延續着生活格局的朝鮮女性之後,一種反觀自身的想象關係由此建立。文本中充滿着“阿媽妮” 、“阿姊嬤妮”的稱謂,這預示了志願軍戰士對這種想象關係的自我認定。反映了志願軍自我認定的“母親”、“兄妹或妻子”的生活記憶與親緣期待 [13] 。
兒童形象
在魏巍的作品中,孩子形象比比皆是。無論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還是硝煙未散的廢墟旁,抑或是部隊休整時的朝鮮老鄉傢裏,處處可見他們的堅強、勇敢、成熟、善良、可愛,他們往往有一顆感恩的心。戰爭以神奇的速度催促着人的成長,他們在災難面前不改本性的純真。志願軍戰士與朝鮮孩子之間的“親人關係”是抗美援朝文學中最能打動讀者心靈的。面對敵人,他們變得堅強、勇敢、成熟、沉鬱;對待志願軍戰士,他們變得善良,可愛 [13] 。
志願軍形象
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頌揚、謳歌了在朝鮮半島的,有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的志願軍戰士。魏巍用激情與詩意的筆調描寫了志願軍戰士的高尚品格,時時直抒胸臆,表達對英雄的熱愛與贊美。魏巍的抗美援朝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係列英雄人物和感人肺腑的藝術形象,說明這場戰爭的正義性,志願軍戰士深愛着朝鮮人民,把鄰國的朝鮮當成兄弟。他們對祖國深愛,對朝鮮人民情深誼厚。他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志願軍戰士,把朝鮮人民當作自己的傢人 [13] 。
人民軍形象
在魏巍抗美援朝時期的作品中,朝鮮人民軍的影子並不具有戰爭敘事的主體性意義,衹是出於文本結構需要而特意設定的,即便有零星的描寫,也時而從階級友情角度取同情態度。人民軍的影子雖然不是戰爭敘事的主體,但在文中依然能夠見到他們可敬可愛的身影,他們是優秀的戰士,真正的革命軍人,他們深愛着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13] 。
獲奬記錄
文學類 |
|
(參考資料: [16] [16] [17] )
人物評價
魏巍
魏巍的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都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並擅長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作傢徐貴祥評) [18]
魏巍一生始終是一名戰士,魏巍在文學上畢生追求的是把文學的革命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會長鄭伯農評) [19]
魏巍一生都秉持着無産階級寫作,雖然有些觀點有待商榷,但他那代從延安走出的作傢和知識分子,他們在1949年以後的經歷都非常復雜,不管他們後來持什麽樣的理想和觀點,衹要他們的寫作遵循着信仰,都是值得尊重的。(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堯評) [20]
在魏巍身上始終具有革命詩人的那種氣質:敏銳的感應,飽滿的激情,並在他的文、小說、雜文、通訊創作中,始終彌漫着一種詩的氣息:構思時詩的意境,行文時詩的語言。(軍旅詩人鬍世宗評) [21]
後世紀念
2011年,魏巍首座頭像安置在上海奉賢海灣園 [22] 。
2012年4月11日,河南省新鄭市竜湖鎮福壽園園區內的魏巍紀念館嚮公衆免費開放,館名由詩人賀敬之題詞。館內展出了魏巍生前使用過的衣櫃、書桌、所穿衣物及百餘件物品,還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鬍耀邦閱讀魏巍作品後寫給他的親筆信等 [23] 。
詞條圖册更多圖册
歷屆茅盾文學奬獲奬人
▪ 霍達 ( 1991) | ▪ 周剋芹 ( 1982) | ▪ 魏巍 ( 1982) | ▪ 姚雪垠 ( 1982) |
▪ 莫應豐 ( 1982) | ▪ 李國文 ( 1982) | ▪ 古華 ( 1982) | ▪ 李準 ( 1985) |
▪ 張潔 ( 1985) | ▪ 劉心武 ( 1985) | ▪ 路遙 ( 1988) | ▪ 凌力 ( 1988) |
▪ 孫力 ( 1988) | ▪ 餘小惠 ( 1988) | ▪ 劉白羽 ( 1988) | ▪ 霍達 ( 1988) |
▪ 王火 ( 1997) | ▪ 陳忠實 ( 1997) | ▪ 劉斯奮 ( 1997) | ▪ 劉玉民 ( 1997) |
▪ 張平 ( 2000) | ▪ 阿來 ( 2000) | ▪ 王安憶 ( 2000) | ▪ 王旭烽 ( 2000) |
▪ 熊召政 ( 2005) | ▪ 張潔 ( 2005) | ▪ 柳建偉 ( 2005) | ▪ 宗璞 ( 2005) |
▪ 賈平凹 ( 2008) | ▪ 遲子建 ( 2008) | ▪ 麥傢 ( 2008) | ▪ 周大新 ( 2008) |
▪ 張煒 ( 2011) | ▪ 劉醒竜 ( 2011) | ▪ 莫言 ( 2011) | ▪ 畢飛宇 ( 2011) |
▪ 劉震雲 ( 2011) | |||
中國現代作傢
▪ 阿英 (原名:錢杏村) | ▪ 艾蕪 (原名:湯道耕) | ▪ 艾青 (原名:蔣海澄) | ▪ 巴人 (原名:王任叔) | ▪ 巴金 (原名:李堯棠) |
▪ 白樺 (原名:陳佑華) | ▪ 冰心 (原名:謝婉瑩) | ▪ 丁玲 (原名:蔣冰之) | ▪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 | ▪ 鬍適 (原名:鬍嗣糜) |
▪ 柳青 (原名:劉藴華) | ▪ 魯迅 (原名:周樹人) | ▪ 老捨 (原名:舒慶春) | ▪ 落花生 (原名:許地山) | ▪ 魯彥 (原名:王燮臣) |
▪ 茅盾 (原名:瀋雁冰) | ▪ 秦牧 (原名:林覺夫) | ▪ 柔石 (原名:趙平復) | ▪ 緑漪 (原名:蘇雪林) | ▪ 田漢 (原名:田壽昌) |
▪ 田間 (原名:童天鑒) | ▪ 唐弢 (原名:唐瑞毅) | ▪ 魏巍 (原名:鴻傑) | ▪ 聞捷 (原名:趙文節) | ▪ 蕭軍 (原名:劉鴻霖) |
▪ 蕭紅 (原名:張乃瑩) | ▪ 西諦 (原名:鄭振鐸) | ▪ 夏衍 (原名:瀋端先) | ▪ 殷夫 (原名:徐祖華) | ▪ 葉聖陶 (原名:葉紹鈞) |
▪ 嚴文井 (原名:嚴文錦) | ▪ 周揚 (原名:周起應) | ▪ 鄒韜奮 (原名:鄒思潤) | ||
參考資料
- 1. 作傢魏巍銅像昨揭幕 .中國網絡電視臺[引用日期2020-04-29]
- 2. 聽說丨杏花盛開的時節 .山西日報社官方帳號[引用日期2020-04-29]
- 3. 逼上梁山當作傢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4-29]
- 4. 魏巍和他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5-01-03]
- 5. 陳輝.他告訴世界誰是最可愛的人——追思著名軍旅作傢魏巍的傳奇人生 [J]. 黨史博採 , 2009(2):30-34
- 6. 梁新慧 .作傢魏巍之女魏平:父親始終心係故鄉 要求我們熱愛勞動人民 [N]. 東方今報, 2019:第10版
- 7. 魏巍緻田間信及《晉察冀詩抄》 .中國作傢網[引用日期2020-05-01]
- 8. 紹興文理學院.著名作傢魏巍逝世 [J].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5): 88
- 9. 靈堂設北京軍區大院 今起接受吊唁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5-01]
- 10. 孫澤娟.魏巍傢中的那個"最可愛的人" [J]. 青年文學家 , 2008(10):23
- 11. 新聞資料:著名作傢魏巍生平(圖) .搜狐[引用日期2020-04-29]
- 12. 曾鎮南.評魏巍的政論、雜文作品 [J]. 文藝理論與批評,1995(6):58-65
- 13. 薑豔秀.論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的朝鮮形象[D].吉林:延邊大學,2009.28-30頁.
- 14. 徐金山.論魏巍軍事報告文學的藝術特色 [J]. 荊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34-41
- 15. 田怡. 魏巍創作發展的五個階段[J]. 文藝理論與批評 , 1992(5): 65-70
- 16. 重慶大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奬歷年獲奬作品精選:中短篇小說捲編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權頁
- 17. 歷屆茅盾文學奬獲奬作品一覽 .中國作傢網[引用日期2020-04-29]
- 18. 著名軍旅作傢魏巍因病去世(圖) .搜狐[引用日期2015-01-03]
- 19. 魏巍去世今接受公衆吊唁 最後詩作曝光作傢紛追思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4-29]
- 20. 陳輝 .最可愛的人魏巍去世 [N]. 衡陽日報, 2008:第A08版
- 21. 鬍世宗.大時代的“司號員”——魏巍印象 [J]. 《當代作傢評論》, 1985(4):99-103
- 22. 魏巍銅像落戶奉賢區海灣園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4-29]
- 23. 特稿:與最可愛的人同在(組圖) .中紅網[引用日期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