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以字行,男,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第一个半天的工作》,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生平
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茅盾童年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04年,入乌镇立志书院,后转入植材高等小学。1909年,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次年秋,转入省立二中。1912年,入读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8年,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1919年,北大预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1年,与郑振铎、耿济之、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1922年,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上海大学任教;7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5月,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代英筹组国民党(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在1927年主动脱党,同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中共陷入低潮。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1928年7月,与女友秦德君避居日本,秦化名王芳,茅盾化名方保宗,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1]
1930年4月与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任左联行政书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创办《北斗》。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写作,著名小说《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中国的一日》是写实主义小说。
1938年2月,全家到香港,主编《立报·言林》和《文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1939年抵新疆迪化,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4月离开新疆,5月到达延安。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任命为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纪念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茅盾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虹》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2]。
家庭
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弟弟沈泽民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参见
参考文献
- ^ 徐家俊. 秦德君:从死囚牢里走出的女革命家. 政协头条. [2020-07-01].
- ^ 刘绍铭译《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
-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性展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王德威著,胡晓真等译:《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外部链接
画像
- 茅盾 / 江启明 (Kong Kai Ming) Portrait Gallery of Chinese Writer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