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平
求学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戴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教学与创作
1936-1938年任教于同济大学。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逝世
戴望舒长期患有哮喘病,平时便自行注射麻黄素以缓解症状。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自行注射麻黄素,结果因药物过量导致昏迷,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诗风
戴望舒新诗属象征派,以音节和色彩见称,能避开晦涩的弊病,代表作是《雨巷》,极受好评。《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颇有张力,节奏起伏配合诗情;《旅思》和《萧红墓畔口占》两首,语言纯厚天然,富于中国情韵。一般作品则语言欧化,迷于细节,耽于情调,题材不广,深度不足,未能逼近现实。[1]戴望舒有些新诗模仿现代法国诗人,尤其是耶麦的作品,颇为耐读。[2]
女星紫薇所演唱的《初恋女》一歌,正是戴望舒作词,陈歌辛作曲。
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 我望断遥远的云和树
多少的往事堪重数 你呀你在何处
我难忘你哀怨的眼睛 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
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 我却在别个梦中忘记你
啊,我的梦和遗忘的人 啊,受我最初祝福的人
终日我灌溉著蔷薇 却让幽兰枯萎
著作
- 《我的记忆》(诗集)1929,水沫书店
- 《望舒草》(诗集)1933,现代书店
- 《望舒诗稿》1937(自费出版)
-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星群
- 《戴望舒诗选》1957,人文
- 《小说戏曲论集》1958,作家出版社
- 《戴望舒诗集》1981,四川人民出版社
翻译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书店
-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书店
-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 《爱经》古罗马 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书店
-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书店
-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书店
-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 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书店
-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印书馆
-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印书馆
-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商务印书馆
-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商务印书馆
-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作家出版社
- 《戴望舒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