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爾剋 Rainer Maria Rilke (里尔克)
20200703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里尔克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裏爾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頽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
生平
1875-1896: 詩人的孩提時代
裏爾剋1875年12月出生於布拉格這個波希米亞地區大都會,這裏當時屬於奧匈帝國,今屬捷剋。裏爾剋的童年生活是缺少樂趣和歡笑的。詩人原名是充滿法國氣息的勒內(René Karl Wilhelm Johann Josef Maria Rilke)。
父親約瑟夫·裏爾剋(1838-1906),是個身體虛弱而脾氣暴躁的人,仕途不順後退伍謀得一份鐵路局小吏的工作。
母親索菲亞·菲婭·恩特茲(1851-1931)是一個為上流社會生活所着迷的女人,婚前生活在布拉格一個中産的製造業家庭。在她因為婚姻無法滿足她過上流的奢華生活而忍無可忍時於1884年與丈夫離婚。而期間的種種不滿導致了夫妻關係不合,也對詩人的幼年心靈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詩人母親與兒子的關係並不和睦,因為比裏爾剋更早一年出生的女兒剛出世便夭折了。菲婭給兒子起名René便有“重生”(Re Born)的意思,也是為了紀念早夭的女兒。一直到6歲菲婭都將裏爾剋當作女孩來教育,留長捲發、穿女式洋裝以及提供布製玩偶作為玩具。這也成為了詩人日後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杜伊諾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85年裏爾剋被父親約瑟夫送往聖波爾藤的一傢軍事學校,而一係列體力化的訓練令裏爾剋不堪重負。終於在1891年因病離開了軍事學校,轉嚮一傢商校。1892年至1895年大概是裏爾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在這段時間裏詩人在準備進入大學所必須的中學畢業考試,並决定了此後從事文學創作的目標。並於1895年首先就讀於布拉格大學,而後於1896年轉往慕尼黑大學。期間一直主修都是哲學、文學和藝術史。
在裏爾剋離開布拉格之後,遇到了一個重要的女性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她是裏爾剋一生中重要的朋友。並在1896年他將自己的名字勒內(René)改為萊納(Rainer)。
1897-1902: 詩人進步的數年
1897年裏爾剋在慕尼黑遇到了那個聰慧異常且對文學有着過人見解的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後不久便深深的愛上了她。雖然莎樂美是一個已婚的女人,卻也愛上了裏爾剋,於是乎兩人就將這樣曖昧的關係一直保持到了1900年。在兩人分開後,莎樂美也被證明是裏爾剋最為重要的良師益友。在裏爾剋睏惑的時候經常予以幫助和提點。他們這樣的關係在1912年至1913年的一次心理學精神分析會上被標上伊底帕斯情結(因為莎樂美比裏爾剋年齡大15歲),這樣的理論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在他(指裏爾剋)無助、睏惑的時候,她變成了他的貼心的知己、慈祥的母親。” (弗洛伊德悼念露·安德烈斯·莎樂美的文章,1937)
裏爾剋與莎樂美在1897年秋天確定了關係,隨後兩人住在柏林郊區的一棟復式公寓裏。1898年兩人第一次海外旅行的目的地是意大利,兩人共渡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隨後裏爾剋兩次隨莎樂美和她的丈夫安德烈斯前往俄國,並於1899年在莫斯科遇到了文學泰鬥托爾斯泰。1900年(5月8日)裏爾剋又單獨同莎樂美遊歷俄國,這次去到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在1900年秋天,莎樂美决定和裏爾剋分手,於是裏爾剋來到了不萊梅附近的一個叫做沃爾波斯維德的地方。並結識了畫傢海因裏希·沃格勒(Heinrich Vogeler),經過沃格勒的引見裏爾剋認識了奧托·莫德索恩(Otto Modersohn)和妻子保拉·莫德索恩-貝剋爾以及卡爾·霍普特曼(Carl Hauptmann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雕塑傢剋拉拉·威斯特霍夫(1878-1954)。在1901年4月裏爾剋與剋拉拉結婚並於同年12月誕下一女露絲(1901-1972)。1902年夏天裏爾剋接到一份專題論文的工作而來到巴黎,這部論文的主題是關於大師級雕塑傢羅丹,而作品也就是後來的羅丹論。因為剋拉拉曾經師從於羅丹的關係,所以裏爾剋得以順利與羅丹會面並完成作品。
在這段時間裏裏爾剋在朋友的幫助下對於藝術有了新的見解,而結識文學家托爾斯泰、畫傢列昂尼德·帕斯捷爾納剋(即《日瓦格醫生》作者之父)、雕塑傢羅丹、特魯勃茨科依(Paul Trubezkoi)等人,這對其日後創作幫助良多。羅丹在其中尤其重要,裏爾剋時常在書信裏嚮人提及羅丹的名言Il faut travailler!(必須得幹活!)
1902-1910: 第一個創作高峰

作者:保拉·莫德索恩-貝剋爾--萊納·瑪利亞·裏爾剋 像, 1906, 不來梅, 收藏者Ludwig Roselius
第一次來到巴黎的日子並不順利,因為這個“奇怪”的大都市對裏爾剋來說還有許多未知。可這些經歷對裏爾剋後來編寫《布裏格手記》(全稱《馬爾特·勞裏茲·布裏格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時幫助良多。這段時間裏爾剋與羅丹的密切交往,而後與另一位知名畫傢塞尚(1839-1906)也有着頻繁的來往。巴黎也變成對詩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在1905年到1906年期間裏爾剋一度擔任羅丹的私人秘書。而後因為詩人的父親在1906年5月去世;羅丹對裏爾剋越發信任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詩人自己又需要極大的時間、空間去完成自己的創作。因為這樣種種理由裏爾剋與羅丹的雇傭關係就這樣解除了。
因為在巴黎的這段時間裏而誕生的作品有《新詩集》(Neue Gedichte)(1907年)以及《續新詩》(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1908年)、《安魂麯》 (Requiem)(1909年)和在1904年開始創作的小說《布裏格手記》(1910年)。
1910-1919: 詩人蛻變的內外
在一個長達十年的歲月裏(1912至1922年2月)裏爾剋的生命就是《杜伊諾哀歌》(Duineser Elegien),而《杜伊諾哀歌》的起因是因為伯爵夫人瑪利亞·馮·圖勒恩和塔剋西(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這位裏爾剋忠實的讀者盛情邀請詩人前往杜伊諾城堡(Schloss Duineser)作客。而杜伊諾哀歌正是瑪利亞為了讓裏爾剋專心寫作而讓他獨自居住在杜伊諾城堡時,靈光閃現的産物。
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因為身在德國的詩人多年來唯一的固定居所在法國,交戰關係令裏爾剋不能回到巴黎。所以在整個一戰詩人流離於德國和奧地利。而巴黎的居所也因為無法交納租金而被政府發付處理,連同裏面裏爾剋大量的資料和文件。1916年裏爾剋被迫應徵入伍,可幸運的是裏爾剋在他的貴族朋友幫助並沒有被派往前綫,而衹留在慕尼黑和做文書工作。
1919-1926: 詩人最後的日子
1919年6月11日裏爾剋從慕尼黑來到了瑞士蘇黎世。表面上看來是應蘇黎士地方邀請前往講學,實際上則是裏爾剋想逃脫戰後的混亂以及離棄這個耽誤他多年寫作工作的地方,重新開始《杜伊諾哀歌》的創作。然而找尋一個合適的住所是睏難的,起先裏爾剋蘇黎士附近的伊爾捨勒河畔(Irchel),而後在1921年裏爾剋發現了一個叫做慕佐(Muzot)位於瓦萊州謝爾地區的小城堡。隨後在1922年5月裏爾剋的朋友萊茵哈特(Werner Reinhart 1884-1951)將這座城堡為裏爾剋租下而後買下贈與詩人。
1922年二月在短短的幾個星期內裏爾剋靈感迸發,完成了長達十年的《杜伊諾哀歌》的創作,並且在這段時間裏爾剋還完成了另一部巨著《緻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Sonette an Orpheus)。這兩部作品也是裏爾剋一生中最重要及富影響力的創作。
因為創作耗費大量的精力、體力,1923年裏爾剋不得不在療養院度日。隨後的兩年時間一直在法國和瑞士逗留,直到1925年8月。這時的裏爾剋已經虛弱不堪無法擺脫病魔的束縛。裏爾剋在1926年再次身體情況惡化,進入療養院。
裏爾剋終於在1926年12月29日與世長辭。醫生診斷為肝髒功能衰竭及白血病。1927年1月裏爾剋被埋葬在瓦萊西邊的小鎮菲斯普,在平滑的墓碑[1]上寫着裏爾剋生前為自己所作的墓志銘(因裏爾剋死於白血病,一說是由於玫瑰針刺感染。所以在墓志銘中提到了謀殺偉大詩人的兇手-玫瑰):
Rose, oh reiner Widerspruch, 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玫瑰,噢純粹的矛盾,欲願,
是這許多眼瞼下無人有過的
睡眠。
藝術的影響
在很早的時候,叔本華和尼采就對裏爾剋産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也是裏爾剋一直醉心於古典文學時仍不放棄哲學的原因之一。
年輕的裏爾剋傳記開始在無傢可歸後開始,寂寥這是裏爾剋一生的桎梏。從那首被修飾後出現在1896年發行的詩集《祭神》中的〈傢〉(Heimat)可見一斑。表達了裏爾剋對家乡布拉格的情結。
小記: 布拉格和文學
布拉格是波斯米亞地區最大的城市,而為世界所知的是他們在德意志帝國中獲得了第一所大學稱號。在1900年左右布拉格大學就像一座溫室孕育着它的學生們,而後逐漸的形成了三個詩文派係的競爭圈子:布洛德和他的好友卡夫卡,魏爾什(Felix Weltsch)和鮑姆(Otto Baum)。這更加促進了布拉格文化圈的形成。而"Wefa"協會中包括了許多作傢,像阿德勒(z. B. Friederich Adler)、裏爾剋、麥林剋(Gustav Meyrink)以及在布拉格工作的年輕作傢魏菲爾(Franz Werfel)形成了年輕人間的文化圈。在詩集《夢想之冠》的不少篇章中詩人提及了對生活的感慨,這很大程度上都來自“Wefa”的影響。
裏爾剋的早期創作很受詩歌體裁的控製,且並沒有係統的創作。可自《夢想之冠》和《到來》以及隨後的《祝福我》(1897/1889)發表後裏爾剋第一次真正受到世界的註視。而與《祝福我》幾乎同時完成的作品"祝福你"則因涉及較多與莎樂美的私隱而無法公諸於世。之後的《時辰祈禱》(3部,完成於1899-1903年)以及一些宗教題材的抒情詩,它們形成了裏爾剋生命中第一個創作高潮。而後裏爾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為了證明自己並不需要依靠教會的力量而放棄了宗教題材抒情詩的攥寫。
尼采的哲學理論也通過裏爾剋的親密好友莎樂美,體現在詩人身上並對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現實的世界根本無法接受兩人之間的感情關係,這些大衆間嚴守的道德操守使得裏爾剋走嚮孤獨,而形成了自己的“內部世界”。
1910年至1912年之間裏爾剋完成了對其以後詩歌及寫作有着很深影響的兩部作品——《新詩集》、《布裏格手記》。這是裏爾剋創作類型轉變的開端,從唯物(類似豹之類的描述事物外表的詩)詩嚮唯心詩創作的轉變。這些變化逐漸形成了裏爾剋在《杜伊諾哀歌》中的表現手法。
裏爾剋人生最後一個創作高峰發生在1912年至1922年之間,由《杜伊諾哀歌》和《緻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構成了這個創作的高峰。然而這兩部詩歌表達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杜伊諾哀歌"中更多的描述苦難與死亡;而《緻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中則是歌頌、歌頌着世間萬物。
今天的裏爾剋
裏爾剋的文學創作影響了很大一批人,這也是裏爾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貢獻。1996年,島嶼出版社出版了裏爾剋作品全集。在裏爾剋逝世七十多年後他的作品受到更廣泛的歡迎,1998年英國藝術傢安妮·剋拉剋(Anne Clark)根據裏爾剋生平改變的音樂劇《日落之後》(Just after Sunset)上映後得到更好的詮釋。
裏爾剋計劃
在音樂上裏爾剋詩歌的影響力促使了“裏爾剋計劃”(Rilke Project),這個計劃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將裏爾剋的詩歌改編成抒情歌麯。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三張CD出版,許多知名的演員與音樂傢對此做出了貢獻。‘其中包括:馬裏奧·阿道夫(Mario Adorf),伊麗斯·貝爾本(Iris Berben),卡爾亨茲·伯恩(Karlheinz Böhm),漢內洛蕾·艾爾斯納(Hannelore Elsner),尼娜·哈根(Nina Hagen),沙維爾·奈多(Xavier Naidoo),Wolfgang Niedecken,魯道夫·穆沙姆(Rudolph Moshammer),喬根·普洛斯諾(Jürgen Prochnow),卡蒂亞·裏耶曼(Katja Riemann),奧托·桑德,彼得·烏斯蒂諾夫爵士(Sir Peter Ustinov)’這些計劃將令裏爾剋更為當今的人們所認識,在2004年一個以裏爾剋為題的音樂會在德國演出受到空前好評。可更多的人依然無法接受文學藝術與CD或音樂會相連的概念,因此批評之聲亦不在少數。
作品概錄
全集
-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全集》共7册 作者:Ruth Sieber-Rilke
-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共4册 (全文集、點評) 作者:von Manfred Engel, Ulrich Fülleborn, Dorothea Lauterbach, Horst Nalewski und August Stahl
詩歌
點擊鏈接瀏覽全文

時辰祈禱, 1899
- 生活與詩歌 Leben und Lieder (1894)
- 祭神 Larenopfer (1895)
- 夢想之冠 Traumgekrönt (1897)
- 到來 Advent (1898)
- 祝福我 Mir zur Feier (1909)
- 時辰祈禱 Das Stunden-Buch
- 畫捲 Das Buch der Bilder (4 Teile, 1902-1906)
- 時刻之書 Das Stunden-Buch(1905年)
- 新詩集 Neue Gedichte (1907)
- 續新詩集 Der neuen Gedichte anderer Teil (1908)
- 安魂麯 Requiem (1908)
- 聖母生平 Das Marien-Leben (1912)
- 杜伊諾哀歌 Duineser Elegien (1912/1922)
- 緻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 Die Sonette an Orpheus (1922)
- 法語詩歌集 Gedichte in französischer Sprache
- 果園 Vergers (1926)
- 緻瓦萊的四行詩 Les Quatrains Valaisans (1926)
- 玫瑰 Les Roses (1927)
- 窗 Les Fenêtres (1927)
散文/小說
- 1899 布拉格故事兩則 Zwei Prager Geschichten (digitale Rekonstruktion: UB Bielefeld)
- 最後 Die Letzten (1902)
- 騎兵旗手剋裏斯托弗·裏爾剋的愛情與死亡之歌 Die Weise von Liebe und Tod des Cornets Christoph Rilke (首次出版1904年,修訂版1906年)
- 布拉格手記(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 - digbig.org (羅馬, 1910)
- 1923 緻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裏爾剋自註 (digitale Rekonstruktion: UB Bielefeld)
已出版的書信集
- 已出版的書信集中最重要的幾部是:
- 六册書信錄 收藏者:露絲·塞柏·裏爾剋 與 卡爾 塞柏 萊比錫1936至1939
- 兩册書信集 收藏者:裏爾剋研究會 1950年(1987年再版)
- 兩册書信集 收藏者:馮·霍斯特·納勒維斯基 法蘭剋福與萊比錫1991
翻譯作品
- 《祭神》(Larenopfer) 德英雙語版與點評,翻譯Alfred de Zayas,Red Hen出版公司 洛杉機 2005年出版
- 《裏爾剋選集》 翻譯:C.F. MacIntyre 加利福尼亞柏剋萊大學 1940年出版
- 《裏爾剋-畫捲》 翻譯:Edward Snow 紐約北點書局 1991年出版
- 《最好的裏爾剋》 翻譯:Alter Arndt 新英格蘭大學雜志 漢諾威 1984年出版
- 《萊納·瑪利亞·裏爾剋選集》 翻譯:Robert Bly, 哈勃與羅出版公司 紐約1981年出版
參考
相關作品
- 《裏爾剋傳》 漢斯·埃貢·霍爾特鬍森 著 魏育青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1988年4月第1版
- 《論裏爾剋》 魯道夫·亞歷山大·施羅德 著
- 《漢語中的裏爾剋》 臧棣 著
外部鏈接
- 總覽概述
- http://www.rilke.ch 國際裏爾剋研究會
- http://www.rilke.de 德文裏爾剋研究、論壇
- http://www.rilke-gedichte.de 裏爾剋的詩、傳記及文章
- 文本收集
- http://www.shigeku.com/xlib/lingshidao/yishi/rilke.htm 裏爾剋部分詩歌
- 裏爾剋全部文集 提供HTML/PDF 下載的詩文、文本搜尋。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218051833/http://rainer-maria-rilke.de/ 詩文
- http://www.sonett-archiv.com/r/rilke.htm 裏爾剋德語十四行詩
- http://www.sonett-central.de/rilke.htm 裏爾剋的十四行詩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615044523/http://welt-der-rosen.de/rosged/rosgedic.htm 裏爾剋、玫瑰、詩
- 個別主題
- 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