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斯坦納 George Steiner (乔治·斯坦纳



20200715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乔治·斯坦纳

喬治 · 斯坦納

作者簡介

喬治 · 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年-2020年2月3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以德語、法語、英語為母語,先後在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文學批評傢,當代最傑出的知識分子之一,不列顛學會會員。

2020年2月3日,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的傢中去世。 [1]

人物生平

喬治·斯坦納

喬治·斯坦納

1944年,喬治·斯坦納又從法國前往紐約,成為了美國公民。

1959年,喬治·斯坦納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的講師。

1967年,喬治·斯坦納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語言與沉默》。

1969年,喬治·斯坦納成為了劍橋大學的特別研究員。

1974年,喬治·斯坦納接受了日內瓦大學提供的比較文學與英語文學教授的職位,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20年,用四種語言教學,直到1994年退休。

在退休後,喬治·斯坦納還繼續在媒體上撰稿,發表文章。

在30年的時間裏,喬治·斯坦納為《紐約客》撰寫了200多篇評論。

2008年的時候,斯坦納還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發表文章《畢希納繼續存在》。 [1] 

曾任《經濟學人》雜志編輯,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日內瓦大學等知名學府,教授比較文學課程。研究領域涉及文學理論、比較文學,並提出了重要的“翻譯四步驟”理論。

2020年2月3日,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的傢中去世。 [1] 

 

主要作品

包括:《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後》、《馬丁·海德格爾》、《何謂比較文學》等。

 

獲奬記錄

2007年,獲得阿方索·雷耶斯國際奬。

 

人物評價

對支持斯坦納的人來說,他被譽為“當今知識界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英國小說傢A.S.Byatt曾把他描述為“一位來的太晚的文藝復興巨人……一位歐洲玄學家,卻有着瞭解我們時代主流思想的直覺。”

英國文化委員會前文學主任Haariet Harvey-Wood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講師,具有先見之明和悲劇情愫,他可以在半頁紙上草草寫滿文字,而且不作任何引用。”

參考資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