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5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鮑裏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剋(俄語: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1890年2月10日-1960年5月30日),蘇聯作傢,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以小說《日瓦戈醫生》聞名於世。
生平
帕斯捷爾納剋出生在一個猶太“藝術家庭”,父親雷奧尼(Leonid)是名畫傢,母親羅莎(Rosa)是鋼琴傢,從小就能作麯,也會寫詩。莫斯科文學院畢業,留學德國的馬爾堡大學,攻讀哲學,又在歐洲各國遊歷,以小說《日瓦戈醫生》聞名於世,但此書因批判了蘇聯體製,長期被列為禁書。後來以意大利以及其它二十多國譯文,在歐洲廣為流行。
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奬,獲奬原因是“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他感動地致電瑞典學院:“極為感謝!激動!榮耀!驚訝!慚愧。”(“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 astonished, abashed.”)伊萬諾夫、丘科夫斯基等鄰居都嚮他祝賀,四天後由於蘇聯衆多輿論的反對,被蘇聯作傢協會開除會籍,甚至有人舉著標語遊行要求驅逐出境:“猶大——從蘇聯滾出去!”他衹好拒絶領奬,致電寫道:“鑒於我所從屬的社會對我被授奬所做的解釋,我必須拒絶領奬,請勿因我的自願拒絶而不快。”他又一一簽署緻《真理報》和緻赫魯曉夫的信文,並“在痛苦與孤寂中度過他苦難一生中的最後兩年”。
1986年蘇聯作傢協會正式為帕斯捷爾納剋恢復名譽,並成立了帕斯捷爾納剋文學遺産委員會。1989年12月10日由其子代領,會中演奏巴赫D小調組麯中的“薩拉班達”大提琴獨奏麯。帕斯捷爾納剋曾說過:“當我寫作《日瓦戈醫生》時,我時刻感受到自己在同時代人面前負有一筆巨債。寫這部小說是試圖償還債務。當我慢慢寫作時,還債的感覺一直充滿我的心房。多少年來我祗寫抒情詩或從事翻譯,在這之後我認為有責任用小說講述我們的時代……”。
作品
- 詩集《霧靄中的雙子星座》(Близнец в тучах, 1914年)
- 詩集《生活,我的姐妹》(Сестра моя — жизнь, 1922年)
- 詩集《1905年》(Девятьсот пятый год, 1926年)
- 韻文小說《安全證》(Спекторский, 1931年)
- 詩集《在早班車上》(На ранних поездах, 1943年)
- 翻譯《浮士德》(Faust,1953年)
- 翻譯《莎士比亞作品集》(1953年)
- 小說《日瓦戈醫生》(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1958年/1987年)
作品的中譯
- 帕斯捷爾納剋/著,烏蘭汗、桴鳴/譯,《人與事》,北京市:三聯,1992年。
- 安然、高軔/譯,《追尋:帕斯捷爾納剋》,廣州,花城,1998年。
- 藍英年、張秉衡/譯,《日瓦戈醫生》,北京:灕江出版社,2001年。
- 不着譯者,《日瓦戈醫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
- 不着譯者,《日瓦戈醫生》(插圖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 劉文飛/譯,《三詩人書簡:裏爾剋、帕斯捷爾納剋、茨維塔耶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 力岡/譯,《日瓦戈醫生》,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 烏蘭汗、桴鳴/譯,《阿佩萊斯綫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 白春仁、顧亞鈴/譯,《日瓦戈醫生》,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 作品“日瓦戈醫生”的出版概況:
- 季予/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中臺,1959年。
- 洪兆方/譯,《齊伐哥醫生》,臺北市:五洲,1965年。
- 張福玉/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藍帶,1966年。
- 吳月卿/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黎明出版,1985年。
- 唐玉美/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文國,1987年。
- 何碧珠改寫、古秀慧/繪圖,《日瓦戈醫生》,臺北市:臺灣東方,1992年。
- 黃燕德/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 力岡、冀剛/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林鬱文化,1993年。
- 丁源炳/譯,《日瓦戈醫生》,臺南市:漢風,1994年。
- 黃燕德/譯,蔡振興/導讀,《日瓦戈醫生》,臺北市:桂冠圖書,1994年。
- 陳惠華/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志文,1996年。
- 不着譯者,《日瓦戈醫生》,臺北市:書林,1996年。
- 黃燕德/譯,《日瓦戈醫生》,臺北市:錦綉出版社,1999年。
- 雷露/編譯,《日瓦戈醫生》,臺北縣中和市:大步文化出版,2001年。
- 夏明華/改寫,《日瓦戈醫生》,臺北縣:幼福文化,2003年。
- 鬍慶生/編譯,《日瓦戈醫生》,臺北縣中和市:華文網出版,2003年。
- 顧亞鈴/縮寫,《日瓦戈醫生》,臺中市:暢談國際文化,2004年。
- 大衛‧連/導演,《日瓦戈醫生》,臺北市:美商華納家庭娛樂,2006年。
- 吉康莫·康皮歐帝/導演,《日瓦戈醫生》,臺北市:沙鷗國際多媒體,2007年。
- 鬍志成/譯,《落日‧莫斯科:日瓦戈醫生的愛與死》,臺北市:知書房出版,2009年。
- 其他作品:
- 諾貝爾文學奬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帕斯捷爾納剋》,臺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 李魁賢/譯,《阿赫瑪托娃/帕斯捷爾納剋/》,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圖書,2003年。
- 劉文飛/譯,《裏爾剋、茨維塔耶娃、帕斯捷爾納剋》,臺北市:傾嚮出版,2007年。
- 帕斯捷爾納剋/著,謝幼卿/譯,《帕斯捷爾納剋自傳》,臺北市:亞太,1979年。
- 帕斯捷爾納剋/著,陳迺臣/譯,《西斯特納剋回憶錄》,花蓮縣:花蓮師院人文教育中心,1992年。
相關書籍、論述
非論述的書籍、文章
- 繁體本:
- 卡薩姆多/作,諾貝爾文學奬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帕斯捷爾納剋自傳‧日復一日》,臺北市:書華,1981年。
- 簡體本:
- 柳鳴九/著,《諾貝爾奬百年英傑:帕斯捷爾納剋》,長春出版社,2004年。
論述
- 繁體本:
- 李惠珠/撰,〈帕斯捷爾納剋小說“日瓦戈醫生”中詩人命運與其國傢政治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研究所,1995年。
- 簡體本:
- 馮玉芝,《帕斯捷爾納剋創作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 Homegrown Doctor Zhivago to Debut on Russian Television
- PBS biography of Pasternak
- Read Pasternak's interview with The Paris Review
- 前蘇聯作傢放棄諾貝爾文學奬內幕

帕斯捷爾納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1890.1.29 - 1960.5.30) ,全名鮑利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剋,蘇聯作傢、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雲霧中的雙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在街壘之上》、《主題與變調》等。他因發表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於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奬。1958年,他因小說《日瓦戈醫生》受到嚴厲譴責,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傑爾金諾寓所中逝世。到他死後二十七年,蘇聯纔為他恢復名譽。
童年時代他受到鄰居、俄國著名作麯傢斯剋裏亞賓的影響,立志當音樂傢,在音樂學院教授指導下學習音樂理論和作麯。1909年。他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後轉入歷史哲學係,1912年夏赴德國馬爾堡大學,在科恩教授指導下攻讀德國哲學,研究新康德主義學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因健康原因未服兵役,在烏拉爾一傢工廠當辦事員。十月革命後他從烏拉爾返回莫斯科,任教育人民部圖書館職員。1913年,他開始同未來派詩人交往,在他們發行的雜志《抒情詩刊》上發表詩作,並結識了勒布洛夫和馬雅可夫斯基。他以後的創作受到未來派的影響。1914年,第一部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問世,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詩集《在街壘之上》,步入詩壇。
帕斯捷爾納剋的父親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帕斯捷爾納剋是莫斯科美術,雕塑、建築學院教授,著名畫傢,曾為托爾斯泰作品畫過插圖。母親是著名鋼琴傢,魯賓斯坦的學生。與父母過從甚密的奧地利詩人裏爾剋啓發了他對詩歌的愛好,是他一生喜愛的詩人。
個人作品
在1922年至1932年的10年中,出版了詩集《生活啊,我的姐妹》(1922)、《主題和變調》(1923)、敘事詩《施密特中尉》(1926)、《一九〇五年》(1927),還發表了中短篇小說《柳威爾斯的童年》(1922)、《空中路》(1924)、自傳體散文《安全證書》(1931)。
二十年代後期,帕斯捷爾納剋受到拉普(俄羅斯無産階級作傢聯合會)攻擊,很難發表作品,轉而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他翻譯了許多西歐古典文學名著,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剋莉奧佩特拉》、《麥剋白》、《奧賽羅》、《亨利四世》、《李爾王》,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瑪麗亞•斯圖亞特》等。
1934年在蘇聯第一次作傢代表大會上,布哈林樹帕斯捷爾納剋為詩人的樣板,以他取代馬雅可夫斯基和別德內。但帕斯捷爾納剋並非時代弄潮兒那類作傢,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一年後又被逝世的馬雅可夫斯基所取代。
獲奬經歷
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奬,獲奬原因是"在現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領域中所取得的傑出成就",他感動的致電瑞典皇傢學院:"極為感謝!激動!榮耀!驚訝!慚愧。"("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 astonished, abashed.")伊萬諾夫、丘科夫斯基等鄰居都嚮他祝賀,四天後由於蘇聯衆多輿論的反對,被蘇聯作傢協會開除會籍,甚至有人舉着標語遊行要求驅逐出境:"猶大--從蘇聯滾出去!"他衹好拒絶領奬,致電寫道:"鑒於我所從屬的社會對我被授奬所做的解釋,我必須拒絶領奬,請勿因我的自願拒絶而不快。"他又一一簽署緻《真理報》和緻赫魯曉夫的信文,"在痛苦與孤寂中度過他苦難一生中的最後兩年"。
恢復名譽
1986年蘇聯作傢協會正式為帕斯捷爾納剋恢復名譽,並成立了帕斯捷爾納剋文學遺産委員會。1989年12月10日由其子代領,會中演奏巴赫D小調組麯中的"薩拉班達"大提琴獨奏麯。帕斯捷爾納剋曾說過:"當我寫作《日瓦戈醫生》時,我時刻感受到自己在同時代人面前負有一筆巨債。寫這部小說是試圖償還債務。當我慢慢寫作時,還債的感覺一直充滿我的心房。多少年來我祗寫抒情詩或從事翻譯,在這之後我認為有責任用小說講述我們的時代……"。
藝術人生
帕斯捷爾納剋在西方的影響超過蘇聯國內許多走紅的作傢。這些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大師多次榮獲斯大林奬金,他的作品選入中學文學課本,他們的名字幾乎傢喻戶曉,可國外卻沒人聽說過他們、但歐洲文化界都知道蘇聯有個帕斯捷爾納剋。自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七年.他十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這必然招致作協領導人的嫉妒。他們想出種種壓製帕斯捷爾納剋的辦法,不發表他的作品,迫使他嚮他們靠攏、低頭。帕斯捷爾納剋並未屈服,見詩作無處發表,便譯書維持生計。他所翻譯的《哈姆雷特》和《浮士德》受到國內外一致好評,威望反而增高。為製服帕斯捷爾納剋,一九四七年,蘇聯莎士比亞研究者斯米爾諾夫對他的譯文橫加挑剔,致使已經排版的兩捲譯文無法出版。同年三月,作協書記蘇爾科夫在《文化與生活》雜志上發表《論帕斯捷爾納剋的詩》一文,指責帕斯捷爾納剋視野狹窄、內心空虛、孤芳自賞,未能反映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主旋律。然而,帕斯捷爾納剋依然我行我素,不買作協的賬,除繼續譯書外、潛心寫小說《日瓦戈醫生》,並把寫好的章節讀給鄰居楚科夫斯基、伊萬諾夫和伊文斯卡婭聽。有時,他還在伊文斯卡婭傢給她的朋友們朗讀。作協為了教訓帕斯捷爾納剋,阻止他寫《日瓦戈醫生》,想出一個狠毒的辦法,一九四九年十月九日逮捕了伊文斯卡婭,罪名是她夥同《星火畫報》副主編奧西波夫偽造委托書。帕斯捷爾納剋明白伊文斯卡妞與此事無關,逮捕她的目的是為了恫嚇自己,迫使他放棄《日瓦戈醫生》的創作。他無力拯救自己。心愛的人,除悲憤和思念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小說寫作中。他被傳喚到警察局,民警把從伊文斯卡婭傢中抄出的他的詩集退還給他。帕斯捷爾納剋拒絶領取,聲明詩集是贈給伊文斯卡婭的,已不屬於他,應歸還原主。帕斯捷爾納剋的倔強態度使監獄裏的伊文斯卡婭受罪更大。審訊員對她連軸審訊,讓耀眼的燈通宵對着她眼睛,不讓她睡覺,一直折磨她三天三夜,逼她交待"猶太佬"的反蘇言行。帕斯捷爾納剋是猶太人,審訊員都管他叫"猶太佬"。為了壓下她的"氣焰",審訊員把她關進太平間,暗示帕斯捷爾納剋已死,她還頂什麽?伊文斯卡婭一人在幾十具蒙白布的屍體之間並不害怕,-一揭開白布,發現沒有自己的愛人,反而增加了對抗的勇氣。這時,審訊員發現她懷有身孕,不再審訊她,把她送入波季馬勞改營。她同其他女勞改犯用鐵鎬刨地時流産了,這是她和帕斯捷爾納剋的孩子。伊文斯卡婭在勞改營裏關了五年,一九一五三年纔被釋放。伊文斯卡婭在勞改營期間,帕斯捷爾納剋無法同她聯繫,每次憶起他們在一起的情景便痛不欲生,寫了不少思念她、贊美她的詩:
我們常無言對坐到夜深,
你埋頭女紅我手捧書本,
直到天明我竟未發覺,
記不清何時纔停止接吻。
當生活陷入煩惱與痛苦,
你為我阻攔了絶望之路,
你的美就在於勇氣十足,
就是它把你我牢牢係住。
伊文斯卡婭釋放後,帕斯捷爾納剋急於見她又怕見她,五年的折磨不知會把人變成什麽樣。帕斯捷爾納剋見到伊文斯卡婭後驚喜萬分,勞改非但未摧毀她的精神,也未改變她的容顔,依然楚楚動人。他們的關係更加密切,伊文斯卡婭不僅是帕斯捷爾納剋溫柔的情人,還是他事業的堅决支持者。拉拉的形象可以說是他們共同創造的,伊文斯卡妞的親身經歷豐富了拉拉的形象。形象原型參與塑造形象在文學史上也屬罕見。從此,帕斯捷爾納剋的一切出版事宜皆由伊文斯卡婭承擔。這是帕斯捷爾納剋的妻子奈豪斯無法胜任的。帕斯捷爾納剋對這兩個女人的態度同日瓦戈醫生對妻子東尼婭和拉拉的態度一樣,對妻子深感內疚,下不了决心同她離異,因此也無法同伊文斯卡婭正式結合。
一九五六年,帕斯捷爾納剋寫完《日瓦戈醫生》,把稿子同時交給《新世界》雜志和文學出版社。《新世界》編輯部否定了小說,把稿子退還給作者,還附了一封由西蒙諾夫、費定等人簽名的信,嚴厲譴責小說的反蘇和反人民的傾嚮。接着,文學出版社也拒絶出版小說。一九五七年,意大利出版商費爾特裏內利通過伊文斯卡婭讀到手稿,欣賞備至,把手稿帶回意大利,準備出版意文譯本。他同帕斯捷爾納剋洽商時,帕斯捷爾納剋提出必須先在國內出版才能在國外出版。伊文斯卡婭又去找文學出版社商議,懇求他們出版,並提出他們可以隨意刪去他們無法接受的詞句以至章節,哪怕出個節本也行,但遭拒絶。這時,被稱為"灰色主教"的蘇斯洛夫出面了,要求帕斯捷爾納剋以修改手稿為名嚮賽爾特裏內利索回原稿。帕斯捷爾納剋照蘇斯洛夫的指示做了,但費爾特裏內利拒絶退稿。蘇斯洛夫親自飛往羅馬,請求意共總書記陶裏亞蒂出面幹預,因為費爾特裏內利是意共黨員。沒料到賽爾特裏內利搶先一步退黨,並在一九五七年底出版了《日瓦戈醫生》的意文譯本,接着歐洲又出版了英、德、法等各種語言的譯本,《日瓦戈醫生》成為一九五八年西方最暢銷的書。蘇聯領導人發怒了。大概不完全由於小說內容,因為他們當中誰也沒讀過這本書,而是由於蘇斯洛夫親自出馬仍未能阻止小說出版丟了面子。就其暴露蘇聯現實的程度而言,《日瓦戈醫生》不如一九五六年在國內出版的杜金采夫的小說《不衹是為了面包》。為何容忍杜金采夫卻不容忍帕斯捷爾納剋?讀過手稿的西蒙諾夫、賽定等人憤怒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外的作品,當然還夾雜着嫉妒等感情因素。至於廣大群衆則因為領導人憤怒而憤怒,這已成為他們根深蒂固的習慣了。黨一直是這樣教育他們的,他們相信領導人的每句話。總之,帕斯捷爾納剋成為衆矢之的。報刊連篇纍股發表抨擊《日瓦戈醫生》的文章,可是沒一位文章作者讀過這本小說。許多作傢本來就同他關係疏遠,現在躲避惟恐不及,衹有幾位老作傢見面同他打招呼。他大部分時間都同伊文斯卡婭在一起。她對帕斯捷爾納剋忠貞不二,預言小說遲早會被蘇聯人民接受,勸他原諒現在反對他的人,並挺身而出,把一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伊文斯卡婭被蘇斯洛夫召到蘇共中央,蘇斯洛夫對她厲聲申斥,並追問帕斯捷爾納剋同意大利出版商費爾特裏內利的關係。伊文斯卡婭一口咬定手稿是她轉交的,同帕斯捷爾納剋無關,帕斯捷爾納剋得知後堅持先在國內出版。蘇斯洛夫召見伊文斯卡婭後,對帕斯捷爾納剋的批判進入新階段,一些天真的學生還到帕斯捷爾納剋住所前騷擾,使他終日不得安生。伊文斯卡婭找到同上層關係密切的賽定,嚮他鄭重聲明,如果繼續騷擾帕斯捷爾納剋,她和帕斯捷爾納剋便雙雙自殺。她的威脅果真發生作用,一九五八年十月以前帕斯捷爾納剋得到了短暫的安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一九五八年度諾貝爾文學奬授予帕斯捷爾納剋,以表彰他在"當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傳統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帕斯捷爾納剋也嚮瑞典文學院發電報表示感謝:"無比感激、激動、光榮、惶恐、羞愧。"當晚,楚科夫斯基和伊萬諾夫兩傢鄰居到帕斯捷爾納剋傢嚮他祝賀。次日清晨,第三個鄰居費定來到帕斯捷爾納剋傢,不理睬正在廚房準備早餐的奈豪斯,徑直上樓走進帕斯捷爾納剋書房,逼他公開聲明拒絶諾貝爾文學奬,不然作協將開除他會籍,並讓帕斯捷爾納剋到他傢走一趟,蘇共中央文藝處處長波利卡爾波夫正在那裏等候他。帕斯捷爾納剋拒絶發表聲明,也不肯同他去見波利卡爾波夫。費定急忙回去嚮波利卡爾波夫匯報。奈豪斯見費定匆忙離去,臉色陰沉,連忙上樓看丈夫,衹見帕斯捷爾納剋暈倒在地板上。對帕斯捷爾納剋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他始終未屈服。他在緻作協主席團的信中寫道:"任何力量也無法使我拒絶人傢給予我--一個生活在俄羅斯的當代作傢,即蘇聯作傢--的榮譽。但諾貝爾文學奬金我準備轉贈給保衛和平委員會"。"我知道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必定會提出開除我會籍的問題。我並未期待你們會公正對待我。你們可以槍斃我,將我流放,你們什麽事都幹得出來。我預先寬恕你們。但你們用不着過於匆忙。這不會給你們帶來幸福,也不會增添光彩。你們記住,幾年後你們將不得不為我平反昭雪。在你們的實踐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然而過了幾小時,帕斯捷爾納剋同伊文斯卡婭通過電話後,立即到郵電局給瑞典文學院拍了一份電報:"鑒於我所從屬的社會對這種榮譽所作的解釋,我必須拒絶這份决定授予我的、我本不配獲得的奬金。希勿因我自願拒絶而不快。"與此同時,他也給黨中央發了份電報:"恢復伊文斯卡婭的工作,我已拒絶奬金。"
帕斯捷爾納剋為了悍衛榮譽不畏懼死亡和流放,但榮譽在愛情面前卻黯然失色。為使伊文斯卡婭免遭迫害,帕斯捷爾納剋一切都在所不惜。
然而一切都晚了,聽命於領導的群衆在當時團中央第一書記謝米恰特內的煽動下,在帕斯捷爾納剋住宅前示威,用石塊打碎門窗玻璃,呼喊把帕斯捷爾納剋驅逐出境的口號。如果不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直接給赫魯曉夫打電話聲稱他本人準備擔任保衛帕斯捷爾納剋委員會主席的話,帕斯捷爾納剋很可能被驅逐出境。在一連串猛烈的打擊下,帕斯捷爾納剋身心交瘁,一蹶不振。他孤獨地住在作傢村,心髒病不時發作,很難出門。奈豪斯不準伊文斯卡婭進他們傢門,他們兩人極少見面,甚至無法互通消息。一九六O年五月三十日,帕斯捷爾納剋溘然逝世。官方當然不會舉行任何追悼儀式,報上衹發了一條消息:"文學基金會會員帕斯捷爾納剋逝世。"連他是詩人、作傢都不承認了。但他的詩歌愛好者們在作傢村貼出訃告,民警揭掉後又重新貼上。帕斯捷爾納剋下葬的那天,成千上萬的人到他的住宅同他告別。奈豪斯不準伊文斯卡婭同他告別,伊文斯卡婭在門前站了一夜,最後衹能在人群後面遠遠望着徐徐嚮前移動的靈樞。此時她五內俱焚,暈倒在地。但她萬萬沒料到等待着她的是更大的磨難。帕斯捷爾納剋逝世後,伊文斯卡婭同二十歲的女兒伊琳娜同時被捕,罪名是嚮國外傳遞手稿並領取巨額稿酬。伊文斯卡婭除了在莫斯科給意大利出版商看過《日瓦戈醫生》手稿外,從未嚮國外傳遞過任何手稿,至於稿酬則更是一戈比也未領取過。當局把對帕斯捷爾納剋的氣都撒在伊文斯卡婭身上,她被判處四年徒刑,伊琳娜兩年。赫魯曉夫下臺後,伊文斯卡婭纔被釋放。她同帕斯捷爾納剋相愛了十三載,共同經歷了人生旅途的驚風駭浪。她把這一切都寫入了《回憶時間的俘虜》中。書名取自帕斯捷爾納剋一九五六年所寫的抒情詩《夜》的最後一節:
別睡,別睡,藝術傢,
不要被夢魂纏住,
你是永恆的人質,
你是時間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