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联邦   (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



20200714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

简介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索尔仁尼琴(香港译索赞尼辛,台湾译索忍尼辛,台湾早期曾译索善尼辛),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2]),俄罗斯的杰出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短篇小说作家,持不同政见者和政治犯。索尔仁尼琴直言不讳地批评苏联共产主义,并帮助提高了全球对其古拉格劳改营的认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二战期间在苏联军队中服役后,他因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批评史大林而被判在劳教所度过八年,然后被流放。他被只允许在苏联出版一部作品,小说《伊凡·丹尼索维奇的一生》(1962年)。 尽管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于1956年将他从流放中解放出来,但在苏联以外的地区出版了《癌症病房》(1968年),1914年8月(1971年)和《古拉格群岛》(1973年)激怒了苏联政权,索尔仁尼琴失去了苏维埃公民身份。1974年。他飞往西德,并于1976年与家人搬到美国,在那里他继续写作。苏联解体后,他的国籍于1990年得到恢复,四年后他返回俄罗斯,直到2008年去世。

他因追求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的道德力量而获得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古拉格群岛是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对苏联提出了正面挑战”,发行了数千万册。

成长时期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日生于高加索克里斯洛瓦尔茨克,是一个遗腹子,自小由担任中学老师的母亲独立抚养长大,担任炮兵军官的父亲在他出生前6个月就已去世。1939年索尔仁尼琴考入国立罗斯托夫大学(现改名为南部联邦大学)物理和数学系,同时又考入莫斯科文史哲函授学院学习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在学期间成绩优异,曾获斯大林奖学金。1941年毕业后随即应征入伍,1942年官拜中尉连长赴前线作战,1944年因勇敢作战获得两枚勋章并晋升为大尉

监禁与流放时期

1945年,索尔仁尼琴因私人信函被截获,因信中戏称斯大林为“留着小胡子的人”,在东普鲁士前线被逮捕,遭苏联当局以“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为罪名判刑8年。狱中索尔仁尼琴曾被诊断罹患胃癌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三个星期,但是索尔仁尼琴最终竟然完全康复。1953年,索尔仁尼琴刑满后再度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直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才获得平反,隔年恢复名誉。

1956年,索尔仁尼琴被苏联政府解除流放。1957年,苏联政府宣布索尔仁尼琴“无犯罪事实”,恢复名誉,后在梁赞市中学白天当数学老师,夜间在秘密写作。在他的诺奖获奖感言中,他写道:“直到1961年,我几乎不敢让我的任何熟人相识阅读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担心这会为人所知。”

婚姻和子女

索尔仁尼琴的养子德米特里·都灵于1994年3月18日在纽约市的家中去世,享年32岁。

被监禁之后

1962年赫鲁晓夫为了利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打倒斯大林体制,在赫鲁晓夫的鼓励和亲笔批准之下,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一时之间,“一个籍籍无名为劳狱与绝症折磨几死的索尔仁尼琴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苏联文坛的新彗星”。官方为了拉拢一夕成名的索尔仁尼琴,吸收他加入了势力庞大的“苏联作家协会”。

在苏联的最后日子

索尔仁尼琴在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帮助下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使他的小说《癌症病房》在苏联合法出版。这需要作家联盟的批准。尽管那里的一些人对此表示赞赏,但该作品最终被拒绝发表,除非对其进行修改并清除可疑言论和反苏联的暗示。

1964年赫鲁晓夫被撤职后,文化氛围再次变得更加压抑。索尔仁尼琴的著作出版很快就停止了。作为一名作家,他被非人化。但手抄式文稿仍然以地下刊物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且流向了国外。


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对本国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抗议苏联的报刊检查制度,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检查制度”,而作家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的叛徒的决议。

1968年写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个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中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病房》,均未获准出版。1968年《癌症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

1968年《第一圈》和《癌病房》在国外出版,索尔仁尼琴声名大噪,但却因此遭到苏联官方和御用文人的批判。70年代后,他实际上已成为与物理学家萨哈罗夫齐名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1970年7月,世界艺术与进步协会的50余名活动家联名向瑞典皇家学院提名索尔仁尼琴申报诺贝尔文学奖。苏共中央在获悉这一消息后,通过官方渠道向瑞典政府施加了外交压力。诺贝尔奖金评奖委员会不顾苏联的干扰,于1970年10月8日通过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所显示的美学力量。”尽管索尔仁尼琴有前去领奖的意愿,由于苏联当局拒绝承诺他领奖后还能返回苏联,他的瑞典领奖之旅未能成行。在此前后,他原在国内未获出版的作品及长篇历史小说《一九一四年八月》(August, 1914)在西方国家先后问世。

1969年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这引起了国际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萨特的抗议。该年4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选为美国艺术文艺学会的名誉会员。

1973年,揭露苏联整个劳改营内幕的皇皇巨著《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但这一作品彻底触怒了苏联当局,1974年2月12日,索尔仁尼琴以叛国罪名被逮捕,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随即签署命令,剥夺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强制押上飞机将他驱逐出境,但索尔仁尼琴不服,临行前立下誓言:“我将活着回来”。

被苏联驱逐出境

在讨论对索尔仁尼琴的选择时,政治局委员考虑了逮捕和监禁,以及将他驱逐到愿意接受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在克格勃首领安德罗波夫的指挥下,并在西德总理勃兰特声明索尔仁尼琴可以在西德自由生活和工作后,索尔仁尼琴被直接驱逐到该国。

流亡时期

1974年2月13日,他被强行押上飞机,驱逐出境到西德。10月,他联合一些在西方流亡的苏联作家,在西柏林创办《大陆》文学季刊,作为发表苏联流亡作家作品的阵地,他亲自写了发刊词。12月起侨居瑞士苏黎世,后流亡美国。是年,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4年后补发的诺贝尔文学奖。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多位亲王出席了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索尔仁尼琴举行的隆重颁奖仪式。索尔仁尼琴在颁奖仪式上说:“在这个大厅里曾经有许多获奖者在你们面前发表过颁奖演说,然而,大概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给瑞典皇家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带来如此之多的麻烦。”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78年6月8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因批评西方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实利主义自由主义,引起一场争论;流亡期间,他还不断指责西方社会的道德堕落,甚至批评美国音乐使人难以忍受,并批评新闻媒体不加节制地对个人隐私的侵害。 [3] 在此期间他在西方出版的作品,还有《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和《1916年10月》、《1917年3月》等 。巨著《古拉格群岛》由作者的个人经历,上百人的回忆、报告、书信,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资料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各地关押迫害数百万人的(由于是不同时期,分批处决,具体数字难以统计)集中营的情况 ,书中描述的情况令人发指。《牛犊顶橡树》是一部关于苏联国内“文学生活的特写”,其中讲到自己作品的遭遇。另两部均为长篇小说,与《1914年8月》组成三部曲,名为《红轮》。他在这一三部曲中主张“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依靠东正教,恢复“古老的俄罗斯生活方式”。

返俄时期

历经20年的深度缄默和隐居,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结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实现了20年前“我将活着回来”的预言,从美国的佛蒙特州回到了俄罗斯。但仍然不改其敢言的性格,他指责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腐败和物质主义盛行,也缺乏民主。在此之前,索尔仁尼琴早已预言苏联即将解体,并再次预言俄罗斯的私有化政策必将失败。在俄罗斯国内,评论界和读者对他及他的创作褒贬不一,很多人把索尔仁尼琴视为回归祖国的先知。但是波兰流亡作家康布罗维奇直言索尔仁尼琴浪费了一个作家的生命。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将俄罗斯20世纪过往兴衰起浮之经验传诸子孙,将之视为个人的历史责任。1998年12月11日,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度过了他80岁生日,为了表示庆贺,俄罗斯电视台第一频道(OPT)播出了描述索尔仁尼琴一生的电视影片,“独立电视台”(HTB)连续四天播出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专题影片。然而,索尔仁尼琴依然不改他“天生异议者”的本色,就在80大寿当天,他对俄罗斯总统叶尔钦要颁给他的、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嗤之以鼻,并说:“目睹俄罗斯从欧洲强权的巅峰,堕落到当前如此悲惨的地步,我无法接受任何荣誉。”索尔仁尼琴总是如此令当局尴尬,正如叶尔钦的回忆录所言:“索尔仁尼琴的笔是受上帝指挥的”,其实应该说,“索尔仁尼琴的笔是以人类之爱为汁墨的”。面对久违的祖国,面对依然是一边残破、贫困另一边却是贪腐、奢华的俄罗斯,索尔仁尼琴除了不改他文学悲悯和“天生反对”的性格之外,在这段晚年的回归之中,索尔仁尼琴依然故我,他从一个“旧社会”的反叛者变成了“新社会”的反叛者,没有停止他那种“不受欢迎”的、唠叨不休的批判。[4]

历史和政治观点

对西方的批评

索尔仁尼琴批评盟军没有在二战初期在西方组织对纳粹德国的新战线。这导致苏联对东欧国家的统治和压迫。索尔仁尼琴声称,西方国家显然对在东方丧生的人数并不关心,只要他们能够在西方为自己迅速而无痛地结束战争。

对共产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的批判

索尔仁尼琴强调指出,与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帝国相比,苏联极权主义政权的压迫性要大得多。他断言俄罗斯帝国没有按照苏联格拉夫利特的风格进行任何真正的审查,政治犯通常不会被强迫进入劳教所,并且政治犯和流亡者的数量仅为苏联的万分之一。他指出,沙皇的秘密警察仅存在于最大的三个城市。

返回俄国前不久,索尔仁尼琴在布洛涅河畔吕克发表演讲,以纪念旺代战争200周年。索尔仁尼琴在演讲中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克宾党与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比较。他还把旺代起义者与叛乱布尔什维克的俄国,乌克兰和哥萨克农民进行了比较,称这两者都被革命专制主义无情地摧毁了。

索尔仁尼琴认为,苏联主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有种族的文化都受到压迫。俄国文化比苏联任何其他文化受到的压制都更多。因此,索尔仁尼琴认为,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不应被西方视为威胁,而应被视为盟友。

根据丹尼尔·J·马奥尼的说法,“如果打开20世纪末索尔仁尼琴1994年的文章《俄罗斯问题》的几乎任何一页,就会发现索尔仁尼琴在指责农奴制的残酷和不公正现象。此外,他还攻击了泛斯拉夫主义。

大饥荒

他描述了布尔什维克 在1917年建立的制度如何导致大饥荒: “这个制度在和平时期人为地制造了饥荒, 在1932年和1933年在乌克兰造成600万人死亡。 此后,他说:“他们死于欧洲的边缘。欧洲甚至没有注意到它,全世界也没有注意到它—600万人!”

对俄罗斯政局的看法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索尔仁尼琴就开始发表对俄罗斯政局的看法,1991年的《我们怎样建设俄罗斯》(Rebuilding Russia: Reflections and Tentative Proposals),1995年的《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The Russian Question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以及返回苏联之后出版的《倾塌的俄罗斯》(Russia in Collapse),流露了索尔仁尼琴返国前后对俄罗斯情势的忧心与不满。索尔仁尼琴坚信,一切的改革必须以人民的生活是否获得改善来评断。据此,他强烈反对前苏联总理、激进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盖达尔的改革计划─“休克疗法”。索尔仁尼琴把这种“激进市场化”的政策看成是“劫贫济富”的掠夺主义,是共产主义之后的另一次悲惨的试验。

索尔仁尼琴提出了一种类似“农民公社”的土地私有化观点,试图扭转俄罗斯人民生产意愿低落和极度贫穷的状态。1994年10月28日,索尔仁尼琴对“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议会下议院)发表演说,指出俄罗斯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条通过最曲折、最病态、最荒谬的方式以摆脱共产主义的道路。鉴于长期以来苏联中央集权的无能和“泛斯拉夫主义”的流毒,他主张恢复一种“地方自治会”,建立基层人民政权,彻底放给人民自治管理的权利。索尔仁尼琴从根本上否认改革中的俄罗斯正在走向“民主制度”,因为只要下层民众不能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俄罗斯就依然沉陷在寡头制度下。

1999年俄罗斯制作了长达200分钟的纪录片 “对话索尔仁尼琴”。由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

2000年索尔仁尼琴猛烈批判叶利钦时称:“叶利钦时代的结果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等所有基础领域都被摧毁或洗劫……我们还要继续洗劫和摧毁俄罗斯,直到一切荡然无存吗?”[5]

2006年,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第一圈》以完整的形式搬上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银幕。

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去世

2008年8月3日深夜,索尔仁尼琴由于心脏衰竭莫斯科逝世,享年89岁[6]

作品

评价和影响

索尔仁尼琴比苏联多活了17年,这个曾经被他抨击、开除他的公民资格并将他驱逐出境的超级系统,已于1991年宣告解体。有人说“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他代表了俄罗斯的良知,而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

很多西方人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他们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流亡的1970年代警告总统福特不要接见索尔仁尼琴,认为这会影响与苏联的谈判,并于备忘录上写道:“索尔仁尼琴是个著名作家,但他的政治主张是一件令追随他的异见者都觉得尴尬难堪的事。接见他不仅会得罪苏联,还会因其政治主张在美国及各盟国中引起论战。”[3]

作品出版

台湾

  • 陈立进/译,《集中营里的一日》,晨钟,1970年。
  • 李清俊/译,《丹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文源,1971年。
  • 马春英/译,《克齐托卡车站》,晨钟,1971年。
  • 徐冠祥/译,《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又名“集中营里的一日”),水牛,1971年。
  • 黄导群/译,《悲怆的灵魂》,志文,1970、1973、1982、1985年。
  • 黄文范/译,《一九一四年八月》,世界文物,1973年。
  • 霍志如/译,《克齐托卡车站》,正文,1973年。
  • 译者不详,《共产主义破产宣告书》,出版者不详,1974年。
  • 楚卿/译,《癌症病房》,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1974年。
  • 翁廷枢/译,《为人类而艺术:索氏诺贝尔文学奖讲辞》,地球,1974年。
  • 高原/译,《集中营的一天》,黎明文化,1974年。
  • 楚卿/译,《癌症病房》,天下,1975年。
  • 翁廷枢/译,《致俄共领袖书》,地球,1974年。
  • 联合报摘译,《古拉格群岛》,联合报社,1974年。
  • 翁廷枢、吴富炰/译,《古拉格群岛》,地球,1974年。
  • 颜元叔/选译,《索尔仁尼琴杰作选》,地球,1974年。
  • 勾纯端/译,《索盛尼金致苏俄领袖们的信》,中华杂志社,1975年。
  • 严彩绣、曾永莉/合译,《古拉格群岛》,道声,1975年。
  • 陈克环、周增祥/合译,《索尔仁尼琴短篇小说及散文诗集》,道声,1976年。
  • 丁源炳/译,《索尔仁尼琴杰作选译》,王家,1977年。
  • 译者不详,《挽救人类的浩劫》,高雄市委员会,1978年。
  • 黄文范/译,《古拉格群岛》,远景,1975年、1976年、1980年。
  • 王兆徽/译,《索尔仁尼琴回忆录》,中华日报社,1976、1978、1980年。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编译,《索尔仁尼琴》,1981年。
  • 楚卿/译,《癌症病房》,黎明文化,1981年。
  • 译者不详,《克齐托卡车站》,文言出版,1982年。
  • 编译者不详,《索尔仁尼琴的声音与回响》,黎明文化,1982年。
  • 杨耐冬/译,《索尔仁尼琴短篇杰作集:六个短篇及十六个极短篇》,志文,1983年、1989年。
  • 杨耐冬/译,《索尔仁尼琴短篇杰作集》,志文,1989年。
  • 黄文范/译,《第一层地狱》,远景出版,1992年。
  • 李魁贤/译,《普鲁士之夜》,桂冠,2000年。

中国

  • 斯人/译,《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家出版社,1963年。
  • 荣如德/译,《癌病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 田大畏/译,《古拉格群岛》,群众出版社,1996年。
  • 陈淑贤等/译,《牛犊顶橡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 姜明河/译,《癌症楼》,译林出版社,2007年。
  • 何茂正、李万、胡真真、朱宝寰、武学善、张达明、夏广智、林全胜、李青/译,《红轮(第一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 何茂正、李万、胡真真、朱宝寰、武学善、张达明、夏广智、林全胜、李青/译,《红轮(第二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
  • 何茂正等/译,《红轮(第三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参考资料

注释

  1. ^ "Solzhenitsyn Flies Home, Vowing Moral Involvement ...", New York Times, 27 May 1994. Retrieved 29 May 2014.
  2. ^ 英国广播公司(BBC):《Alexander Solzhenitsyn dies at 89
  3. ^ 跳转至:3.0 3.1 Solzhenitsyn, Literary Giant Who Defied Soviets, Dies at 89 原文“he called the country of his sanctuary spiritually weak and mired in vulgar materialism. ”“ And he criticized the country’s music as intolerable and attacked its unfettered press, accusing it of violations of privacy. ”
  4. ^ Екатерина Деготь. Солженицын не принял награды. — Коммерсант-daily, 15.12.1998. — № 233
  5. ^ 抵制索契冬奥会有些不近情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2014-02-10[2014-03-19].
  6. ^ 追忆俄罗斯的良心——索忍尼辛逝世. 俄新网. 2008-08-04 [201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7. ^ 索尔仁尼琴:用文学反思极权主义 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 - 国际资讯 -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18504/2008/08/04/342s2177520.htm
  8. ^ 索尔仁尼琴巨著《红轮》中文版面世_读书频道_凤凰网 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detail_2010_06/06/1590284_0.shtml
  9. ^ 《古拉格群岛》到《红轮》: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历史_读书频道_凤凰网 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2_09/11/17521388_0.shtml

参考文献

  • 2. Björkegren, Hans, and Kaarina Eneberg Aleksandr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Henley-on-Thames: Aiden Ellis, 1973. ISBN 0-85628-005-4.
  • 3. Guardian (London). 3 August 2008. [1]
  • 4. Scammell, Michael Solzhenitsyn: A Biography. London: Paladin, 1986. ISBN 0-586-08538-6.

外部链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