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 (李泽厚



20200714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李泽厚

李澤厚

作者簡介

李澤厚(1930年6月13日-)[1]湖南寧鄉人,中國哲學傢、美學傢、中國思想史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歇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曾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是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的委員[2]

生平

李澤厚194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在1955年的美學大討論中嶄露頭角,1950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 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傢。文革以後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樹。出版了《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歷程》、《華夏美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等作品。影響巨大。1989年六四事件中,因批評中國政府的處理方式,其作品被禁,本人受到中國政府和文人批判。1992年初獲準移居美國,曾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學院科羅拉多學院)。1999年退休,現居美國科羅拉多

榮譽

他在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3]

思想

李澤厚宣揚儒傢主情論,以“告別革命”說為轟轟烈烈的1980年代啓蒙運動劃上了一個句號。李澤厚曾表示:“民族主義,是很危險的事情。今天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反對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最容易煽動民衆感情的一種主義。”[4]2005年12月6日但也有人認為李澤厚雖然反對民族主義,可沒有擺脫傳統“華夷之辨”的思想。2006年在有關施琅問題的討論中,他提出了李自成如果勝利了,要比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強很多的觀點。[5][6][7]其全部哲學思想與美學體係曾受到知識界的強烈質疑(在香港中文大學、廈門大學、貴州大學和武漢一些高校屢遭當地學報列據反駁)。

著作

李澤厚著有《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合稱《美學三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批判哲學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孔子再評價》、《漫述莊禪》、《啓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漫說西體中用》、《關於中國美學史的幾個問題》。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出版《告別革命——二十世紀中國對談錄》,為李澤厚與劉再復的對話錄,由劉再復執筆,在中國大陸與海外學界都産生巨大影響。該書於1999年由臺北麥田出版公司編入“麥田人文”圖書係列,王德威主編。

家庭

  • 妻子:與李澤厚育有一子;
  • 兒子(1977年-):計算機專業畢業,從事電腦軟件工作;

評價

漢學家餘英時曾評價他:“通過(他的)書籍,他使得一整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從共産主義意識形態之中解放了出來[8]。”

參考文獻

  1. ^ 《賀李澤厚先生八十七歲華誕》“六月十三日,李澤厚先生的生日。生於一九三〇年的這位湖南人,走進了八十七歲大壽。”.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3).
  2. ^ 七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156人).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3. ^ 易中天對話李澤厚:中國往哪個方向走最危險. 鳳凰網. 2010-09-19 [2012-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4. ^ 黃錇堅. 專訪李澤厚:中國哪方面都比西方差一大截 (4). 經濟觀察報.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8).
  5. ^ 李澤厚再次就“施琅問題”答南都周刊記者問. 儒傢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6. ^ 李澤厚批陳明:施琅絶對不是民族英雄. 《南都周刊》. 2006年5月9日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4).
  7. ^ 李澤厚:關於施琅問題的訪談. 愛思想. [201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5).
  8. ^ Li Zehou. The Confucian World. 科羅拉多學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0).

外部鏈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