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敦煌!
這就是敦煌!
Original 新華網 新華網 2018-11-30
來自專輯
“這就是”係列
新華社發 張曉亮 攝
兩千多年前
有一位叫張騫的使者
經由這裏出使西域
雖歷經艱難險阻
卻鑿開了溝通中西的道路
張騫出使西域 邵宏江臨摹
1390多年前
有一位叫玄奘的大師
經過這裏前往印度求取佛法
他百折不回、排除萬難
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
《玄奘取經圖》(西夏)榆林窟第3窟 圖片來源:數字敦煌
這裏
每一粒黃沙礪石
都裹挾着歷史的風塵
這裏
每一塊秦磚漢瓦
都訴說着不朽的傳奇
這裏
每一窟彩塑壁畫
都煥發着迷人的光彩
多少人風塵僕僕地
從別處趕來
衹為一睹
此處流轉千年的芳華
這就是敦煌!
敦煌莫高窟。新華網發 王生元 攝
1
閱盡滄桑的絲路古郡
這裏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
一個地名
往往承載着厚重的歷史
寄予着人們最美好的期盼
“敦煌”
就是這樣一個名字
史籍中關於敦煌最早的記載
見於《史記·大宛列傳》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
東漢應邵註《漢書》時
將字面之意解釋為: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輝煌之意
寓繁榮昌盛之願
張騫的“鑿空”之行
打通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
這條“絲路”
迤邐不絶,橫亙時空
閱盡世間繁華
敦煌
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曾經風雲際會
見證了歷史變遷和盛衰榮辱
敦煌
處於中西交通“咽喉鎖鑰”的地位
漢朝時設敦煌郡
及玉門關、陽關
扼守西域通往河西走廊和中原的大門
這片承載着古老文明的土地
在歷史的星空中
大放華彩
陽關景區風光
商賈使者“相望與道”
各國使臣、僧侶往來不絶
人們摩肩接踵
相會於敦煌
用千年時光書寫了“絲路傳奇”
“絲綢之路”風光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沿“絲綢之路”經敦煌而西傳
大蔥、大蒜、芝麻
核桃、葡萄、黃瓜
......
不計其數的異域物産
經由敦煌
走入尋常百姓傢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霓裳羽衣麯》、鬍旋舞
......
各種宗教、音樂、舞蹈
在這裏交融彙聚
綻放出絢麗的絲路藝術之花
天文、數學、醫學
......
各種科學技術
在這裏相遇碰撞
閃耀着燦爛的絲路文明之光
這就是敦煌!
2
風光無限的神奇聖地
這裏有妙造天成的奇觀異景
敦煌
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
無垠的戈壁大漠
連綿起伏的峰巒山脈
寥寥勾勒了它粗獷的輪廓
也孕育了
令人嘆為觀止的壯美景象
東邊峰岩突兀
一脈青褐色的石頭山
三峰聳立,如危欲墜
這就是坐鎮敦煌的第一山
“三危山”
山山相連,綿延不斷
嶺嶺相距,溝壑縱橫
你見過會響的沙子嗎?
“鳴沙山”的沙子就會
與“三危山”相對而坐的
就是“鳴沙山”
晴朗的天氣
即使風平沙靜
這裏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
“沙嶺晴鳴”是為敦煌一景
在鳴沙山的懷抱中
靜臥着一灣酷似新月的泉水
這就是“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在敦煌城南一脈相連。新華網發 王生元 攝
相傳“鳴山王子”和“月泉仙子”
本是敦煌一對兩小無猜的夥伴
“月泉”纔藝雙全
竟被當地權貴強搶至府衙中
“鳴山”冒死救出“月泉”
剋服磨難,終成眷屬
後化為“鳴沙山”、“月牙泉”
沙泉相伴,亙古不變
成為“塞外風光之一絶”
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新華網發 王生元 攝
在敦煌的西端
新疆、甘肅交界處
有一座“魔鬼城”
它屬於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
佈局有序,造型奇特
是世間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
雅丹地貌。新華網 王生元 攝
千萬年大風的不斷吹蝕
形成地面支離破碎的凹陷壟槽形態
每當月夜風起時
如箭的氣流在奇石山間穿行
捲起沙石
遮天蔽月
甘肅敦煌雅丹國傢地質公園。
時而聲如洪鐘
時而細如泣婦
時而尖聲怪叫
逢電閃雷鳴
天空忽明忽暗
山丘土崗飄悠變幻
形同群魔起舞
3
雄偉神秘的文化聖殿
這裏有輝煌燦爛的文明
敦煌
人類四大文明的交匯點
佛教東傳的通道
東西文化交流的門戶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歷史賦予了它穿越時空的力量
也滋養出了
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
公元366年
有一位叫樂僔的和尚雲遊至此
被這裏的“佛影祥光”所打動
便在懸崖上架空鑿岩
開鑿了第一個佛龕
1600多年前的第一個洞窟
就這樣誕生了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的千佛像
此後
佛門弟子、達官貴人
商賈百姓、善男信女
均來這裏捐資開窟
朝拜者絡繹不絶
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歷經10個朝代
數代畫師工匠
1600多年的嘔心瀝血
記錄人類文明交融薈萃
為後人們留下了
舉世矚目的世界級文化遺産
敦煌莫高窟 餘生吉 攝
現存前秦至元代
735個洞窟
4.5萬平方米壁畫
2415尊泥質彩塑
第257窟西壁“九色鹿王本生圖壁畫”
莫高窟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飛天擎箜篌,莫高窟第285窟-南壁(西魏)(圖片來源:敦煌研究院)
這裏
有彩帶飄拂、漫天遨遊的“飛天”
也有傢喻戶曉的“九色鹿”
有“千手觀音”的精美繪畫
也有“反彈琵琶”的經典舞姿
有價值連城的“敦煌遺書”
也有世界最大的
室內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造像”
莫高窟 第57窟 主室 南壁
1000多年來
各個時代人類的
生産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
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
音樂、舞蹈、雜技
帝王出行、農耕漁獵
冶鐵釀酒、婚喪嫁娶
林林總總、世間萬象
盡在莫高窟
這裏有過輝煌的過去
也有過疼痛的記憶
當歷史的煙塵散盡
那些懂它的人
從青絲到白發
不離不棄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她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
千年莫高窟
也吸引着一代代有志青年
前赴後繼、不惜奉獻青春
癡心守護、共同守望
敦煌研究院文化與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海濤在莫高窟254窟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出敦煌往西南是“陽關”
出敦煌往西北是“玉門關”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新華網發 王生元 攝
“陽關”與“玉門關”南北呼應
既是開拓西域的軍事要隘
又是中西貿易往來的通商口岸
於是,經過“陽關”通嚮西域的這條大道
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大道
被人們稱為“陽關大道”
“春風不度玉門關”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裏是唐詩宋詞中的塞外
行走在戈壁大漠上
漫步在烽燧墩臺間
那些報國忠君、馳騁疆場
或悲涼、或雄壯的千古詩篇
縈繞耳邊
玉門關遺址
李白詩中的萬裏長風
可以“吹度玉門關”
岑參眼裏的“玉門關城迥且孤”
李清照將“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晏幾道拱手相揖
含淚飲盡杯中酒“陽關疊裏離聲”
千年人文歷史的浸潤
讓大漠戈壁盛開了朵朵藝術之花
敦煌小麯繞梁三月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
久演不衰
《又見敦煌》一票難求
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演出劇照。新華社發 李笑 攝
步步皆厚重,舉目越古今
這就是敦煌!
4
名揚四海的今日敦煌
這裏有開放包容、
嚮善守正、崇高唯美的精神
文化
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
因互鑒而豐富
敦煌城貌。(圖片來源:敦煌市委宣傳部)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
和商貿重鎮
“華戎所交,一大都會”
敦煌自古就是一座國際名城
因此
也是“絲綢之路”歷史遺存最為豐富
文化記憶最為清晰的城市
敦煌大劇院。杜雨林 攝
絲路流韻裊千年
如今
每年一屆的
絲綢之路(敦煌) 國際文化博覽會
在敦煌舉辦
這裏已經成為多元文化交流
多樣文明互鑒的國傢平臺
傳承絲路精神
融通絲路文化
促進絲路合作
敦煌文博會上演經典劇目《絲路花雨》
自2011年開始
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
已連續舉辦八屆
而這是國傢批準的
以絲綢之路命名的
常設性旅遊節會
黨河風情綫夜景(圖片來源:敦煌市委宣傳部)
敦煌是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而除了“旅遊”這張靚麗的名片
如今
敦煌也在現代農業和新能源等領域發力
這座古城就是這樣
既有古老的風情
也從不缺少新鮮的活力
國內首座10兆瓦熔????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在甘肅敦煌光電園區建成並網發電。杜雨林 攝
走過漢唐繁華
走過絲綢之路
拂去黃沙風塵
方見心中華彩
敦煌國際會展中心。杜雨林 攝
千年一瞬
一眼千年
如你所見
這,就是敦煌!
來源:新華網甘肅頻道
策劃:劉洪 朱霞
監製:周庚虎 陳璟春
作者:宋燕 常瑞芳 𠔌朋
編輯:董靜雪
校對:趙冰 劉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