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苏轼)
- 審判蘇東坡
- 蘇軾45歲行書啜茶帖 高清大圖
-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蘇東坡
- 蘇軾:起起落落落落落起嗆起~
- 東坡志林
- 東坡詩話、東坡詩話補遺
- 蘇軾集
- 東坡易傳
- 仇池筆記
- 昭君怨
-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蝶戀花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江城子·密州出獵
- 洞仙歌
- 水調歌頭·中秋
- 念奴嬌·中秋
- 念奴嬌·赤壁懷古
- 水竜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 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 歸朝歡
- 醉翁操
- 瑞鷓鴣
- 水竜吟
- 水竜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
- 水竜吟
- 滿庭芳
- 滿庭芳
- 滿庭芳
- 滿庭芳
- 滿庭芳
- 水調歌頭
- 水調歌頭
- 水調歌頭
- 滿江紅
- 滿江紅
- 滿江紅(東武會流懷亭)
- 滿江紅(懷子由作)
-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國還朝)
- 歸朝歡
- 雨中花
- 勸金船(和元素韻自撰腔命名)
- 一叢花
-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 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纔叔)
- 西江月(真覺賞瑞香二首)
- 西江月(坐客見和復次韻)
- 西江月(再用前韻戲曹子方)
- 西江月
- 西江月(重九)
- 西江月(茶詞)
- 西江月
- 西江月
- 西江月(送錢待製)
- 西江月(梅花)
- 西江月
- 更多詩歌...
20200703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苏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傢、藝術傢、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1]。嘉佑二年進士,纍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謚號文忠,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纔,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傢。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傢(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傢。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2],又與陸遊並稱“蘇陸”[3];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昆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藉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蘇、黃、米、蔡[4]”北宋四大書法傢(宋四傢)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5]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郟縣。
生平
傢世
祖父蘇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蘇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蘇軾生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6]。其父親將他命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睏,不可或缺之意[7]。蘇軾有一個弟弟蘇轍,小他兩歲(1039年出生),兩兄弟從小到大一起讀書遊玩,後來也同一年中進士。
蘇軾年幼時父親出遊在外,母親將其養大,並教他讀書,曾令其以範滂為榜樣[8]。蘇軾生性放達,好交友[9]。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蘇洵修編族譜,自稱是初唐相國蘇味道後裔[10]。然而蘇洵自己也承認蘇味道的後人與自己的高祖之間世係不可考證,蘇洵的高祖纔是信史的上限。蘇洵的尋根方法,在當時就有人不以為然。柳立言認為蘇洵修撰族譜編寫世係,將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蘇味道當做自己傢族的始遷祖,是看中蘇味道的知名度,蘇洵編訂族譜的目的是不問親疏,團结蘇姓人士,爭取共享政治和社會資源,以虛構始祖來聯宗[11]。
仕途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纔20歲,與弟弟蘇轍一同進京參加會考,蘇軾中進士第2名。當時主試官是歐陽脩,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原本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纔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而取為第一的是曾鞏,正是陰錯陽差,弄巧成拙。[來源請求]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居曾鞏之前,中乙科。
治平三年(1066年),父蘇洵過世,蘇軾回蜀守喪,英宗憐之,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傢。
熙寧二年(1069年),任祠部員外郎,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作為,王安石於是屢次在神宗面前詆毀蘇軾,司馬光、范镇舉薦蘇軾作諫官,王安石力反之,神宗想讓蘇軾寫起居註,王安石嚮神宗進言,說蘇軾在回傢守喪時,乘機販運蘇木(一種染料),最後神宗放棄這個任命。三年,因為蘇軾一直反對王安石,王安石門下的御史謝景溫又誣陷蘇軾販賣私????,范镇極辯蘇軾販????之誣,並願意退休負責。
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擔任當年度的科舉主考官,蘇軾本欲擬上官均為第一名(狀元),因發現上官均的策論有詆毀王安石變法的情況,便改上官均為第二名。
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衹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中,讓蘇軾擔任比較好的杭州通判,三年之後升為知州,連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寧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黃河决口,水睏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時,因烏臺詩案入獄,幾死,因為寫文章嚮朝廷訣別,太皇太後曹氏、王安禮等人出面力輓,神宗動心,蘇軾終免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為其文學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而神宗亦愛其纔,終得以保全,翌年被貶至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在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12],與張懷民交遊,也結交禪門人士,當時佛印擔任廬山歸宗寺住持,與蘇軾時有往來[13]。蘇軾有〈戲答佛印偈〉曰:“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恆沙妙法王,是故東坡不敢藉,藉君四大作禪床。”元豐七年離開黃州。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捨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1089年)拜竜圖閣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嚮太後垂簾聽政,下詔讓蘇軾北還。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夏天因冷飲過度,下痢不止,又誤服黃芪,結果病情惡化,“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七月二十八日於常州孫氏館病卒,[14]享年六十四歲。由弟蘇轍歸葬於郟縣小峨眉山。南宋宋孝宗追贈謚號“文忠”。
蘇軾疲於應付新舊黨爭,遇事“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15],蘇軾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舊黨司馬光盡廢新法[16],所以雖然新黨一直稱蘇軾為舊黨,但其實他在新舊兩黨之間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時常遠貶外方,不過他在各地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實證。
性格
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17],好品茗[18],亦雅好遊山林[19],黃庭堅稱他“真神仙中人”[20]。

風格

蘇軾的書法作品《寒食帖》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曾自謂:“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駡之辭,皆可書而誦之。”[21]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22]
黃州詞,是蘇詞的奇觀;黃州文,則是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是其高峰之巔。黃庭堅曾批評蘇軾說:“東坡文章妙天下,其短處在好駡,慎勿襲其軌也”[23]。陳岩肖說:“坡為人慷慨疾惡,亦時見於詩,有古人規諷體”[24]。陳師道說:“蘇詩始學劉禹錫,故多怨刺,學不可不慎也”[25]。
詩風
蘇軾工詩,與黃庭堅合稱“蘇黃”。現存約二千七百多首[26],其詩內容廣阔,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對後人影響最大的也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飲湖上初晴後雨〉寫西湖之美:“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鬱蒼勁,低回長嘆,極富感染力。其書法不拘小節,字形章法佈局俱佳,頗有右軍遺意,唯用筆失之草率,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二十世紀末更被譽為〈蘭亭序〉、〈祭侄帖〉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此帖後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朱弁《麯洧舊聞》:“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後,人莫能及,唯黃魯直詩時可以抗衡;晚年過海,則魯直亦瞠乎其後矣。”
白稱詩仙,古體絶倫;杜詩律聖,拓宇七言;東坡晚出,各體皆能,無題不作,比配詩神。
詞風
現存三百四十多首[27]《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傳誦甚廣。
蘇軾擴大詞的內容,抒情寫景、說理懷古、感事等題材,無一不可入詞。蘇軾提高詞的意境,擴大和開拓詞境,提高格調,豪放詞以外,也有清曠飄逸、空靈雋永、以至纏綿嫵媚之作。
蘇軾詞風豪放(王國維曰“東坡之詞曠”),將詞“詩化”,筆力雄健,個性鮮明,展現出作者曠達、爽朗的個性,多豪情壯語,意氣昂揚,感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特。
體裁和音律上,蘇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詞的文學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蘇詞作品往往有序,闡明詞的內容,或作詞的原委、時間、地點,事實分明。
相傳蘇軾官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衹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28]
蘇軾的詞風被歸類在“豪放派”,所以與周邦彥的“格律派”大相徑庭。南宋時知名的詞人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詞人,後世將蘇東坡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
賦風

前赤壁賦,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尺寸23.9 × 258 cm
書風
蘇軾晚年用筆沉着,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係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29]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着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不拘小節,率意為之,二十世紀末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詩帖〉、〈次韻秦太虛詩帖〉、〈渡海帖〉、〈祭黃幾道文捲〉、〈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遊帖〉、〈新歲展慶帖〉、〈寶月帖〉、〈令子帖〉、〈緻南圭使君帖〉、〈次辯纔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緻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𠔌集》裏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詩帖跋’(黃庭堅書、左)、‘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書、右) 紙本34.2×199.5cm,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畫風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畫跡有〈枯木怪石圖捲〉、〈瀟湘竹石圖〉等。
著作
蘇軾現存於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 〈刑賞忠厚之至論〉,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所寫,最早的成名文章。
- 《南行集》,嘉祐四年(1059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一批詩作。
- 《蘇瀋良方》,今傳是瀋括在《良方》的基礎上,增益蘇軾的醫藥雜說而成。
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對他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蘇文忠公詩合註》《蘇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蘇文忠公全集》又稱《東坡全集》,傳世的,至今所見,可分兩大類。一類為分集編訂,號稱東坡七集本,亦標東坡全集,即東坡集四十捲,後集二十捲,奏議十五捲,內製集十捲,外製集三捲,和陶詩四捲,應詔集十捲,其出自蘇軾原本原目,後人稍加增益,為之善本,風行海內;一類為分類合編,號稱東坡大全集,《四庫提要辨證》雲:“分類合編者,疑即始於居世英本,宋時所謂大全集者類用此例,”又云:“宋時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書坊所刻。”[32]
家庭
[顯示]先祖 |
---|
祖父:
父親:
母親:
兄弟姐妹:
蘇洵與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長子景先與三名女兒皆卒於程氏去世之前[33][34]。雖然傳說的“蘇小妹三難新郎”故事中,蘇東坡有個嫁與秦觀的妹妹,但根據考證,蘇東坡筆記著作中從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觀在二十九歲並且已經娶妻之後,纔初遇蘇東坡,蘇小妹應為虛構人物。[35]
- 蘇景先,早卒
- 蘇氏,蘇軾長姊,早卒
- 蘇氏,蘇軾次姊,早卒
- 蘇八娘(1035年—1052年),蘇軾三姊,十六歲嫁舅父程濬之子程之才,兩年後被夫傢虐待至死[36][37]。清朝袁枚《隨園詩話》誤作蘇軾之妹[38]。
- 蘇轍,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傢之一。
妻妾:
- 王弗,蘇軾之妻,十六歲時與年方十九的蘇軾成婚,婚後二人恩愛甜蜜。結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蘇軾四十歲時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悼念亡妻。
- 王閏之,蘇軾之妻,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後嫁給蘇軾。蘇軾五十八歲時逝世,享年四十六。
- 王朝雲,蘇軾之妾,原為歌妓。三十八歲時的蘇軾贖十二歲的朝雲,後收為侍妾。陪伴蘇軾度過仕途不順的歲月。後卒於紹聖三年,享年三十四。
子女:
堂妹:
評價
古代
- 《宋史》:“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歷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範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嚮,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製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39]
- 宋仁宗:“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 劉安世說:“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纔意高廣,惟己之是信。”[40]
- 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餘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絶塵耳。”[41]、給蘇軾的輓聯說:“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42]、“真神仙中人。”[20]
- 蘇轍說蘇軾:“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睏於世,然終不以為恨。”[43]在蘇軾行跡所到之處都被民衆紀念,如黃岡、杭州、海南島等地區,都有蘇軾的祠廟。
-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麯子中縛不住者。”
- 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遊?’二人皆對曰:‘少遊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44][45]
- 王灼:“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麯,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若從柳氏傢法,正自不分異耳。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嚮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雖可笑,亦毋用笑也。”[46]
- 宋孝宗:“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 宋高宗追贈其為太師,謚為“文忠”[47]。
- 陸遊評蘇:“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麯終,覺天風海雨逼人。”[48]、“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製高雅。”
- 鬍寅:“詞麯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也。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衆製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49]
- 王若虛:“是直以公為不及於情也。嗚呼!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為小詞,而閑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若乃纖豔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輩,豈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遊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絶塵耳。”[50]
-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 元好問:“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雖時作宮體,亦豈可以宮體概之?人有言,樂府本不難作,從東坡放筆後便難作。此殆以工拙論,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詩三百所載小夫賤婦幽憂無聊賴之語,時猝為外物感觸,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者爾。其初果欲被管弦。諧金石,經聖人手,以與六經並傳乎?小夫賤婦且然,而謂東坡翰墨遊戲,乃求與前人角勝負,誤矣。自今觀之,東坡聖處,非有意於文字之為工,不得不然之為工也。坡以來,山𠔌、晁無咎、陳去非、辛幼安諸公,俱以歌詞取稱,吟詠性情,留連光景,清壯頓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語意拙直,不自緣飾,因病成妍者,皆自坡發之。”[51]
- 王士禎:“山𠔌雲:“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52]、“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傢者衆矣。顧所號為仙纔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 王夫之:“揚雄、關朗、王弼、何晏、韓愈、蘇軾之徒,日猖狂於天下,而張子韶、陸子靜、王伯安竊浮屠之邪見,以亂聖學。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漁利賴寵之身,蕩閑衊恥,而自矜妙悟焉。嗚呼,求明之害,尤烈於不明,亦至此哉!”
- 袁枚評蘇詩:“有纔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 周濟:“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53]
- 劉熙載:“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後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東坡《定風波》雲:‘尚餘孤瘦雪霜姿。”《荷花媚》雲:‘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雪霜姿’、‘風流標格’,學坡詞者,便可從此領取。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諸傢,惜未詣此。”[54]
-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嶽,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55]
- 蔡嵩雲:“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緻,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 湯鵬:“是故燕惠王有樂毅而不能用,楚懷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項羽有範增而不能用,漢文有賈誼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陸贄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蘇軾而不能用,此左右譖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 王鵬運:“北宋人詞,如潘逍遙之超逸,宋子京之華貴,歐陽文忠之騷雅,柳屯田之廣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虛之婉約,張子野之流麗,黃文節之雋上,賀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擬得其仿佛。唯蘇文忠之清雄,夐乎軼塵絶世,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詞傢蘇辛並稱,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56]
- 瀋曾植:“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後山談叢語也。然考蔡縧鐵圍山叢談,稱:‘上皇在位,時屬升平。手藝之人有稱者,棋則有劉仲甫、晉士明,琴則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世皆呼之為雷大使,笛則孟水清。此數人者,視前代之技皆過之。’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絶技,謂非本色,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57]
- 夏敬觀:“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着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麯,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後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東坡《永遇樂》詞雲:‘????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此數語,可作東坡自道聖處。”[58]
現代
- 章太炎:“設兩可之辯,仗無窮之辭” ,“淫文破典,軵靡者衆”。
-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59]
- 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麯折都在詩裏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他們(蘇氏兄弟)的學術因罩上一層極厚的釋老的色采,所以他們對於世務,認為並沒有一種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標準。他們一面對世務卻相當練達,憑他們活的聰明來隨機應付。他們亦並不信有某一種制度,定比別一種制度好些。但他們的另一面,又愛好文章辭藻,所以他們持論,往往渲染過分,一說便說到盡量處。近於古代縱橫的策士。”[60]
- 方東樹《昭昧詹言》雲:“東坡……自以真骨面目與天下相見,隨意吐屬,自然高妙。”
- 1930年代,當林語堂尚在海外飄零之時,身邊卻時時攜帶笨重的蘇軾文集,後來寫下文詞優美、膾炙人口[來源請求]的《蘇東坡傳》。當他在《蘇東坡傳》中提到為其作傳的理由時,說:“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現在我能專心致力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此外還需要什麽別的理由嗎?”[61]這正切中林語堂自己的贊嘆:“蘇東坡自有其迷人魔力。”、“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傢、創新的畫傢、造酒試驗傢、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傢、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醜。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
- 王水照認為蘇軾文學作品的數量之巨為北宋著名作傢之冠,質量之優則為北宋“文學最高成就的傑出代表”。[30]
- 2000年,法國《世界報》認為蘇東坡的從政生涯與他的琴棋書畫一樣,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並且在專欄“千年人物”中,評選蘇軾為唯一一位入選的中國人(共12位)[62][63]。
- 2017/08/13,法國《世界報》副主編Jean-Pierre Langellier在第八屆蘇東坡文化節的演講時,盛贊蘇東坡的天才與人道精神。[64]
註本

蘇軾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註本不斷出現,較著名有:
- 詩註
- 文註
- 詞註
軼聞
- 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得到考官梅堯臣的青睞,並推薦給主試官歐陽修。歐陽修亦十分贊賞,欲拔擢為第一,但又怕該文為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列為第二。結果試卷拆封後纔發現該文為蘇軾所作。到了禮部復試時,蘇軾再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
- 關於〈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內容:“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歐陽脩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脩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脩聽畢恍然大悟。[65]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馬光去世,大臣們正舉行明堂祭拜大典,趕不及奠祭,儀式一完成,大臣們希望趕去吊喪,程頤卻攔住大傢,說孔子“是日哭則不歌”,參加明堂典禮之後,不該又吊喪傢。大傢覺得這不近人情,反駁說,“哭則不歌”不代表“歌則不哭”。蘇軾嘲笑程頤說:“這是枉死市上的叔孫通製訂的禮法。”這是蘇軾、程頤兩人結怨的開始。[66]
- 有一次國傢忌日,衆大臣到相國寺禱佛,程頤要求食素,蘇軾責問說:“正叔(程頤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嗎?為什麽要吃素食?”程頤說:“禮法:守喪不可飲酒吃肉;忌日,是喪事的延續。”蘇軾唱反調:“支持劉傢的人露出左臂來罷!”(用史記典故,蘇軾自比為漢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頤比為呂氏亂黨,要求大傢支持他。)範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觀、黃庭堅等則吃肉。[67]
- 蘇軾很早接觸佛教[68],一生與禪師交遊頗廣,在黃州時常與金山寺主持佛印禪師來往,一日蘇軾做一首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呈給佛印。禪師即批“放屁”二字,囑書童攜回。東坡見後大怒,立即過江責問禪師,禪師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了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69]“八風吹不動”可見於《佛地經論》捲五,詩僧寒山詩歌亦有此句[70]。
- 蘇軾無論詩、詞、文、賦、字、畫,樣樣精到,常被認為乃是先人托化所致。廣州西郊石門靈隱山上有寶陀院、妙高臺,院住持得雲和尚臨終時,留信說三十年後他的忌日,當有貴人來訪,可將遺書遞上。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得雲和尚三十周年忌日,蘇軾正好遊覽來到寶陀院,覺得一切都很熟悉,閱畢住持遺書,有感而發題詩於妙高臺壁上[71]:
寶陀山上寶陀院,白發東坡喜再來。
前世得雲今是我,依稀尤見妙高臺。 - 蘇軾,名字中的軾字,解釋為〝古代車子前面可讓人倚靠的橫木〞[72];而其弟弟蘇轍,名字中的轍字,解釋為〝車輛駛過後所留下的痕跡〞[73],其兄弟命名可見中國傳統排行順序、前後尊卑的概念。
-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傢,性喜酒肉,肉中尤以豬肉為最愛,按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性喜食豬”。還有傳說東坡肉和東坡酒相傳均為蘇軾發明[74]。《麯洧舊聞》又記:蘇東坡與客論食次,取紙一幅以示客雲:“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薦以蒸子鵝,吳興庖人斫鬆江鱠;既飽,以廬山玉簾泉,烹曾坑鬥品茶。少焉解衣仰臥,使人誦東坡先生〈赤壁前後賦〉,亦足以一笑也。”
- 蘇軾在〈與鞠持正書〉中寫下:“文登雖稍遠,百事可樂。島中出一藥,名曰:‘石芝’者,香味初嚼茶,久之甚美,聞甚益人!”。文中百事可樂意指凡事皆有樂趣,成為英語pepsi cola的音譯。[75]
參看
影視形象
紀錄片
《蘇東坡》,該片為中國央視所拍攝紀錄片,2017入選中國優秀國産紀錄片。[76]
註釋
- ^ 蘇子瞻責黃州,居州之東坡,作雪堂,自號東坡居士,後人遂目子瞻為東坡。宋.朱彧《萍洲可談》127頁,中華書局
- ^ 晁說之《跋魯直嘗新柑帖》雲:“元祐末有‘蘇黃’之稱。”(《嵩山文集》捲十八)
- ^ 趙翼《甌北詩話》捲六稱:“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傢”。
- ^ 一說“蔡”本指蔡京,後來因為蔡京人品不佳,被換成蔡襄。
- ^ 毛晉《蘇米志林·是中何物》提到:“東坡一日退堂,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道我腹中何物?’一婢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此事又見曹臣編《舌華錄》。
- ^ 《冷齋夜話》捲七“夢迎五祖戒禪師”引東坡語:“先妣方孕時夢一僧來托宿,記其頎然而眇一目。”張端義《貴耳集》捲上:“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東坡死復青。”金人劉祁《歸潛志》捲九則雲:“昔東坡生,一夕眉山草木盡死。”
- ^ 蘇洵《名二子》:“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 ^ 《宋史·蘇軾傳》:“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程氏讀東漢《範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 ^ 《東坡事類》記載:“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嘗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子由晦默,少許可,嘗誡子瞻擇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
- ^ 蘇軾:筆禿千管,墨磨萬錠. 人民網-文史頻道. 2014-09-10 [2017-10-03].
- ^ 《宋代墓志銘的虛與實及其反映的歷史變化:蘇軾乳母任採蓮墓志銘探微》, 《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2005年)》, 2014年: 47–50
- ^ 《答李端叔書》
- ^ 《東坡續集》捲六收錄有雙方的九封書信集。
- ^ 陸以湉《冷廬醫話》:“建中靖國元年,公自海外歸,年六十六,渡江至儀真,艤舟東海亭下,登金山妙高臺時,公决意歸毗陵,復同米元章遊西山,逭暑南窗鬆竹下,時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覺舟中熱不可堪,夜輒露坐,復飲冷過度,中夜暴下,至旦憊甚,食黃粥覺稍適。會元章約明日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脹,卻飲食,夜不能寐。……病暑飲冷暴下,不宜服黃芪,殆誤服之。胸脹熱雍,牙血泛濫,又不宜服人參、麥門鼕。噫,此非為補藥所誤耶?”
- ^ 《麯洧舊聞》
- ^ 蘇軾曾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雖此心耿耿,歸於憂國,而所言差謬,少有中理者。今聖德日新,衆化大成,回視嚮之所執,益覺疏矣。若變志易守,以求進取,固所不敢;若嘵嘵不已,則憂患愈深。”(《東坡續集》4《與滕達道》)舊黨專權後,蘇軾批評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較量利害,參用所長。”(《東坡奏議集》3《辯試館職策問札子》)
- ^ 蘇軾的作品充斥着對食材的見解。貶黃州時,有詩《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傢君莫管。”蘇軾亦有詠荔枝詩,《惠州一絶》:“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蘇軾嗜吃河豚。蘇軾在儋州(海南島)寄給其弟子由詩中還提到老鼠肉、蝙蝠肉,以及癩蛤蟆的滋味,詩云:“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 ^ 《觀林詩話》載,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
- ^ 《靈壁張氏園亭記》:“俯仰山林之下,予以養生冶性。”
- ^ 跳轉至:20.0 20.1 《題東坡字後》:“元祐中鎖試禮部,每來見過,案上紙不擇精粗,書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爛醉,不辭謝而就臥,鼻酣如雷。少焉蘇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義味,真神仙中人。此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豫章黃先生文集》捲二九)
- ^ 《答謝民師書》
- ^ 節錄《宋史》捲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 《豫章黃先生文集》19《答洪駒父書》
- ^ 陳岩肖:《庚溪詩話》捲下
- ^ 陳師道:《後山詩話》
- ^ 孔凡禮的《三蘇年譜》考察《蘇軾詩集》、《蘇軾文集》,確定蘇軾現存詩2700多首,文4300多篇。
- ^ 孔凡禮的《三蘇年譜》在薛瑞生等人著作的基礎上,考察《全宋詞》、《全宋詞補輯》,說明蘇軾現存詞320多首。
- ^ 俞文豹《吹劍錄》
- ^ °ê¥ß¬G®c³Õª«°.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蘇軾於元豐二年乙未(一○七九)被認為以詩諷刺時政(即烏臺詩案),八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築室於“東坡”,東坡之號即始於此。是以〈黃州寒食詩〉作於一○八二年。. Npm.gov.tw. [2017-06-04].
- ^ 跳轉至:30.0 30.1 王水照選註《蘇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ISBN 7-5325-0528-6。
- ^ 流傳千年!蘇東坡《木石圖》真跡現世 拍賣估破15億元. TVBS. 2018-08-30 [2018-08-31].
- ^ 鬍波. 《東坡全集》版本考述.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04, (2): 63.
- ^ 蘇洵《祭亡妻文》:“有子六人,今誰在堂?惟軾與轍,僅存不亡。”
- ^ 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軾,今為殿中臣直史館;轍,權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
- ^ 林語堂. 蘇東坡傳. 遠景. 2008-10-31. ISBN 9789573907312.
- ^ 蘇洵《自尤〈並敘〉》:“蓋壬辰之歲而喪幼女,始將以尤其夫傢,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學,慷慨有過人之節,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適其母之兄程瀎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而瀎本儒者,然內行有所不謹,而其妻子尤好為無法。吾女介乎其間,因為其傢之所不悅。適會其病,其夫與其舅姑遂不之視而急棄之,使至於死。始其死時,餘怨之,雖尤吾之人亦不直瀎。獨餘友發聞而深悲之,曰:‘夫彼何足尤者!子自知其賢,而不擇以予人,咎則在子,而尚誰怨?’予聞其言而深悲之。其後八年,而予乃作自尤詩。”
- ^ 蘇軾《乳母任氏墓志銘》:“乳亡姊八娘及軾。”
- ^ 袁枚《隨園詩話》:“東坡止有二妹;一適柳,一適程也。今俗傳為秦少遊之妻,誤矣!”
- ^ 《宋史·捲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
- ^ 見馬永卿輯《元城語錄》捲上
- ^ 《跋東坡<醉翁操>》
- ^ 黃庭堅《跋東坡墨跡》
- ^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
- ^ 《漁隱叢話》前集捲四十二引《王直方詩話》
- ^ 蘇軾傳記與集評
- ^ 《碧雞漫志》捲二
- ^ 《宋史·列傳第九十七》(捲三百三十八):“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禮部尚書。又以其文寘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親製集贊,賜其曾孫嶠。遂崇贈太師,謚文忠。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邁,駕部員外郎。迨,承務郎。”
- ^ 陸遊《老學庵筆記》
- ^ 汲古閣本嚮子????《酒邊詞序》
- ^ 蘇軾傳記與集評
- ^ 元好問《遺山文集》捲三十六《新軒樂府引》
- ^ 王士禎《花草蒙拾》
- ^ 《介存齋論詞雜著》
- ^ 蘇軾傳記與集評
- ^ 曾國藩文集
- ^ 王鵬運《半塘遺稿》
- ^ 蘇軾傳記與集評
- ^ 吷庵《手批東坡詞》
- ^ 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尚論三》
- ^ 錢穆《國史大綱》
- ^ 《蘇東坡傳·原序》,林語堂著,張振玉譯
- ^ 衣若芬:為什麽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 聯合早報網. 2018-01-06 [2018-02-22] (英語).
- ^ 東坡緣何成為千年英雄?讓皮埃爾解密蘇東坡有一顆自由的靈魂_眉山新聞_四川新聞_四川在綫. sichuan.scol.com.cn. [2018-02-22].
- ^ 衣若芬:為什麽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 聯合早報網. 2018-01-06 [2018-02-22] (英語).
- ^ 龔頤正《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
- ^ 《皇宋治跡統類》:“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程頤言:‘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豈可賀赦纔了,即往吊喪?’坐客有難之曰:‘孔子言哭則不歌,即不言歌則不哭。’蘇軾遂戲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孫通所製禮也。’衆皆大笑。結怨之端,蓋自此始。”
- ^ 《程子微言》:“他日國忌,禱於相國寺,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曰:‘正叔不好佛,鬍為食素?’正叔曰:‘禮,居喪不飲酒食肉,忌日,喪之餘也。’子瞻令具肉食,曰:‘為劉氏者左襢。’於是範淳夫輩食素,秦、黃輩食肉。”
- ^ 《欒城後集》捲二一《書白樂天集後二首》說他“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
- ^ 宣化:《一屁蹦過江——蘇東坡》,《宣化上人講述》;臺灣世新大學中文係教授黃啓方指出“故事雖流傳甚廣,實乃子虛烏有”(《東坡和佛印》,載2010年4月21日《聯合報》副刊)。
- ^ 《全唐詩》806
- ^ 翁方綱,《粵東金石略》
- ^ 詞條名稱:軾. 教育百科.
- ^ 詞條名稱:車轍. 教育百科.
- ^ 俞兆良、方麗萍. 蘇東坡的酒肉人生與他的豁達情懷——以東坡酒和東坡肉為例.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16. 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16.01.003.
- ^ 詞條名稱:百事可樂
- ^ 劉建維. 《蘇東坡》入選2017年優秀國産紀錄片 曾在黃岡多地取景拍攝_荊楚網. news.cnhubei.com. [201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2).
參考書目
研究書目
- 林語堂著,宋碧雲譯:《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 保苅佳昭:《新興與傳統——蘇軾詞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內山精也著,朱剛等譯:《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柳立言:〈蘇軾乳母任採蓮墓志銘所反映的歷史變化〉。
- 葉嘉瑩:〈論蘇軾詞〉。
- 淺見洋二:〈言論統製下的文學文本——以蘇軾詩歌創作為中心〉。
- 淺見洋二:〈蘇軾及楊萬裏詩中山水的擬人化〉。
- 內山精也:〈蘇軾次韻詞考——以詩詞間所呈現的次韻之異同為中心〉。
- 東坡詞酒意象探析,作者:許育喬,2008-02-2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機構典藏[永久失效鏈接]
- 東坡詞夢意象的研究,作者:黃惠芳,2008-07-1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