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赫瑪托娃 Anna Andreevna Gorenko (阿赫玛托娃)
- 阿赫瑪托娃:你的山貓似的眼睛,亞細亞九首(王傢新譯)
- 陈小星:我教自己簡單明智地生活
- 王傢新 譯 | 阿赫瑪托娃《安魂麯》及其他
- 阿赫瑪托娃:沒有英雄的敘事詩/王傢新 譯
- 黝黑的少年在林蔭道上徘徊
- 在深色的面紗下
- 我活着,像座鐘裏的布𠔌鳥
- 我來了,要取代你,姐姐
- 這裏,我們全是酒鬼和蕩婦
- 我來到詩人傢裏作客
- 在人們的親近中存在隱秘的界限
- 就像未婚妻
- 繆斯沿着山道離開了
- 這次相會沒有人能吟唱
- 一切被奪走:力量,愛情
- 破曉時分醒來
- 你總是那麽神秘和清新
- 一切被侵吞,一切被背叛,一切被出賣
- 今天是司莫棱斯剋的命名日
- 恐懼
- 湖對岸的月亮靜止不動
- 前所未有的秋天建造了高高的穹頂
- 這兒真美妙
- 為什麽你們要污染這清水
- 那晚我們都因對方而瘋狂
- 悼亡友
- 聲音在空氣裏燃成灰燼
- 海濱十四行詩
- 故土
- 最後的玫瑰
- 我們倆不會道別
- 離別
- 詩五首
- 另一支短歌
- 片斷
- 愛情
- 吟唱最後一次會晤
- 我再也不需要自己的雙足
- 幻覺
- 我來到這裏
- 緻繆斯
- 獻給亡人的花環
- 安魂麯
- 丟棄國土任敵人蹂躪的人
- 我的命運就那樣改變了嗎
- 給一位藝術傢
- 迎春哀麯
- 總算與你離異
- 浮冰嘩嘩地在河中流淌
- 你叫我百看不厭,可又那麽神秘
- 受寵的女人盡可提出萬千的要求
- 夢中
- 更多詩歌...
20200705
註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頁,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頁。
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筆名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她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但在蘇聯政府的文宣下,她卻被污衊為“蕩婦兼修女”。
1889年6月11日,阿赫瑪托娃出生在敖德薩近郊,1912年在俄羅斯出版第一本詩集《黃昏》,引起了詩壇的關註。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詩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詩集《白色的群鳥》。三本詩集的出版使阿赫瑪托娃躋身於俄羅斯一流詩人行列。
14歲時,阿赫瑪托娃結識了比她大3歲的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910年,阿赫瑪托娃與古米廖夫結婚。
十月革命後阿赫瑪托娃頻繁遭到蘇聯當局迫害。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蘇聯政權以“反革命陰謀罪”處决。
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阿赫瑪托娃被蘇聯當局認定為“在意識形態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傢,被剝奪發表作品的權利。
30年代,她唯一的兒子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也在大清洗中兩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僅是因為他不承認自己父親有所謂的“歷史問題”。
1935年至1941年期間,兒子被捕、無盡的迫害與磨難下,詩人寫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麯》(又名《輓歌》)。
1946年8月14日,蘇共中央作出了一項關於《星》與《列寧格勒》雜志的著名决議,嚴厲批判左琴科與阿赫瑪托娃:“阿赫瑪托娃是與我國人民背道而馳的、內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詩歌充滿悲觀情緒和頽廢心理,表現出過時的沙竜詩歌的風格,停留在資産階級-貴族階級唯美主義和頽廢主義以及‘為藝術而藝術’這一理論的立場上,不願與本國人民步調一致,對我國的青年教育事業造成危害,因而不能為蘇聯文學界所容忍。”日丹諾夫還在報告中發表了“著名”評價——稱阿赫瑪托娃“不知是修女還是蕩婦,更確切地說,是集淫蕩與禱告於一身的蕩婦兼修女”。阿赫瑪托娃再次被禁發作品,為了生活,她衹好開始翻譯詩歌。
1966年3月5日,阿赫瑪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歲。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麯》纔得以全文發表。
早年
1889年6月23日(儒略歷6月11日),阿赫瑪托娃出生在黑海港口敖德薩的度假郊區博爾紹伊豐坦。她的父親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戈連科是烏剋蘭海軍工程師,是一個烏剋蘭哥薩剋貴族傢族的後代,母親因娜·埃拉茲莫娃娜·斯托戈娃是俄羅斯貴族的後代,與基輔關係密切[1]。她寫道:
我們這個大傢族裏沒有人寫詩。但第一位俄羅斯女詩人安娜·布尼娜是我的祖父伊拉姆·伊萬諾維奇·斯塔戈夫的姨媽。斯托戈夫傢是莫斯科省莫紮伊斯剋區的地主。他們在馬爾法·博雷茨卡婭起義期間被遷到這裏。在諾夫哥羅德,他們是一個更富有和更傑出的傢族。我的祖先阿黑麻汗,一天晚上在帳篷裏被俄羅斯殺手殺害。卡拉姆津告訴我們,這標志着蒙古對俄羅斯的束縛的結束。 [...] 衆所周知,這個阿黑麻汗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在十八世紀,阿黑麻汗傢族的一位公主 – 普拉斯科維亞·葉戈羅夫娜 –嫁給了富有而著名的辛比爾斯剋地主莫托維洛夫。葉戈爾·莫托維洛夫是我的曾祖父;他的女兒安娜·葉戈羅夫娜是我的外祖母。她去世時,我母親衹有九歲。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我的幾枚鑽石戒指和一枚祖母緑戒指,都是用她的胸針製成。雖然我的手指很細,但她的頂針並不適合我。[2]
在她11個月大的時候,她傢北遷到了聖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3]。一傢人住在希羅卡亞街和貝日米揚尼巷拐角處的一所房子裏(今天這棟樓已經不存在了)。從7歲到13歲的夏天,都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達恰小屋度過[4]。她就讀於馬林斯卡婭高中,1905年父母分開後,她搬到基輔(1906–10 年),在那裏完成學業。她接着進入基輔大學學習法律,一年後離開,到聖彼得堡學習文學[5]。
11歲時,阿赫瑪托娃開始寫詩,在十多歲時出版,靈感來自詩人尼古拉·阿列剋謝耶維奇·涅剋拉索夫、讓·拉辛、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葉夫根尼·巴拉廷斯基和象徵主義詩人[4][6]。她的妹妹Inna也寫詩,但沒有堅持下來,高中畢業後不久結婚。阿赫瑪托娃的父親不希望看到任何一首詩簽署他尊貴的姓氏,於是她選擇用她祖母明顯的韃靼姓氏“阿赫馬托娃”作為筆名。[7][8]

阿赫馬托娃、丈夫古米廖夫和兒子列夫,1915年
1903年平安夜,她遇到了年輕的詩人尼古拉斯·斯捷潘諾維奇·古米廖夫。古米廖夫鼓勵她寫作,並猛烈地追求她,從1905年開始多次求婚。17歲時,在他的刊物《天狼星》上,她發表了她的第一首詩,“在他的手上,你可以看到許多閃閃發光的戒指”(1907年),署名"Anna G."[9]。很快,她在聖彼得堡的藝術圈中出名,定期在讀物上公開發表。那一年,她給一個朋友寫信說:“他現在已經愛我三年了,我相信做他的妻子,是我的命運。無論我是否愛他,我不知道,但看起來,我愛他。”[4]1910年4月,在基輔,她與古米廖夫結婚。然而,阿赫馬托娃的傢人都沒有參加婚禮。這對夫婦在巴黎度蜜月,在那裏,她結識了意大利藝術傢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10]
1910年末,她與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和謝爾蓋·戈羅德茨基等詩人一起組成了阿剋梅派(詩人協會)。它提倡將技巧,而不是靈感或奧秘,作為詩歌的關鍵,有具體的主題,而不是象徵主義者的短暫世界。他們發展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反象徵主義流派阿剋梅派,與意象主義在歐洲和美國的發展同時出現[11]。從他們結婚的第一年開始,古米廖夫開始“失去對她的激情”,那年年底,他離開前往非洲旅行了六個月[9]。
她“第一次嘗到了名氣的滋味”,成名了,與其說是因為她的美麗,不如說是她強烈的磁性和誘惑力,吸引了許多男人,讓他們着迷。她回到巴黎,去見莫迪利亞尼,他為她創作了至少20幅畫,包括幾幅裸體畫[9]。
後來,她開始與著名的阿剋梅派詩人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發生婚外情,他的妻子娜傑日達·曼德爾施塔姆後來在自傳中宣佈,隨着時間流逝,她已經原諒了阿赫馬托娃[12] 。阿赫馬托娃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於1912年,後來成為著名的新歐亞主義歷史學家[13]。
記憶
參見
- ^ Norris, Stephen M., Éditeur scientifique. Sunderland, Willard, (1965- ...)., Éditeur scientifique. Russia's people of empire life stories from Eurasia, 1500 to the prese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p. 2012. ISBN 978-0-253-00176-4. OCLC 866835267. She was born Anna Gorenko by the sea in Bolshoi Fontan, near Odessa in Ukraine, to an unexceptional gentry family. Akhmatova's mother, Inna Stogova, was a descendant of a rich Russian landing family with strong ties to Kyiv, and her father, Andrei Gorenko, was a Ukrainian navel engineer descended from Ukrainian cossacks.
- ^ Polivanov (1994) pp. 6-7
- ^ Harrington (2006) p.13
- ^ 跳轉至:4.0 4.1 4.2 Martin (2007) p.2
- ^ Wells (1996) p. 4
- ^ Wells (1996) p.3
- ^ Harvard Book Review, 2008 Reinventing a Good Thing: Anderson Fails to Improve on Older Translations of Akhmatova". Reviewed: The Word That Causes Death's Defeat: Akhmatova's Poems of Memory, Anderson, Nan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 ^ Dinega, Alyssa (2001) A Russian Psyche: The Poetic Mind of Marina Tsvetaev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224; ISBN 9780299173340.
- ^ 跳轉至:9.0 9.1 9.2 Martin (2007) p. 3
- ^ Volkov, Solomon. St Petersburg: A Cultural History.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162–163. ISBN 978-1-4516-0315-6.
- ^ Wells (1996) p.8
- ^ Slate Magazine, "Anna Akhmatova: Assessing the Russian poet and femme fatale" by Clive James, 5 February 2007.
- ^ Harrington (2006), p.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