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ì zhù míng de cáng dì yóu kè, bǎi nián wài guó lǚ xíng zhě de xīzàng jì yì。
最著名的藏地游客,百年外国旅行者的西藏记忆。
CHARU Today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318旅行记忆线上博物馆 Author 旅行记忆博物馆
木雅岗嘎 1929年
最早的藏地旅行者
回溯历史,曾有无数中外旅行家踏足于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原腹地,他们通过日记与摄影将旅行见闻记录下来,成为最早的藏地旅行记忆的印证。318旅行记忆博物馆甄选了其中六位著名旅行者的游记,作为博物馆展陈的一部分,并用线上展览的方式同步分享给大家。
犹如旅行家巴考所说:“我记录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能穿越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遥望山外之山的神秘与深邃,藏地成为无数人向往之地,时光不停,记忆永恒,回望一百年前的藏地,巍然耸立的贡嘎雪山,肃然伫立的布达拉宫,草原成群的牦牛....与如今有着怎样的变迁?
从九龙前往木雅途中1929
六位著名旅行家的百年藏地记忆
古伯察
Évariste Régis Huc
古伯察
古伯察(É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生于塔尔纳-加龙(Tarn-et-Garonne),传教士、旅游作家、天主教遣使神父,是继英格兰人托马斯·曼宁之后,首位到访拉萨的欧洲人。
古伯察于1836年入法国天主教遣使会(Congregatio Missionis),1841年到蒙古地区传教。1844年,与另一遣使会传教士秦噶哔(Joseph Gabet, 1808—1853)一起混入商队,至1846年初抵达西藏拉萨。1852年回到法国。1853年退出修会,后逝世于巴黎。
古伯察旅行地图
根据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Etrangères deParis)西藏教区戴高丹(AugusteDesgodins, 1826—1913)神父对其旅行的概述,他从拉萨至打箭炉的行程共计 85 天,其中从察木多(昌都)至打箭炉的康藏路段共行走34天,中途共休息15天。1846年2月26日离开拉萨,沿川藏官道南路,途经康藏腹地察木多、乍丫(察雅县)、江卡(芒康县)、巴塘、理塘、雅江等地,于6月初到达出入康藏的“门户”打箭炉(康定),临近打箭炉时,古伯察感叹:
“我们已看到了这条令人谈虎色变的西藏之路的终端,它在各方面都与其中段和开始阶段相似。我们徒劳地翻越大山,始终会发现又有新的大山矗立于我们面前,大山始终都具有一种可怕的面貌,始终覆盖大雪和遍布深壑。”
《鞑靼西藏旅行记》1853
《鞑靼西藏旅行记》插图 1852年版
独角兽出自古伯察的鞑靼,西藏,汉地旅行记,第二本,第八章
1852年版《鞑靼西藏旅行记》插图
1844-1846年在中国的游历经历,古伯察对蒙古人、藏人和汉人的见闻令他在欧洲闻名,著有《鞑靼西藏旅行记》(Souvenird’un Voyage dans la Tartarie et le Tibet pendant les Annees 1844, 1845et 1846),在欧洲风行一时。
河口慧海
Ekai Kawaguchi
河口慧海离开日本前
河口慧海(1866—1945),出生于大阪堺市的一个工匠家庭。少年时在私塾学习儒学。23岁时进入佛学家井上圆了的“哲学馆”。25岁毕业后,在东京五百罗汉寺剃度为僧,取法名“慧海”。不久,出任该寺住持,致力于研读《大藏经》,后来为了追求比汉译大藏经更古老、更准确的梵藏经文,发愿入藏求经。
河口慧海 路线地图
河口慧海的西藏护照,以便作者在将来返回西藏
1897年,32岁的河口从神户港乘上“和泉”号轮船,踏上了赴藏之路。他选择了经由印度、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入藏的路线,于1900年进入西藏境内。1901年,抵达拉萨,后入色拉寺学习。期间遍访圣地,求法问道。1902年,他用两匹马驮上搜集来的各种经卷,经江孜南下,离开了拉萨。1903年5月,他带着自己收集来的梵藏佛教文献,踏上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受到了日本民众的盛大欢迎。
1904年,河口慧海前往印度,一边研究梵文经典,一边在各地考察佛迹。1913年,从加尔各答出发,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入藏之旅。1914年进入西藏境内,1915年4月从日喀则踏上了归程。他的离藏路线基本上与进藏路线相同,从日喀则、岗巴,途经锡金,于5月抵达大吉岭,9月抵达日本神户。
穿藏式僧服做法式。
东京大学藏《西藏旅行记》内页
返回日本后,河口慧海埋头于对梵、藏文经典的整理和翻译,并招收研究生教授藏语。1945年2月24日,在东京去世,享年80岁。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进入西藏的日本人,是20世纪初期诸多外国入藏者中一位颇具世界性影响的人物,也是日本藏学研究的先驱。河口慧海在1903年返回日本,随即在报上连载他的随行所见所闻,1904年更以《西藏旅行记》之名出版,1909年,他又将全书亲自译为英文《西藏三年记》 (ThreeYears In Tibet),风行一时。
西藏喜马拉雅山脉的美丽风景/辩经/夜空与雪豹
“我继续前进,直到晚上大约七点-那天我走了大约27英里-但我找不到一滴水,我感到自己尽可能地枯萎了。至于我的绵羊,那里长着一些绿草,供他们放牧。那天晚上我睡觉前没喝茶,实际上没喝茶。一个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习惯了,这真是太好了。那天晚上我睡得很好。”
《西藏三年记》1909
雅克·巴考
Jacques Bacot
雅克·巴考(Jacques Bacot)在康(kham)写田野笔记 1907-10年
雅克·巴考(Jacques Bacot)(1877–1965),法国的一位开创性学者和重要的藏学家。同时,他还是地理学家、语言学家、人种学家,曾任教于巴黎高等实践研究学院。
巴考旅行地图
巴考在康区拍摄的文本
他于1906年11月离开法国,1907年3月到达云南大理,首次前往西藏东部地区旅行,作为一个孤独的欧洲旅行者,他在当地人员的陪同下沿着湄公河向北走。巴考像朝圣者一样沿着朝圣之旅的足迹,他感到不得不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在日记中写出自己的旅程感想:“我记录的唯一目的是使读者能穿越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回到法国后的巴考,内心一直惦记着神秘的远东。在1909年至1910年间,巴考再次在康区进行了一段旅程,这一次他着重于自己的研究,他对康区的探索极大地促进了藏族文化和宗教的研究发展。他走遍了新龙,并沿着巴塘北部前行。这次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当地进行民族志和人类学的实地考察,并结合了地理学和制图学的相关知识。他对该地区的其他民族也做了一些考察,如纳西族、摩梭族、彝族、诺苏族等等。
盐,通往西藏自治区(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Yerkalo(Tsha kha lhoཚ་ཁ་ལྷོ་།),Zla Chu(ཟླ་ཆུ་།;湄公河),1907年7月
1907年7月,云南西北部的Khawakarpo(ཁ་བ་དཀར་པོ་།)小径上的朝圣者
1909年9月,与西藏同伴和中后方Adrup Gonp一起,在四川西北部康巴州Nyakrong(ཉག་རོང་།)Nyag Chu谷的一片草地上。
巴考十分重视当地文化的多种表达方式,为了能独立地做研究,他潜心跟当地的苯教喇嘛学习藏文,学成后回到法国投身于藏学研究和藏文教学,他身上所特有的强烈好奇心和钻研精神无疑使巴考成为了法国藏学研究的开拓者。
Mani pa和两个孩子在Kham,1907年
1909年9月,位于四川西北部康巴的Tchangou寺庙
巴考在法国高等实践研究学院,1938
“是什么强大的魅力使曾经到过它的人总是再回到那个陌生国家?为了找到它的山脉和人,人们穿越海洋,穿越整个王国,骆驼和骡的缓慢步伐遍及整个中国。人们到达冰封的荒漠,荒漠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们似乎不再属于地球。”
《高等实践研究学院期刊》1968
大卫尼尔
Alexandra David-Néel
大卫尼尔做好准备启程回到拉萨 1925年
大卫尼尔(Alexandra David-Néel,1868-1969)出生于巴黎郊区圣曼德,童年在法国和比利时度过,比利时被她称为“第二故乡”。她从青年时代起就计划着将来在远东的旅行,于是在二十岁时,她前往英国伦敦求学,苦学英语,在当时英语是去远东旅行路上必备的语言。从英国留学回来之后,大卫尼尔开始学习梵文,师从法国著名的印度学家和中国学家席尔宛·列维,同时在法国专注于东方文化的吉美博物馆工作。大卫尼尔一生漂泊无定的旅行从1891年开始,她放弃了在巴黎大学等法国高等学府的学业,到了印度和突尼斯。
大卫尼尔的青年时代照片 1898年
亚历山德拉·大卫·尼尔(Alexandra David-Neel)在从1921年到1924年的旅程中使用的手写地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卫尼尔在1916年未经任何人的允许,进入了西藏,到达日喀则,再从印度出发去了日本。大卫尼尔没有停止她的脚步,她从日本来到北京,接着去了塔尔寺。从1918年到1921年间,她在塔尔寺呆了整整32个月,每天坐禅、煮茶、读经,完全过着藏式的生活;同时准备着下一个进入西藏腹地的计划,这也是最后一次。
大卫尼尔旅行手写日记
有九世班禅喇嘛和大卫尼尔签名的法文版拉萨历险记
1923年大卫尼尔已经为赴拉萨的旅行作好了准备,这时她已经55岁,著名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就出自关于这趟旅程的真实日记。这次与她同行的还有当时24岁的义子庸登。大卫尼尔乔装成朝圣的藏族女子,用石墨把自己的头发皮肤染黑,自此两人开始了传奇的旅程。
1914年大卫尼尔在中印边界
大卫尼尔骑在牦牛上 西藏, 1924年
大卫尼尔在西藏东部 1921年
大卫尼尔在西藏东部旅行 1921年
大卫尼尔在西藏东部旅行 1921年
大卫尼尔快到拉萨边境 1925年
大卫尼尔和庸登拉萨布达拉宫前 1924年
两人先到了成都,再从云南丽江出发,渡过了澜沧江,怒江,到了迪庆,翻过色伯康山口,雅鲁藏布江,江孜,最后到达拉萨。一路上穿越了大山、森林、河流、沙漠、平原、雪山;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朝拜的信徒、庄农、官吏、土匪等。
根据大卫尼尔的回忆,某个夜晚,有闪烁着磷光的动物在他们的帐篷四周徘徊,睡意朦胧的她看见一只金钱豹在帐篷外好奇徘徊,大卫尼尔对金钱豹说:“小朋友,我曾经非常近距离地看到过比你大得多大森林之王,睡觉去吧!祝你幸福愉快。”神奇的是它似乎听懂了,于是便离去了。
大卫尼尔1915年被赐予的念珠。这些人体骨骼做的仪式物品是无常和放弃的象征
神灵的名字在路上也帮到不少忙。有一次在遇到强盗抢劫时,庸登已经被团团围住,毫无还手之力的大卫尼尔只能大喊着最畏怖的神的名字,吉祥天母、金刚大力、用带血人皮制作马鞍的野马之女神、吞噬众生之肉的暴虐神等等的名字,用来震慑住强盗。就在大卫尼尔召请完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突然间,森林变得昏暗,灌木丛刮起了风,一些神秘和凄凉的声音从山谷深处传来,长空中充满了大家都不懂其意义的威胁性言语,强盗们便被吓得赶紧跑了。
1961年大卫尼尔出版的关于藏传佛教的书 《永生与轮回 教义与实践》
1923年大卫尼尔的拉萨历险记
大卫尼尔游记漫画第一部 漫画家 Mathieu BLANCHOT 和FRED CAMPOY
1950年代,亚历山德拉·大卫·尼尔在藏式房间里,被她的旅行带回的物品所包围
“大自然拥有自己的语言,或者也许那些长期生活在孤独中的人读懂了他们自己的潜意识和内心的神秘感。”
《西藏日记》1936
约瑟夫·洛克
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
约瑟夫·洛克在云南 1925年
约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1962),出身于奥地利维也纳,美籍奥地利人,植物学家、语言学家、探险家和纳西学家。
洛克出行地图
Joseph Rock 中国西南地区 1920年
1907年,洛克在美国的夏威夷学院获得植物学教职。1922年,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他前往东南亚做植物调查;随后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赞助,到达云南丽江,初入中国从事植物调查,洛克取得的成果极为丰硕。
1922-1949年间,他在丽江和纳西人结下了极深的缘分,特别是在1930年至1962年去世前,他几乎全力灌注于对纳西文化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除此之外,作为探险家和摄影家的洛克在中国的川滇甘青一带的所拍摄到的大量照片,以及他先后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报道,也为世人首次揭开了他所游历的这一世外桃源,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24年,洛克从丽江出发,经永宁的泸沽湖,访问“第三玉龙国”——木里,这次出访只待了三天,他得到了木里土司的接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与木里土司结下友谊,取得了再次访问的机缘。而这次在木里的经历,也以《黄喇嘛之地》为题在同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1925年开始,洛克与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合作,前往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调查。在此期间,他访问了卓尼土司,进入迭部地区采集植物种子,前往青海阿尼玛卿雪山区考察并登上了主峰。
过雅砻江 / 木雅人物照 1929年
从木里前往九龙途中 1929年
1928年6月及8月,洛克两次从木里出发前往“日松贡布”,即稻城亚丁的三神山区,首次为世人揭露了这三座无与伦比的神山。1929年4月,缘于前一年在前往三神山处时望见了贡嘎雪山,因此洛克再次率队经过木里,渡过雅砻江,再经九龙到达木雅地区的贡嘎雪山处,在这里,他首次将木雅贡嘎雪山带到了世人面前。
洛克在Konka Risumgongba (雅定)1920-1930年
洛克和木里王1928年
贡嘎雪山 木雅 1929年
他钟情于一路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美景,在著述中经常以惊叹、赞美的笔调描述:“即使掌握了最新的地图,任何不了解中国地理的人都可以在不怀疑中国西部最高峰之一的木雅贡嘎山脉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该山谷……但是,这些雄伟的雪峰就位于玉龙寺东部高高的山谷斜坡之外。”
《国家地理:木雅贡嘎的荣耀》1930
庄学本
Zhuang Xueben
庄学本(1909—1984)出生于上海,摄影家。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华》画报、《申报》画刊的特约摄影记者。建国后,历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民族出版社画刊编辑室、《民族画报》社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1939年在四川巴塘与当地文化人士交流,中坐者为庄学本
果洛之行地图,庄学本,1934年
1934至1942年,庄学本在川、滇、甘、青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在这期间,庄学本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
首次对西康的民族调查始于1934年夏,他从成都出发,徒步沿岷江而上,经过灌县、汶川、茂县、理番、五屯、四土,在当地土司的帮助下,安全到达果洛,返回时经阿坝草地,松潘、茂县、汶川,在同年10月返回灌县。
藏戏教民织布(庄学本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这是藏戏中文成公主将织布技术传授给藏民妇女的一幕。
辩经 庄学本摄于1939年四川理塘
1937年庄学本过通天河水桥南下,经炉霍、道孚、泰宁于12月底到康定;1938年先到丹巴,考察大金川流域的嘉绒,越西田坝考察彝族;1939年初在冕宁、西昌,进入昭觉城,又经盐源进入木里;南行到永宁泸沽湖。返程经九龙回康定时正是夏季,庄学本在休息一个月后又携帐篷西行经理塘草原,到巴塘拍摄藏戏,又顺金沙江南行到得荣,再从白松折返,经义敦到巴塘,在巴塘过冬,1940年冒着春雪回到了康定。这一时期考察了西康的藏、彝、普米、苗、傈傈、纳西等民族。
1941年2月,庄学本在重庆举办了《西康影展》。这次影展除了展出庄学本拍摄的有关西康风光、物产和民族的照片外,还展示了许多经过调查所得的统计图表,引起政界、学界的广泛关注。
贡嘎寺 庄学本1938年摄于木雅贡嘎雪山之下
第九代孔萨土司德钦汪姆 庄学本1937年摄于四川甘孜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 (庄学本1939年摄于四川巴塘)
“西康春季,岭上雪深丈余,道路迷失,行人裹足,故有‘正二三,雪封山’之谚;夏季则雾雨连绵,衣湿路滑,行旅苦之,故曰‘四五六,淋得哭’;秋季雨令初过,红日当空,最宜行旅,故曰‘七八九,正好走’;冬季坚冰厚雪,朔风如剪,行旅艰难,故又有‘十冬腊,学狗爬’之谚。”
《西藏四季》《康导月刊》第5卷第23期,1943年
跳弦子的胡琴手(1939年庄学本摄于四川巴塘)
通往得荣县城的江边小道(庄学本1939年摄于得荣)
庄学本重返西南民族地区,1950年
结语
历经百年岁月,风月常在,山川依旧。山巅之上也曾被踏过无数足迹,一场高原大雪落下,好似从未有人来过。而记忆中重现藏地的云,草原歌唱的牧人与安静的牦牛,随着天地间缓慢移动。遥望贡嘎山峰,雪或许在慢慢消融,眺望辽阔草原,草或许被逐渐沙化....永恒的历史印记,却时刻提醒着人们,是自然给予我们生命及无限的美好光景。
CHOMO-LHARI和LHAM TSO的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