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劫掠的中國寶藏,千年不腐的唐代點心,大英博物館開放館藏高清圖像



被劫掠的中國寶藏,千年不腐的唐代點心,大英博物館開放館藏高清圖像

Original 藝度君 藝度 5/10

來自專輯

博物館係列

前言:

 

上綫並開放下載的文物圖像約有190萬,而其中關於亞洲部分的圖像23萬件

 

 

《女史箴圖》金章宗題跋局部
 

 

 

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最著名的大英博物館的官網最近終於全面改版上綫了!

網址: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


 


 

此次改版是博物館數字計劃的一部分,最大的亮點便是全面更新了藏品照片尺寸。如果各位朋友逛過以前的舊網站,應該對上面巴掌大小的圖片印象深刻,而現在進入他們的藏品數據庫,發現圖片大小有了質的提高!

 



 

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這次上綫並開放下載的文物圖像約有190萬,而其中關於亞洲部分的圖像23萬件——這其中,有相當部分來自中國!

 

 

01

被破壞性修復的國寶《女史箴圖》
 

 

比如大英博物館中國藏品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捲,我選取了一個對鏡梳妝的局部,絹上的破損在官網上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女史箴圖》是現存已知的最早的中國畫長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書畫作品之一,位列BBC《展示世界歷史的100件文物》第三十九名。

 

 

它最早見於記錄是宋徽宗時期,傳世幾百年留下了大量藏傢的印章,最後成為了乾隆皇帝的收藏。這幅畫捲並不完整,十二幅場景中的前三幅場景已經丟失。


 

《女史箴圖》畫心
 

傳顧愷之
 

大英博物館藏
 

 

 

乾隆皇帝對《女史箴圖》非常喜愛,把《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 《蜀川勝概圖》 《九歌圖》 一齊稱為四美,藏於靜怡軒乾隆皇帝在《女史箴圖》上蓋了37個收藏章。

 

 

1746年重新裝裱的時候,乾隆皇帝加入一些新部分,比如他親手畫的蘭花。

 

 

 

《女史箴圖》捲後有一段瘦金體題跋,氣息和宋徽宗比起來偏弱,一般認為是金章宗完顔璟所作。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駐頤和園的英軍第一孟加拉騎兵團的剋勞倫斯.K.約翰遜上尉(Captain Clarence A. K. Johnson (1870–1937))趁亂將《女史箴圖》盜走,約翰遜1902年回到倫敦後,並沒有意識到《女史箴圖》的價值,他把《女史箴圖》拿到大英國博物館想讓館員給畫軸上的玉扣估價,大英博物館繪畫部的管理員Sidney Colvin (1845–1927),和他的助手Laurence Binyon (1869–1943)意識到了這幅畫的價值,於是以25英鎊從約翰遜手中購得。現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雖然知道這幅畫的價值,但當時大英博物館並沒有很專業的中國畫專傢,於是這幅畫遭到館方的破壞性修復。1914至1923年間,大英博物館自作聰明,認為中國式手捲開、收捲時會造成磨損,博物館修復人員把《女史箴圖》的畫心轉移到鑲板上,又把天頭、引首跟拖尾一起裝裱在另一幅鑲板上。另外,18世紀的天頭和鄒一桂(1686-1772年)拖尾畫作亦分開保存。《女史箴圖》被分割成數個部分,這也導致畫心開裂掉粉的現象。

 

 

 

 

不過館方後來也認識到問題所在,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傢,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根據當時的討論,博物館於2014年為《女史箴圖》定製了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廳,每年限定展出約6個星期。

 

 

02

斯坦因的中亞“探險”

大英博物館的另一大亞洲寶藏,來自中國人所熟知的“敦煌大盜”斯坦因。關於斯坦因,餘秋雨在他的《道士塔》中這樣寫到“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二十四大箱經捲、三箱織絹和繪畫。
 

 

 

其實這還衹是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的部分收穫,關於那一次更加詳細的情況是,1907年,通過在新疆縣、州衙門輾轉當師爺的蔣孝琬,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騙購了藏經洞出土漢文文獻9000件左右,包括約3000件完整捲子和近6000件寫本殘片。——這些文物構成了英藏敦煌漢文文獻的主體部分。


 

 

 

 

敦煌千佛洞遺物
 

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
 

 

 

 

 

 

敦煌千佛洞發現的織物
 

 

 

從亞洲帶回去的寶藏讓斯坦因名聲大噪,1913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他對莫高窟念念不忘,於是在第二年再訪敦煌,又從王道士手中收購570件漢文寫經,另還有沿途零零散散補充的一些敦煌文書。總數為616捲。

 

 

可斯坦因不光去了敦煌藏經洞,他前後四次來到中亞,第一次探險去了丹丹烏裏剋、拉瓦剋、尼雅、安迪爾等遺址,挖掘了大量珍貴文物,帶走了1500件以上的中國文物。

 

 

丹丹烏裏剋遺址中發現的價值連城的木板畫和壁畫尤為學界矚目。有意思的是該遺址在斯坦因去後仿佛從地圖上抹平了一般,消失70多年,誰也找不到遺址所在,直到1990年代,纔被考古工作者重新發現。

 

 

《波斯菩薩》畫板,是斯坦因在丹丹烏裏剋一座佛寺的小方屋裏發現的,雙面繪製,正面有一尊坐姿神像背後“繪的是印度式三頭魔王”,三面四臂,手持日月和金剛杵等,中間額頭有第三衹眼。

 

丹丹烏裏剋遺址《波斯菩薩》畫板

斯坦因第一次中亞探險

 

 


 

 

新疆拉瓦剋遺址出土的佛像殘件
 

斯坦因第一次中亞探險

 

 

第二次探險,1906年到1908年,斯坦因在樓蘭遺址、米蘭遺址、漢長城烽燧遺址,還有高昌古城等地有了重大發現,他挖掘出一批漢文、粟特文、婆羅米文等文字的木質簡牘。這個發現甚至影響了中國近代學術界,由羅振玉和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正是基於此發現。

 

 

《流沙墜簡》促成了之後王國維提出將出土文字資料與文獻史料相互補充推進的二重證據法,有學者認為王國維對漢晉木簡的研究是“二重證據法”的開始,而《流沙墜簡》則是“二重證據法”的具體應用。是中國“簡帛學”研究開山之作。


 


 

1906-1907年,斯坦因先後兩次對米蘭遺址進行發掘,盜掘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尤以“有翼天使”壁畫最為著名。下面這件佛弟子壁畫與“有翼天使”出土於同一個地方,現藏印度國傢博物館,由於當時英屬印度政府有資助斯坦因的探險活動,作為回報,發掘的部分文物贈與印度。


 

米蘭遺址出土佛弟子壁畫
 

2-4世紀

印度國傢博物館藏
 


 

 

米蘭遺址還有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這衹一千多年前的硬筆。這種筆以木質材料精工削磨,有鋒利的筆尖和筆舌,更令人驚奇的是,筆舌中間有一道縫隙,呈雙瓣合尖狀,跟現代的鋼筆構造幾乎一致。這一發現證明了我國早期使用硬筆的歷史。

 

米蘭遺址出土的唐代硬筆
 

750-860年

 

 

新疆焉耆明屋(Ming-oi)遺址出土的塑像

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

 

 

 

 

新疆於闐卡達裏剋(Khadalik)遺址 6世紀壁畫

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

 

 

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從1913年到1916年,此次的重點在吐魯番,他發掘了阿斯塔納古墓群、哈拉和卓墓群,獲得整整141箱文物。
 

 

 

由於吐魯番少降水,強蒸發的氣候條件,阿斯塔納古墓群為數衆多的文物得以風幹完美保存,被考古學家視為珍寶。

 

 

有機物尤其是食物在墓葬中往往難以保存。但阿斯塔納古墓中出土了極為罕見的面點食物,種類有餃子、饢、糕點等。

 

 

 

 

阿斯塔納古墓群出土的唐代面點
 

 

 

斯坦因的第四次探險考察在1930到1931年,不過因為前三次他帶走的大量文物,引起中國學界的很大憤慨,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電文將斯坦因押送出境,並扣留所帶古物,這次考察無功而返。
 

 

 

雖然非法從中國攜帶大量文物出境,但斯坦因不單純是一個“大盜”,他接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掌握多種語言(但不包括中文)。他以幾次探險成果為基礎出版了數種考察報告,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他的爭議極大,一方面因為他所謂的探險活動帶有很強的掠奪的強盜性質,另一方面又因為他的一些行為促進了東方學的研究,而且也對中國近代學術發展起到了影響作用。
 

 

 

如今在大英博物館官網上檢索斯坦因(“Sir Marc Aurel Stein”)關鍵詞,會發現2973件文物的圖像可供下載。
 

 

 

03

其他寶藏
 

 

此外大英博物館還有幾個著名寶藏群器,比如出自1877~1880年發現於塔吉剋斯坦南部的阿姆河寶藏(Oxus Treasure)。這個寶藏的發現至今疑點重重,它露面後就讓英國人收購帶回國了,搞得現在塔方想要回這批寶藏。研究認為,寶藏大部分可以被劃定為産自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的物品,或許是古代阿契美尼德王朝現存最重要的金銀器。

 

格裏芬金臂鐲

阿姆河寶藏

 

黃金馬車
 

阿姆河寶藏

 

 

最後提一下怎麽下載,以《女史箴圖》為例,點擊紅色箭頭指嚮的“Use this image”(使用這張圖片)

 

 

會進入一個新界面,然後再點擊箭頭所指的“download this image”(下載這張圖片),即可下載了。

 

 


據悉,大英博物館原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開放文物圖像下載,但在全球範圍內博物館關閉、展覽取消的刺激下,决定提前推出發佈該項目,以期為居傢中的人們帶來文化的慰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