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木诗刊》第20期

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朗诵会专刊: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 Driftwood Poetry, Issue 20, Special Edition (Dec 2024): The 9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Poetic world, harmony in diversity



目录

责任编辑: 漂木诗刊 20241218

注解: 手指向下或右滑,翻到下一页,向上或左滑,到上一页。

“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

——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海上心声”专场朗诵会

 

Poetic world, harmony in diversity

——The 9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Voice of the Sea" Recitation Session

 

活动时间:2024年12月1日(周日) 下午2:00—3:30

地    点:上海图书馆东馆1F阅剧场(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

 

 

 

出版相关主题诗集《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

 

 

      本届诗歌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交流和文学研讨活动,邀请文学、文化、教育等社会各界人士和热爱文学的市民共同参与。12月1日上午,与会嘉宾在思南书局诗歌店与读者见面交流。当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诗歌朗诵会。12月2日,与会嘉宾参观巴金故居和上海静安寺。12月3日上午,在静安区图书馆举行中法诗歌交流论坛。当日下午,诗人们走进普陀区万里街道,与社区居民和诗歌爱好者亲密互动。12月4日,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顺利闭幕。

      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荣获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诗歌大奖。本届诗歌节邀请了国内外二十多位有影响的诗人,包括著名外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法国)、塞尔日·佩(法国)、张如凌(法国)、拉格纳尔·鲍德松(冰岛)、卡斯滕·斯坦梅茨(德国)、罗斯·范·森(澳大利亚)、杰克·马里纳耶(美国)、野村喜和夫(日本)、阿米努尔·拉赫曼(孟加拉)、鲁道夫·哈斯勒(古巴)、豪尔赫·帕尔马(乌拉圭)、扎基·贝顿(黎巴嫩)、玛丽莎·马丁内斯·珀西科(阿根廷)、莱西玛·拉梅什(印度),中国诗人有臧棣、西渡、蓝蓝、树才、田原、姚时晴、程庸等。

 

 

      12月3日,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中法诗歌交流论坛在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举办,中外诗人、诗歌爱好者们相聚一堂,对中法诗歌之间的关系、创作,对当下、对未来、对自我、对他者展开交流。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赵丽宏致辞

 

      诗歌虽然语言文字不同,然而它承载了人类共同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是人类心灵交流的桥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本场“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中法诗歌交流论坛请到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奖获奖者、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法国诗人塞尔日·佩、华裔法籍诗人张如凌、黎巴嫩裔法籍作家扎基·贝顿、中国诗人臧棣、西渡、蓝蓝、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姜丹丹分享交流,诗人、翻译家树才担任论坛主持人。西梅翁提到,他在投身写作时真正在乎的是“他者”,每一首诗、每一个诗人的书写都是为了跳出自己、走向他者,和他者之间建立理解。我们和他者的相遇是通过“和”,而这个“和”就是“爱”,通过“爱”,人才真正的相遇。塞尔日·佩用如诗的语言现场即兴作诗,他说“诗歌从来不是对着一面镜子能做出来的。诗歌是打碎镜子才能跳出来。……我是另一个,两个人拥抱时亲吻,他们为了相爱。就在今天,我来到此地,拥抱整个中国诗歌。”西渡深受法国诗歌的影响,诗歌对他而言是拯救,“作为个体的我失去了交流的愿望,但是我的诗依然有交流的愿望。是我的诗把我带到这里,带到了朋友的面前。诗歌给我们带来相遇,它让我们克服个人的软弱,增强了我们交流的愿望和希望。” 诗人蓝蓝认为“诗歌通过语言在时光中、在不断的阅读中复活了一个诗人的生命。”

(法国)让-皮埃尔·西梅翁交流诗歌创作和对诗的思考

 

(法国)塞尔日·佩现场即兴作诗

 

华裔法籍诗人张如凌谈及两国文化在自己诗歌创作中的影响

 

(法国)扎基·贝顿就“我是他者,他者是我”展开哲学思考

 

诗人蓝蓝交流发言

 

诗人臧棣谈及法语诗歌在他年轻的时候、习诗的过程中起到过关键的作用

 

诗人西渡分享关于“诗歌 拯救”的话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姜丹丹分享中法之间围绕诗歌的文化交融

 

      西梅翁先生是法国当代重要诗人,他的最新诗集《诗的复活》在本场活动中首发,“他以敏锐、从容的语言,歌颂自然,歌颂生活,歌颂人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表示,“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契机下,通过诗集翻译出版等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夯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西梅翁中译诗集《诗的复活》新书首发

 

诗人西梅翁、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敏向静安区图书馆捐赠中译诗集《诗的复活》

 

      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穿越诗歌的星空——60位中法诗人双语诗选》在本次论坛上赠送给各位中外诗人。本书主编、诗人张如凌女士提到,“我们把中国从唐朝开始一直到现当代的30位优秀诗人,与法国30位从古代到现当代的诗人合在一块,这本诗选的合作正体现了这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的主题。”

法国图卢兹诗歌学院院士张如凌介绍《穿越诗歌的星空——60位中法诗人双语诗选》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静安区图书馆、《上海文学》杂志社承办。静安区图书馆将继续致力于举办各类中外文化交流、阅读推广活动,用阅读链接人与人、人与世界。

 

      12月4日,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顺利闭幕。当日上午,与会嘉宾参观上海报业集团。下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诗歌之桥”——著名诗人与大学生肯谈交流会。傍晚,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行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式。新汇集团上海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相关主题诗集《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

      在12月4日的闭幕式中,中共虹口区委领导代表虹口区委、区政府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致欢迎词。虹口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文化三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闭幕式所在地,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曾是鲁迅等文学大家居住地,不远处的多伦路则是左联作家活跃之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深远。近年来,虹口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成为传承鲁迅精神的重要阵地,与大隐书局共同荣获“年度最美书店”,激励书香社会建设。虹口连续五年承办上海书展唯一的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吸引了全球知名作家、学者到访。未来,虹口将依托“文化三地”资源,推动“文化+”理念,建成和平书院、青云书局等文化设施,并开放上海文学馆,通过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等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展示虹口文化风采和城市发展成果。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领导代表上海新华传媒连锁及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向来宾致欢迎辞。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前身是内山书店旧址,内山书店旧时相当于鲁迅的会客厅,是保存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一个重要场所。作为上海新华传媒旗下新型实体书店,经过精心修复与扩展的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是都市文化综合体和上海报业集团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书店开业以来,接待并举办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这里不但延续着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的缘分,更成为了深度观察理解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走廊。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赵丽宏致答谢词。日本诗人野村喜和夫与中国诗人臧棣分别发表感言。法国诗人张如凌现场发表了“诗歌的她力量”——关于女性诗歌创作感悟的演讲。闭幕式中还进行了主题诗集《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的赠书仪式。

      本届诗歌节以“诗意天下 和而不同”为主题,意在邀约世界各地的诗人奉献美好的诗意,讴歌人类共同的理想,并以丰富多彩的风格展现诗歌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作为上海唯一的国际性大型诗歌文学创作交流活动,上海国际诗歌节的宗旨正是以诗歌为桥梁,开拓国际间文学交流的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让世界更广泛更真切地了解中国,推进人类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展示了当下中国文学与诗歌的蓬勃发展和生机活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