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重申“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概念
2018-01-03 13:07

作者簡介
錢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於重慶,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學中文係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係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周作人論》《大小舞臺之間——曹禺戲劇新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
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錢理群一直關註教育問題,多有撰述並為此奔走。他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志性人物。
在中國的大學裏,
包括最好的北大、清華,
都正在培養一群二十幾歲就已經“老姦巨猾”的學生,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
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更善於利用體製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旦這些人掌握了權力,
擁有了地位,
帶來的危害比貪官污吏更大!
——錢理群
導讀: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一個非常有名的觀念,叫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講的就是有這麽一些年輕人,也許學習成績非常好,也許看起來十分地乖巧,但實際上衹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鑽營,就算他最後進得了北大跟清華,但是到了最後,他仍然是一個利己的人。近日,錢理群先生在參加某文化活動時回答讀者問題,重申了這一概念。
(本文根據談話錄音整理)
●讀者:錢老師有一句很熱的話,就是現在體製培養的學生是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我現在還是很睏惑,因為在體製中如果想獲得一些東西,就不可避免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錢理群:這個話實在傳得太厲害了,我把我的本質講一點。
大傢註意,我說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我有意識地跟另一個概念區分開來——我說的不是精緻的個人主義者,有意識地把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區別開來。在我看來,個人主義是需要的,維護個人的生命權利,滿足個人的物質精神要求,這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而且我覺得這正是在座諸位比我們要強的地方,我們這一代太強調集體主義,無條件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這個方面,我們有很慘痛的教訓,所以我對今天的青年追求物質生活是持支持同情態度的,我不反對個人主義。
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問題是他把個人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我其實背後批評的市場兩個現象,一個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唯一支持的東西就是個人利益,另外我更重要的批評是這樣的精緻利己主義者是最懂得權力的,他最能夠和這個體製適應,因此也得到體製的支持,它實際上成為腐敗的基礎。
當然這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有一個前提——必須有社會條件,社會條件不具備,我講那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沒有妥協,但我強調的是即使妥協也要有底綫,我覺得精緻的立足點超出了這個底綫。
我下面再把話題扯開一點,其實我在很多場合都講過。我當年曾經收到一個大學生的信說,錢先生,我現在遇到一個最大的睏難,畢業的時候學校規定每個人必須對某件事表態,不表態就不能畢業,但是表態,我就說假話,我該怎麽說?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信,很為難,我當然可以一張嘴說,不能說假話,你絶對不能,我這麽一講容易,這個學生從此畢業不了,飯都吃不上,而我還當我的教授,所以我不能這麽說話。
我後來反復想,我就回答第一要說真話,這本來就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裏,說真話就是很高傲的境界;說不了真話,第二個選擇沉默不說話;但是有的時候沉默也不允許,你必須說話,必須說假話,不說假話影響你基本生存,這個怎麽辦?
我說你可以說假話,但是你必須有三個底綫不能過——
第一,你必須清楚,分清是非,說假話是不對的;
第二,必須是被迫的,而不能主動為了自己的,那就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沒有區別;
第三,說假話,但是絶對不能傷害他人。生活在現實中有許多妥協,但是要把握底綫,有些底綫是不能過的。
理想湖薦書

作者:錢理群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內容介紹:本書係著名學者錢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麯”之終捲。作者選擇瀋從文、梁漱溟、趙樹理、廢名、王瑤、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傢、學者在1949年至1970年這一時期的生命歷程為觀照對象,通過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們在時代的大轉型大變動中的投入、挫折、碰撞、睏惑和堅守,透視其個人性格、理想與時代、社會之間的交流激蕩,重現了那個年月的社會風雲,個人命運遭際、幽隱,以及精神的尷尬與波瀾,檢討了歷史經驗得失及其包含的啓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