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诗啊,我找到了你
93岁高龄的郑敏先生是“九叶派”诗群至今为止硕果仅存的代表诗人之一。郑敏的诗歌写作生涯,自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延续到当下,堪称横跨整个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的一棵“诗坛常青树”。
跨世纪的“诗坛常青树”
1943年,郑敏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她的诗歌创作有哲学背景,这一点比较重要。在学生时代,郑敏最推崇的诗人导师是冯至先生,而冯至又最为推崇德语诗哲里尔克。冯至在创作中受到里尔克极为明显的影响,所以冯至的诗歌中有非常多的哲学元素。因此,郑敏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或最为突出的创作特色,就是浓郁的哲思色彩。解放前后,郑敏曾一度访美留学,对于国外的英美文学、现代派文学思潮颇为熟悉。郑敏是一位非常有学养的诗人。她的诗歌与哲学联通,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的。
郑敏最早的一部诗集叫做《诗集:1942-1947》,这是她20多岁时的作品集,其作品的艺术起点很高,这些作品诗思超脱,手法现代,可谓出手不凡,令人赞赏,郑敏早期的著名代表作《金黄的稻束》就出自其中。解放后至文革期间,郑敏被边缘化了,诗歌创作处于沉寂状态。进入新时期,郑敏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她的诗作《诗啊,我又找到了你》由衷地表达了自己重新获得诗歌灵感的喜悦之情,是宣告其强势回归诗坛的“预言性”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郑敏出版了一部重要诗集《寻觅集》,体现了她在诗歌艺术上的一种探索与追求,或者说,她在重新寻找与确立自己的诗歌艺术风格。随后,她还出版了诗集《心象》,是由其1980年代创作的《心象》组诗而得名,这是一部非常有艺术价值的诗集。《心象》是1980年代最有力度、最有哲理性的组诗之一,它是对世界上很多神秘事物的哲学的概括。上世纪90年代初,郑敏还出了一本诗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那是一部能够显示郑敏先生创作活力的诗集。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敏新时期二十年诗歌创作成果的精选,即《郑敏诗选(1979———1999)》,这是郑敏20世纪下半叶诗歌创作精华的集中展示,具有总结性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郑敏先生除了写诗之外,还发表过许多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诗学论文,在诗歌界、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鸣。郑敏先生在诗学上属于“新保守主义”,她认为胡适的白话诗把古典诗的传统全部推翻否定了,认为这对中国诗歌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我觉得,郑敏先生这种所谓的“保守主义”不是历史的断裂者,也不是那种激进的现代性拥趸。她的新保守主义其实是站在维护古典诗歌的血脉传统的立场上,很有历史感。如今,在这样一个追逐审美新潮与时尚的年代,郑敏先生回过头来对古典诗学传统的重新打量与对汉语的审美尊重,这种建设性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学习的。
“九叶派”诗群代表诗人
关于“九叶派”的来历,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1979年,郑敏接到诗友唐祈的来信,约她和其他诗友———原西南联大的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陈敬容到曹辛之(杭约赫)家里见面。会面后,诗友们都态度积极地想出版一本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的诗歌合集,后来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九叶集”的书名来命名他们九个诗人的诗歌创作展示。1981年,《九叶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派”也因此得名。
“九叶派”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现实和象征、玄学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现代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派。这九位诗人的创作水平比较高且均齐,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高度和广度。
在我与郑敏的一次私下交流中,她曾经这样说过:“联大给我的是哲学、是诗歌、是人生境界的影响,是我一生最大的支柱。可以说,在联大我完成了哲学思维的养成,诗歌创作风格的基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从西南联大,我走向了自己具有诗歌使命的人生。”话语中有三个关键词———哲学、诗歌、人生境界。她是把哲学摆在第一位的,郑敏在20世纪末出了一本书就叫做《诗和哲学是近邻》,也就是说,哲学是她的诗歌背景和构成元素,也是她最为个性化的诗歌作品标签。
郑敏早期代表作是创作于1940年代的《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收获场景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刻哲思与感悟,这种形而上的主题意向与诸多现实主义诗人笔下的“农事诗”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事实上,“金黄的稻束”给了诗人一个非常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灵感。“金黄的稻束”到了秋天的时候被收割了,于是诗人自觉不自觉的联想到“母亲”。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画面鲜明,色彩丰富,现场感很强,达到了里尔克所强调的雕塑效果,即让思想像雕塑一样可以感知和触摸。所以这首诗写得很饱满,很丰富,也很深邃,它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它带给了我们非常深刻悠远的哲思,重新擦亮了我们洞察事物奥秘的眼睛。郑敏先生的诗歌就是这样,她能从日常万物的身上发现与众不同的哲理感悟。
《心象组诗》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是郑敏诗歌中期生涯的一个代表作,这组诗出色的地方在于诗人创造了一种心灵的幻象,并在其中融入了深刻的生命哲学的感悟。现引这组诗的一个诗节:
在昼夜交替的微光中
心象自我涌现
在画布上
坚实而又虚幻
我捕捉到的
不是光滑的鱼身
是变幻不定的心态
但,听,风的声音
不停的信息
在沉寂中形成
它来自夭折的年轻人
涌向你……
这首名为“心象”的组诗一共有十三个诗节,诗人把十三个心灵的片段组合成一个立体化的心理景观。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幻象,更多的是表达了她对生命的哲理性感悟与神秘性体验。
诗的结尾令人震撼:“那扇门仍在那儿/但它不再存在/多年以后当人们/扭过头来回顾/才能看明白/那是一扇/通向神曲的门”。
通过戏剧性的手法,诗人把命运的庄严感写出来了。通往“神曲的门”的意思就是,你有可能通向地狱,也有可能通向天堂。所以诗人在这里写出了命运的神秘莫测。读完这一节诗,我们对“门”所具有的象征性内涵有了深层的领悟。我们由具象的门,联想到无数扇抽象的代表我们命运的“门”。这个“命运之门”对我们的人生更具重要性。总而言之,作品传达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命体验。
作为一名擅长进行形而上思考的诗人,郑敏对死亡主题的触及与表现在中国现当代诗人中间是非常突出的,她在上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均写过数量不少的表现死亡主题的诗歌佳作,但在90年代初,郑敏写出了一首表现死亡主题的出色长诗,名为《诗人与死》。她以诗友唐祈在困境中不幸死亡的事件为诗思聚焦对象,由现实而跃入精神、哲学层面,对诗人之死予以了深入灵魂的艺术呈现,是她晚期作品中公认的杰作。
是谁,是谁
是谁的有力的手指
折断这冬日的水仙
让白色的汁液溢出
翠绿的,葱白的茎条?
是谁,是谁
是谁的有力的拳头
把这典雅的古瓶砸碎
让生命的汁液
喷出他的胸膛
水仙枯萎
新娘幻灭
是那创造生命的手掌
又将没有唱完的歌索回
将我尚未闭上的眼睛
投射向远方
那里有北极光的瑰丽
这是长诗的第一节,奠定了沉思死亡的叙述语调。经过了许多浓烈的情感的倾泻之后,最后,一贯以哲理诗人形象矗立在新诗界的郑敏还是将死亡与永生(永恒)联系起来,并由唐祈的死联想到自己的死亡结局:“将我尚未闭上的眼睛,投射向远方,那里有北极光的瑰丽”。这里已将死亡高度审美化了。到结尾的时候,诗人甚至对死亡怀有更为瑰丽动人的精神向往:诗人,你的最后沉寂/像无声的极光/比我们更自由地嬉戏。
在此,诗人把死亡的境界进行了审美的提升,哲理的提升,灵魂的提升,整首诗的境界因此得到了空前升华。它以典型文本的方式,凸显了郑敏诗歌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