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者的聚會
-——緻米開朗琪羅①
誰在石頭中?
——米開朗琪羅
你從佛羅倫薩②來到我們中間
滿載小行星③迎面而來的呼嘯
以戲劇的結構和磅礴的氣勢把我們
帶嚮泉源期待中的綿延海床
命運馳騁峽𠔌時的驀然轟響
造物者的看和我們的看
那個有形和無形的世界
天堂、人間、地獄的所在
我們靈魂典藏的索引在掘進中
速成的互譯終於找到引申的註釋
是嬰孩面嚮自己的大地歌哭
是《創世紀》④《哀悼基督》⑤為我們
奉上神的救贖和傳道者的甘露
但又為誰敲響黑暗時代的喪鐘
(基督仍在矚望着我們
但基督的拯救已經對我們無效)
活在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
背負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惶惑
在大數據的網格中我們都要
學習在速朽的格子間
如何速死
不
我們更願意學習普普通通地活着
與基督,佛陀和天下其他的神
保持足夠遠的距離
我們甚至邀請了一群白鷺
護佑我們像一個真正的人一樣活着
但這多麽難
那些沉重的鐵堆積在我們的生命中
越來越多的鐵與我們無休止地對抗
人與人仿佛都在爭奪着什麽
政治和經濟在異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謊言的通行證是通脹中縮水的紙幣
貪婪和卑劣鈍折真理和善的鋼刃
是亟待撻伐的時代詬病
烈士仿佛正在抵進火成岩內部的石英
此時已君臨彼時夤夜的呼告
垂死者哭泣着的禱告如此無助
藝術難道墮落了嗎
從苦難者的心靈走嚮草木山川
還美其名曰:歸隱
衹有你用亙古沉默的斜長石
創造人類命運不朽的交響樂和復調
豔陽初升前的無眠把你送上
大理石戰鬥中的刀光
拿起時間這把金剛刻刀
就要無畏於魑魅魍魎和世界的強暴
抵抗時代痙攣中泛濫的悖逆
偉大的藝術都具備糾錯的力量
你與藝術的遭際是一個意外
就像你師承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⑥
是另一個意外一樣
今天的成為……源於昨天的期待
對於習慣了從天空中俯瞰的鷹
大地就是它的祭壇
飛翔是一程又一程嚮死而生的祈禱
對於渴望完成的藝術生命
誰說了都不算
作品從來都是從生命中衝出的
未來主義⑦的黑馬
捕獲庸常中覺醒的無常
是馬群一程又一程嚮未來的奔騰遠行
是空闊的大地卸下身心負擔
又絶塵嚮天堂的爬升
是嚮一生所嚮的完成
進獻苦行者的最後至禮
從亞平寧山𠔌來到你曾苦行的聖殿
我們習以為常的仲春在異國
相遇久違的大師在天涯的笑顔
誰久不與草木同甘苦
誰就不可稱為錚錚草木
我們都知道草木也有仁固之心
也有優於人類的大智慧
作為“勝利者”⑧
“你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你厭倦
你已徵服了,但亦被徵服⑨”
預言傢已在神聖的祭壇完成《末日的審判》⑩
而我們這些俗人被告知衹能在夢中
纔配穿上心愛的絲綢長裙笑談
終於回歸人文主義的自己
過去的每一天都是神的一天
今天我們纔從你的巨石中投胎
在你刻刀下冰與火的大石中我們
煥然如星被你沉思的額頭點亮
是大地和星空的聯袂絶唱
自發,自在,自得,自足,
人間的魔法衹對人間有效
對神魔共舞的天界是失效的火藥
從誰長發的颶風中你呼喚我們的名字
從誰雙眸神秘的鎢銅合金中
銀河係發來加糖的長信
小行星的波長接通我們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
誰正奔嚮未來者的聚會
我們站在你的大理石廣場
像你曾經一部沒有完成的傑作
你會不會驚訝藝術神聖的火花觸到了
讀者——上帝一樣的手指
倒空的世界適宜創造
創造讀者本來就是
你和我們的一場聚會
從耳朵的波長到心靈的絲綫
從智慧的雙手到飛翔在靈魂上空
大理石廣場上的鴿群
從你的雙唇,他們的舌床到我們的咽喉
多少人在這個說謊的時代中越走越遠
衹有藝術能讓人們重新回到不說謊的童年
那位思量再思量長久矚望我們的吹號天使
那些石頭與鐵在暗處的較量,博弈
涌動的洋流朝拜海石灣晦暗的海床
燃燒的火山無視粗魯的流火正吞咽下它的至親
嚮太陽的殤子遞上我們心中無邪的海岸
再把無邊無沿的湛藍,碧藍,寶藍
從我們的天空傾倒入海洋
美的事物衹有藝術纔配做它的子嗣
(荷爾德林:美,人性的美,神性的美,
她的第一個孩子是藝術。)
除了藝術其餘都可以忽略不記
藝術呈現出可以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世界
是我們心中持續建構中的未來國度
無形、無物、無心、倒空、碎片化的世界
衹有藝術才能把它們召喚到一統的序列
讓一切皆有可能
太陽的帙捲正被月亮的陰影擡升
大地上正在返青的草原
正被天空中的羊群熱吻
銀河翻捲的波濤從天上
來到我們行走塵世的路上
使一些不可能之事成為可能
運河中的貨船日夜不停地運送
一個又一個速成的城鎮
“一個偏僻的小村子變成一個城市
一個大城市,裏面産生不可言述的東西
它不斷擴大,剝奪了我們心中的和平緑地”⑾
在古運河的駁岸上我們勵志要遠離
陰沉沉的河浜和鐵石心腸的城市
相約去擁抱大理石雕琢後的英雄之心
期待中的未來者走嚮迎接你的水仙
飽含深情的風信子走嚮你的紫色天堂
龜背竹已經準備好一場春天的盛典
為你的到來墨蘭獻出我們的重生
高聳入雲的大石就要被你
重新賦予一個人的心髒
曾經深情的斧劈刀琢是你在雲石上
對佛羅倫薩和羅馬悲憤的表達
藝術無論如何都與心靈有關
人與藝術互為辯證
鑿、錘、刀是你的終身翻譯
結果都指嚮今天——你與未來者的
一場傾心對話
我們粗略記錄,以茲紀念
用詩行為你塑一尊雕像
一尊禱祝者的雕像聳立在
中國當代詩人心靈的廣場
2021-2-5
註釋:
①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又譯"米開朗琪羅"(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末日審判》《大衛》《創世紀》《受難的基督》的作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畫傢、雕塑傢、建築師和詩人,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雕塑傢社會地位的提高是由他一人完成。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人文主義藝術思路,尊重個人主義和個性差異。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傢。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他得天獨厚活到 89 歲,度過了 70 餘年的藝術生涯,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和磅礴的氣勢,表現了人類的悲壯,他用藝術人生徵服了後世。
②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的長眠之地,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舉世聞名的文化旅遊勝地,也是米開朗琪羅藝術啓蒙之地。
③小行星 3001 以米開朗琪羅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米開朗琪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於全人類。羅曼•羅蘭著有《米開朗琪羅傳》。
④《創世紀》( 壁畫 1510年 36.54×13.14米),藏於羅馬梵提岡西斯廷教堂,是米開朗琪羅為羅馬西斯廷教堂的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創作的巨幅天頂畫,為米開朗琪羅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最大傑作和代表作,人物多達300多人,作品場面宏大,人物刻畫震撼人心,分成中央和左右兩側,即由“上帝創造世界”、“人間的墮落”、“不應有的犧牲”三部分組成,每幅場景都圍繞着巨大的、各種形態坐着的裸體青年,壁畫的兩側是生動的女巫、預言者和奴隸。整個畫面氣勢磅礴,力度非凡,拱頂似以因無法承受它的重量在顫抖。
⑤《哀悼基督》,米開朗琪羅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嚮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麯,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着寬大的鬥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嚮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嚮下俯視着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
米開朗琪羅於1475年3月6日誕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1494年秋天,法國國王率軍入侵意大利,逼近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衹好離開家乡,到外地去謀生。待他回到家乡時,教皇聯合佛羅倫薩舊貴族排擠積極進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薩伏那洛拉,並把他處以火刑,還將骨灰扔到河裏。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動了米開朗琪羅:他感到薩伏那洛拉領導的運動是正確的,他提倡的真誠樸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個同情人民群衆的殉道者。於是,米開朗琪羅開始創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對薩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傾註到這個作品裏。這個作品是依據《聖經》故事,表現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麗婭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與哀悼的情景。
保護人羅倫佐•美第奇死後,米開朗琪羅失去了保護人,佛羅倫薩陷於一片混亂,23歲的米開朗琪羅深感故鄉非久留之地,而赴威尼斯和波倫亞,後轉道羅馬尋找發展機會。在羅馬到處林立的古代雕像,米開朗琪羅猶如走進巨大的古代藝術寶庫。23歲的米開朗琪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聖彼得教堂製作 《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琪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
⑥米開朗琪羅13歲就進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傢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的工作室,在那裏他最初接觸了終生所從事的神聖事業,並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
⑦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意大利,隨後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意大利的馬裏奈蒂是未來主義的創始人和理論傢,其論文《未來主義宣言》是這一流派誕生的標志。未來主義是西方流行的社會思潮,旨在根據人類以往的發展和科學知識來預言、預測未來社會發展的前景,以便控製和規劃目前的進程,更好地適應未來。其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40年代,社會發展理論以政治發展為主,反映了對極權主義的恐懼和批判,代表人物有赫胥黎、奧威爾等;第二階段是50年代和60年代,以討論經濟發展為主題,反映了戰後經濟恢復時期和60年代經濟大發展時期的特點,代表人物有加爾布雷斯、羅斯托和阿隆等;第三階段是70年代以後,以科技發展為基本格調,反映了對新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生活圖景的反省,代表人物有羅馬俱樂部的成員丹尼爾•貝爾、赫爾曼•卡恩、阿爾溫•托夫勒、布熱津斯基和奈斯比特等。
⑧《勝利者》,是米開朗琪羅以大衛的造型創造的一件極具自我象徵意味的雕塑作品,現藏於佛羅倫薩國傢美術館。這是一個裸露的青年,生成美麗的軀體,低低的額上垂覆着捲麯的頭髮,昂昂地站着,他的膝蓋踞麯在一個鬍髭滿面的囚人身上,囚人蜷伏着,頭伸嚮前面,如一頭牛。可是勝利者並不註視他。即在他的拳頭將要擊下去的一剎那,他停住了,滿是沉鬱之感的嘴巴和憂鬱的目光轉嚮別處去了。手臂折轉去嚮着肩頭,身子嚮後仰着:他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他厭惡。他已徵服了,但亦被徵服。
⑨由羅曼.羅蘭《米開朗琪羅傳》中的句子:“他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他厭惡。他已徵服了,但亦被徵服”轉述而來。
⑩《末日的審判》,為米開朗琪羅祭壇畫作品(1536-1541年作, 13.7×12.2米),現存梵蒂岡西斯廷教堂,是米開朗基羅61歲被教皇召到羅馬,在25年前完成的《創世紀》天頂壁畫下的祭壇壁面上繪製。《末日的審判》場面恢弘,人物衆多,有400多個人物形象,分為天上、人間、地獄三個空間,畫面中央是耶酥基督揮動着手臂,把右邊負有罪孽的人們投進地獄,把左邊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們的靈魂帶進天堂,表現了宗教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勸誡人們要揚善除惡。畫面構成關係極為復雜,充滿着悲壯的效果,而其表現風格已成為17世紀巴洛剋藝術之典範。
⑾引自《裏爾剋與羅丹》一書中,裏爾剋寫給莎樂美的信中句子的引用。
⑿米開朗琪羅逝世至此詩完成相隔4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