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詩的神麯之旅——評歐陽江河《長詩集》
陳亞平
依我看,詩的直覺與思維,作為一種可變化的內心創作鏡像,是讓心靈要說的內容,變成心靈自己可看的對象。歐陽江河詩集《長詩集》就映現出,含有一種山脈的逶迤和神往遠方靜謐相混合的內心鏡像。中華美學緻思的“交感-化生”,正是意藴一種詩的可能鏡像,既可以做到心靈內在觀看,又可以讓眼睛外在感觀。這種從心魂發展出來的內外交感,可以化育出一種詩歌內外審美上的豐富性。
與當前國內長詩創作內容比較,《長詩集》詩風在飄忽朦朧的意境中所演繹的可讀性,體現了歐陽江河在緻思難度和自我澄見的雙重視角上,做到了,對詩學範式意義上的轉換。但這不是憑題材的分類,來劃分長短的條理,衹是從思辨的解悟中,來找出巧妙組合題材的第一知覺。從審美視域看,《長詩集》這種置身當前現實和心靈承擔的激奮暢寫,體現了歐陽江河原發於詩學峽𠔌中的巔峰超越風格,即虛構的循環性、非直觀的規律性、極限的想象性、奧義的思辨性。試讀《長詩集》“第1輯”展示的詩意視野:
“一切死亡都是未遂的/所有的人死於同一個杜撰死於比死亡更為可怕的永生/都把衆多亡靈從各自的超度中喚醒/為了再度死去”(歐陽江河《懸棺》)。詩中特殊的外在材料是“所有的人”,內在的東西是“永生”和“再度死去”這種玄思。整首詩靠玄思,而不靠故事型的族群史事,來展示人類漫長精神史中,心靈世界那些永恆奧義的思境迂回。
《懸棺》內容題材與內容構思的切換,是隱形連貫的,內在節奏也處在無規律的極端變化中,敘理與敘事的結構也不確定。這表明了《懸棺》的迭代性標志,最重要的是運用了思辨詩學構思的詩歌形製。因此在詩體的宏大流變中,看不到表現主義和後印象的美感,而衹形諸於表達對人類文化軌跡內在靈魂的玄思之美。“第1輯”《關於市場經濟的虛構筆記》、《1991年夏天,談話記錄》、《咖啡館》、《馬》等詩作,也基本上是延續這種思辨鏡像的詩意性理念,並且被當成詩意的靈魂來提取。
我覺得,現代長詩要做到超越前時代,必須要有深邃思考的未來性和表現手法的前瞻性。事實上,詩歌中升華出的詩學,唯有在思辨方式中,纔會發展出新的內涵的多樣性。長詩是整個人類心靈的稀有生活,有淵源,又永遠連着未來。長詩起因於人類文化母源所憑附的枝幹和旁係,是很廣的。
詩人《長詩集》“第2輯”在第1輯基礎上,有了方法上的一些變化。代表作《雪》,就表現出把思辨敘述轉變成一種事態敘事的可感性。試讀:
“一些消除了見解的神秘讀音縈繞不散/詞與事物的接觸立即融化了/這些害羞的點滴/沒有從鄉愁溢出/器皿對器皿是多麽軟弱/詞也是軟弱的”。
詩句在情節構架的各個支點,專門設定了詩性的敘事和思化的穎悟二者壓縮連接的特殊形式,讓一種詩意和思化結合産生的語義模型、結構比例、織體對稱,構成一個扭結式釋義空間。讓我們在“雪”所轉喻的“詞與事物”關係中看到,人類寫和說必然要面嚮的是,思不礙喻,喻不礙思。的確,人類思想史裏面到今天都既有一些隱喻方式妨礙不到的純思所顯的東西,又有一些思想方式窒礙不盡的純喻所是的東西。
《紙幣,硬幣》“在美國/財富和閑暇/患了視覺上的無口才癥”,更是凸顯了詩人讓“視覺上”的隱喻從一個實體感官物,嚮一個概念隱喻“無口才癥”映射的連環隱喻手法。縱觀歐陽江河標記性的長詩語式,都是讓隱喻的連續交集,來形成多個語境的織體,而不受讀者開放性理解的約束。就像詩中說的:“像變化之前那麽可疑/不變的則被推遲/偏離了本地人的南方口音/他們的對話不在阿基米德點上”。我們能看出,詩人創造性地把理念的迂回、 情緒的跌宕、思想的穿插,變成一個個可視化的實體影像事態,並體現他對敘述詞法、演述句法做到語境越界的構思特徵。
“第2輯”偏重暢寫現實與心靈相互在場的召喚。整體的句法走嚮,偏重居於詩性詞語和非詩性詞語二者臨界之間的第三種敘理句法風格。這類句法結構,讓紀實的敘事與述意的敘理,相互激發,相互彌補,完全棄絶了龐德式意象帶來的闊蹤。在對詩意的多與少的理解中,歐陽江河這種自創的抽象-具象句法,能夠讓中國傳統漢語去激活現代語言邏輯的王國。就像詞語的靈魂,會穿走在漢語發生之境的凹𠔌,召聚和想象力同行的巨雲奔馳的荒原。
“第3輯”詩人顯現的詩歌思化和詩性相混合的技術梯度越來越高,詩中大量使用片段性、不對稱性、突破邏輯空間的彌散句群,來追求事物瞬間印象和蒙太奇意境的表現形式。
標志性詩作《那麽,威尼斯呢》這樣寫到:“意義放棄尾巴後/會像壁虎一樣逃走/除非時間捲了刃,秒/落在分鐘後面”。 這段詩,探索了現實生活場景中意義的地平綫上那迴旋的影像,這個在詞語中隱形了的羈旅者,總是在圖像的大地上滯留,讓意義的步伐,在神一樣的修辭道路中環繞,測度它的不可知。
我負責地說,詩不得不用哲學的眼睛,讓哲學不得不用詩的手,在不經意中、不花力氣中就擁抱了延綿的互助之身。因此,詩,纔會偶得一種沙之書的第一戲劇性神思,繁忙地調節有交叉穿透力的碎輝,既有一點生命初綻的漂泊,又有一點魔造靈犀的合拍。
“第3輯”詩作《1997,5,斯圖加特》與《那麽,威尼斯呢》十分接近,衹是《1997,5,斯圖加特》形成了一種被腦海加工了的思想漫遊出去的透視點,有隔空跨出去的那種緊張、對峙、高懸,又意外的着陸感。
我的體驗是,全部的詩類型都與本根的親源有關。詩的分類中,不管它們的構造與形式,在體徵中彼此有多大的差異,如果考察類似的思想綫索的胚胎,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同源母體。
“第4輯”詩作《2008,5,北京》與《泰姬陵之淚》,讓我們觀照了詩人對情感世界的應景式體驗:一方面,在情感本身中還原出詩人的內心個性;另一方面,反映心跡和感想的變化。在表現形式上,詩中衹鏈接一些事跡和事件的中間環節,藉此來打破傳統長詩描述性故事居多的結構。詩運用題材的方式,不是在敘述之前就預成的,而是一邊處在它正在展開的動態下,另一邊又處在它已變化了的動態下生成的。試讀《泰姬陵之淚》:“除非神和人的影子彼此成為肉身/彼此的淚水/合成一體流/但又分身流/在目力所及之外流/在意義之外流/在天上流”。
詩中用大量哲學、科學和詩學混血的抽象和實象之間的易形性詞句,組成了一種精神事實性敘述的非綫性句式,再配上新鑄造的古漢詞助詞,來創造出一種新義境的麯折、迴旋感。
詩句沒有用珍稀式的詩意感傷,來激發詩人對泰姬的一點意外的依戀和平添出來的懷想,反倒是,神奇地開闢着思辨與詩意相互輝映的罕見秘徑,在內心協同這個感覺的走嚮,到達了某個天邊的餘影,讓我們很難平復一種飄在空中的歌德式暢想。詩句“神和人的影子彼此成為肉身”讓我們發現:詩的外在感性離不開內在的知性,同樣,思的內在知性也離不開外在的感性。整個人類文化各個差異樣式的底藴,都是把思和詩變相結合起來的變式。“第4輯”讓我聯想,思想的哲理性總是會依賴想象的情感性。
“第5輯”詩作《黃山𠔌的豹》、《老虎作為成人禮》暢寫出自然與人共同依存的啓示錄。我想的是,自然王國帶有生命的合目的性,有它我們永遠不可改變的自主規律。試讀《鳳凰》:“人/飛或不飛都不是鳳凰/而鳳凰/飛在它自己的不飛中/這奧義的大鳥”。
詩表現出一種自然無遮蔽狀態的自律之美的意藴。自然生機的詩意所在,决定人類未來的詩意生存。這由此成為詩人用心靈感受自然命運那種在場的反思。從詩中我可聯想到,自然與人的關係,也是自然自性發展出的兩重關係。衹不過自然的自我顯現,從根本上獨立於人的顯現而顯現,獨立於人的改變而改變。如果自然在人存在的條件下,被迫轉嚮人所幹預的自然,就必然會違背自然的本性。
“第6輯”重在詩意的闡揚:中華文化的緻思傳統,把民族的文化溯源和一種時間中回響的詩性,連在了一起。就像《看敬亭山的21種方式》寫的:“幻象/飛翔衹是一個幻象/必定不是它看起來所是的樣子/可難道沒有不伴隨幻象的飛鳥嗎?”
詩用“幻象”來隱喻,一個內心的精神事跡,是這個心靈真正地融入了活的思性歷程的深層。仿佛,它傳遞着靈性和知性兩個運動的步伐,讓詩流動的氣息,連着跳躍的意藴,就像夜麯的第三韻律,穿過整個詞語修辭的閃電。
“第7輯”詩作《祖柯蒂之秋》、《古今相接》轉嚮傳統與現代那種文化承接意涵上的思辨,表現了,詩人思想遊走的旅程中,着眼於互不相連又相隔很近那種古與今有機跨界的獨特思域。詩中藉助對傳統文化淵源的重新梳理與開掘,既形成了改變現實思考方向的推動力,也納入了文化觀照與歷史的現代詩性觀照之中。試讀《古今相接》:
“將大歷史的目光轉嚮逆光中的孔雀/又在已逝的深處和暗處/等待着將逝/我們稱之為瞬息的每一碎片”。
詩用傳統視角展開了現代思域的地平綫,又用現代思域變易了傳統視角的立足點,讓東方因素的再生和後現代的觀念,做到了辯證性地互鑒與互助。在藝術上,詩式有碎形的特性和産生矛盾點的層次構架,讓句子從內心的遠處,預設了通嚮空曠的澄明路徑,
歐陽江河《長詩集》用四個時代的巔峰之作,對歷史譜係與現實生活作通觀構思,形成了“回歸”、“反思”、“感發”、“啓示”四大主題的邏輯梯度。標志着當下長詩創作的繁盛。我因此預言,詩衹有在現實性中纔是美的,因為詩的思主體纔可顯化出和認識出現實性。同樣,現實也衹有在詩性中纔是美的。因為現實客體存在也是被詩的思主體顯化的、認識出的。
《長詩集》體現的反思和敘理,彌漫出一條沒有境遇限製的、沒有時間流的詩性邏輯鏈。詩作的敘述表達鏈,解構了傳統長詩敘述歷時的順序,而讓敘述具有空間鏈上的突現性和分離性相依存的一種活動場。
《長詩集》以東方現代長詩的構思形式,把古典史詩敘事情節的完整性和豐滿性,設計成一種現代情懷、意念、思辨、演述體係的敘思情節的完整性和豐滿性。同時,以主、次為結構的明暗思索帶,再經過分割、失真、戲化、拼貼,顛覆了過去長詩那種夾敘夾議框架、故事框架、抒情框架的黃金分割的常規。由此,使詩的思議主體和敘事客體的分界綫,變得模糊。另外,作品題材的個人體驗專屬性,在思想的感官中,已經把長詩題材發展成了,能對任何一個思考縱橫方向産生極端感受的自由載體。
————————————————————————————
原文載《星星詩刊-詩歌理論》2021年9期
陳亞平,內空間意識哲學創始人,中國當代詩學-哲學派奠基人,語言空間美學理論傢。主要代表論著有《意識內空間:顯現方式之謎》、《意識的居間現象》、《語言空間美學-導論》、《文學過程學體係》等。
美學-哲學-詩學學術文論,發表於國傢級核心期刊《中國文藝評論》雜志、《中國藝術報》、《舞蹈》雜志、《詩刊》雜志。省級核心期刊《星星詩刊》雜志(詩歌理論)。《作傢》、《文藝生活》。大學專業性學術輯刊-《認知詩學》、《中外詩歌研究》、《符號學論壇》。省級普通期刊《現代藝術》、《齊魯文學》。
2015年受邀於美國過程哲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美國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剋萊蒙研究生大學“世界過程哲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