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意識空間哲學導論(原創)
引言
意識的內在發展,我完全可以說,就是從意識自身中另外建立一個內在性要達到的空間,它把內在性變成了差別和差別自己之間的運動。
我說的這種意識內空間,如果用自然視點上的幾何空間坐標位置運動,做一個和它相平行運動狀態的設想,就相當於,我對四維意識狀態的一種運動,顯現出了一幅可以想象出的圖形。可是,幾何空間從一維到多維的關係,已經在康德對單一到復多的先驗範疇演繹裏,說得夠清楚了。那麽,人們腦海裏的意識流,是咋個做到——好像有很多空間位置和序列在一層層展開,但又是從自己內在本性中産生出來的一個個的差異呢?很明顯,這個意識內空間問題,牽涉到的很多突破性的思考追循和新的劃界,就不是單憑鬍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的現象學能夠解决的了。從現象學留下的分析和我現有研究的新領域比較來看,一方面,我探討的意識內空間概念含義,和鬍塞爾定義的空間發生現象學“把動感當作空間發生的前提”[1]概念內涵,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思索方向。鬍塞爾空間發生現象學的研究起點是,——視覺和觸覺的動感意識關係到自我。我說的意識內空間的研究起點是:意識自身可以預設一種先行的居間性、再發展出差異的係列結構空間。另一方面,我說的意識內空間的意識運動結構和康德“空間概念的形而上學的闡明”的“空間意識”,從研究對象上,也有基本本質性的區分。再說,從自為的開端角度,我思索的意識內空間哲學觀點,是從鬍塞爾內時間現象學從來沒有探討過的問題領域,作為相應引發,最終轉嚮的是——意識運動的內在展開所帶來的空間因素的新學科性問題。讓我感到有趣的事情是,這個轉嚮,本身就預設了一個可以發生轉嚮的內在性——空間。
這裏我必須說明現象學和先驗哲學對意識哲學研究的空缺,從認識角度和相應而來的方法來說,時間意識現象學和空間發生現象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內涵裏,並沒有探討意識內空間這一項重大課題。鬍塞爾衹是對意識內時間問題做現象學分析,他說時間表象“始終把過去的因素附着在新的表象上”[2]。這就讓我能斷言:意識或“觀念直觀”[3],必定是要處在它自身內在某個起點到某個終點的居間位置中,做出內在性的差別來。更確切地講,內在性本身是有空間的。思想中的內在差別就是一種可單嚮也可雙嚮運動的空間,它規定一個層次的內在,對另一個層次的內在,發生超越的推進。我舉個例說,不光某個視覺感知的物體,從外觀比較上,有相對的起點和終點;就連某一個抽象概念內在的基礎結構裏,也是有起點和終點的差別之處。就為這樣,對人們的思考現象來說,這種無法被視覺直觀感知的、衹是在思維活動中抽象存在的意識廣延界限的問題,我考慮到做主要幾項探究:
第一項.我要說,人們在思維活動中能夠發生變化的意識,憑藉的是一種能夠容納這個變化的內在場區,可是,這個內在場區空間是意識處在思維的開展過程這一運動中産生的。它是憑思維自身開展出來而又不同於自身的一種差別的顯態,這個差別,總是在沒有差別但又不能不沒有差別的預含處,又不斷開展出自己新的預含。這樣一來,就有了預含的內在性,它是一種保持着差別性的空間性。例如,我說天賦的特徵是:“劃分天賦的唯一界限就是,要有敏先超衆的直覺力、獨立創造有實質的係統想法、在兩種正確中能預感第三種正確”。——這“在兩種正確中能預感第三種正確”句子裏,就是意識中開展出來的虛擬空間,它讓原思考點“在兩種”,做出了擴展的抽象的跨越——到“第三種”。
第二項.我斷定,衹有思辨構造出的反思,纔是思維産生一個居間點的可能性條件。思維居間點作為一種開端點,必須是憑居間點內在超越的非居間點所産生的。居間點存在的直接性的間接點,規定了它本身先於意識對全部對象所開始的空間位置。雖然我們眼睛沒有看到這個意識內空間的維度,可是我能靠一個反思憑反思自身,發展到去反思這個反思自我體的居間——那來回的循環,來準確把握住這個意識的內在空間。我稱它,靈魂中可縈繞的廣阔天空,或靈魂的超界能力。它不但有意識運動的內部跨越的能力,還有審查意識把握某個外在對象的能力。
比如,人們某個思維活動過程中經過的時間流,就是從一種居間點的空間發展出:二維綫性無限序列與二維非綫性序列的差別。當中,綫性時間序列是因果性的不變連續,1、2、3、4......10,不僅外在依次是連續的,內在也是接續的。非綫性時間序列是沒有因果性的因果性連續,比如:1、3、5、7......,在外在次序上是跳躍的空間點,並沒有連續,但是,內在上還是嚮後接續的,本質上是一種差別性的空間點連續。
我可以下結論,人類思想的發展史,生成-因果律的那種綫性,與有機內在統一的扭結性之間,相互矛盾着而又糾纏着,無限主宰我們人類所有意識發生、推進和變化。這可以從人類對空間的認識史中看到:
1)亞裏士多德相對空間——“共有空間”與事物可分離。
2)康德先驗直觀空間——空間表象起源於非概念的先天直觀,空間既具有經驗的實在性,又具有先驗的觀念性。
3)貝柯萊視覺空間——經驗來自視覺,存在即被感知。
4)柏格森二元論時空——生命的本質是時間,自由、創造是純綿延的意義。
5)萊布尼茨時空——空間是事物並存的秩序關係;空間表象是從事物的秩序關係得來的經驗表象。
6)牛頓絶對時空---時空是一種絶對、永恆的不變的時空的連續性和均衡性客觀存在。
7)愛因斯坦時空——空間時間的特性與它所包含的事物處在相互作用中。對空間與時間的分析可以轉化為對世界上曾經發生、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各種事件之間的各種關係的分析。
8)梅洛-龐蒂身體空間——空間就是身體的感知,存在就是身體的空間處在。
9)海德格爾存在論、場所論的空間觀念——回到空間本身。空間不是一個存在者(對象),空間衹是存在。
10)福柯異托邦異質空間——空間也有歷史,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關係的總體,不同位置之間的關係是不可消除的,不可公約的異質空間。
11)齊美爾社會幾何空間——社會形式的空間關係(社會化的空間組織,空間隔離與非隔離群體,社會邊界,空間固定,群體的空間流動。
12)剋朗地理空間文化與文學空間——文學是一種社會媒介,一個特定時代不同人群的意識形態和信仰,組構了本文的同時也為文本所組構。
13)哈維空間——空間生産的價值審視必須聚焦於這些“過程”,把握多重空間生産過程中的主導性邏輯。
14)卡斯特爾空間觀與網絡社會——網絡社會既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也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它使社會再結構化,網絡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是高度動態的、開放的社會係統。
15)本雅明城市思想——它把時間進轉變成空間,在時間中,人是被動的存在物,但在空間中,想象力能夠嚮各個方向伸展,把單個自我化成衆多自我。[4]……
我發現,人類對空間的發現史,就是意識自身運動空間的擴展史。意識內空間的真正本質,包含了意識居間預設體所産生出的——意識對自己意識的內在差別。沒有意識的差別産生,就沒有意識的運動空間。這就是說,意識活動是在預設抽象空間環境的廣延進深和伸張的位置中,規定了意識居間的差別存在,而不是一種可能性。比如,鬍塞爾“在排除所有經驗事實和個體個別的情況下”的“純粹本質”[5]這句話的意指,就是指導這句話的更深意識自身規定的深延運動生成出來的。意識運動構造着高維的意識世界,但又包含着低維的意識世界,這本身就有一個內設的差別或矛盾空間。比如,它先天地限定着我們從一維形式中思考出的觀念,永遠都預含着三維或高維形式的思考空間。可是,超越一切限定的原初的本身,也會被它超越一切限定的原初——所限定,所以是矛盾的。可我要說的是,自身進程中的矛盾性——恰恰是內意識從擬一維到擬多維運動的差別的居間性。
第三項.我假定,當意識處在一種思辨方式展開的那種內在自生的區域中時,這種思辨方式把握自己變化的內在立腳點,本身就可能預含居間性質的空間因素。這就意味着,意識對自己思辨中那些意識空間點,可以預含一種可以被意識感知的外在表象的空間意識點。同時,這一意識內在的空間點和對外在表象空間的意識點,正好是一個思辨的空間在內在中的外化運動點。意識也許擁有它自足的先能性,能夠從先决的最終極範圍那裏,發展出先在性所需要的內在,並從內在中顯化出無限的內在對象。比如,意識是不是意識到了的本身,本身就藉助着意識的先驗事實在追問先驗性。於是,我又會疑問:難道意識可以超越意識它自己不屬於某種意識嗎?
【參考文獻】
[1]方向紅:《遮蔽與阻抗:對空間的發生現象學構想》。中國社科網,2017。鬍塞爾:《事物與空間》。1973,《鬍塞爾全集》第16捲。鬍塞爾:《空間構造札記》。
[2]鬍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倪梁康譯,第47頁。
[3]鬍塞爾:《邏輯研究》(第一捲)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倪梁康譯,第11頁。
[4]陳亞平:《驅動中國先鋒藝術的哲學探討》2014年《中國南方藝術網》。
[5]鬍塞爾:《邏輯研究》(第二捲第一部分)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倪梁康譯,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