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開端性區域(原創)
陳亞平,內空間意識哲學創始人,中國當代詩學-哲學派奠基人,語言空間美學理論傢。主要論著有《意識內空間:顯現方式之謎》、《意識的居間現象》、《語言空間美學-導論》、《過程文學論》等。
我預言,對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運思本身呈現出來的內在方式,是處在某個過程開啓中,那種預設自建點上的,至少要碰到的是,思的運思範圍內,常常有這個穿越靈魂性思想第二開端的先行結構,這一結構讓思想有待於變成思的繼續建造者,而不是一次性地呈現出對象。思想創作本身的結構,是從思想的開端中建立一個包括自身在內的無限連續空間,但開端本身沒有先導點作為奠基,也沒有內生的决斷性依據來往前推導——這一內建的境域。所以說,思想對本身的發展,衹能靠思想的過程性自我內建來運行,想靠思想本身的運思把思想引導到另一開端和另一環節,最終變成從思想中創造出來的發生性——這種歷程的進行。當然,歷程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建性的自助變動。思想能不能從思想者的一種環思領域中得到相應的在顯的顯現呢?在這裏,思想者不可能代替思想本身處於多點開啓的不可測的不確定過程性空間體。思想本身要遇到的矛盾是,思想與思想內在上的融入,就開闢出一個更大的顯身域,顯身域占據着思想體在融入之後的第一點和發展的端點,而在這開啓點和發展終端點所關聯的狀態中,有一個决定性的定嚮在引導,它形成了思想與思想內在間域上可以相互轉換到對方剖面的唯一性。拋開前提地說,思想唯有在內在的建立中才能被思想建造出一個思想體,思想以顯化者的方式創造出一個端域空間來展開自己所擴展的對立之域,無疑是思想的本質規律。我可以說,思想內建的某個思想體必然會以一種對立的、測現的方式,把思想體的空間統一在一個“一”的整體中,而這個對立和側現面的整體領域,讓一個內在與另一個內在能夠統一結合在一起。
可是,顯化不靠顯化者來建立自己的內在成形性,內在成形性是一種持續保持新建性的自成狀態,在這裏,自成是自身給予開啓、自身給予轉換的間域之間的整個顯化的過程體。海德格爾說的“第一開端與第二開端的相互‘傳送’中被追問被思想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我說的那種自身開啓、自身轉換的兩個空間的顯有之域。顯有總是從本源上開啓的建域性創造力出發,然後再到達建域性本身開展出來的遠方。我們在顯化者中,總是能想到顯化者何以能被變成一個對象的形式?它為什麽能被顯化成一個形態體或過程本身展示的“幅員”?但這個讓形態體呈現出來的過程,以無限的有限顯化方式完成了一個“一”的本質。問題是,顯化者自身連續顯化狀態的産生,就是顯化本身對自建者和自失者的統一結合的結果。這當中,顯化以過程中自建出來的內生對立,獲得了這個過程之所以能夠被顯現出來的原發生者,或者說,一個發生者在另一個區域中的重啓者——那種發生者。不光人的顯化是這樣,連人對顯化本身所做的認識的方式也是這樣。但藉此看,顯化則是對一種“有”的唯一體現者,以“有”來預設有的本身擴展,這種必然性是“有”建立在顯現化者中被顯化,它産生了直接的移置而轉變成對立的空間區域。因為,有本身和有的關聯,構成了有的移置,移置是一個自成的對立本身的非現成性的東西,因此,自成是被有抽走了的有之轉變。在此處,思想成了一個沒有直接自在所固定的有的表象,思想因此是思的在,它思及出來的顯化,是一個顯化者顯示出的在顯的對象。可見,思有待於變成思的繼續建造者,自為地形成了一個內在的原發的進程空間那種立足而敞身的特徵。這個正是思想生成出思想連續體上的空間本質。思想的顯化不是指定一個顯化者的對立面,反倒是思想根據自己的立足點對自身的本質性預設做了决斷,纔有所謂思想的另一開端的內建性。這樣的話,思想就成了顯化者的顯化,沒有思想體這個顯化者也就沒有任何一點顯化發生。顯化本身的可顯示性往往是從自身顯化成外現形式——內建空間的領域中帶有自己必然成形的可測性——這是一種本顯性的成形。這種成形在完成過程中以空間的次序性而體現出時間的展開性。例如說,思想不能得到固定證明,是因為,思想的證明本身之所以有一個預設的起點和開啓的準綫,這就成了前提中的空間預建點,而這個預建不可能被高於預建的外力自由地所固定。反倒是,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過程性本身。過程本身不能占據一個固定建立的現身點,而是以“之間”的否定來成為新的不確定的“之間”的現此。但,“之間”又是被確定的一個環節,顯化者就是這個環節的現身者。但這“之間”包含的開端本身,處於“此”和“彼”相互依存中不斷做出新轉換的關聯鏈中的,這種關聯鏈本身不能被超越,也不能被終止——這就是過程本身的永恆連續性。我敢說,任何一種思給予思本身的外現成形——那種在的東西,都是在對立的基礎上做到的,是思本身自為化生的在……中——這個思的思出者和延續可思者。也可以說是,思可以外現出來的在的那個區域空間性。每一種思因此纔可以這樣以自身的繼續不是的在,又繼續保持着在的那個差異面。
我確切說,任何思想中的觀念性內容本身裏,是不是先天就有感性外貌的形式或形象的某個助因在奠基,如果觀念性內容本身先天就有感性外貌的形式作為前提助因或成因,那觀念性運思的內在過程,就可以看成是對感性外在物的主觀性選擇和自發地改變,這包括意識對自身做出的另一個意識在內。意識對自己的意識是意識本身內在賃藉一種直覺展開、深入這種直覺讓意識顯得不能展現出直覺既超感性又超理性的狀態。是什麽原因讓意識做到了可以對意識本身的另一些意識?這個,是意識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實在的可供意識本身運思出來的內在空間。
黑格爾說“精神的內在領域”,沒有說出外現和返回二者伸展上的根據,最終是什麽東西引起的。我因此要在這裏斷言:衹有從心靈運思本身中開啓出來,心靈運思把“精神的內在領域”從心靈空間維度上分成了內在和支配外在這兩方面的維度,以無限運動的變化方式,形成了整個心靈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新階段,那個空間層次上開啓的層次本身所藉助的自我深入的過程。可是,把心靈運思的一個空間作為一個階段,往往是從內在作為一個更深的內在層次上來預想的。運思空間是用內在層次來創造新的內在層次,而內在層次自身又憑藉一個自為自成的整體。但這個整體是變化的整體,因為變化作為了整體的統一性,所以是“一”。統一性之外是什麽呢?如果是更大的統一性,本質上還是“一”。“一”沒有成為“非一”,恰恰在於:它就是“非一”。
我負責的說,意識中的思想成形體,一旦往另一個對立的層次做更深入的超越,等於就是從思想超越那裏設置了原發的起點,再由這個思想起點引發出一個跟隨的接續到邊界的思想拓展維度。本質上就是,以自己其中一個因素在內在上先决於不是自己而作為起點,再後發另外一個不是自己的因素。我要說,一切思想內觀到的思與思的差別面,都不是處在經驗限度中的,恰恰是思想內觀那個自在之像運動過程中産生的空間——矛盾産生的內空-間——智為的形。人們憑視覺外觀到的影像事實,總是在肉體那種有限感覺範圍內的,總是處在感官中的物理場間中,而思悟中內觀到的思想序列化展顯的虛像實體,總是處在意識自身內在自造出的某個碎片的無限定空間中。
沒有內空間意識,我們就不能從內在做出反思思想本身處在的思想階段和領域,甚至不能做出聯想所占用的、想象所占用的任何場所。例如說,一個思想體通過運思內在的顯現維度,本身就憑附在不定限的維度中,用內在呈現出新的內在發展,讓前者變成後者的外在環境或層次。我因此可以說,心靈的內在中占有一個空間,就能夠讓內在變成一個人心靈感知到的形體環境,這種內在的形體不是眼見的物象投射在心靈的視野中,而是思想體預設在思想體本身中的開端、終點這樣一個運思所開啓出來的四維空間。從表現方式看,最符合思想體的方式是語言的心—物雙重性統一的表現方式。心靈運思的歸宿就是要從外在對象中,産生內在對象的一個顯化環境,再從內在區域中顯化另一處的內在區域,由此變成內在空間聚集起來的一個聯合區域。心靈運思的內在總是要從內在限定序列中抽離出來而超越一內在本身的區域之外,建立一個差異展現的代替區域,這種代替區域的實體性總是從內在的運思中自啓建立的。內在運思內容是沒有感性經驗成分的,但運思有些情況下要賃藉的符號形式,和感性經驗有些關聯。心靈運思的意識的本質是什麽呢?我預言:意識的本質是産生內在開啓的空間邊界和對立的運動性。這種運動把心靈運思主體作為一個開啓的對立的對象,因此整個運動是超越客體限製的。
心靈運思的發展是對整體性的發展,整體以普遍的一致性包含了各個特定部分的獨立性,空洞的整體是不存在的,衹有“一”的整體做到對各個特定部分的本質歸納。普遍一致性是從各個特定部分的內在區別中産生的同一的呈現性。因此,同一的呈現的共性與普遍一致的聯繫就是“一”和另一個“一”的聯繫,這兩項“一”構成了整體的本質內涵。“一”為什麽能使“一”成為整體?本身還是藉助“一”在自我展開呈現。運思方式中的特定性就是運思從一個開端開啓出來的節點,但這個節點,是包含了不是這個節點內容的自足的對立性質的內在部分。所以變成了一個開端可以內在地開啓出開端本身的過渡性而過渡地發展出另一個對立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