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的本质
——对黑格尔美学的改向性讨论
第一节 内在空间的自建性
黑格尔说,艺术形式的外在感性表现,是被艺术内容从内在意蕴上奠定基础的,外在形式的功能就是完成内在蕴含部分那种变化运动的显化状态。因此,外在显化部分就和内在蕴含部分结合成变化运动的整体,外在也就有了内在的统领力。于是,才能反过来决定内在蕴含的结构特征。内在蕴含一般地看,是心灵运思活动所产生的主观领域,但我觉得,这个主观领域,首先是它有一个内在地先于主观领域自我储备的一切外在对象的居间。心灵运思只有凭借内在领域的自建和延伸发展,才能形成运思本身所产生某个对应对象的显现居间。例如我们可以跳跃地想到,艺术美,可以预设出想象中的非现存世界,自然美就不能做到;或者从艺术创造来说,创造艺术美要依赖的某种想象力,可以从自然实体对象转化到内心运思出的非自然实体对象。这里面,艺术形式预设出的非现存的内在世界,必然是,心灵运思产生出来的一个自己内在之中包含无数个内在做出更内在的变化那个空间,它以一种内在的结构作为展开自身内在边界的居间。内在的结构是心灵运思为心灵中的对象而创造的可现领域。由此可联想得更远一点,艺术美不仅高于自然美的外在领域,而且还能够从自己的内在空间领域中发展出外在自然美的一切要素和形式的内在化的外现空间。这方面,实质上是体现出心灵运思超越自然外在领域的自为能动力。我说过,心灵运思超越自然外在领域的自为能动力,是心灵自己赋予自己本身一种内在显现的能动性那个第一开启力。这个开启力带有不可溯源、不可被知解的性质,类似于智力之外的不可测知。智力之外的不可测知,只在艺术美的范围中才能显现出它的先天超越性,智力之外的运行方式先天就是不需要自然美作为媒介的方式,自然美本身显现出的神奇性质,是人的内心本质所赋予它的智力之外性的层次,而那些人性赋予出来的智力之外性并非是真正的一种智力之外性。自然美的感性外在,只对人的内在世界有促进开启的作用,但不能还原到智力之外的内在世界那种开启范围里。至于智力之外性能不能够凭借人性的内在世界来改造智力之外性自己的外在世界的问题,我还需要从艺术美的显现方式中去找答案,因为我觉得艺术美一直是在凭借人性的内在世界来间接的显现出灵力的。但人性的内在世界只能是属于人自己的心灵运思的空间产物,能让心灵运思出产物的自为给予者又是什么?是不可测知的主观感觉状态。
第二节 内在空间性的矛盾体
我要说,自然美并不是自然面前呈现出来的一个对象,而是凭借人的心灵创造出来的一个外在于心灵的心灵投射物,如果没有人的心灵在先,就没有任何自然能被心灵感知而得到心灵的唯一显现。因此,自然是心灵划分出的外在于心灵能动世界的心灵对象。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外在感性和美,首先是被心灵的内在世界借以划分出来的心灵识别物,然后再由心灵内在世界的能动性赋予自然界外在感性和美。一种心灵运思所创造出来的外在性,在这里,心灵内在世界已形成差异的方式,创造出了自己的外在性被预含在自己的内在性中——这样一个自足的运行状态。进而,自然美是被心灵运思所赋予的高于自然本身的心灵化的自然美。在此,心灵化不完全是观念化,而是心灵悟性的超观念性,类似于灵魂器官的特性感觉,这种感觉没有形成一种思想的观念状态,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成形对象可以确切地觉知它是外在世界的东西。我说的观念状态是指运思过程中的成形化,它内在地沿着一个方面到另一个方面,形成一个整体。但灵魂的感官感觉中并没有形成观念状态。所以说,心灵化的自然美在我看来,就是经过心灵内在世界改造成的符合心灵内在标准的自然美,而心灵的内在标准,就是灵魂感官所感觉到的终极凭附界限。这个界限中,排除了任何观念化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自本显化的,以我们现有的认识并不能成形地把握它,仿佛是心灵中存在的自在之物,也可以说是心灵内在世界中的内在领域的东西,它本质的属性能力是以心灵能动性来改造另一个心灵或能性中的发生物。因此在人的心灵尺度内,没有能够超越人的单纯自然美和自然外在的感性。
由此可以比较出,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划分,有区别,但不是本质的区别。我觉得,自然美是心灵中的个别特殊性的美,艺术美是心灵中普遍性的美。因为,普遍性的美更符合心灵自己内在世界改造运行的普遍性这一本质特征和根据的特殊性。因此,心灵内在改造运行的目的也是从内在中开启的。心灵内源于心灵的原初开启,是心灵自为的空间领域的自建。心灵为什么有这个能力能够自建心灵开启心灵的内在空间域呢?就因为它是自在的、独立的。黑格尔说“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并没有指出心灵内在世界对感性的改造,是为了符合心灵自建标准中这一自在领域的情景。由此,心灵表现出的感性化,并不能还原到外在客观事物的感性感觉中。因为,心灵表现出的感性化是心灵内在世界的普遍做出改造状态的心灵感性物,它和外在感性实体处在心灵中的不同层次结构中。外在感性实体世界是没有被心灵运思改造过的感官直接性的世界。例如,视觉中的天空、树木,它和心灵主体改造出来的心灵内在感性实体的天空和树木,有着层次上的区分。前者是知觉的反应物,后者是心灵感觉的创造物。在这点上,心灵的创造,凭借了反映物的外源基础,但并不能否定心灵创造一种仅凭心灵自身内建基础的内启领域的空间的先行存在。例如超验的天生悟性领域——这个不凭借感性化显现的心灵状态。在艺术美中,必须是心灵改造出的感性物为主体,视知觉感受的外在感性物为次要环节,这种结合形成了对立面的转化,视知觉感受(听觉和视觉)的外在感性物有时候也会成为主体。所以,只有两种感性物相互统一在一起,才适合心灵内在世界的创造条件。那么心灵内在世界的创造条件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心灵在心灵内在领域中建立一个对象,当这个对象被心灵自身自建出来后,就派生了对这个对象的内在感知——它具有可感的特性为心灵所感知到。也就是说,心灵需要一个内在感知来做出对自己对象的内生的感性表象,这个内生的感性表象,成了心灵对象和心灵对象之间的识别媒介,否则,心灵将无法区分出对象为何物。这是心灵产生感性改造的天生本能,也就是,把心灵运思的活动化为心灵能直接感观到的表象。这也是艺术美那种表现性的本质。诗的艺术美在表现上,必须要靠心灵能够直接感观出来的、不同于客观物体表象的心性表象做出运动变化的情境。也就是一种心灵运思性的普遍现象和心性表象感性的个别现象相对立的结合。当然,心灵运思的普遍现象从内在上自为地自定出个别现象的心性表象,这就是思想的心灵界和思想的对象界之间的对立的结合。诗,就是思想本身发展出的心灵界和思想发展出的自我对象之间对立的艺术,因为心性创造的表象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这里我所说的思想的心灵界,是指:思想本身被超越它的具体引导者而制定出来的领域。而思想的对象界是指,思想本身被超越它的引导者制定出来的个体显示的内在表象。例如一个思想现象被另一个思想现象所区别的形式。这个形式是思想现象被另一个思想现象显现出来的自身给自身的内在根据,也就是思想对象所依靠的外化显现自身形态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决定了思想对象和思想对象之间,是一种实体性的思想空间域那种开放性的开展。换句话说,内在的实体必然要在内在区域自身建立的某种外化感性形态中,显现出来,而这个显现必然要借助一个可以让心灵运思运行开展的空间领域。当然,这个空间领域是抽象演绎的形式,它区别于视觉空间的外在感性形态,而只是让心灵来确定这种无形体的可感性维度,因为心灵运思的发生必然要凭借心灵自己能够运行的特有领域。例如“心灵的感性现象”我的看法是,就是心灵从运思的内在维度中自建一种可以被心智感观到的内在形体,而内在形体的可感与内在对象的可感同样是心灵运思自创自为的东西,心灵的感性,是为了让心智可感、可看心智自己的内在,怎样被外化成一个实体。我所说的艺术美,主要是要做到内在形体的外化情景,能够被心智直观出一种心灵创造的感性化的智性。其中,心灵感性和心灵智性二方面是被心灵运思统一结合在一起的,是对立的交替出现在运思状态中的,具体表现为:感性的直觉想象和智性的思辨想象二者对立地交替统一整体。能够统摄这个整体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心灵感性是特殊的、具体的,它和心灵智性的普遍性相反,但属于心灵智性的普遍性本性,因为心灵感性只能从心灵内在领域的实有形态中产生,而不是从外在感官的客观实体的感性中产生。我甚至可以说,心灵感性的内在性本身会受到心灵智性自建状态的局限,这是由于心灵智性自建状态始终都处于无限的自我对立性之中,其对立性的发展变化,促进了心灵感性的内在性的发展变化。一旦心灵感性成为内在性的特殊显现,就会反过来又促进心灵智性的普遍化的发展。心灵智性在这里,必然是有和它自身相对立的心灵感性作为内在动力。但是,从内在的领域方面看,心灵感性的形式是有限的,心灵智性的形式是无限性的,这种无限性来源于智性本身自我创造的自启力量。心灵智性的东西是决定心灵感性界限的根据,就像思想可以决定思想分化成另一思想体的原发根据。因为,思想的本质就是分化成另一方面的、对立的、普遍不限制的过程体。这个过程体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整一。凭借这个整一,对立的另一方面总是带有否定性的自建,以保障这个过程的实现。心灵智性凭自建的最高根据而把自己分化成无限的东西,这,恰恰就表现出了某限定而变成了有限中蕴含的无限。但又不能止于这个对立的面,因为有限中的无限这一对立面本身,也包含了无限中的有限这一过程的动态性。只有动态的过程才是自由的自建。或者说,只有对立面的这个内在领域的存在,才有过程性的存在,才有整一的存在。对立面就是过程存在的根据。由此可见,艺术美是心灵智性创造出一个心灵感性给心灵智性以实在化的内在形式。这样一来,心灵创造了心灵划分的感性形式,其本质说到底还是智性的。也就是说,艺术美本身包含的客观体的外在感性和主体性的内在感性,都是由心灵智性显现出来的所决定的内在认识方式。因此,它形成了从内在到内在的对立性,即从内在中显现出的外在表象的可感性,到内在中显现出的内在表象的可知性这二者之间对立。那么,这种对立的设立者是谁?它为什么要对立?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对立的设立者只能是设立出内在表象的心灵智性。心灵智性在智性范围中是处于无限的,但在智性依赖的外在客体性上是有限的。这个界限的绝对性也是智性在有限中的无限划分,其绝对性也是有限中的无限划分,因而终究是处于过程中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智性本身依存的心灵感性作为一种自建的本身。但在这里,自然的客观存在和心灵的客观存在并不是心灵的感性。从艺术规律上说,艺术美在心灵智性和心灵感性的统一体中才能得到显现,而能够统一心灵智性和心灵感性二者的组织者,正是心灵自建的自我实现的唯一对象。心灵本身自建的一个对象,用作心灵自我对自身有限性的无限化发展,但这个发展的无限进程始终是从有限的否定中实现的确定。
第三节 心灵内外实体的双重性
“理念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黑格尔)是艺术美的本质吗?那么理念的自在本质,我觉得就是理念在它自身中自建一个对象的对立面领域来实现它的无限发展的根据。它的自在,在于它不为我们的心灵感性所能感知,也不为我们的心灵智性所无限的认知。理念是心灵活动中超越活动的引导者,是超越我们实在认识的另外一个对象。只有这种超越性才带有普遍性的对象,不是我们从主体性中建立的,而是属于心灵活动之上的自成者中建立的。它类似于心灵自身之中的彼岸世界让心灵所关照的一个对象。对于心灵的彼岸世界来说,感性的心灵内在和客观外在都是不可能超越彼岸世界的,只能以心灵的客观对象物的样式,对立于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可以解脱心灵的客观对象物的有限性和相对性的境地,但是这种心灵客观对象物或内在表象化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又必须要在彼岸世界的显现中伴随地存在。这种矛盾,体现了心灵运思领域中的发展差异和变化过程内在的运动。例如,黑格尔说“美是理念,即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我觉得,“体现概念的实在”首先要在心灵中实现一种感性的心灵内在性的自建,然后才能做到对概念形式的外在感性的心灵指导。所谓“概念的实在”只能是心灵对内在实在中运思出来的“实在”,而不是实在本身能够自己创造实在的客观存在。何况,客观的实在本身必须要有能够感知这种客观性的主观体存在的条件,才有可能确立这个客观实在本身。由此可见,艺术美也是一种心灵内在主体的自建方式,艺术美的实在是主观给予的内在性实在,而内在性实在必须要有能够显现出内在性整体的各个差异环节,才能体现出这个内在性整体的内在被统一着,同时,又可以分化为不同的差异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艺术美把内在性的外在化的差异方式,做到了内在性的统一。内在性的外在化就是心灵运思的自建领域到另一端心灵运思的自建领域这种显出在的设立性。只有内在的设立性或自建性,才能实现主体做出的内在统一。另一方面,内在性的外在化也是通向实体感性存在的主体性路径。因此,内在性的外在化活动本身就是内在自建的外在化、内在不断发展出的外在化。这就出现了发展中产生差异的环节,就像过程中不断设立矛盾又解决矛盾的依存关系是一种统一,而这种统一是主体给的,感性的客观实体是不能自我给予其内在统一性的。因此,主体的自为建设就是自为给予自己的活动,艺术美体现了这种主体自身给予自身开启自由发展和独立于主体中的客体的自为活动。因为,主体可以构造主体,应该显现出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性和自建的外在性。所以,艺术美是心灵智性自建的心灵观物性。这里说的观物性是心灵从内在的“在”中所自建的心灵直观的内在之物性,而不是外在现实界中所谓“外因赋予定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心灵直观的内显之物是抽象的形体,不过,这种抽象的定性是以什么作为它是不依赖客观存在的外在物形的根据的呢?抽象本身所显现出的心灵自观自建出的“象”到底是凭借什么感观得到的象?是不是从客观存在的外在物形中获取外在的直观材料而放到心灵内在领域中经过内心改造过的专供心灵直观感观出观念性的内在物象?这些问题黑格尔并没有作出思考,后来的海德格尔也没有思考过。
第四节 艺术美在内在空间性中的结构
黑格尔说“实在的形象成为内在方面的明显的表现。”我想问的是,难道心灵内在领域里,那种自建的内在物形,例如想象中的思想路径,例如思想从一个端点,全面性的向外弥散……不能显现内在现实界的形与象的动态特征吗?我因此预言,艺术美的本质表现就是,显现出内在实体界的形与象的空间。这种内在实体界体现了心灵对外在实体形象的内在化改造的主观的观念性运行的能力。类似于心灵自己给心灵本身制定了和实在形象相对立的一方面,所谓统一整体包含的差异结构点。可见,心灵感性化的内在现实与心灵感性化的外在现实,各自形成了差异的同一性。艺术美的定性至少要考虑到前者对后者的先决性。黑格尔看重心灵感性化中的外在实体形象,认为外在实体形象是心灵内在界经过观念化后再给予外在实体形象的。但我认为,心灵内在本身就是一个自建实体形象的自启性领域,它不一定要给予外在实体形象才显示自身的内在界的存在情况,它完全能够独立地、单方面地自建出心灵感形性的内在实体形象,例如艺术美审美体验中产生的对思想体或意识体本身的形象开启和建造,思想体总是在心灵中以一个有形的抽象状貌进行变换位置和方向感变化的发展。心灵内在自建的实体是专门满足心灵的内在感观,心灵显示的外在实体是可以给心灵感观又可以给眼睛感观,这本身是心灵发展出来的对立面,它丰富了心灵内外实体的双重性,建立了非重复、非一致性的差异方面。但是这种差异面本身之中就具有一种质的关系在赋予灵魂,也就是说,有一种性质的建立的对立状态,而这个对立状态是由否定开展出来的根据。只有这个根据的存在,才能证明心灵世界的现实就是心灵世界本身自建的内在于心灵的现实。而内在于心灵的现实是心灵显现的实体依据和内在感性所拥有的内容,因而是无限的,可自为地无限化发展下去。这种无限化的发展远胜于心灵在外在实体中所显现出来的有限性的内在领域。例如说,艺术的现实,只能是心灵的无限化发展的实现。心灵的无限性在于心灵自身赋予自身不是外在的有限实体赋予心灵的无限性,而是心灵借助外在有限实体而又否定这种实体的无限性。这里,产生了心灵内在和外在的对立统一体,心灵表现出外在的有限性形式,更说明心灵内在的决断和引导能力是无限的、超越的。艺术美由于心灵内在的无限性而带有一种心灵运思自建内在实体的普遍性,就有了能够决定外在形式表现的特殊性。这正是心灵内在状态和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领域空间之间做出一种自建工作的必然结果。心灵内在和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新内在领域,本身全都依存于内在到内在的差异运行。既然心灵内在能够决定内在的一切实体存在,也就能够决定内在的独立自建性,而不再以外在为内在的自建性的动因。但是心灵内在实体的现实,一旦要显化成外在的现实,那心灵的内在就必须要在内在领域中建立一个外在于内在的实体现实。
第五节 艺术美的本质根据
艺术不是和自然的外在相区别的美,而是和心灵的内在感性相关联的心智相一致的建设的美。这种建设的内在存在是无限的、普遍的统一,因为内在性是普遍的心灵运思领域,而不是个别的心灵运思现象,但心灵运思体现的普遍一致性,在具体环节方式上又是特殊的。比如,心灵创造出内在的图像总是按照有限的、范围较小的规律在运作,因为心灵内在的意图要把它的普遍性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实现外在化,就必须是有限的,因为外在化本身是特殊的内在化环节,因而是有限的,内在化的普遍性体现为它的环节性的普遍统一。例如,自然美的有机外在形式只能被内在心灵智性所感观,而这种感官是特殊的、个别的,成为了心灵智性的内建对象。自然设立的美不可能被自然本身接受成一种符号系统,变成自然对自然之意蕴的独立表现。艺术美那种内在化的普遍性属于心灵内在细分体系的普遍性,因此,它把细分体系的整体化身在各个支系的个别性之中呈现出来,形成了内在细分体系中有差异维度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的消解和建立又构成了内在细分体系的运动状态——在个别性中保持住普遍性的联系,也就是,差异对立面组成的统一的运动状态。
艺术美的主体本质上是心灵内在领域的自建主体,这个自建主体依靠自建的整体凝聚性实现了自生自足的充实性,这里充实性是内在之中的另一个内在领域要受到前一个的决定和支配,反过来,又成为后一个内在领域的预设。也可以说是,内在的自身与另一个内在相互统一唯整体领域。而这个整体领域始终以一种过程性的此与彼状态在实现矛盾之中的不断转化。例如想象活动的内在领域,始终只是“想及”的内在方面主导性地在改造储存于脑际中的直接和间接的感性影像,并把改造完成的、符合心智感观的感性影像,重新组合成新的影像表象形式,来实现心智内在自身与感性的主体内在储存影像的统一。反过来,感性的外在化影像,也可以促进心智内在运思领域中发生某个变化,让现实经验转化成心智性的延续改造性和组合构成性的助力因素。这种延续改造性的助力因素有时表现为:是在心智运思中产生的能够有意识发掘一种改造感性影像的纯粹致思天性。它比认识性的、生产性的想象还要高一个层次——即借助想象的储存影像来消除这些影像,再去想及没有任何储存影像为基础的空白情境,通过空白情境再体验纯粹的改造性,而这种改造性并不依存于感性影像也能够独立存在。黑格尔说:“想象中的内在形象”,实质上,是以感性影像的外在储存化为基础的心灵感性状产生的外源性想象,这类想象行为还没有达到改造想象影像的经验性构造方式的境地,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经过改造后的想象,特别是“创造出一种个性较丰富的独立形式”的想象还是有敏感性的经验面基础,只不过是把感性影像的外显方式做了一番重新的结构组合、时空转换和表象移植。而重新组合影像和置换表象的改造性本身的推动力是心智性的主观方式,它不依存于感性材料而能自为地推动改造行为的主体本身,作出一些能动性的运作。也就是说,想象意识行为中的改造性主体本身,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改造方面的合适内容,借此在改造中建立自己的主体新领域。例如艺术自己采取的构思方式,就是在想象中建立第二、第三感性影像——那种被内在主体改造过的方式,本质上是在自建自己的主体新领域。黑格尔所谓“精神还在外在事物里找自己”,我觉得,这个寻找过程,本身就要按照心智自我引导出一条心智之路的方式来寻找。这说明,心智会引导心智自身创造各种符合心智自身发展目的的本质根据,但心智那种内在运思一旦自建出自己的内在对象及其路径,就要凭运思本身的灵魂原发运动才能做到。例如,意识自建一个能够容纳内容的领域,再以一个对象的方式把内容从某个成形的、和客观存在相同类的情景中外现出来。这是一个心智本身内在实体化的完成过程,这个过程是无限的不受有限客观世界限制的,它既可以在客观世界感知自己的投影,又可以在主观世界感知更加内在的投影,而这二者均是在心智的参与领域中实现的。
任何一种人为的艺术创造活动,在其技艺方面不断展现出来的外观形式,必然有这个技艺范围自身种种的差异面自建出来的新内涵。这就让我们注意到,艺术表现形式从原先阶段向某个转变阶段提升的那种对立面的必然存在,这个对立,又被对立面本身自带的互否能力,带有一种向各自对方做出改变的自律性。普遍的看,艺术创造活动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渐进转换的自律,表面上,是时间的外部变化,对艺术家的体验方式和体验内容,做出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更高阶段的改变。但实质上,完全是由艺术家自己意识运思中自建出来的一种差异面在层次上的变换——是用一种运思自我否定的暂定方式带来的更替。可见,艺术构思和艺术体验的运思一样,一直存在这种意识运作中自建出来的互为变动性,由它直接促成了某个形式技艺不断向新的阶段提升的序列运动。这个问题引起我们留意的关键点是,意识运思中自建出来的差异互变性,有没有一点靠外来的经验感性作为艺术运思发生差异的外在助因?
意识就算能够从内在的起点出发,去找一个外在的感性对象,但这个寻找过程本身,是以意识本身的感知需求那个内因,来作为一个先行条件的。意识在什么能动力的牵引下,能够回到意识的本身呢?这个不光是意识自建的对象那么一回事,还应该同时是意识对意识本身的自建运作性所决定的那个自建出来的某种内在可延展空间。这个内在空间,可以把意识对意识自己的认识本身那个建立的对象变化过程,转变成那一对象变化过程不断发展出新的对立面的运行区域——运动变化的内在空域。我的预言是,事物变化那种双方关联的统一体中,一方让另一方消失掉的所谓否定本身,只能理解成内空间意义上凭附出来的转化点和发展点。甚至,否否定之否定那种无穷尽的绝对运动也是这样。感性影像的从阴到阳提升到理性实体的从阴到阳,感性影像的存在者从显到隐,提升到智性实体的存在那个从显到隐;感性经验的从实到虚,提升到理性实体的超验那个从虚到虚……,总是要凭附着一个抽象的由意识运行开启出来的变化区域——或某种界限性的一个内在到另一个内在的秩序。这个变化区域本身意味着一种空间秩序在对立面上做出转渡,变化是以对立性那个内空间的绝对互相否定的运动,为介质基础的。
第六节 艺术美的显现方式
人们都知道,米勒的绘画创作是追求实体界的直观视觉冲击——那种肉身感官切近的自然美和生活美,但人们忽略了的重要方面是,米勒从自然和生活那个外在现实实体中瞬间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本身是被他内心的主导点从某种内在维度的提升中,偶发出来的。这就是说,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知,最终是借助灵感和领悟本身指导于实体感官感觉材料——这一心灵的运作来完成的。这个灵感,对米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说,就是对感官现实实体题材的心灵化、画面构图、光的对比的创新。我觉得,所谓创新,就是主观赋予高于实体的内心尺度的境界,本质上是艺术美。我预言,灵感中领悟到的最超越化的、最奇妙的艺术表现技巧和表现方式,只能来源于创作主体从内在观照到的一种更有内在本性的感知引导点。从这个角度说,艺术美必然有心灵自己主导自己的起点,而且从有待提升的更内在的维度中,对自身其他更未知的内在维度做出新的自建。
为什么艺术美高于自然美、高于生活美呢? 我觉得,是因为自然美和生活美,都是从人们意识规定的主体领域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主体感知,倒不是因为,自然美和生活美能够独立于人们意识规定的主体之外——自成一种唯独自体自立的理想美。事实上,艺术家和所谓艺术评论家只知道艺术美属于创造,但不知道艺术美之所以能被创造出的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在方面对外在方面做出另一个内在自建的很自由的改造。反过来,自然美和生活美,是不能根据自身的客体现成形式,做出任何主观幻想和主观推演意义上的自动改造的。其中,生活美只能被人们的意识规定的主体按照主体自己建立出的——不可能有但可让主体心灵相信有的样式,做出超过生活现成感知的一种改造——对生活的理想化和幻想化。这个改造,最终是一种内在形成的东西,是被主体向自身的另一个维面主动提升、改造成另一种更加符合内在整体趋于不确定的状态。因为理想和幻想都是不确定的主体状态。我从显现的角度来说,艺术美的表现方式,不过是一种改造意识规定主体或意识重建主体的双重方式。
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