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世界文化版圖
新世紀世界文化版圖陳亞平後東方主義一種文化衹有在它促進了某種特定思想的那種歷史局勢時,它纔是跨越界限的。王嶽川《後東方主義與中國文化身份》文獻創建了“超越於‘東方主義’與‘西方主義’二元對立之上的“後東方主義”理論,以一種文化時空全息的辯證本體,體係化地提出了中國當代新文化哲學的反本質主義新方向,成為21世紀開端“文化輸出說”的代表人物。王嶽川主旨的“全球總體結構轉換論”思想核心在於,解-建構辯證循環過程的“歷史性的眼光看人類文化的總體發展”,由此闡揚一種新的文化世界性,以“消解民族性和現代性以及西方中心和東方中心的二元對立”。其方法論指嚮是:(1)“要有本土文化精神的新生長點,文化創造性是新世紀中國學人的思想的焦點所在”。(2)以“文化輸出”消解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單級中心化,多元“多民族文化可以並存而不相害。(3)中國同樣應該在全球化文化互動中從事文化理論播撒和輸出新理論”。《後東方主義與中國文化身份》觀點主張:世界渴望着一部普遍的互生的文化構造,一種人類在文化全息係統中的正態發展與演替進程。一種真正的人類文化總體就是一種人類怎樣構成此在與彼在的共在,它是文化自體創造的一種精神的體係而在全域與未來不斷發展,它是以精神規律的狀態而永恆存在。“後東方主義”主導性特徵在於中國自身後現代語境之後的新文化哲學方法論與認識論,標志王嶽川確立了在改造薩義德東方主義基礎上的新文化結構效應理論的創始地位。
新文化詩學文化發展的過程就是精神的自我認知的全部創造過程,創造過程的方法的推動力就是概念的動力運動。李春青在開展對現代西方批評方法觀念吸取與對應關係的研究中,揭示了他關於文化學的諸學間性的多元並置發展的觀點。《論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嚮》是譽為最“獨立的原則與操作策略”的代表作。他集中展示了文化詩學的方法重建與修正意義世界理論的五大原則:(1)對知識與意義的雙重關註——研究立場問題。(2)、在文本與歷史之間穿梭——研究方法問題。(3)、在中西匯流中審視——研究視點問題。(4)文化詩學方法是重建文化語境。(5)通過對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民俗的等等各類文化文本的深入分析,確定特定時期占主導地位文化觀念的基本價值取嚮,把握這個時期話語意義生成的基本模式。李春青《論文化詩學的研究路嚮》是思索中國當代文化學置入西方文化研究語境、跨文化語境、中國傳統文化語境再重建意義框架的重要文獻。它啓發學界認知:文化發展所經歷的各個階段是被觀念與方法本身的邏輯解-結構過程所决定的, 李春青建構他文化詩學觀的哲學基礎是反本質主義的多元本體論思想。
生態文化學
在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學術觀點上,王曉華繼承斯普瑞特奈剋,堅持非中心與新建構性相結合的原則,一切的存在都內在地與他者的關聯構成非中心的自我。在他《中國生態主義思潮的産生和現狀》文獻中表露了他倡導非中心特徵的生態主義文化學的建設傾嚮:“開放性是生態批評的重要特徵”,提出了中國生態主義文化語境的階段性發展的存在模式:(1)中國生態主義思潮多領域體係的建構。(2)處於自身建構的起始階段的歷史文化語境。(3)生態主義倫理學、生態主義美學、生態主義批評在核心理念層次,生態主義思潮都與生態學的發生和發展有因果關係。(4)要發現和敞開生態主義的意義空間,必須對生態學概念進行總結。中國生態主義文化哲學對王曉華來說,並不僅是對生態的一種後現代文化哲學的反思,而是倡導中國文化也把自身提升為一種多重意義的復合,並使之變成為跨越界限的而有別於唯中心的。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的生態化思想策略與形式化並不在一個未來的概念裏,而是就在擺脫後現代悖論的當下文化修正與轉嚮之中。所以生態理念的後現代發展就是主體的變化與發展,即主體生成與轉變的一個過程。王曉華的“中國生態主義總結論”對中國式新生態主義的確立具有歷史性促進。
新文藝心理學
殷國明在《論性情——關於中國文學的主體論》文獻中提出了“性情文學”這一新的概念,從而由此發展出從“性情本體”到“性情文學主體論”的修正性與建設性合一的思想觀念和體係研究,旨在“給中國當下的文藝理論研究增添一份生氣”,他指出:(1)人的存在本原和本性的“真”和“性情”是可以互釋。(2)性情即藝術成為中國重要的美學觀念之一,性情文學作為文學主體論,處於“次理論”狀態。(3)人性;既可以被理解為藝術傢主體狀態的獨特表達,性情文學的個人性是性情賦於文學並表現在文學中的最重要的特徵。(4)從《詩經》到《離騷》表現了中國文學嚮個人化階段的轉變。殷國明強調性情與文學、審美、藝術之間的主體本質,力圖給性情主義一種本體論基礎的設想,在具體方向與方法上,提供了研究中國“新主體性概念”之啓發性的視野。
文化解釋學
决定歷史以一種形式意義的是生成的矛盾本體。歷史的生成在於其生成的歷史性暫存與續存的矛盾同一中。金元浦《再論歷史流傳物》總的概念創造是:(1)可解釋的歷史中的“意義從來就是在歷史中生成、發展的”。(2)“意義通過理解的發生而進入歷史,進入存在”。(3)“ 歷史是為我們的現在與將來而存在的歷史,歷史永遠是未完成的,歷史的未定性植根於人的經驗的不可重複性之中,而人經驗的不可重複性則正是人的歷史性的生動體現”。他認為文化、意義的解釋就是由歷史那沒有界限或範疇本身所組成,而意義解釋的限在性是因為人所受限的歷史過程性。這種意義生成過程是此在在它的他物彼在中達到矛盾統一,同時就是喪失了此之在與彼之在,嚮不再此在與不再彼在的延生,卻又稱為無法超越的有限與無限的否建性。這一觀點體現了他在哈貝馬斯批判解釋學基礎上做了方法論上的改造,最終形成了獨立的解釋本體嚮度。這就超越了傳統歷史解釋學的二難推論。因為歷史解釋它自己的解釋,就在生成中重新被建立。
廣義符號敘述學
思想所存在的方式就是創造對立和剋服對立,並以對立的方式彼此聯繫。趙毅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主導中國符號學各應用領域,與思辨的、超驗的或純粹演繹的方法相區分,他認為符號學與中國文化闡釋可成為中國國情的未來哲學。他的《重新定義符號與符號學》文獻是以“意義場域”與”人存在的本質條件”兩個研究方向來探討中國當代符號學的開拓體係與分衍發展的重要理論。他提出了:1、意義本體基礎就是人對存在的自覺的符號表徵,2、“表意與解釋的連續帶”的符號,纔生成出人所决定的意義與存在的本質這一著名定義。趙毅衡學派的總趨勢是尖銳地反象徵普泛指代化。為此,趙毅衡在認識論上主導以意義的“象徵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是指嚮一種復雜意義或精神品質的符號”作為中國當代“象徵唯符號論”,來否定西方弗洛姆主旨的“符號隸屬象徵論”。這使他成為中國符號學發展史上“意義新範疇說”的軸心人物。 趙毅衡將中國學者對符號學整體性元研究基礎,拓展到對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每一學科群的應用方面。《廣義敘述學:一個分類建議》是他在哲學關聯上對敘述問題的哲學描述性研究,在敘述本體方面,他提出超越瑞恩“跨媒介敘述學”的新層面,即用符號學特徵與規律進行敘述學範圍的功能多嚮擴展。他認為:“讓文字與圖像這兩種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敘述媒介,依然占一席重要之地”,這種認識的方法論包括:(1)符號的意義原則是敘述性的範圍跨界;(2)是敘述模糊的確界;(3)是廣義敘述具有分類。由此,實現敘述“再現的本體地位類型與媒介-時嚮方式”的一體化,以文字與圖像敘述中的符號意義的互構生成性,决定廣延敘述的有效性。趙毅衡所代表的、對哲學朝着意義的關懷與人對存在的自覺的雙重定嚮,為中國符號學在全息意義結構研究方面,做出了發展性貢獻。
符號詩學意義的一種特殊符號範疇就是我們構成世界的方式。它的特性就是以意義資源的形式組織起整個未成的可能世界。《歷險可能世界:百年符號詩學概論》文獻代表了唐小林符號詩學在符號學科應用領域的前沿探索。(1)他“認為符號詩學諸領域,在近百年的發展中,主要由形式論符號詩學、結構論符號詩學、模式論符號詩學和解釋論符號詩學構成”。(2)符號詩學呈現 “符形學”、“符義學”、“符用學”的形式、內容、解釋三位結構。(3)深入文化隱蔽機製,全面走嚮文化。唐小林主張的當代符號詩學範式,就是一種意義的範疇可解構性地展開“到文學意義生成的最終模式”,這種意義生成必須在一種過程的未完成性中,以方法的“機製”來實現意義本體。存在史就是過程的生成體係史。意義並不是一個係列而是一個世界。唐小林的符號詩學在於揭示;符號詩學導嚮一種“方法論的革命”,它是把某種意義世界改造成為更多的世界的生成。唐小林主張符號的未完成性,在於強調符號可能世界的開創,本身就是符號性。圖像符號學
當代哲學圖景關註視覺圖像的意義與顯現,以及圖像在語義空間中構造符號的場域。《圖像符號學:讀圖時代與後符號學命題?》是鬍易容闡明圖像哲學新認識的綱領,他表示“像似性並不否定圖像的符號性”,是依據他對米切爾“視覺景觀說”的全面研判。(1)詞或語言”的符號性與“圖像的符號性”差別的關鍵所在。(2)米切爾所謂“後符號學”命題並非是符號學“之後”,而是“語言符號學”之後。(3)圖像轉嚮命題的另一重要價值是,這種後語言符號學的“圖像符號理論”構想不應自限於美術研究的領域,應進入日常生活與 “大衆傳播領域”。鬍易容認為圖像、副本的關聯可確認為“多個副本同時在場,符號解釋關係依然成立。”這就對先前的米切爾觀點有所創新。在圖像符號理論中建構了獨立嚮度。
易學符號學
在易學的哲學圖景中,像本體已是一種的意義形態或成分。《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易學符號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是祝東在研究中國易學的符號表徵功能中提煉出的新視角。他提出易符像似性的圖像語義的結構模型和認知架構,包括三方面(1)《周易》符號係統整體性。(2)轉換性,即是每一卦都是通過陰陽二爻排列組合而成。(3)自我調整性,《周易圖像為相似符或者標示符靈活性大,能不斷融入新的意義內容。
後理論
思潮的歷史就是一個生成它自身、廣延它自身、修正它自身的拓撲過程。思潮劃分者既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對它的自我意識。《後理論時代的西方思潮的走嚮》代表着思想語境由後現代主義轉變到一個新的階段後,王寧提出的“後殖民主義在西方的第二波浪潮興起後理論批評的發展走嚮”理論係統劃分論。他力圖定義出當下全球文化思潮走嚮特質的內在驅動因素,最終從認識論到本體論的指涉。王寧有意識朝着歷史定嚮,創造了理論上劃分界域的,時空比較的,形態學上的和結構上的“後理論走嚮”體係,闡明:(1)“後理論時代,在這種跨文化的爭鳴中發出中國理論傢的獨特聲音”。(2)“後殖民理論與少數人的話語大趨勢産生多大的影響,還有待於時間的考驗”。(3)“流散寫作和文學史的重新書寫,以語言來劃分文學疆界的趨勢”。(4)“全球化與文化的理論建構,國際華文文學研究也將成為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課題”。(5)“生態批評與環境倫理學的建構”。(6)“語像時代的來臨和文學批評的圖像轉折”。(7)“理論並沒有死亡,它已經滲透在對文學和文化現象的經驗研究中。它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批判對象,同時也在於反思自身”。(8)”後理論概念的提出,使得日益缺乏活力的文學和文化理論又在某種程度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新人文主義
每一個文化特徵的劃分都歷史性地與其它界域的生成相聯繫。後理論係統劃分論的觀念是王寧“跨文化比較說”的指導概念之一,它與王嶽川的後東方主義觀念貢獻性地推進,並重塑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文化版圖,也在理論準備上歷史地回應了21世紀思想語境轉嚮的世界變局。《“後理論時代”的理論風雲:走嚮後人文主義》代表王寧面對“後人類”階段的“後人文主義狀況”係統觀點,他強調:作為後理論之一的後人文主義特徵,是“消解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他以當下世界全域文化趨態的宏觀視嚮為語境參照,定義了後理論之後人文主義本質上是“理論的多樣格局和多元話語的共存”。王寧以他的跨文化比較理念為基礎,將他的“後人文主義特徵說”樹立為一種建設性的新世紀開啓性的論旨。新哲學
孫周興在《一種非推論的思想還能叫哲學嗎?海德格爾與後哲學的思想前景》論著中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對西方主流哲學範疇進行分析,從而創立了“形式化思維”概念,集中體現在他對海德格爾前後哲學體係問題的探索。他認為海德格爾“一生主要探索了三個道路:(1)“時場論-----用一種現象學方式指嚮個體生命”。(2)“與思為鄰---將藝術轉化為人的存在的兩個方式”。(3)“思想本身---一種是詩意的思想,一種是忠實於大地的返回之思”。孫周興哲學理念的主要哲學傾嚮是非形而上學類型的後哲學。他強調“必須有一種透徹的深沉的前進的思想來反思後哲學的前進文化狀態,這依然是帶有海德格爾意味的想法”。他又討論了形而上學性問題,提出:“我們現在需要的思想必然要求具有非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性”。孫周興的後哲學指涉了形而上學性的部分本質方面,開拓了後哲學研究的方法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