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內空間結構
現象學從鬍塞爾開始並沒有專門深入談到意識進程的空間,具體是怎樣一種狀況——這個我稱為視知覺不可測量的但屬於某個意嚮自身被預設的內在秩序。我理解的是:當意識一旦有意嚮性在啓始環節做預備對應某個對象時,就立即會相應地出現這一意嚮可預先選擇和參與某個抽象表象的運動空間産生,這個衹觀照着空的運動的空間,是意識可以整合意嚮內部,朝嚮的更高階段運行的展現。因此,立義必須是關於某個意識內在空間運動的立義。當然,這些空間不會在感官中被感覺到。 可是直到現在,意識的內在空間關係,都一直被鬍塞爾衹是純粹看成“作為感知和想象進行體驗的那種現象空間”[1]或“構成‘視覺感覺領域’的內在秩序”[2]。因此,事實上現象學更擅長從時間本性上談意識。這樣,我有必要在這兒重新說明:意識是讓內心能發展運動和處所的存在。特別是當意識衹是關於它自己意識的情況下更是這樣。意識的對觀總是以意識自己為對象的互觀,這就造成了意識的運動,即意識自己的觀主體分出一個觀客體的空間運動,由此而體現意識總體的本性。我料定,鬍塞爾說的那種感知和想象進行體驗的“空間直觀”[3],特別是想象的空間直觀,在意識最為始祖的領域中,衹可能有它獨屬的但可能是起始意義上的某處邊界。因為想象作為某個意識環節點,所展現出來的某個定嚮的意嚮,總是帶有一定專用的先驗和經驗上的量度,所以想象和其他意識種類一樣,總是服從着意識全體籌設而顯現它的一部分。我指的意識全體,當然包括了對潛意識和最終意識做出聯結的當前意識。想象,所能構造出來的直觀空間,在意識全體那多個顯現重疊的界面當中,衹屬於一部分前源性與中介性兩個方面的領域。比如,有人說想象力可以改變潛意識。但是,用想象力去改變潛意識本身還是用想象力在改變這一想象力,這時,完全是因為自洽的想象直觀,在構造一個想象表象領域裏虛存的潛意識。在純粹單一的潛意識位置面前,想象力的邊界位置將會受到限定。這樣看,想象衹是意識全體的重要前源。想象直觀並不是意識全體供給意嚮聯合在一起的全體直觀。我輕易就能看到,人們在想象活動中所領會到的“無法想象”、“很難想象”、“顛覆想象”、“自由變更的本質直觀想象”……的情景,總是會被意識全體更高層次的一個臨界點先行量度而先行地决定着。例如:
1.“沒有語言表達的語言表達書不是表達”
2.“想象是不可想象它被無法想象”
這2個句式,證明了“無法想象”的那些想象材料,已經超出了原造的想象表象的固有範圍,但首先是因為它能夠被意識更高層次的臨界尺度,先行地衡量出來。這足以說明,在想象這個專屬的意嚮位置所能夠直供出來的直觀範圍之外,還有更多復雜的交互着的其他意識種類的專屬意嚮位置,在做十分豐富地銜接、無限展開地補充、組成我們的意識統——這一圓融的多方面的運行。比如,那些伴生着,互聯着想象環節的直覺、心靈感應、聯想、記憶……等諸多種類的意識聯合體,它們在共同構造着意識過程的全體所集體式發出的統一意嚮的圓融的圈層。最值得關心的是,直覺、心靈感應、聯想……與想象直觀相交疊的有機部分,在空間性雜多的的多維性中,相互構成了各自位置的次序,這次序就是各個分支的單元意嚮,超出了自己的對象位置而又存在着差別的空間關係。當然,可能還有一種情況是,當意識自己沒有成為它自己的對象時,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是意識正處於對自己對象的“空立義”的潛在意嚮性階段?甚至是不是這個潛在的意嚮性,能夠把後來將要被某個起始確立的意嚮性位置,有關聯地先行預含在自己的內部呢?這就如同,想象直觀也有可能會在原意嚮位置a點中預含另一些新的等待再創的進深位置 x……n點。我這個說法雖然無法證明,但我想,做某個證明的限度畢竟不是做某個意識開創的限度。
(一)直覺以完整的直觀,區分了想象的直觀空間那種不完全性
假如我從思辨的角度來考察直覺,我就會産生這樣一個想法:一個意識如果有了某個始祖意嚮環節,那它衹能是在最先的顯現中,讓自己接受一個意識更內源的自洽。這一思考同時又引導我從另一方面設問:意識最本原的空間,到底是靠想象直觀出來的東西,還是用直覺意嚮把握的東西?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要說,一個直覺意嚮做出突變直觀的全體性,之所以能夠超出想象方式的那一漸變空間直觀的某些片段性,首先在於,直覺在直觀中實現的意嚮位置或覺觀某個純抽象本性,可以不展示出一絲一毫表象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那個中介環節。也就是說,直覺不是外部的各個表象留在意識中等着被反應的東西,直覺中隱含的感覺成分材料,本身就自帶着先天的意嚮源,它不需要展示出什麽對象的表象來完成一個奠基。它的直觀直接得幾乎不能用任何表象的空間來顯示。所以說,當我們面對似乎有些想象參與到直覺當中的這個意識空間,我要補充一個不同於內時間意識現象學的角度來探究它。在這兒需要做以下工作:
補充1。 直覺意嚮所直觀的突變領域,總體上區別了想象直觀的漸變領域。因為自由想象的直觀總屬於有某個漸次的時間表象因素包含在內的空間直觀。而在這個想象直觀所量度出來的臨界位置後面,卻是更深顯現層次的直覺位置。
談這個話題我首先要說:直覺意嚮的直顯性那種過程,是從一個意識的內源啓觀點,即意嚮還沒有任何表象出來的自為起點,突躍到另一個外源直觀空間——即意嚮不顯示出對象表象的終端上。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産生的“突然領悟”[4]那種終止了預先……和延後——這個極縮點,是完全可以對意識自己任何超越的顯現,做出直觀量度的。衹不過不需要任何對象表象在當中做出奠基。照這樣,直覺意嚮的位置,就成為一個既不展示客觀表象、又不展示意識自己思考自己意識的對象——這一充實的完整的直觀。換句話說,直覺的突變直觀,是作為一種縮減了其它意識種類那些具有漸變對象表象推進運動的特異直觀來理解的。直覺這種非連續性的突發點衹是一種意識自洽映像點的同一性直觀,它瞬間的時序距離和閃現的空間序位,是造成它在直觀中可以縮減或不展示任何表象運動而達到直觀充實性的根源。這是和想象的空間直觀之間最本質性的區分,也是最特殊的區分。例如,人們可以憑藉腦海裏的原發直覺a,在不依賴想象力的情況下,頓時可以在內心透觀到h,j,t,n……等混含、交互、扭結的發散性顯象。而一旦這個原發直覺a形成瞬間超窮多的顯象終端,這個原發直覺a,就形成了一個顯現者本身,可以藉這個顯現做出瞬間的時-空量度。因為瞬間也是要占據流逝點的特殊空間。
因此我覺得,對直覺意識那種不展示對象表象運行的討論,是研究意識空間本質特徵的補充條件之一。直覺與直觀都有非二維時間秩序性,但是直覺和直觀不共屬同一個界面。至少直覺可以構成某意嚮a違反意嚮a自我預設的直嚮綫路,而突發出意識n那種可逆的相互扭結的環節點,這類似於三維立體穿插的內在秩序。
補充2。 直覺可以做到,完全地切近意識對自己意識那一內在原發對象的本質的直接觀認的距離,因此直覺纔是直接就能夠“給予意義的行為”[5]那個最高意識最根本上施動的首要給予者。我初判:直覺,那種切近意識對自己意識那一內在原發對象的本質的突變式直觀,比鬍塞爾說的能直觀本質的自由想象的漸變式直觀,更加完整和充實。這意味着,意識對自己意識那一內在原發的啓動對象,可以在直覺給出的非漸次直觀裏,縮減或者終止那些在自由想象中的時間和空間的因果序列,關鍵是可以區別那些感性和知性一體化的原始想象而成為直覺-直觀意嚮統。例如,人們可以在想象的專有體驗中感覺到意識從某起源點展開的一處接着一處的檢索表象的推進,即想象的原表象對象a,會被運行中出現前移變化的次表象對象b所代替。從中,可以看到想象表象是一種處於某個空間位置上的流變、進深變化的對象上的延續運行。可是,這種表象運行的情況在意識其它種類的方式裏,就會完全不一樣。
我在對直覺的現象學觀察中漸漸領會:在直覺的體驗環節裏可以確定a意識空間點,與b空間點之間,並沒有發生各個表象的相繼集合運行的地方。反而我可以看到直覺意識起源點a,能夠直接把某物所需要的空間規定性的表象運行區間b點,徹底取消掉,進而直接可以構成一個新的不顯示表象的a-n點,使意識的原起點a與意識的原終點b重合為新的a-n點。這樣,直覺就用突發、突前、突顯、突變某種不展示表象的直觀,代替了意識通常唯一單靠想象表象和聯想表象在場的中介化銜接,而構造出了一個不展示對象表象運行的新空間點p。但同時我考慮,某種無對象表象所能做出運行特徵的直覺方式,當它從某一意識到另一意識之間那種不展示表象、無對象表象推理的“頓悟”點,必須要依賴意識的特異運行,它包含既是屬於可想象的又是屬於不可想象的這兩方面。其屬於可想象的方面在於,直覺可以包含想象的中介作用;其屬於不可想象的方面在於,直覺也可以超越想象的中介性,直覺比想象更沒有某對象來源的表象中介的幹擾。人們通常談到直覺的突然性和直接性,恰恰說明了意識界面裏所虛存的運行空間,顯現了“瞬間”這個超越性自身中不可被視覺直觀出空間的意識的對觀。我最後判斷:直覺是意識整體中最特異的顯示出自洽而再被自洽顯示的東西,它甚至可能成為意識自己顯示意識自己內在原發的自創點。因為直覺在沒有空間裏運用了空間自身,即在沒有點、面性中運用了完全的連續本質,它自身就是意識超於對象的另外給予的非對象的某種空間的直觀。直覺因而接近空間發生變易了的連續性的直觀。
話說回來,直覺既然是意識原發的、很難量度它展示對象表象雜多的最縮減化意嚮位置點,它就必然要與意識體外在的對象表象,包括意識體自己的對象表象,做出時間-空間上貌似的脫離。雖然意識的整個本體,足以製約直覺的任何分維作用,但必須是要靠意識本體自己的總體運動的延展纔有可能做到。直覺因此可以說成是意識的另外一種特殊顯示表象運行直觀的空間直觀,但比想象那種需要表象運行的空間直觀,更分開了一個層次。不過,這算是直覺在意識本體自創出一種規定性的情況下那個層次。直覺用這一層次直接顯出某一個近似於可忽略表象當前的直接性的維度, 由此區別了想象、表象聯想、記憶的那些間接性的維度。根本在於:直覺不需要用表象創造新對象那種中介性。都知道,我們可以在想象中推導出新的表象所流變出來的平移、進深、分區、演異等4個方向上的環節。但每個單元的表象又有自己獨立包含的空間環節點,代現着整個想象所需要的連續表象流。這裏的每一個連續表象的流綫形式就是空間的每一個廣延位置。從這個例子我可以知道,意識在推進中的自我直供—自我啓始—自我成形的顯現結構,就是意識內在空間的一種量度。我們與其說想象原造了某個形象那種內在的流逝感,不如說是想象同時在原造出能夠容納某個形象再現的潛在空間點。當我們在想象過程中體驗着伴隨某個流逝感量度而不斷涌現出的各種形象時,同時也就體驗到了各種形象所映現在場的相應秩序和位置的量度。因此想象體驗的本質是在腦海中,潛在地發現或建立一個新對象而以此展示出這一新對象內部的一個新空間。或者說,一個對象表象連續轉換的空間被想象所直觀,等於一個意識自創的廣延又被自我所規定。想象的延續,正是意識中分序的特定間域,在滿足着表象運行綫路發生各個位置上的依序變化。
但是這個規律並不適合直覺意嚮。直覺雖然不展示或忽略不計對象表象的運行點,但直覺確實是屬於意識原發處所伸張出來的虛擬開端和終端的直接統一者。直覺因此貌似屬於那個沒有一點點外在性時段和外在性次序的抽象超時空者。可事實上是,直覺的外在時間性和空間性被消除本身,還有一種意識直供出的“沒有和有”兩個互相依賴一體所規定出的量度,在限定着這個“沒有和有”,它起碼可以在意識對某個內在處所的透觀中,悄悄地包含着:這個透觀自身就帶一個空間延伸的主體位置。它意味着,是不是直覺還隱含着其直接性所充實的間接性呢?這似乎是,哪怕直覺中頓悟的“頓瞬”和“超越”,其實也是在意識主觀範圍中顯示出了某種特定的超速時間直觀和超點空間直觀的特異之處。所以我的結論是:直覺意識那種特異化的直接性,必須要有間接性為居間。
補充3。 我會問,直覺當中頓悟的突變直觀,究竟是不是對象之物在本原中被瞬間意識到的完整直觀呢?依我區分:直覺意嚮的空間位置裏,也交融着想象的部分位置,但同時又不排除直覺意嚮對該想象方式所做出的直接性改造。但改造的難點是:雖然一方面直覺的意嚮性和想象意識的發生二者都可以超越現實,但直覺,必須還要在形式與內容上,超出想象那種原造層次,特別是在直覺那種,能直接跨越表象在場的某個直供物對象的意嚮的超窮性方面。例如,哥德爾聲言的數學直覺在意嚮中意指的數學含義範圍,完全超出了所有邏輯分析語法限定的的範圍。可見,數學裏所預含的超驗內容可超出語言的邏輯分析結構。
這個問題使我再次考慮:也許每一個意識種類的自身,都預設了和其他意識種類相互之間,保持着有機而能自由變動區域關聯性的擬代空間表象,這個處在靈活空間單元中的擬代表象,既可看成是為某個物象化空間的表象做了奠基,又可看成是它對自有的關聯性做了再擴展的奠基。好比在想象的空間裏也有可能預含了,能夠容納瞬間性直覺做出某個輔助或主導作用的、別的意識單元在它自己的位置當中。這樣一來,意識空間中那種先天就潛在地可以被意識自己對觀的原始次序,當然也可以被意識自己在某個沒有對象表象的直觀次序裏,重新感知出某一個差別感和維嚮感正在發生變動的次序來。這個次序就是意識自為的規定了自己要對某個沒有被任何表象感知的中介性做出銜接的差別。它是從意識本性裏的對先天次序的表象。有人一定會問,意識憑什麽就能直觀這個秩序的空間差別?就像“每一個直觀裏面都包含一種雜多” [6]。
我從這個問題可以延想出,意識不僅能夠自己直接就能夠意識到自己而不靠意識外部對象的某項參照或幫助,同時,意識還可以直觀自己被自己的意識有秩序地分成各個迭代的界面、甚至是更高秩序的集合這一空間來。例如,可以分出某個因果聯想a點到b點二維無限序列的內在空間。又比如,直覺從先天本性上産生出的不展現表象,恰恰是把表象的所有視知覺外觀直觀,都在仿佛是一個超越的時空中,紛紛展示了。正因為直覺先行於一切外觀表象而在意嚮中預造表象或取消表象,也纔實現了直覺沒有把自己當成某一個客體,而由此完成了對意嚮的頓悟顯示。於是,意識內在的廣延和伸張的本性,可以引發出意識預造出能夠對觀自己意識的空間量度的位置,這是一個不需要一絲一毫那些外在視覺映像的物理空間直觀,它能夠自動地給意識本身顯化出有着差異間域相區別的、內觀空間的表象做出聯接。例如,原始聯想的雙嚮的a點到b點二維無限序列,如果要超越邏輯的綫性二維空間那種“因為—所以和如果—那麽的聯結” [7],衹有藉邏輯擬-二維空間來說出非邏輯二維空間,由此到達擬-高維邏輯空間。但最終結果,還是處在本質上的點--點邏輯連續點擊的擬-一維、二維空間。
(二)意識的符號空間——語言的空間結構,是意識的內在空間嗎?
我現在來談語言空間。作為一種有着意識結構本性的語言結構,語言空間總是把一種原發語義點,自為地要推進到新的語義在場點中,並創造出一個更廣延的表象集合點,由此而形成各個語義位置次序化的空間結構。有了這一語義的空間次序,就有了語義的單一和繁多……全體的空間的間域範疇。
我會發現,對語言空間的劃定,必然對映着意識自己的空間規定。在此詩中,語義總是能夠自己越界到話語對話的片面性之外,再去延伸,開掘這一話語對話層次之外的最廣延的意指在場。
事實上,我從上述詩語意識的符號化所運行的場所規律中,可以得到啓發:純粹的意識空間並不是被意識顯現出的對象,而是意識運行必須要顯示出的一種方式。有什麽樣的意識超越就有什麽樣的進深運行,也就有什麽樣的顯現方式。比如,意嚮被符號化的方式、或意嚮被近似符號化的特殊方式……等,可是,直覺意識雖有顯示方式,但卻不能顯示出符號化的表象方式。因為符號化的表象所代表的物化材料,很難使表象自己獨立於某個純思。這就讓我反省,當意識把關於自己的意識當成對象時,在很多情況下都沒有表象的符號,但意識照樣有相繼的序列運動、照樣有居間、照樣有超越居間本身的最後界綫……這就是:無對象存在本身擁有的本質。它是直供的、直達的和直見出的自我意識那種對觀。我指的對觀這個概念,比直觀這個概念,更能夠不分出原我和次原我這兩個間域階段。例如,直觀用意識直接觀看意識自身處理自造的抽象對象的狀態,並不是一次性就可透觀,它總是漸次的,構成類似於一維綫上的一個長度量區域,它內含了時間規定的遞進空間。
例如:
意識的綫性——時間——語言
直觀意識空間語符運動
意識的網性或圖性——空間——非語言直覺
綫性空間
確定性
網性空間
語言空間
綫性空間
隨機性
網性空間
照此示例來看,在意識體內部,衹要有奠基的東西存在,就必然有這一個奠基本身被落腳的地方——那個居間。居間在於可以連接和綜合居間自己外部的兩極。我指的這個居間,不是要論證海德格爾聲言的“想象力為心靈的最基本功能,是産生感性與知性的共同根源。而是使得感性與知性綜合統一成為可能的基本能力。” [8]的統一點。 而是要說明,居間作為意識內在的自洽處,它因而使自足的未知的心靈可以被觀測。這樣,意識的自我直供首先要决定出一個直供通路的被直供者,即某個帶有先天差異的規定性,因為一般說來,先天類屬的規定性可以在最高意識統轄中起着先行孕育某個感知表象將要被規定的本身。類屬的規定性因此成了在伴生意嚮一次次創造出對象的過程中,使意嚮相關的運行可以輕易地就産生出這裏……和那裏……的空間的最先標志。而我說“意識預設空間”那種心靈本源某個施動主體的在場,衹想申明:衹有從內心的運動纔談得上意識對觀空間中包含的意識本體性的實在。人們在某項日常思考活動當中,思維一旦開始啓動,就相當於同時在啓動一種思維原創出來的、並可持續廣延下去的原始差異點。而這一原始差異點是虛擬但卻是對立的本原結構。正是因為這一差異結構,才能夠産生出對它自身的交互對觀。這個無處不存在的原始差異點可以在人們的想象運行中輕易地找到。這一原始差異點,它可以構成想象運行中意識原儲存的表象,與經過意識一番能動性改造後的新型表象再現之間,發生一種虛擬空間被想及出的直觀改變,即改造後的表象會位於原儲存表象面前的彼處——這兩點差異處的變位。原始差異點可以讓我們看到,意識依靠先行想及環節搜索出腦海儲存表象實存者a處,必須要異位於跟隨想及環節所推進的改造表象實存者b處……。不過,腦海中各個想象物相互之間的表象,並不衹是在單純的平面中延續着時間流,而也可以在意識對觀的相互點的作用下,呈現為各個想象表象群可以立體地、交叉地、跨越地扭結成各種非綫性空間。想象力之所以能控製我們腦海裏一切表象能自由變動,僅在於,想象力來源於它背後能夠規定想象發出超越性設定的意識自啓的統轄作用。“想象”意識結構中也有一個自己的本源意嚮——“想”的實項內涵的成分空間。“想”是意識自己第一給予對象的先行立義的原意嚮。這個先行立義的原意嚮就是先行立義的自我給予,它以先行的內空間原點而讓一個後發對象空間點,按照抽象的超越的“想”的臆測-臆度-臆指-推測空間軌跡點延續地産生出來。因而我們才能看到,即使沒有經驗視覺直觀感知的“象”,那純然“想”的意識內空間,依然可以純先行地自立為某個始祖意嚮。這就是生成性的想象。
沒有一種在先的入想,就沒有一個在後的心象。生成性的先驗想象力是一個難題,難在它屬於心靈對心靈以前的先驗的未知的再前瞻。但它的難,總是心靈這個東西本源上的難。最終還是歸屬於心靈的最高東西統攝。試看詩句對一般人想象流程的改進做法:“想象”意識結構中“想”的意動關涉的意觀的原空間,一直在操縱着、選控着、安排着“象”從生成的原生空間點位,延展到“象”的再生成空間……直至無窮象。
想象是意識內空間那個原生改造表象工序層次中,最為基礎的構素之一。正是因為想象中有了不斷同時伴生各個顯出表象的意識主導點,纔使得人們腦海裏原儲有的諸物表象,可以十分自由地轉渡到意嚮根本沒有到達過的新出現的陌生空間裏。這當中所發生的表象互相之間的回移和前溯,無疑是一種自拓的空間次序。或者再如,想象從a表象,加工構造出b表象所顯示的這一個深化意動之後的産物,我可以看成是:意識的推進從a表象環節點,慢慢到達n表象環節點……這當中,想象的意動形式所參與的加工工作是非經驗的,也就是單純靠“想及”而推進的意動形式。“想及”的主體僅僅是一個可自己給出先天意動力來支配腦海意觀發生臨界運行的最高施動者,它除了把貯存於意識中的表象環節,做一番聯接、重構、映現之外……,還要讓“想及”的運行本身深入到沒有內心表象可呈現的意識邊緣。而沒有內心表象可存在的意識的最內層,就是意識自己非意嚮性的意識和意識起點的對觀,它仿佛處於意識終端點,但本身共屬意識的一個整體,甚至是意識自我朝嚮自我的一種零意嚮結構的入口。它的本體性就在於它的過渡性。
(1)它不指涉某一單一的物象,但可反映物象和觀念相關的派生性聯想。(2)它是詞義結構中的變化部分。(3)字形結構和詞語排列,體現了思維的空間層次的排列。
詞語圖符的意義基本上依賴於主體經驗的聯想,而這種聯想是一個個層級展開的漸現過程——“原初聯想”被詞語圖符瞬間的“擴形聯想”,生成為“聚合聯想”這樣一種否定的聯繫的可能性發生過程。
這好像,思想擴散在那些文字激發出來的繁復空間中,並且進入了最遠的邊緣,有些地方仿佛能聽到空中呼嘯的風吹聲,有些時候又好象衹看到一塊深沉的暗礁在水平上浮露了一下,就消失了。但,這個深邃的視界裏凝聚了最渴望的某種提示。
我這兒要說,人們在意識活動中展現的內觀位置和次序,必須是要藉助意識本身的推進的某個量度,從某個“在……面前”維面上做出分區。意識一旦開始啓動就要趨嚮區分它的他者。意識衹有在能夠顯出區別的空間裏,才能顯出意嚮裏的對象被給予。如:意識活動一旦進行,就立即會出現意識環節a……意識環節b、意識環節n……等次序,它讓這些次序以空間表象的樣子,有了某個立義的序位。這樣就能看到,意識的內在維面是意識本身的某種立序,被更高的意識區域給予了一定的自組,傳遞,生成對象……如此等等。這個帶有一種前構造性的中間意識,之所以能使人們對某物的意識得以實現,關鍵在於,中間意識對意識體分列式的派生出一個個分屬意識那自我對象的顯象功能,即顯象出不同於自己環節a的他環節b,從內在中再顯象出一個個實現了的直觀體。所以,居間-意識用本原空己的方式衍生了或者說擴展了內在於自身的他者……,這顯然是屬於一種特殊環節的意識顯現或心靈的把握能力。這就好像,一個通常的思考中腦海直觀a,一旦在自身四周牽涉出一係列b、c、d、e……n無窮的新維域那種分裂涌思的情景。
毫無疑問,當人們心靈處在意識對它自己意識發生某一個變動而産生對象的“內在的體驗”[9]中,就必然會在這一體驗到的某個區間,對心靈層次體驗的廣延中,自我開啓出無數個對應的意識延伸點……,包括無數個已經超出了感知和想象力層次之間的延伸點。比如人們思考海德格爾“存在”這個概念,會在思考的起點中瞬間感覺到:原發的“存在”概念意識層面a,可以不斷綫性地演變到新的意識層面b,以致於再可能到無限延伸的意識層面n……。但是,這一無限次生着的意識層面n,也可以逆轉地回到原發意識層面a。這樣就出現了,原發a决定次生n,次生n又反决定原發a。這當中恰恰隱含了可逆的歷程性——流逝樣式的時間律。由此就有了交互間决定的消除不掉的同一性的二元統一。這恰恰預含地說明了意識層面a與無限的意識層面n,共屬於意識二維虛擬界面的預造空間延伸性的流逝性。但要註意的是,意識這個二維虛擬空間如果沒有終點,它的起點也就難確立。但如果二維有了終點,它的原發起點也難確立。所以這裏面,還有一種預設情況就是,我們對“存在”概念思考中的原發聯想的虛擬空間,不僅可以超越綫性二維(面)中的兩個區域a和b,而且還包括圓圈二維的兩個區域a和b,以致於發展成為原生層面a,立體穿插成為有終端點的次生層面m的扭結狀態……。
上述分析說明,主觀上給出的而又不是雜多的預造空間表象的先天操控力本身,就意味着這個預造的空間表象,來源於最終又可以製約這個表象被預造出或消除掉的內心變觀。
2017年8月19日——8月28日
【參考文獻】
[1] 鬍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倪梁康譯,第39頁。
[2] 鬍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倪梁康譯,第41頁。
[3]鬍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倪梁康譯,第39頁。
[4] 倪良康:《哥德爾與鬍塞爾:觀念直觀的共識》《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寧)2015年第20154期 第1-12頁。
[5] 江誠《符號學設計中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係分析》浙江萬裏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6]餘天放《康德論對自我的意識:內感官的對象及其問題》2017-06《理論探討》。
[7] 陳偉:《鬍塞爾感知現象學中的兩種統覺模式》,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網》。
[8] 韓振江:《先驗想象力的難題》,2016年《愛思想網》。
[9]鬍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倪梁康譯,第52頁。
2017年8月19日——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