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囊 之 香
节日盈香,端午为最。斯时,田麦溢香,油馍飘香,身上散香,空气弥香。妇女们撇开麦忙,引线穿针,赶绣香囊,赐予稚儿。南国北疆,端午,献祭于一人;香囊,赋端午以灵魂。
香囊,内充香料之囊,俗名香包、香袋,雅称香缨、佩帏。古语“以缨佩之者,谓缨上有香物也。”没底之囊为橐,囊空以纳器物者谓荷包。然追溯香囊最早之名,却是叫容臭。汉《礼记》载:“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臭,气味也,引为香物;容臭,容香之物。彼时,这形容之饰,未成年人、士大夫,皆已佩戴。后世香囊,即其遗制。拿到现在,香臭对立,似是解释不通的。
中国香之为用,源远流长。一用祭祀:《诗经》“其香始升”,《九歌》“浴兰汤兮沐芳”。悦神祈福也。二用为药:《荆楚岁时记》“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驱秽避毒也。三用礼仪:汉代宫廷,大臣上朝,需佩香囊。逢年过节,皇帝赐赏,亦多香物。唐宋诗词中,每有“香车宝马、珠帘翠幕”之描绘。四用爱情:《诗经》中,男女相会,赠以芍药;秦观《满庭芳》“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是以香传情。古代没有香水,要使身体散香,斗室生香,其形制,或以香涂身,或佩以携带,或焚以熏之。春秋战国时,以羊皮缝缀的佩囊,用途更广;马王堆汉墓中,以桑蚕丝所制的熏囊,千年不腐;陕西出土的唐代香囊,鎏金镂空,蔚为奇观。
如此美好之物,当然是要入诗文的。《孔雀东南飞》曰: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魏晋《定情诗》说:“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明代戏剧《香囊记》,围绕一枚香囊展开。《金瓶梅》里,金莲与小厮私通,赠锦囊于小厮,被西门庆发现,西门庆发怒,打小厮,鞭金莲,两人死也未认。《红楼梦》中,傻大姐于园内石上,偶捡一枚绣春囊,上面图案,男女裸抱。这颗“炸弹”,引得大观园里,惑谗抄检,风暴骤起:司棋被赶,晴雯被撵,芳官被逐。树摇根动,荣府开始由乐生悲,由盛而衰。更奇者,唐代鲁山县令皇甫枚,作传奇小说集《三水小牍》,受鲁迅赞赏。鲁迅率先对皇甫枚和《三水小牍》的成书年代、著录情况进行考证。是鲁迅开启了近代皇甫枚研究的先河。《三水小牍》中有一篇《却要》,被称之为是启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的创作模版;另一篇《飞烟传》写一对男女,两情相悦,女赠男以“连蝉锦香囊”。男子接到“连蝉锦香囊”后,芬馥盈怀,翘恋弥切,忧抑之极,憔悴那堪。这很类于玄宗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之下,贵妃被缢。其后,西京收复,玄宗将其遗体移葬,但看白骨一架,唯胸前所佩香囊完好。睹物思人,骊歌宛在,蛾眉婉转,此恨绵绵。盖太真所戴之香囊,为冰蚕丝织成,内装防腐避瘟之香料也。
香囊并非屈原发明,却与屈子密不可分。在我们心中,他的形象,长歌啸吟,忧思满怀,形容枯槁。其实错了。这位峨冠美男,自喻“香草美人”,日日打扮精致;他剪荷做衣,拼莲成裳;他身披香芷,佩饰缤纷。连女人,也嫉其容颜,何来萎靡?据考,《楚辞》中,涉及植物107种,香草香木34种,关乎香语,不胜枚举。他变着花样,衣也芳香,食也芳香,住也芳香;他佩香戴草,到哪里,都流光溢彩,芳香阵阵,堪为“香仙”“香神”。汨罗江畔,屈子一跃,跃得国人心酸,纷纷为之致祭。而最好的祭念,莫如佩香戴囊,以其生前爱物招魂,赓续馨香。由此,作为端午之重要载体,香囊,便成为国人的香结,其衍生的神圣仪式感,所蕴含的优雅之美,无可比拟。屈子之前,香囊高贵,唯诗书簪缨族配享,屈子之后,方下嫁布衣平民。民谚:“戴个香草袋,不怕五毒害。”“端午香,无灾殃。”“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佩香囊,保俺中个状元郎。”这一时令,天气渐热,蛇蝎蚊蝇,出来害人,佩戴香囊,可清香驱虫,避瘟防病。而囊中容物,几经变化,从禳解灾异,祈求平安,再到营造氛围,传递信使,芳香之药草可遴选者,岂三二十种哉?
香囊之巧,巧在丝线,巧在色泽,巧在绣制,巧在纹饰。举凡动物植物,飞禽走兽,嵌镶翠点,各类图案,各种寓意,何止万千。连年鱼、双戏蝶、并蒂莲,爱之象征;蜘蛛、龙凤、麒麟,喜之隐喻;石榴、葫芦、蝙蝠,福之通合。小儿喜生肖,情人爱花鸟。什么蛇盘兔、鱼戏莲、猴吃桃;什么金鸡卧牡丹、狮子滚绣球,螃蟹闹睡莲,两两相配,或示男女结合,或含定情繁衍,你馈我赠,无不洋溢出生命的激情。农耕时代,女子们多足不出户,情感长期压抑,无奈,借玲珑之囊,暗吐心曲,把对美的追求、爱的期盼,悉入针下。所谓的女红,心灵手巧,由此体现。
寄香于囊,情丝袅袅。如今,虽是审美多元,但人们对香囊的喜爱依然不减。君不见,端午未至,山城街上,有两个风景格外招眼:一是卖槲叶的,一是卖香囊的。槲叶可包槲坠,类于苇叶包粽。 槲坠与香囊,皆端午必备之食品。卖香囊的,多妪女,手推三轮,游走叫卖。那香囊,悬挂在竹竿上,琳琅满目,迎风摇摆,须臾,被姑娘媳妇围住,节日的色彩和气氛,就鲜艳热烈起来。可惜,这些香囊多是机制,少了手绣的拙美,淡了民俗的技艺。女子解放,不再守家,或学或工,风情万种,懒拿针线了。精于手绣,如吾妻者,倒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端午前,不计工本,讨来各色花布,买来各种香料,挑灯夜绣,赠予友人,以助节日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