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形抓意——关于诗歌翻译的几点思考
尊敬的刘功业老师:
您好。
您在2020年11月7日发给我的十首中文诗,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在2021年1月14日全部翻译成了英文诗。这10首诗中,长诗居多,所以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项翻译任务,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来仔细地、严谨地推敲和琢磨译文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尽可能达到译文作品完善的境界和水平。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我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采用的翻译方法是意译,采用的翻译思想是“脱形抓意”。即是,在中文诗翻译到英文诗的过程中,脱去中文语言的外壳,抓住和保留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保留语言文字背后的中国文化和内涵,然后再用地道、流畅的英文语言表达和书写出来,形成独立完整、上下连贯、合乎一气的英文诗歌作品。
在独立完整的英文诗歌作品中,尽可能还原和体现中文原作的表达风格和写作特点;尽可能还原和体现作品的风格、风韵和风采;尽可能还原和体现作者的风格、风韵和风采。就好像是原中文作者在用英语写诗一样,同样的诗歌,但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和两种不同的载体。
例如,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将中文诗字字对照、句句对应翻译到英文中去,而是以诗的每一个小节为单位,进行节节对照、段段对应翻译。这样的话,翻译出来的作品就不是由松散零碎的句子拼凑成的一篇篇死板的七零八落的“翻译作品”,而是用节节对照、段段对应翻译出来的,一篇篇完整独立的“英文诗歌作品”。
另外,在翻译过程中,我还以脚注的方式对中文诗中的一些文化词汇和文化内容进行了文化背景的补充。例如,外国读者可能会不太熟悉、了解中国的“黄河”、“三峡”、“夸父”、“羌笛”、“戈壁”、“祁连山”等等的文化背景和内容。这样的文化障碍,会让外国读者在阅读英文译诗的时候有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用脚注的方式对这些文化词汇、文化内容进行了解释、阐释和资料文化背景的补充。这样的话就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和深意,更好地理解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思想大致如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保持的是尽心尽力、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翻译态度;我尽可能地,尽心尽力、认真严谨、勤奋刻苦地完成这个任务,用自己的全心全意来完成这个诗歌翻译任务。
我个人认为我已经发挥出了我现阶段最好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了,但是,我知道我现阶段的翻译能力水平仍然十分有限,我的翻译作品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和提升空间,译文有很多可以值得提升和改进的地方,还需要外国读者和翻译专家的检验、评论、点拨和提高。
作为一名译者,我对翻译这门职业、这份工作和翻译作品保持的是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对自己的翻译作品保持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认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对中文原作也是保持着尊重、敬畏和热爱的态度。因此在翻译完成之后,我对译文进行了反复的推敲、琢磨、润色和修改,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完善最后的译文作品。我在自己翻译完毕后,还请求了翻译专业的教授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老师帮助我审阅了译文,帮助我修改了个别细微之处,在如此反复多次的、严谨认真的修改和琢磨下,这十首英文译诗才在今天正式诞生了。
我非常感谢老师您将如此光荣的、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这是我无上的荣幸和光荣。希望我的英语译文能够尽可能地还原您中文诗歌的风采、风味和风韵,能够尽可能地还原您的写作风格、风韵和特点。希望译文能够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接受和欣赏,从而使更多的外国读者能够了解您的诗歌,了解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文化。希望译文能够为中国诗歌和文化走出国门,为打开中外诗歌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和桥梁,为中外诗歌交流、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如此也是我一位微渺译者的无上的光荣和荣幸了。
非常感谢您,祝愿您的中文诗歌和英文译诗能够发表成功,并且受到中外读者的欢迎、欣赏和喜爱!感谢您!祝福您!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诗歌繁荣!
刘泽炫
山西太原
2021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