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活与诗人的世界
——读庞培的诗歌近作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读弗罗斯特的诗,他的诗有一种清新而又现代的气质,浅显明亮的语言与乡村田园抒情,曾让我们一代中国诗人感受到诗意和远方就在自己的脚下。我喜欢一首《春潭》是这样的:“这些潭水,虽在林间,∕却几乎映出整个无暇的蓝天,∕就像身边的花,瑟瑟发抖,∕又似另一些花,即将枯干,∕可它们不会汇进溪水流到外面,∕只是缘根而上,使黑暗之叶伸展……”。诗中的境界与我们的所见非常契合,不需任何多余的描述。诗人庞培对弗罗斯特的喜爱也是很深的,他的诗《想起弗罗斯特》也是那么生动叙述的他心中的境界:“在一个空旷的小区想起弗罗斯特∕他离开人世多少年了∕夜风把他肩扛着的劈斧向前吹∕继续吹来他诗句的睿智冷静∕他把世界化作一片林间空地∕那儿一条未选择的路∕至今荒芜∕在我荒芜亮着灯、开窗的房间∕诗人仿佛多年以前的秋天向我∕走来∕今晚月亮被一名诗人离去后的∕宁静迷住了∕山坡上长满了不知名的乡土感情∕风里有很多柑橘、桂花树∕在过了白露节气的凉风里∕我向爱恨交织,向一种莫名的生平致敬∕有时候,人会在他并不存在的地方∕活着∕他接受眼前的夜色∕如同一个人独自穿过一座森林∕在照片上他兴头十足冲着周围笑∕好像手头又有很多干不完的活”。诗人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想起了弗罗斯特,并形象地“看见了”弗罗斯特,“夜风把他肩扛着的劈斧向前吹∕继续吹来他诗句的睿智冷静”。他的那个世界,森林树木,山坡白云,乡土乡音里有柑橘的甜,木屋果树旁飘着桂花的香。多么洁净的画面,弗罗斯特的诗意在庞培这里俨然如一幅流动的水彩画,鲜明的意象叠加与视野的渐变聚焦,使得诗中意境如梦如幻。最后一句“在照片上他兴头十足冲着周围笑∕好像手头又有很多干不完的活”似乎弗罗斯特就在眼前。何止是“想起”,更可能是再现。再看另一首《“必须写下这壮丽的一生”——莫泊桑说》,直接用莫泊桑的一句话作为诗的标题:“必须写下这壮丽的一生∕必须写下童年简陋的小屋∕屋顶上的烟雾。工人工作的工厂∕农民种地的馥郁。河流拐弯处的∕行人和伴侣∥必须写下上班途中自行车铃声∕必须写下县城历史上第一盏交通灯∕蜡烛火下的新年。小年夜和大年夜∕冬至、夏至,廿四节气。霜降后∕江南静穆的田野∥必须写下“田野”这个词!∕必须写下葬礼∕写下告别相见,和勇气;街道对人的伤害∕写下黑暗中“咚咚”的心跳,银幕般的∕前额,炯炯的目光∥——此话出自莫泊桑之口∕在一篇关于福楼拜的回忆、纪念文章中∕我把它摘抄下来,为我自己∕贫瘠的一生∕用“卑微”一词,偷偷替换掉此前的壮丽”。这是一首值得铭记的诗。一句莫泊桑的话仿佛火种,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灯盏,迅速照亮了眼前的一切,然后扩大漫延生活的许多瞬间。记忆中的“童年简陋的小屋”“屋顶上的烟雾”,能够目睹身边人“工人工作的工厂∕农民种地的馥郁。河流拐弯处的∕行人和伴侣”,这样依然不够表达“壮丽的一生”。诗人把这种光一般的意象继续漫延扩散开,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浮现眼前“上班途中自行车铃声”“县城历史上第一盏交通灯”“蜡烛火下的新年。小年夜和大年夜”“冬至、夏至,廿四节气”,还有让我动容的“霜降后江南静穆的田野”。抒情之后渐显出悲壮感,意象交织中是生活的本质和信念,“葬礼”“告别相见,和勇气”“黑暗中的心跳”“炯炯的目光”。诗人不同凡响的表达仅仅出于对人生命运的不屈不挠和坚定自信,把“卑微”换成“壮丽”竟然是另一番世界。把一种真谛摊开来,使所有人都被光照亮。
在庞培的诗中有些很生活化和自然性叙事。比如《烧夜饭》:“我在屋子里烧夜饭∕但忘了是在哪一年?在哪里?∕只记得厨房狭小、阴暗∕煤炉炖的排骨汤∕刚刚沸腾∕我又往烧旺的蜂窝煤球上∕新加上去一只冷煤球∕用火钳把炉火压一压∕慢慢发力。之后,炉门关小∕转过身去切萝卜块∕屋子里有生姜、黄酒、葱段味∕升腾起一层热热的水蒸汽∕洋锅子烘熟的米饭∕饭锅头已烘出锅巴∕走到外面的过道∕看一眼雾蒙蒙的窗外∕在我一生的经历里∕这一幕最惊心动魄:∕我在云端之上,在高处烧一顿饭∕我在世上的日子正独自旋转∕仿佛,我是我自己的春天∕一个无所事事、早春的日子∕呆在县城数不清的街巷中的一个∕那街巷、人家,如同夜色幽深的星空∕我是我自己的太空宇航员∕我孤独的太空舱∕经由回忆发射升天∕舱外浩淼的天幕,河汉星稀∕我的家人快要回来了∕是七岁上小学的儿子,还是女友?∕那菜篮头里切成长条形的萝卜块∕预备一古脑倒进汤锅∕我用汤勺尝了尝排骨汤,咸淡正好∕我在一颗星星和另一颗星星之间∕预备好了一家人的夜饭”。我把这首诗全都附在这里就是不舍其中的任何细节。用“烧夜饭”一事来寻找生活的本质和个人的意义,这就是庞培式的表达。“烧夜饭”的过程不复杂,细节也比较直截了当,但两处的思绪耐人寻味:“在我一生的经历里∕这一幕最惊心动魄:∕我在云端之上,在高处烧一顿饭∕我在世上的日子正独自旋转∕仿佛,我是我自己的春天”。这些在云端的遐想,是非现实的,是悬在虚空中的,是一种从非现实俯瞰自身现实的话语方式,缥缈却别有深意。接着还有一处:“呆在县城数不清的街巷中的一个∕那街巷、人家,如同夜色幽深的星空∕我是我自己的太空宇航员∕我孤独的太空舱∕经由回忆发射升天∕舱外浩淼的天幕,河汉星稀”。这个思绪更进一步,在孤独的太空,河汉星稀,浩淼星际。空旷、孤独、心虚的场景使作者显得渺小而无助。最后还是回到现实中,“一颗星星和另一颗星星之间”还是要吃饭的。《靖江》写的也很生活化:“……对我来说,这块土地永远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天去地里干活∕那是我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爷爷∕他晚年蹒跚着弯腰走路∕无法看清周围的城乡变迁”。准确的描述会使读者想到自己的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生生死死的祖辈都浓缩在诗里了。《在稻城骑马》:“……至少,我的身子底下∕感觉不到那匹马了∕似乎,我离开人世已久矣∥那匹马就像一朵云∕驮着我入深山∥山路崎岖而荒凉∕在稻城骑马∕山上云雾缭绕”。诗人写的骑马如梦如幻,只是凭着记忆,将往事说的不清不楚,但这种现实总会给读者带来遐想,而且与人生命运有关。《又一种黑暗》:“……别离把一个个世代刺穿∕但诗人的心把生命连缀∕值得回顾的还有诗人的脸庞∕又一种黑暗∕只剩下了眼睛”。这首诗在揭示一种人性,诗人的信念成为不屈服的象征,任何一个时代不能忽略他们存在和他们穿过黑暗的眼睛。
关于秋天的意象是非常多义多解的。诗人庞培近作中就有《秋夜》《秋凉》《秋天的月亮》,可能出于对秋的意象的不同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月亮在白天依稀可见∕锅里在烧白菜∕小区飘满桂花,中午饭香∕一小部分隐士∕在书籍的深山时隐时现∕真理能见度很高∕飞机下降时的一阵轰鸣∕使我看到月亮快到中午时分还不肯∕落下∕大海正涨满八月晕眩的海岸线∕大海仿佛是明月降临时的一次∕飞翔∕平原微微下垂、倾斜∕潮水正送出一只长夜将尽的甜瓜∕秋天的月亮,分享这光阴的故事∕分享着我在人间的一半思想∕月亮月亮∕另一半死亡∕月亮月亮∕在死亡里我依旧明亮”。(《秋天的月亮》)感觉诗人的思绪随着月亮的光辉在山林间滑行,大海、平原、秋天,滑行道哪里,哪里就是月亮的光辉。甚至“潮水正送出一只长夜将尽的甜瓜”,这又是什么样的“甜瓜”呀?秋天的诗意如天大的网,再亮的月亮也是这秋天的舞者,是“一半思想”“另一半死亡”,是“在死亡里我依旧明亮”的秋天里。“我需要更加古老的沉静∕像银幕上打出四个字:冰河世纪∕像多年以前我所见过的农村∕走在田埂上,走在时不时碰见的∕稻草垛般金灿的夕照中∕乡土是一条长长的、风从其中披散下∕落叶、禾苗馨香的道路∕夜晚的芬芳扑面而来。附近河水∕有点凉∕我认准了我身体里少年沉静式的凉∕我用它笔直地穿过山峦、河滩和平原∕我侧身躲过上方高耸的巨岩∕我身体里的石头在滚动∕又一次成为抱出襁褓的新生儿∕更加古老的击打,平静地落下来∕在弃绝了、早已忘却的歌唱里∕我徒步走着……”(《秋凉》)。又是滑行的状态,只是有响声地前行着,把所有的秋天浓缩于凉意中,意象中的山峦、河滩、平原、稻草垛、田埂、河水都在凉意中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我来了。但又走了——∕我抬头仿佛正低头∕我说话仿佛在沉默”永远没有真理的话,确是在哀伤中会变得成勇敢而又强大。“我一人走进秋天的房间∕摸到灯开关之前,用手机照明∕进厨房淘米∕开冰箱拿水果盘∕听脚步声自己像冰块沉落空杯∕隔壁还是楼上电话铃响?∕没人接。飞机轰鸣声。屋子更大∕更空了
我找到床上熟悉的书本,想睡觉∕又想吃饭。吹来的夜风∕像人一样须赶紧填饱肚子∕屋内有鲜花、露湿窗台的腥味∕墙壁仿佛草地,情愿自己长在树林∕长成一根柔嫩的树枝∕此刻周遭一切,数电饭煲煲熟的∕米饭和炖蛋热气∕跟这忸怩的秋夜的沁凉最是贴心∕如同夜色和电灯光融洽无间∕一种秋天的亲密,人和大自然∕秘密的交合突然呈现∕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袒露无遗∕恍若我是一名被恋人弃除了的∕恋人……”(《秋夜》)。秋夜的感觉依然是滑行的样子,只是这首诗里融进了更多的生活气息,秋夜里的想象和秋夜里的活动都是相似的,能够辨别只能是自己。主观世界的平直在客观世界的圆润中总会看到沉默的影子。为物质的活着不如在精神天堂里成为偶像,如同耶稣在《圣经》里沉睡一般。
诗人庞培是个非常感性和知性的人。生活的粗粝培养了他坚韧而敏感的性格,凡事物经他眼前一过,总能识得七八分。他的诗歌文本特具诗人气质,看似信守拈来的句子,在他的诗意组合中往往显得那么有情感有温度。诗歌于他的存在似乎是命里注定。
2020年12月23日(古盐河边)
作者十品 本名叶江闽,生于江苏沭阳,祖籍福建寿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写作三十余年,发表作品约300余万字。有诗作被译成英文交流到国外。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散文诗九十年》《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年诗歌卷》《江苏百年新诗选》等80多种作品选本。出版诗文集有《热爱生命》《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光芒涌出》《蝴蝶飞起》《世纪悲歌》《穿过时间的河流》等11种。曾获“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一等奖及“十佳诗人”称号。现居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