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態詩人簡·赫斯菲爾德
- 引言
在當代美國詩壇,說到佛教禪宗影響至深的詩人,除了加裏.斯奈德、艾倫.金斯堡等著名詩人外,出生於1953年女詩人簡.赫斯菲爾德也是一個深受佛禪思想影響的詩人。她迄今共出版了《十月皇宮:詩》、《心的生活:詩》、《給的糖,給的????:詩》以及2011年的《來,小偷》等7本詩集。出版散文集《九道門:進入詩的意境》,翻譯並出版了由日本近代浪漫主義女詩人小野小町(Ono no Komachi)以及和泉式部(Izumi Shikubu)的愛情詩集《墨黑的月亮》。赫斯菲爾德曾入圍美國國傢圖書奬和T.S.艾略特詩歌奬决賽,並獲“詩中心書奬”(The Poetry Center Book Award)和加州圖書奬。作為中西詩歌的交流者,簡.赫斯菲爾德,因其詩歌中獨特的哲學藝術氣質而被譽為“形而上的詩人”,一直被認作當代美國詩人的代表。
赫斯菲爾德的詩歌短小精煉,多以自然意象和生活意象為主題,體現了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和瞬間的靈感。詩人及翻譯理論傢Rosanna Warren認為,赫斯菲爾德的詩歌形式簡單但主題意象深刻,語言簡潔通透,體現了感覺的哲學藝術。她的詩歌涉及了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既有形而上的沉思,也有關於生態的話語,更有對日常生活和日常經驗的細微描述。赫斯菲爾德的詩歌語言為我們開闢了一片沉思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赫斯菲爾德的詩歌因佛禪思想的融入,時刻給人以一種頓悟,讓人重新審視個人身心與自然界。浸潤着禪思的詩歌貼近人的心靈,反映人的真實生活,時刻飄揚着一種內省、內觀的聲音。
- 文學與文化研究
國內最早研究赫斯菲爾德的詩歌及其詩學的是任教於香港大學、曾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教授的鐘玲。在鐘玲對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學之係列研究中,專門對赫斯菲爾德進行了分析,比如赫斯菲爾德的禪修因緣,作品中反映的禪宗公案,以及她的禪修經驗,此外,書中“生活禪與創作”一節,具體探討了禪宗對赫斯菲爾德生活創作的影響。
《簡赫斯菲爾德之聲與禪悟中的現代性因素》一文章中,鐘玲論述了禪悟修行對她獨具一格的詩風形成的影響。她將其概括為:集中註意力的訓練、避免外界的幹擾、以“大我”取代個人瞬間的情感。除了打坐時的心無雜念、專一,作者還指出應該對日常生活中的極微小事物的觀察。集中註意力的訓練能夠使人們不被其他思想左右,從而避免外界的幹擾,達到一種寧靜輕安的境界。“自我去除”的寫作方式,使詩人自己不占主導地位,而日常事物以及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大我”不僅僅局限於個人自己的情感,作者認為赫斯菲爾德的“大我”映襯了“大的智慧”這一觀點。禪學的精髓在於獲得一種精神上的開悟,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情使人的心思流嚮一個前所未知的方向。這就好像掩蓋的心靈之窗突然打開,一股新的感情之流暗涌而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一樣。
國內對赫斯菲爾德的研究還有其部分詩集的譯介和一些簡單的述評,如舒丹丹的《別處的意義:歐美當代詩人十二傢》一書簡單的提到了赫斯菲爾德的詩歌風格、詩歌的淵源等。
儘管被譽為“當代美國最著名詩人之一”,赫斯菲爾德在我國學界卻並未引起應有的關註。對於中國大多數學者和讀者來說似乎有點陌生,迄今為止,將其作為個案研究的還未出現,有關她的詩歌與佛禪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也衹集中在鐘玲一傢之言。鐘玲從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學關係的大框架進行建構,把赫斯菲爾德作為美國文學的一個縮影,從而研究她的禪宗情結在詩歌中的體現。比如,探討了赫斯菲爾德在吸收學習禪宗後所帶來的詩歌創作上的變化,其中包括融入詩歌中的公案、禪宗故事,作品中采用的中國禪宗的“單遣法”思維,以及需要有偶發事件觸發的開悟等。這對於我們認識赫斯菲爾德詩歌中的佛禪思想顯然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國內研究對其詩歌中體現的佛禪思想具體是指哪些方面並未涉及。不論是佛禪的整體觀還是無我論的思想,都可在其詩歌中有跡可循。因此,對赫斯菲爾德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 詩學與美學思想研究
國外對赫斯菲爾德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研究,結合詩人的主要詩集作品,從各種不同的視角深入研究了詩歌特點、思想。下面將其特點歸結為三個方面:對人與自然的關註,自我消除以及世界萬物處於普遍聯繫中。關於赫斯菲爾德的詩學與美學思想研究主要采取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力圖揭示其詩歌背後的思想。
在《另一個地方》一書中,作者討論了赫斯菲爾德詩歌中體現的聯繫觀。她認為在其詩歌中,世界是緊密聯繫的整體:魚、鳥、水與人類,人與他人,個人與大千世界。然而人類忽視了一些小動物,把它們的存在當做理所當然。這種整體性體現為一種連續性:詩人與世界的連續、痛苦與歡樂的連續、生與死的連續等,這些和佛禪思想中的“因果輪回”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死,新的生活新的開始也就不可能存在了,一切都將歸於塵土。生命皆關聯,生命乃一體。此外,作者提到的“通過沉默與寂靜把自我排除在外”,從而達到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無我”在詩歌中的參與使得詩歌的意境更加優美。
Mark A.Eaton細緻全面地概括介紹了詩人的大部分詩歌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赫斯菲爾德詩歌的全景圖。他特別分析了赫斯菲爾德詩歌中的自然描寫,認為詩人的沉思源於她對自然的喜愛,並其將其詩歌中的自然觀歸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相處。詩歌不僅體現了對自然界的關註,而且還表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責任感。並通過“沉思的靜默”這一思考方式展現一種開悟。
Tony Hoagland指出,赫斯菲爾德的詩歌采用間接的寫作手法論述了禪宗思想,詩歌把瞬間的支點揉進詩歌當中,令人自省。文中,作者提到了“非我”,瞬間的非我可以給他人帶來自由與空間。文中還提及了詩人的寫作技巧,其中詩人善於使用“無言”以及沉默寡言的藝術也有着佛禪思想中“無我”的韻味。Peter Harris探討分析了赫斯菲爾德的禪修經歷與她的詩歌創作的關係,認為修禪經歷給她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西方的世界觀,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詩人更加突出的是自然的重要性。此外,詩歌中也體現了世界固有的整體聯繫以及反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我們無法避開世界的暈染,而詩歌的任務就是發現創造並建立已經破碎的聯繫。“去中心主義”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縱觀國外對赫斯菲爾德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學者聚焦於其詩歌特點,比如指出其對人與自然、世界萬物處於聯繫中的關註,有些學者雖也探討了禪修經歷對她詩歌詩歌創作的影響,但並沒有註意到其詩歌的特點與佛禪的具體關係。筆者認為,赫斯菲爾德不僅將佛禪經歷融入到詩歌創作中,其詩歌特點與佛禪思想中的整體性、無我論也是遙相呼應的。而對佛禪背景下研究赫斯菲爾德的生態思想也沒有進行單獨考察。Mark A. Eaton指出,赫斯菲爾德的早期作品所藴含的生態思想映襯了Cheryll Glotfelty提出的生態批評觀――人類文明與物質世界的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或許正是這簡明扼要一說,為我們開展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可行點。
4、結語
簡.赫斯菲爾德是當代美國著名女詩人之一,對她的研究有助於清楚把握美國當代詩壇的動嚮,豐富深化國內對詩人的研究。充盈於詩歌中的佛禪思想,處處回響着我們熟悉的具有佛禪美學思想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佛禪思想強調的自然萬物一體以及“無我”美德對現代文化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立場的消解有助於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毫無疑問,赫斯菲爾德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東方文化中的佛禪思想一直在給予其創作的靈感,影響她的生活方式與詩歌創作。佛禪思想給美國文學作品帶來一股衝擊波,從她的身上我們也不難領悟到在美國當代詩壇,詩人所做出的新的價值取嚮與精神契合,為追求一種新的創作靈感而做出的選擇,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這也為各國學者提供了藉鑒經驗。在下一個階段,赫斯菲爾德的詩歌、散文、作品中體現的佛禪思想以及佛禪思想背景下的生態思想應該得到更多更深的研究。探賾赫斯菲爾德詩歌中的佛禪思想為文學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例證。
來源: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