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尘中的启示与思考

作者 : 陈良


 历史风尘中的启示与思考

 

——读磊子的长篇小说《风过中原》

 

 

我觉得评价一本小说好与不好,最关键的是看它能不能激发读者去深入思考,能激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毕竟,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还是艺术品。而更好的小说是,读者最后的收获不是作者思想灌输的结果,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后能产生独立的思考。这也就是说,作者要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保持某种间离感,做到充分的客观和中立,不能在小说中充当上帝、充当说教者、充当裁判。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风过中原》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好就好在它促使人们思考。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体察到作者的倾向性,但是整部作品都很冷峻,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置,力求做到客观合理。比如杀害王天仁的叶阳县令杨瞎子,他算是个坏人吧,但是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武昌起义,态度有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一开始他并没有想杀王天仁,但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整个大气候发生变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镇压和杀戮。反过来说,作为一个前清县令,面对土匪来袭,他选择抵抗和杀戮是能够让人理解的。杨瞎子是做了不可饶恕的坏事,但他不是天生的恶人,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做坏事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他为了个人利益而必须做的。当然作者显然是悲悯的,在大屠杀之后,作者用了较长篇幅写景抒情。但就在这时候,作者也保持着充分的理性和克制。

再比如吴恩荣这个人物。他是个改良派、实干家,在叶阳县自治那一章中,吴恩荣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打土匪、搞建设、发展教育等等,一时间叶阳县面貌一新,令人欣喜。可是我们也能够发现,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歌颂吴恩荣,也没有贬损吴恩荣。吴恩荣只是按照历史故事的发展,自己演绎着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吴恩荣不仅代表着改良派,同时他身上还有威权政治的铁腕成分,这些作者并没有明显表达,也没有明确表态,他给了读者宽广的思考空间。这种与作品保持充分距离,不灌输、不贴标签、不扣帽子的写作能力是一个严肃作家所应该具备的。

写历史小说,首先历史观要理性、客观、准确,这样作品才会真实可信。有一些历史小说创作态度极不严肃,概念化严重,倾向性明显,人物脸谱化,情节瞎编乱造,给读者造成了很坏的印象。《风过中原》没有这样的毛病,其中的留洋秀才王天义为革命而舍身取义,似乎很正面,可是他也有他的毛病,比如急躁、幼稚、冲动等;李兰芝是叶阳县早期共产党员,但她并不高大全,也有自身的局限。书中的人物看上去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很家常、很真实,很容易让人接受。书中的故事情节设置也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风过中原》是历史,也不是历史;是小说,又不仅仅是小说。它实际上是作者对过往历史的一种反思和再现。写这样的小说又要动情,又不能动情,又要人物栩栩如生,又不能太过于沉迷人物,而忽略了必要的清醒,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实在不好把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

下面谈谈《风过中原》激发我最深的思考是什么。

《风过中原》的风是指时代大潮,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富强、进步的潮流。《风过中原》主要讲述的是革命风潮里的叶阳县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原地区在风云跌宕中的起起伏伏,和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个人命运波诡云谲的变化。那么这风都有哪些呢?叶阳县城都经历了什么呢?辛亥革命、讨袁护法战争、白朗起义、北伐战争、短暂的自治建设运动,接着是军阀混战、国民党独裁渗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运动、文革、改革开放等等……在历史的洪流中叶阳县的风云人物或积极响应,成为时代弄潮儿,或者反潮流而动,成为时代的背叛者,他们是整个时代大潮的一部分,他们演绎出大时代背景下的风云变幻的叶阳县历史。这些人物有出洋留过学有新思想和革命热情以及牺牲精神、甘为革命洒第一滴血的王天仁;有积极投身时代,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的王天义(王天仁的弟弟);有主张改良推动叶阳县自治最后被暗杀的吴恩荣(王天仁的挚友);有投身工运最后成长为革命先锋的李兰芝(王天仁的妻子);也有悖逆革命潮流的封建官吏叶阳县知县杨瞎子杨济时,思想僵化落后的封建余孽县衙打杂出身后来捐钱买了县丞的范明章,有地方恶霸赵连登,有翻身农民闹革命的杨大嘴(王天仁的儿子)……他们从属于时代,塑造了时代,缔造了叶阳县的历史。这本书的封底有一句话:这是一部家族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原地区的史诗,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百年风云史——我认为它的概括凝练准确,是对这本书最恰当的定位。

我读了《风过中原》之后最先想到的一句话是:为什么种的是龙种结出来的却是笨瓜呢?一场又一场的风刮过中原,前辈先烈们真的很努力,可是他们奋斗争取的民主富强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实现呢?

辛亥革命的致命伤是它是一场精英革命、权贵革命,那时候的中国老百姓基本都浑浑噩噩,距离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国民素质差距简直有霄壤之别,老百姓没有革命思想武装头脑,完全是革命的旁观者甚至是反对者。随后而来的是土匪横行、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背叛革命……在这一系列的历史动荡中,民智在逐渐开启,革命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可是结局总是很悲惨:反抗暴政的老白朗被镇压了;热情推行自治的吴恩荣被刺杀了;想建立红色政权的李兰芝失败了;有心抗日的范伯仁被自己人打死了;热情满腔的杨大嘴迷茫了……那些革命先驱真的是努力了,殚精竭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地努力了,可是为什么结果总是不遂人愿呢?

黄仁宇认为是因为中国太大,好像一条大船,调头难,历史惯性太大。顾准认为,人们不应该相信可以在地上建成人间天堂,然后被那个狂热的梦想驱使奴役,荒诞、高远、狂热的梦想追求只能带来灾难。中国的革命者大都狂热有余理性不足,太相信丰满的理想而忽视现实的骨感!顾准说:唯有建立在科学精神至之上的民主才是一种牢靠的民主。黄仁宇认为现代化就是实现数目字管理。我认为他们要表述的意思在某个层面来说是一致的,结合《风过中原》这本书来说,那就是:只有风是可控的理性的,才能造福中原、造福百姓。当然需要再次重申的是,《风过中原》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只是把时代变迁很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没有试图强加给读者一个所谓正确的历史观,它把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让读者在现实中去追寻答案。

最后说说我认为这篇小说不足的地方。我在阅读《风过中原》时候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王秃子为什么叫王秃子?杨瞎子为什么叫杨瞎子?书中都没有交代。后来我问磊子,他说最后出版的时候忍痛割爱,删掉了约五万字,其实原来都有交代的。我没有问删除的具体原因,我估计其中可能有苦衷吧,这里我也不问了。我只是希望将来出全集的时候,还是把那五万字添加进来吧。

                                                 (作者陈良,笔名:叵测,著名网络作家)

 

陈良

简介


陈良,福建人,侨居加拿大温哥华。数学博士,中国哲学和传统诗词爱好者。创作诗词四百余首,发表于中国《诗刊》《新千家诗》《丝路诗刊》等纸媒或电子刊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