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洋的詩
韓 牧
青洋的詩是多姿采的,很難用幾句話概括。首先是典雅,隱隱洩露了她是中文系科班出身。她常常用典,甚至以古人詩句為詩題、融入或引伸古人的詩句:「無語凝噎」「欲說還休」「如泣如訴」「秦始皇陰冷的嚎叫」「孟姜女絲絲縷縷的哭聲」「望穿的秋水」「那秋水已是覆水難收了嗎?」也有用新詩的,如戴望舒的「雨巷」「傘」「丁香」,而「少年維特」是洋典。這樣能讓讀者聯想,增加詩句的深度。她有一首較長的〈聽施加彈古箏〉,依我自己寫詩的經驗,以文字來描寫抽象的樂音,是相當困難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難得的典範。她這首,看來就是受〈琵琶行〉影響寫成,寫樂音的多變,可算是成功的。
我見過她有一首〈眸〉,十五行,行行押韻,砌成菱形,首行一字,「眸」,中行十五字,「讀萬卷行萬里面壁三十年依然懷舊」,末行一字,「瘦」。這樣近於文字遊戲,偶一為之尚可,形式主義是沒有前途的。
除了古典,青洋有她現代的一面,如〈歲月碎片〉:「腳步無聲如玉蘭花飄落 / 如四
月呼吸 / 輕叩 / 回眸,微笑蕩漾起 / 一層層漣漪 / 心湖中迷失的小舟」此詩有意無意的押了韻
,現代中又隱含了古意。
她又有寫實的一面。〈無題〉只五行,甚精妙:「佇立 / 唐人街的十字路口 / 男男女
女,嘈嘈雜雜,熙熙攘攘,匆匆忙忙 // 人們看我,我看人們 / 互贈一道萬里長城」前四行很
平淡,末行突兀,能使人終生不忘。它的形象來自絕妙的想象,真確寫出華裔同胞之間的冷漠、互相防範的心態。
熱情,是詩人的本色;憂國憂民,是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證。屈原、杜甫、黃遵憲等,是我們的榜樣。青洋近年來寫了不少詩,讓人感到,移居此地已幾十年的她,對「娘家」熱情未減,反而增加了殷切的期盼,縱使期盼的表現為無奈、憤慨,那是一顆沉重鬱結的中國心。〈醉在中國〉:「醉了 / 終於能說話了 / 終於能口齒清楚 / 說一聲 / No!」。接著是「終於能笑了」「敢哭了」「敢愛了」「敢氣憤」「敢仇恨」,「醉的感覺變小了......做夢的時候......又有了希望」。這詩寫出了人們在正常的環境裡不能自主,醉了才得以吐真心。而希望,做夢時才有。《竹筷子》是藉著最常見的物件,傾訴人們的不由自主、被利用、被啃咬、失去獨立人格和思想、抱負。最後以「如何安心當一雙普通的筷子」作結,這深刻的「無可奈何」,一定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餘音難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