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詩人關於白水詩歌的部分評論
作者 : 白水
詩歌《也是金字塔》以對戰爭的詛咒始,而終於對獻身正義的英雄頌。這一朵盛開在飄雪的日子的紅罌粟有着驚人之美。
中國當代著名文藝評論傢、詩人、作傢 謝冕
詩歌《也是金字塔》表現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死亡的恐懼。作者深刻而又詩意地傳達出人性的普世價值觀與悲憫的關懷情愫。
曾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國際著名詩人 洛夫
當我讀到在白雪皚皚的加拿大的白水這些反映移民生活、充滿濃重鄉愁與同情的詩時,不免感到驚喜。 ... ...從《遠論》這些切入現實的詩裏,我們能對北美表面上相對平等和諧的社會有更多的瞭解。
… …我特別喜歡白水在後記裏說的下面這段話,也相信她的這些詩,會鼓舞第二代移民,包括她自己的女兒,用文字或其它形式,把移民所遭遇到的苦難以及堅強奮鬥的感人故事,一代一代地傳述下去:’移民路上,每一個人稱代詞都包涵着無數個生活原型,我為那些揣着50美元闖北美的書生,為那些丈夫疲勞過度去世仍頑強的為孩子撐起一個傢的妻子,為我們在科研領域工作人員熬紅的眼睛,為那駕着油輪登陸北美在多倫多開張的第一傢華人超市,更為那些為修建太平洋鐵路悄然離開人世的華工感動。移民路上每一個個體,有過多少理想和抱負,經歷了多少的失敗和成功,成功的背後,更多的是血汗、淚水、信心和堅韌......最感遺憾的是這組詩歌缺少描寫第二代移民的拼搏與感受。女兒說:“那是下一代的事兒,當由我們繼續。”
著名美國華裔作傢、臺灣詩人 非馬
... … 在謀篇上,《遠輪》沒有按時序去結構,詩人打亂了時空,把幾代去往大洋彼岸的華人 “安排” 在同一條 “船” 上。這時,這條 “船” 便不再是 “船” ,而成為一個歷史的載體,或者說一百多年華人命運的斷面--不同時期,不同目的,不同境遇,不同歸宿。因為多樣,因為復雜,在我們仰望這個歷史的斷面時,不僅瞭解了時代的變遷,還瞭解了那些在大洋彼岸淘金的同胞們的心路 。
… …這部詩集中還有一首題為《瀑布》的小詩,詩人說瀑布 “匍匐着/跌撞着/靜靜地流淌着/直至懸崖盡頭/無路可退的你/跳了/下/去/一條小溪/就這樣/站//起/來” 。我把這首詩視作詩人的自畫像,衝下懸崖的瀑布成為一條小溪,如鳳凰涅槃,藴含的卻是一條深刻的人生哲理。小溪有小溪的選擇,小溪有小溪的河床,衹要涌流,哪怕是緩緩的,潺潺的,微弱的,麯折的,終有一天會站起來,匯入大江大河。詩如此,人生也如此。
中國著名軍旅作傢、原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程步濤
詩歌是精神的産物,是詩人內心境界的升華。讀了白水的諸多詩作,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作者是一個內心充滿悲憫的人。悲憫遠高於施捨,也不同於同情,是一種尊重,痛惜,一種大愛,一種高貴的情感。白水之所以能如此,是源於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忠實體驗和敏銳的觀察力。她將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實,最容易打動人的東西詩意化和哲理化,從而使作品更具有凝重感和穿透力。
郭輝 國傢一級作傢,著名詩人 ,原《散文詩》雜志社社長。
白水這個筆名給我的第一聯想是秋天的白菊,就是人淡如菊。白水讓我産生的另外一個聯想是"白光",白光是赤橙黃緑青藍紫的合色,就是陽光的意思。一個女孩子具有男孩子的性格,在她的看似現代冷峻,筆觸內裏卻豐富細膩、藏着火山岩漿的詩歌裏,讓我覺得,陽光、或者說完美,是她詩歌追求的一個終極走嚮。這相對於今天很多詩人,特別是女詩人的灰暗自戀情調,讓人感覺到別有一番情趣和意境。
北美著名華語作傢、詩人 川沙
白水自幼醉心詩歌,沉湎在古老的方塊文字之間,構築一個個夢幻一般的世界。自古詩歌都是讀書人鐘愛的文字形式,用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近乎一種哲學。緣於相似的移民經歷,近十年來,我們以文會友,每言無不是詩歌,詩源乎生活,發自內心,那是一個多麽純潔而又神奇的精神傢園:遠離人世的喧囂,不染都市的纖塵,細膩而豐富,純粹,剔透,充滿靈氣,她便在那裏,編織美好的夢境。日復一日,在一張白紙之上,孜孜不倦,一行為淺笑低吟的詩,一行為行雲流水的歌;夜復一夜,在鍵盤之間,如癡如醉,一行行在詩壇上下翻飛,一行行在楓紅雪白之間流連。這些分行文字,古今縱橫幾千年,中外跨域上萬裏,已經超越了遊子思鄉的傳統格局。
和平島: 北美著名華語詩人
註:非馬、程步濤、郭輝、川沙、和平島的詩歌評論是幾位老師和詩人為白水《遠輪詩集》所作序言或相關詩歌評論的節選。
白水 Bai Shui 加拿大 Canada 現代加拿大
白水
北美華人文學社副社長,加拿大華語詩人協會秘書長,楓之聲傳媒副社長。曾擔任前三屆國際大雅風文學奬詩歌初評組組長。曾與友人共同創辦《北美楓》純文學紙刊,現任《北美楓》微刊副主編。白水自幼習詩,其詩歌、散文在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多傢報刊、雜志、及書刊發表。所著《遠輪•詩集》與《遠輪•文集》被中國國傢圖書館,加拿大國傢圖書及檔案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北大、清華、復旦、澳門科技大、香港大學、臺灣漢學研究中心等四十余家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