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第五讲:韩东诗歌解读
Original 谭五昌 谭五昌 10/22
收录于话题
#北师大课堂讲诗
5个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0iatKzaiccUk1V7YOUHrcGBaiaJx1wM00hjBTHnX0JTVfh9cyicN39GYngwWJkhRPCFseibRIjJKSzN8ZXRI14sMfA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谭五昌微信公众号开设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人们在网络上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与现象。我本人对于新媒体技术知之不多,了解不深,可以说对于网络新媒体这一崭新领域并不在行,但我非常知道,在当下,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离不开数字化生存的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新媒体技术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方便与快捷,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新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潜在而深刻的重大影响,一句话,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们只有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并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才可能对于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加以理想化的塑造。
说到微信公众号,这是在网络新媒体领域颇受人们关注与重视的一个交流平台,近些年广为流行与普及。我本人在许多学术团体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与许多名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里,读到过许多具有时代特质的诗文,这些诗文或充满思想性、学术性、人文性,或彰显艺术性、纪实性、信息性,我自己感觉,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颇为理想化、纯粹性的交流平台,因为交流双方志同道合,不存功利之心,大家是出于相同的爱好、兴趣、追求而走到一起来了,而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微信公众号(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吃瓜群众),说白了,就是微信公众号创建者本人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召唤志趣相投者的无限广阔的朋友圈与交流空间,微信公众号建立起来后,志趣相投者(或朋友)越多,人气越旺,应该越能展示该微信公众号的存在价值。前几年,有一些弟子与朋友私下鼓动我以个人名义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我出于谨慎,婉言谢绝了。前些日子,胡建文、蓝冰琳、盛华厚、牛国臣、曹谁、陈琼、吴迪、赵目珍、白心、孙大梅、郭思思、灵岩放歌、马慧聪、刘雅阁、马文秀、王长征、袁翔、罗强、颜华、王利平、何双娥、唐梅、贺小华、史庆、陈桂明等朋友、弟子、老乡极力鼓动我以自己名义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与艺术家,而且非常熟悉与了解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受到他们热情的鼓动与反复劝说后,我终于下决心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了。希望以我本人名义开设的这个微信公众号,能够团结到一大批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热爱精神生活的诗友文朋,期望我们大家能够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长久收获我们生命中最为纯粹、丰富、美好的精神财富。
最后向大家交代一下,鼓动我开设谭五昌微信公众号的朋友、弟子、老乡们建议我的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5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因为大家一致善意的公认我是当下华语诗坛的“劳动模范”,所以选择劳动节这一天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是为前言。
谭五昌
2020年4月30日夜
写于北京京师园
![](/upload/images13/9bbd829f51890782d0b47fd761c170a0.jpg)
编者按:
两年前,谭五昌先生的五卷本诗学著作《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隆重推出,在当代诗歌界与评论界反响强烈。《在北师大课堂讲诗》(五卷本)是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录音整理稿,它以口语、对话的方式对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一百余位优秀、杰出的老、中、青华语诗人的诗歌创作,予以了生动、精彩的文本解读与准确、到位的文学史评价;以一种宽宏的美学眼光与文化视野,勾勒出地域辽阔、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中国当代诗歌完整版图,使得关注中国当代诗歌的人们为之感到骄傲。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系列讲座,以一种极具现场感的讲诗、解诗的鲜活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通过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的系列讲座,让所有喜欢与热爱现代汉语诗歌的朋友能够体会到新诗的独特思想艺术风貌,走进一位位诗人个性各异、丰富精彩的艺术空间与精神世界。期望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与诗人们,能够在谭五昌先生在北师大课堂讲诗系列讲座中与现代汉语及现代汉语诗歌共同成长,获得自身出色的诗学智慧与审美鉴赏能力,最终为自己的生活镀上一层诗意的光芒。
2020年8月24日
○
![](/upload/images13/533ea10313970c6770ff4614cd567b17.jpg)
《在北师大课堂讲诗》
第五讲
韩东诗歌解读
时间:2011年4月1日
地点:北师大四教二零九教室
主讲教师:谭五昌
听众:北师大2009级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谭五昌:今天我们来重点解读一下中国“第三代诗歌”中非常有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是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一个青年诗歌群体,提醒一下,是“群体”而不是“流派”,“他们”这一命名大概是得自于韩东突然的灵感,给人以非常客观和冷静的感觉,如同历史、生活的旁观者,其写作姿态也由英雄主体式的膨胀书写退居到客观的日常生活的叙述,标志“第三代诗歌”诗歌美学风格的重大转向。上节课我们重点解读了“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一于坚的诗歌创作,这节课我们来重点解读一下“他们”诗群另一位代表诗人韩东的诗歌创作。
大家先来看看PPT上的这张韩东的照片,人比较瘦,但很精明,形神具备。韩东的父亲是著名的小说家方之,韩东有一首诗叫《爸爸在天上看我》,是纪念他父亲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韩东的文学生涯是有渊源的。1961年,韩东出生于南京,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虽然同属“他们”群体,但韩东和于坚的诗歌风格并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受不同教育有很大关系。韩东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主张:“诗到语言为止”。他强调语言的本体性,这一诗歌主张与概念具有很大影响。在此举出一个例子:2000年,从北师大走出的年轻诗人沈浩波就在韩东的基础上提出了“诗到身体为止,诗到下半身为止,诗到肉体为止”的诗学主张,很显然这是受到了韩东的启发和影响后试图对韩东的超越。韩东诗歌创作的黄金期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后,他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小说的创作,其诗歌作品除却《甲乙》之外,其他的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这也反映出他的诗歌写作遭遇了“瓶颈”。但韩东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十分重视,据说有一次在南京的文学聚会上,有人对他20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诗歌写作提出批评,韩东听后对那人说:如果你说我的小说不好我可以接受,但你说我的诗不好我就难以接受。如此可见,尽管如今韩东的诗作很少,主要作为晚生代小说家的身份在写作,但是他对诗歌的重视与热忱一直未曾减弱。
![](/upload/images13/a75f64ec1a255fab7c24292340a59c25.jpg)
诗人韩东
客观来说,韩东是当代诗歌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文学史地位在于他比较彻底地实现了“第三代诗歌”的主张——反崇高、反文化、反修辞。我们这里选择了一些韩东的代表作,比如《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都是韩东的经典之作。我们先来解读一下《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非常重要的诗歌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时代诗歌风格的转型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这是一部标签式的作品,或许它写的没有多么好,但却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读到这首诗,你会感觉到“朦胧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批更为年轻的、在诗歌理念上更为先锋的新诗人出现了。这首诗一定要注意它的语调,如果朗诵时的语调不正确的话,就说明你对它的理解还不透彻。现在请朱安谧同学来朗诵一下。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谭五昌:我们知道,曾经有一位具浓厚英雄主义情结的诗人杨炼创作过一首叫做《大雁塔》的诗,杨炼可以说是韩东的诗歌前辈,虽然两人年龄相差无几。杨炼的《大雁塔》写得非常庄严、热情,充满了对历史的敬意和对“大雁塔”这一在中国人心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胜古迹的崇敬。“大雁塔”在诗歌中一向成为了巨型的历史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象征意味深远。但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却将这种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一一消解掉了,读完之后你对大雁塔的向往或许也会随之烟消云散,这彰显了诗歌的解构意义,韩东明显是在和杨炼的《大雁塔》“唱反调”。下面哪位同学来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想,但说无妨。
李瑶同学:这是一种反英雄、反崇高的写法。如果说他的前辈还有一种痛苦的反思的话,到韩东这里可能连反思也没有了,而变成一种俯视的无奈。诗歌开头的语调就与经典的《大雁塔》形成了对照,将立体的、高耸的形象拉成了平面的。接下来,对人们朝拜大雁塔的行为进行讽刺,架空了朝拜的意义,使朝拜的动作显得如此滑稽。而“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则是对英雄的另一种读解,但这里的“英雄”也只是点缀而已,连人们生活中的谈资都不是。诗人在讽刺中并非是抱着看热闹的心理,而是在讽刺背后充满着深深的无奈。
谭五昌:李瑶同学对这首诗的读解基本到位。这首诗书写的对象是大雁塔,大雁塔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部被消解掉,被还原成物理意义上的大雁塔,只是一座土石建筑而已。因此,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诗中的“英雄”便成为多余人的形象,在整体的反英雄、反历史的文化氛围中呈现出可笑的意味。“英雄”们的可笑在于对大雁塔的一无所知,所以,那些想做“英雄”的人们其实十分渺小,他们从塔上下来,“转眼不见了”,更别提做得成什么真正的英雄了。在作者刻意无知的状态下,大雁塔不再是历史的巨型符号,不再承载任何丰厚的意义。这体现了“第三代诗人”想作为普通市民生活的文化愿望。诗歌用解构的美表现手法、调侃的叙事语调,对“大雁塔”进行了平面化的、离散化的书写,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因此我们读它的时候要用调侃的、满不在乎的语调,通过声音诗学去展现“第三代诗歌”对历史文化的疏离和冷漠。
![](/upload/images13/5cb33ef7511a343faa8c89bfcc017511.jpg)
下面我们来看看《你见过大海》,这首诗也曾在王一川老师的文艺美学课上分析过。我们知道,“大海”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但是,到了韩东这里,“大海”的意义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完全向它的本义回归了。下面请徐梦华同学朗诵这首诗。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
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谭五昌:《你见过大海》和《有关大雁塔》都是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它们都透露出十分有意义的文学信息,所以我们在解读时也不能只从美学意义上解读,更应该从文学史意义上入手去解读,这样才有深度。大家见过大海吗?现在生活好了,大家可以利用假期去旅行。人们初见大海的时候一般都感觉激动,这是人之常情,并不一定会因文学作品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信息而改变。但这首诗里所传达出的诗人对大海的态度及情感还是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的。先请同学来谈谈。
张鑫同学:诗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可以作为全诗的核心语句,也包含着核心意义。诗人就是想通过这句诗告诉我们,大海就是这样。大海不会崇高、不会壮阔,只是平凡普通的客观存在物。诗人特别用到了“你”这个人称代词,区别于以往诗歌中的“我”,换了一个视角,给读者以更强的说服力,更好地实现了解构的意义。
谭五昌:换了视角就能完成解构的意图吗?你的理由还不是很充分。视角并不能决定解构与否,请你再好好思考下。
刘玲燕同学:我生长在海边,家乡人对大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拜心理。因为很多人靠打渔为生,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去祭拜海神娘娘,保佑打渔的人可以满载而归、平安而回。大海于人类是神秘莫测的,汹涌的海水本身就暗藏了许多不解之谜,因此当人类面对大海时会自然而然产生崇拜的心理。但在这首诗里,诗人与大海是完全平等的,大海金色的神话的光环被完全消解,被还原成平凡的“就是这样”的大海,它会淹死人,它并不神圣。
谭五昌:刘玲燕同学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谈了她的想法。与在海边生长的人对海的记忆、情感不同,诗人呈现给我们的大海是陌生的,对那些很多渴望去看海的人是一种精神打击。
赵甜同学:诗歌充满一种把玩词汇的感觉,很多想象的词语翻来覆去、颠来倒去。这首诗把人们对大海一贯的向往、崇敬消解掉了,将大海并不美好、甚至可怕的一面呈现出来,和大雁塔一样,把大海物理的一面还原出来。此外,诗歌反复强调“人人都这样”、“就是这样”,就指出了一种普遍性,也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upload/images13/a7d1fea7386f6e22e7d203b2d1cbd7d9.jpg)
谭五昌:综合起来看,以上三位同学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这首诗与《有关大雁塔》一样,也是对大海的去文化、去历史化的一种解构。根据我们以前的阅读经验,比如普希金、舒婷等诗人的作品,他们笔下的“大海”给我们以非常崇高、庄严、狂热的情感体验,而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平静的、冷漠的。在诗歌作品中,“大海”自古以来就是巨型的象征符号,是超级的能指,但在韩东这却变成了一个平凡的能指。“大海”所附带的深刻丰厚的象征含义被抹平了,大海就是大海,就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物理性的大海、日常意义上的大海,谁也不愿意被海水淹死,谁也都担心被大海吞没。这是还原意义、解构意义的写作,剥去了大海此前庄严深刻的美学和文化的面貌,重新塑造了一个日常化的、凡俗的大海形象。诗中所采用的人称“你”,其实是作者在和读者对话,也是作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这恰恰是用对话的方式强迫你去接受诗人对大海的认知。这首诗在艺术上是用语感取胜的,它不像“朦胧诗”的歌唱语调,这也看出了诗人们在代际上的美学分野。最后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这首诗里所塑造的大海的形象吗?
朱安谧同学:我并不是很喜欢诗歌里面大海的形象,但我依旧觉得这首诗还是十分深刻的,也称得上是韩东非常经典的作品。与《有关大雁塔》一样,可能这首诗更为重要的确实还是它文学史的意义,如果硬要读者从美学意义的角度去接受这样一个平淡的、没有光芒的、并不美好的大海,恐怕还是有些强人所难。还有一点我想补充的是,我并不觉得这首诗里的大海仅仅是那个日常的、物理的大海,诗人在其中还借大海有更丰富的指代。大海可能还代表了永恒的历史时空,是第三代诗人对历史时空虚无想象的寄托。诗人想通过大海告诉我们,古往今来人们对历史的想象,就如同你并不知道的大海,就是这样而已,也只能是这样而已,并不可能真正的走向它。诗中提到的“水手”一词也富有深意,什么是水手?是可以真正的掌舵大海——也就是掌控历史——的主体或人,但“你不是水手”,或者说我们都不是水手,因此我们都没有抵达真实的能力。诗人还说“你不想被海水给淹死”,或许他指的是很多人曾经所希望的名垂千古、江山永固的念头,是渴望获得无限长久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时空体验的愿望;但即使是这样,即使你不情愿,还是会被时光无情地冲刷掉,渺小如人,最后什么也不会留下,人人都是如此,并不会如你所愿。
谭五昌:朱安谧同学刚才的解读是很有深度的,她也对我刚刚没有太强调的地方做了很好的补充。这首诗虽然是反历史的,但它同时也不排除用“大海”的意象来做历史的隐喻。我们常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般说来,“大海”的确是历史的代名词。刚才朱安谧说的最好的就是她对“水手”的解读,之前的同学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如她所说,“水手”是历史主体的代名词,是驾驭历史潮流的人,而更多的人却是被历史的潮流席卷而去,被淹没掉。所以这首诗的确在反历史的主题中,对历史的冷漠无情做了隐喻性的表述,该诗的意义也绝不只是表面所说的“就是这样”,而是有着复杂的意义指向,是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的。
![](/upload/images13/69c0ad60d04fd5d5e9d332aa143a9b25.jpg)
我们再来看一下韩东的《你的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意味,也体现了韩东哲学系的专业背景,像于坚就不太会写出这样的诗。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先请徐梦华同学来朗诵一下。
你的手
你的手搭在我身上
安心睡去
我因此而无法入眠
轻微的重量
逐渐变成铅
夜晚又很长
你的姿势毫不改变
这只手应该象征爱情
也许还另有深意
我不敢推开它
或惊醒你
等到我习惯并且喜欢
你在梦中又突然把手抽回
并对一切无从知晓
谭五昌:同学们现在赶紧发挥自己的哲学思维,看看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承载了诗人哲学性的想象与思维。诗人从人们十分熟悉的场景中选取诗歌素材:一个异性把手放在诗人的身上,然后睡着了,而后面发生的戏剧性的情节给诗人以灵感,促使其进行创作。大家如果曾经有这样的体验的话,可能会更有表达的欲望,但从旁观者的角度也可以说说。
何明敏同学: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情况。起初,因为有手搭在自己身上而不习惯、睡不着,后来“习惯并且喜欢”的时候手却消失掉了,又将导致“我”难以入眠。有些事情刚开始可能是负担,但因为别无选择,你必须去承担,后来你习惯了,但这种平静再次被人打破的时候,你会又一次陷入惘然。在生活中,这种感觉很常见,不管是爱情还是其他事情。
谭五昌:何明敏的表述接近诗作的意思,但是缺少概括性的术语,再好好总结总结。其他同学还有话要说吗?这首诗是可以训练大家的哲学思维的。
许姗姗同学:我的想法和何明敏的差不多,就是你刚刚习惯了本来不习惯的一个事情,但当它改变,也就是变回你原来希望的那个样子的时候,你又开始不习惯了。可能也在暗指制度和规则下的人的生存境遇。
谭五昌:这首诗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一个日常场景:女孩(诗中的“你”)刚开始把手放在“我”身上,“我”开始不习惯,觉得不舒服,睡不着。同时,叙述者很有意味地、也是一厢情愿地赋予了这“手”以爱情的含义,于是诗中戏剧性的元素就出现了,女孩的手突然抽回了,并且十分无辜,因为它毫不知晓,这也就凸显出了诗作的哲学意味——两性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错位。叙述者意识清醒,开始难受,后来习惯,还有很美好的爱情想象,而女孩却是全然不知的。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情感世界的不可知性。情感世界在诗歌中是无法讨论的。诗作的结尾否定了“手”是爱情的象征,从而也就否定了叙述者之前对爱情的想象。这就昭示了人们普遍潜伏着的情感困境。我们对情感的想象往往是一厢情愿的,而实际上,情感世界却是无法揣测的。所以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那个复杂的、难以揣测的、充满错位的情感世界以及蕴藏其中的种种可能性。我个人认为这是韩东20世纪八十年代创作出的最好的诗篇。
![](/upload/images13/c371e5ed0378a168597dee1f41827902.jpg)
最后,我们来解读一下韩东20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诗歌代表作《甲乙》。这首诗张清华老师个人非常欣赏与推崇。先请许姗姗同学来朗诵。
甲乙
甲乙二人分别从床的两边下床
甲在系鞋带。背对着他的乙也在系鞋带
甲的前面是一扇窗户,因此他看见了街景
和一根横过来的树枝。树身被墙挡住了
因此他只好从刚要被挡住的地方往回看
树枝,越来越细,直到末梢
离另一边的墙,还有好大一截
空着,什么也没有,没有树枝、街景
也许仅仅是天空。甲再(第二次)往回看
头向左移了五厘米,或向前
也移了五厘米,或向左的同时也向前
不止五厘米,总之是为了看得更多
更多的树枝,更少的空白。左眼比右眼
看得更多。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三厘米
但多看见的树枝都不止三厘米
他(甲)以这样的差距再看街景
闭上左眼,然后闭上右眼睁开左眼
然后再闭上左眼。到目前为止两只眼睛
都已闭上。甲什么也不看。甲系鞋带的时候
不用看,不用看自己的脚,先左后右,
两只都已系好了。四岁时就已学会,
五岁受到表扬,六岁已很熟练
这是甲七岁以后的某一天,三十岁的某一天
或六十岁的某一天,他仍能弯腰系自己的鞋带
只是把乙忽略得太久了。这是我们
(首先是作者)与甲一起犯下的错误
她(乙)从另一边下床,面对一只碗柜
隔着玻璃或纱窗看见了甲所没有看见的餐具
为叙述的完整起见还必须指出
当乙系好鞋带起立,流下了本属于甲的精液
谭五昌: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叙事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本身并不难读懂。请同学们来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李瑶同学:这是在描写现代社会夫妻之间一种非常隔膜的状态。在很亲密的接触后,两个人分别从床的两边下来,也就是说在暂时解除了两性关系之后,男女所面对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说在卞之琳的诗歌世界中,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是互为风景的话,那么在这首诗里面,男女各自的风景则不再相同,且毫不相干。诗的前半部在反反复复描述甲所看到的风景,是非常细碎的、庸常的甚至是无趣、没有意义的东西,这是想表现甲的心理的虚无,以及甲在性爱结束之后的冷漠和虚伪。
谭五昌:好。李瑶刚才的解读说明她对这首诗有了比较真切的、贴近本意的理解。这首诗采用的是典型的小说写法,是不夹杂着作者任何感情的零度叙述,是原生态的经验的展示,充满了语言叙述的味道。这与九十年代所追求的小说叙述密切相关。诗歌展现了一对爱人日常生活的场面,叙述是唠唠叨叨、不厌其烦的,但又和一台冷静的摄像机一样,把细节不失分毫的、完完整整地表现了出来。诗作把生命的激情和爱情的意义消解掉了,诗中使用的仍是解构主义的方法,剥离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该诗的叙述语调十分冷漠与冷酷,让人感觉他们夫妻之间只有冷冰冰的肉体关系,而没有爱情。这恐怕是对长期以来诗歌中对爱情的火热表现的一种有力解构和嘲讽,具有写作风格转型的意义。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这首诗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新写实小说也可以进行一种互文式的解读。在方方的《不谈爱情》等小说里面,情感生活也是被原生态地再现出来。可能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也是这样,没有什么爱情,只有临时的伙伴关系;对大部分普通的、受市民主义熏陶的中国人而言,情爱生活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因此也就还原了最为真实的日常男女的情爱生活,消解了人们对情爱的浪漫主义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学、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和价值。我本人并不很喜欢这首诗,因为如果情爱生活只是这样的话,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追求呢?这首诗用极为冷漠的灰色的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真挚的、血色的浪漫情感的集体消退情景。所以说,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从理智的层面来欣赏它,而不是从情感的角度,尤其是对爱情和婚姻葆有美丽憧憬的年轻人。张鑫,你喜欢这首诗吗?
张鑫同学:还可以。诗里给男女取了“甲”、“乙”的名字,本身就是冷漠的、物化处理了的。从写两人下床开始到看到不同的风景、互相忽略掉,很真实的展现了双方的隔膜和不能够沟通的现状,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令人心寒的情感关系。
谭五昌:的确,“甲”、“乙”把人变成了符号,人的主体性和对爱情的把握及追求都被彻底地消解了,它提供了情爱场面的另一种风景,或是另一种可能。对这首诗喜欢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来书写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写作风格与审美趣味。这才是最重要的。好了,今天我们对韩东诗歌的简要解读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