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五昌《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第四講:於堅詩歌解讀
Original 譚五昌 譚五昌 10/10

譚五昌微信公衆號開設前言
近些年來,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普及,人們在網絡上開設博客、微博、微信群、微信公衆號等新媒體交流平臺,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與現象。我本人對於新媒體技術知之不多,瞭解不深,可以說對於網絡新媒體這一嶄新領域並不在行,但我非常知道,在當下,我們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技術,離不開數字化生存的21世紀人類生活新模式,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新媒體技術為我們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以前不敢想象的方便與快捷,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新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知識與信息,對整個人類的精神生活産生了潛在而深刻的重大影響,一句話,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我們衹有以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並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技術,纔可能對於我們自身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加以理想化的塑造。
說到微信公衆號,這是在網絡新媒體領域頗受人們關註與重視的一個交流平臺,近些年廣為流行與普及。我本人在許多學術團體開設的微信公衆號與許多名人開設的微信公衆號裏,讀到過許多具有時代特質的詩文,這些詩文或充滿思想性、學術性、人文性,或彰顯藝術性、紀實性、信息性,我自己感覺,絶大多數微信公衆號是一個頗為理想化、純粹性的交流平臺,因為交流雙方志同道合,不存功利之心,大傢是出於相同的愛好、興趣、追求而走到一起來了,而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微信公衆號(無論是文化名人還是吃瓜群衆),說白了,就是微信公衆號創建者本人為自己搭建的一個召喚志趣相投者的無限廣阔的朋友圈與交流空間,微信公衆號建立起來後,志趣相投者(或朋友)越多,人氣越旺,應該越能展示該微信公衆號的存在價值。前幾年,有一些弟子與朋友私下鼓動我以個人名義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我出於謹慎,婉言謝絶了。前些日子,鬍建文、藍冰琳、盛華厚、牛國臣、曹誰、陳瓊、吳迪、趙目珍、白心、孫大梅、郭思思、靈岩放歌、馬慧聰、劉雅閣、馬文秀、王長徵、袁翔、羅強、顔華、王利平、何雙娥、唐梅、賀小華、史慶、陳桂明等朋友、弟子、老鄉極力鼓動我以自己名義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很有才華的青年詩人與藝術傢,而且非常熟悉與瞭解網絡新媒體技術。在受到他們熱情的鼓動與反復勸說後,我終於下决心開設一個微信公衆號了。希望以我本人名義開設的這個微信公衆號,能夠團结到一大批熱愛詩歌、熱愛文學、熱愛藝術、熱愛精神生活的詩友文朋,期望我們大傢能夠通過這個交流平臺長久收穫我們生命中最為純粹、豐富、美好的精神財富。
最後嚮大傢交代一下,鼓動我開設譚五昌微信公衆號的朋友、弟子、老鄉們建議我的微信公衆號在2020年5月1日正式開始運營,因為大傢一致善意的公認我是當下華語詩壇的“勞動模範”,所以選擇勞動節這一天推出自己的微信公衆號特別具有象徵意義。
是為前言。
譚五昌
2020年4月30日夜
寫於北京京師園

編者按:
兩年前,譚五昌先生的五捲本詩學著作《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隆重推出,在當代詩歌界與評論界反響強烈。《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五捲本)是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錄音整理稿,它以口語、對話的方式對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地區一百餘位優秀、傑出的老、中、青華語詩人的詩歌創作,予以了生動、精彩的文本解讀與準確、到位的文學史評價;以一種寬宏的美學眼光與文化視野,勾勒出地域遼闊、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中國當代詩歌完整版圖,使得關註中國當代詩歌的人們為之感到驕傲。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係列講座,以一種極具現場感的講詩、解詩的鮮活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通過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的係列講座,讓所有喜歡與熱愛現代漢語詩歌的朋友能夠體會到新詩的獨特思想藝術風貌,走進一位位詩人個性各異、豐富精彩的藝術空間與精神世界。期望廣大的詩歌愛好者與詩人們,能夠在譚五昌先生在北師大課堂講詩係列講座中與現代漢語及現代漢語詩歌共同成長,獲得自身出色的詩學智慧與審美鑒賞能力,最終為自己的生活鍍上一層詩意的光芒。
2020年8月24日
○

《在北師大課堂講詩》
第四講
於堅詩歌解讀
時間:2011年3月25日
地點:北師大四教二零九教室
主講教師:譚五昌
聽衆:北師大2009級中國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
譚五昌:1999年4月份“盤峰詩會”結束以後,伊沙、侯馬、徐江、瀋浩波等一批“北師大詩人”回到母校北師大來搞了個詩歌朗誦會,詩人於堅在那次的先鋒詩歌朗誦會上露了面,許多北師大的同學也是第一次見到於堅本人。於堅的形象很獨特,留着光頭,看上去像一個“民間”的梟雄,有些像部落酋長,他自己也曾在詩文中說過夢見自己成了某個部落的酋長。於堅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非常強悍的“民間詩人”的形象。於堅本人他聽覺不好,說話要帶上助聽器,這也導致了“盤峰論戰”時很多詩人對他的不滿,據說當時有位知識分子詩人這樣指責他:“我說話的時候你不聽,你說話的時候聲音又特別大”。可能大傢有個誤會,雖然於堅被認為是“民間詩人”,但他其實是有學院背景的,於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雲南大學的學生。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的“民間”和“學院派”詩人衹是指詩歌美學趣味上的不同傾嚮而已,或者“民間”一點,或者“學院”一點;而在社會身份與地位上,這些詩人都有學院背景,可以說都是知識分子。於堅和韓東是“第三代詩歌”中重要詩歌團體“他們”的領軍人物。於堅本人被認為是“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他的創作活力在當下依舊旺盛,而與之齊名的曾經的“詩歌搭檔”韓東的詩歌創作進入新世紀以來則相對衰落了,這可能與韓東將很多時間與精力用來寫作小說有關。我個人認為,就重要性來說,於堅要略強於韓東,於堅一直是中國新時期詩歌潮流的見證者、參與者與推動者。於堅寫詩追求世俗化、平民化,是當時少數能比較出色表達日常生活經驗的詩人之一。於堅詩歌的哲學色彩從整體上看比韓東要淡很多,但這衹是一個相對的說法。比如,於堅的詩作《對一隻烏鴉的命名》就有很濃的哲學色彩。於堅自己宣言:像市民一樣生活,像上帝一樣思考,這也很有哲學內涵。於堅詩歌的數量很多,目前已出版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於堅的詩》、《便條集》、《衹有大海蒼茫如幕》等,還出版有散文隨筆集《棕皮手記》等十餘種。他曾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奬”2002年度詩人奬。前年他的詩集還獲得了魯迅文學奬。
北師大出身的伊沙、侯馬、瀋浩波等都被認為是“民間詩人”的代表性詩人,於堅因年紀比較大、資歷比較深而被有人譽為“民間詩歌”寫作的頭號人物、最具實力的代表人物。在我看來,於堅在文化和美學趣味上的確是站在一個普通市民的立場上,他的詩歌確實體現了一種與日常生活相對稱的活力。於堅自覺地擯棄“朦朧詩”的寫作姿態,反對板着面孔進行書寫,他在20世紀80年代就為“口語詩歌”開闢了一個寫作方向,其成名作是《尚義街六號》。現在如果你去昆明旅遊的話還能看見這個“尚義街”。我2005年5月份去了一趟雲南昆明,當時在昆明市的某條街道上見到了“尚義街”這個路標,便會心一笑,感覺比較親切,心想對有詩歌修養的人來說這兒也成了一道風景呢。於堅是比較早的參與並引領“日常化寫作”潮流的詩人,後來很多“民間詩人”都走上了這條“日常化寫作”的詩歌道路。
於堅詩歌的幾個關鍵詞大致可以被歸納為:日常寫作,生活流,美學趣味的平民化,另類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於堅對傳統很尊重,他很推崇李白,暗中和李白較勁,同時他很自負,有“大師情結”,但不像瀋浩波那樣強調現代性,在題材上標新立異,一定要寫到“詩到身體為止”,直達“下半身”,追求先鋒性。於堅恰恰在先鋒的道路上返歸傳統,追求經典性寫作,“嚮後看”。這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口語詩人”與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口語詩人”不一樣的地方。於堅最早提出“反詩歌”的概念,像《尚義街六號》這樣在當時看來比較“粗鄙”的詩歌缺乏優美的元素,的確不大像詩歌,但就是這樣“粗鄙”的詩歌出現以後,表明在於堅和“朦朧”詩人一代之間畫出了清晰的邊界,他走進了先鋒詩人的前列,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相對於新一代的詩人,於堅又走上了一條回歸經典傳統的詩歌道路了。他強調大地,強調傳統,強調後退或非前進性的寫作。現在讓我們來簡要分析一下於堅不同時期的代表作,看看他詩歌中哪些美學元素值得我們去欣賞,是能夠確立他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獨特的位置的。

詩人於堅
《尚義街六號》這首詩寫於上世紀80年代初,解讀起來的時候應該要和“朦朧詩”的閱讀感受做一個對比。同一時代不同類型詩人所寫出的詩歌給我們帶來的感受確實完全不同。比如在“朦朧詩”中我們不可能想象“厠所”這樣的意象出現,但在1984年於堅寫的這首詩中就出現了。“厠所”這個意象是於堅這首成名作中地標式的詞語和意象,宣告了“朦朧詩”以後另外一種詩歌美學潮流的浮出地表。這首詩雖然題目不叫中文係,但實際就是寫詩人自己當初大學時代那種非常本真的大學生活的。請周飛亞同學來讀一下《尚義街六號》。
尚義街六號
尚義街六號
法國式的黃房子
老吳的褲子晾在二樓
喊一聲
胯下就鑽出戴眼睛的腦袋
隔壁的大厠所
天天清早排着長隊
我們往往在黃昏光臨
打開煙盒 打開嘴巴
打開燈
墻上釘着於堅的畫
許多人不以為然
他們衹認識梵高
老卡的襯衣 揉成一團抹布
我們用它拭手上的果汁
他在翻一本黃書
後來他戀愛了
常常雙雙來臨
在這裏吵架,在這裏調情
有一天他們宣告分手
朋友們一陣輕鬆 很高興
次日他又送來結婚的請柬
大傢也衣冠楚楚 前去赴宴
桌上總是攤開朱小羊的手稿
那些字亂七八糟
這個雜種警察一樣盯牢我們
面對那雙紅絲絲的眼睛
我們衹好說得朦朧
像一首時髦的詩
李勃的拖鞋壓着費嘉的皮鞋
他已經成名了 有一本藍皮會員證
他常常躺在上邊
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穿鞋子
怎樣小便 怎樣洗短褲
怎樣炒白菜 怎樣睡覺 等等
八二年他從北京回來
外衣比過去深沉
他講文壇內幕
口氣像作協主席
茶水是老吳的 電表是老吳的
地板是老吳的 鄰居是老吳的
媳婦是老吳的 胃舒平是老吳的
口痰煙頭空氣朋友 是老吳的
老吳的筆躲在抽桌裏
很少露面
沒有妓女的城市
童男子們老練地談着女人
偶爾有裙子們進來
大傢就扣好鈕扣
那年紀我們都渴望鑽進一條裙子
又不肯彎下腰去
於堅還沒有成名
每回都被教訓
在一張舊報紙上
他寫下許多意味深長的筆名
有一人大傢都很怕他
他在某某處工作
“他來是有用心的,
我們什麽也不要講!”
有些日子天氣不好
生活中經常倒黴
我們就攻擊費嘉的近作
稱朱小羊為大師
後來這衹羊 閃爍其辭
八張嘴馬上笑嘻嘻地站起
那是智慧的年代
許多談話如果錄音
可以出一本名著
那是熱鬧的年代
許多臉都在這裏出現
今天你去城裏問問
他們都大名鼎鼎
外面下着小雨
我們來到街上
空蕩蕩的大厠所
他第一回獨自使用
一些人結婚了
一些人成名了
一些人要到西部
老吳也要去西部
大傢駡他硬充漢子
心中惶惶不安
吳文光 你走了
今晚我去哪裏混飯
恩恩怨怨 吵吵嚷嚷
大傢終於走散
剩下一片空地板
像一張空唱片 再也不響
在別的地方
我們常常提到尚義街六號
說是很多年後的一天
孩子們要來參觀
譚五昌: 大傢聽過朗誦後應該感到很親切吧。20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活在現在很多地方依然能夠找到痕跡。這首詩非常真實地反映了20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的生存狀態,是一種原生態的再現。它完全是一種日常敘事,很多在“朦朧詩”詩人看來不入流的意象全部進入他這首詩當中。詩的開頭就是一個戲劇性的場面:法國式的房子,晾着的褲子,“胯下就鑽出戴眼睛的腦袋”,此人是老吳,是他們宿舍的老大,對老吳的描寫很有漫畫感。宿舍裏面的同學肯定會排個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這首詩就是講他們宿舍裏同學不同的人物性格、愛好與命運。在第二節中,“厠所”一詞赫然出現在詩歌裏,這在當時是很具有爭議性的。這首詩的關鍵是采用了一種幽默調侃的敘述語調,詩人自己是敘述者,也是敘述對象,這在“朦朧詩”中是沒有的。這種方法與姿態的確是表明了“第三代詩人”追求“真實”的詩歌理念。我們接下來再來看:“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衹認識梵高”,這是反諷的語調。詩中寫道拿同學的衣服當抹布,這是很有趣的日常生活細節,我們上大學時也幹過這些事,很真實。詩人敘述宿舍同學在宿舍裏戀愛,吵架,調情,這些場景並置在一起讓你會心一笑,這些詩句讀起來應該有着一種吊兒郎當的表情和反諷、調侃的語調,“朦朧詩”是不會同時並列出現這種矛盾的敘事語調,“朦朧詩”的表情是莊重嚴肅的。該詩充滿戲劇性的敘述,目的就是製造一種輕鬆幽默的閱讀效果,這還體現在對同學的調侃上,比如說朱小羊:“這個雜種像警察一樣盯着我們”,這是一種小智慧、小幽默的表現。然後又寫到男同學的“臥談會”,敘述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談論怎樣洗短褲、怎樣小便、怎樣炒白菜,等等,很世俗化,很真實,與我們對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身份的莊重甚至崇高的印象是不同的。另外,於堅的語言方式和句式也比較獨特:“茶水是老吳的 電表是老吳的/地板是老吳的 鄰居是老吳的/媳婦是老吳的 胃舒平是老吳的/口痰煙頭空氣朋友 是老吳的/老吳的筆躲在抽桌裏很少露面”,句式沒變,但內容跳躍,反諷的敘述方法已經運用的比較老練了。還有,當時的大學生非常渴望世俗化的戀情,詩中說:“那年紀我們都渴望鑽進一條裙子/又不肯彎下腰去”,這種大學男生的心理描寫非常真實。另外,於堅在詩中還提到自己:“在舊報紙上寫下許多意味深長的筆名”,這絶對是20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生活非常真實的原生態的記錄。
雖然於堅說他在詩歌寫作中“拒絶隱喻”,但他實際上沒有完全做到。例如,詩中說:“有些日子天氣不好”,表面上看是一種氣候學意義上的“天氣不好”,實際上也是一個隱喻,就是講生活中經常倒黴,兩個句子連在一起我們就能聯想出“天氣”這個隱喻的含義。詩中還有很多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感覺出來詩人對自己成長在八十年代感到很驕傲,比如說:“那是智慧的年代/許多談話如果錄音/可以出一本名著”,最後這群大學生要分手,呈現出人去樓空的局面,大傢吵吵鬧鬧走掉,衹剩下一塊空地板。結尾寫道:“在別的地方/我們常常提到尚義街六號/說是很多年後的一天/孩子們要來參觀”。參觀什麽?參觀他們父輩的青春。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青春寫作”,可以和李亞偉的《中文係》做一個互文性的對照閱讀。這首詩通過細節和戲劇性設置來達到幽默和調侃的效果,而李亞偉的《中文係》是比較有意識的運用反諷的手法來達到對中文係生活的呈現。對《尚義街六號》這首詩的評價,呈兩極化,有的人很喜歡,覺得寫的很真實,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寫的比較粗糙。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何看法?

徐夢華同學:還算喜歡。他的風格是跟韓東的反諷消解是一致的,這首詩比《中文係》更為真實,跟我們大學生活很像。
張鑫同學:跟我們男生生活有點相似,“臥談”、“東西隨便用”都是常事。
周飛亞同學:我的感受跟張鑫相近,相對來說,我比較欣賞這首詩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它跟我的研究生生活極為相似,很能表達我的心情。這首詩也談不上有多好,完全是小說敘事寫法,口語,幽默,三個關鍵詞可以概括。但是如果我們在八十年代初閱讀這樣的詩歌作品會感到很親切,它已經擺脫了“朦朧詩”的那種非常嚴肅的詩歌表情,嘻嘻哈哈、輕鬆幽默,更加真實且具有人性化的表情。這就是它的詩歌史價值,它是最早的口語文本之一。
譚五昌:於堅寫於1990年的《對一隻烏鴉的命名》比較重要,可以看出他的哲學觀和詩學觀。我們常人一般對烏鴉都有一種偏見,恰巧北師大還“盛産”烏鴉呢,呵呵。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請大傢思考一下於堅對烏鴉是什麽態度?他為什麽要對“一隻烏鴉”進行“命名”?請朱安謐同學來讀一下這首詩。
對一隻烏鴉的命名
從看不見的某處
烏鴉用腳趾踢開秋天的雲塊
潛入我的眼睛上垂着風和光的天空
烏鴉的符號黑夜修女熬製的硫酸
噝噝地洞穿鳥群的床墊
墮落在我內心的樹枝
像少年時期在故鄉的樹頂徵服鴉巢
我的手再也不能觸摸秋天的風景
它爬上另一棵大樹要把另一隻烏鴉
從它的黑暗中掏出
烏鴉 在往昔是一種鳥肉 一堆毛和腸子
現在 是敘述的願望 說的衝動
也許 是厄運當頭的自我安慰
是對一片不祥陰影的逃脫
這種活計是看不見的 比童年
用最大膽的手 伸進長滿尖喙的黑穴 更難
當一隻烏鴉 棲留在我的內心的曠野
我要說的 不是它的象徵 它的隱喻或神話
我要說的 衹是一隻烏鴉 正像當年
我從未在一個鴉巢中抓出過一隻鴿子
從童年到今天 我的雙手已長滿語言的老繭
但作為詩人 我還沒有說過 一隻烏鴉
深謀遠慮的年紀 精通各種靈感 辭格和韻腳
像寫作之初 把筆整枝地浸入墨水瓶
我想 對付這衹烏鴉 詞素 一開始就得黑透
皮 骨頭和肉 血的走嚮以及
披露在天空的飛行 都要黑透
烏鴉 就是從黑透的開始 飛嚮黑透的結局
黑透 就是從誕生就進入永遠的孤獨和偏見
進入無所不在的迫害和追捕
它不是鳥 它是烏鴉
充滿惡意的世界 每一秒鐘
都有一萬個藉口 以光明或美的名義
朝這個代表黑暗勢力的活靶 開槍
它不會因此逃到烏鴉以外
飛得高些 僭越鷹的座位
或者降得矮些 混跡於螞蟻的海拔
天空的打洞者 它是它的黑洞穴 它的黑鑽頭
它衹在它的高度 烏鴉的高度
駕駛着它的方位 它的時間 它的乘客
它是一隻快樂的 大嘴巴的烏鴉
在它的外面 世界衹是臆造
衹是一隻烏鴉無邊無際的靈感
你們 遼闊的天空和大地 遼闊之外的遼闊
你們 於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都是一隻烏鴉巢中的食物
我斷定這衹烏鴉 衹消幾十個單詞 就能說出
形容的結果 它被說成是一隻黑箱
可是我不知道誰拿着箱子的鑰匙
我不知道是誰在構思
一隻烏鴉藏在黑暗中的密碼
在第二次形容中
它作為一位裹着綁腿的牧師出現
這位聖子正在天堂的大墻下面 尋找入口
可我明白 烏鴉的居所 比牧師 更挨近上帝
或許某一天它在教堂的尖頂上
已窺見過那位拿撤勒人的玉體
當我形容烏鴉是永恆黑夜飼養的天鵝
一群具體的鳥 閃着天鵝之光 正煥然飛過我身旁那片明亮的沼澤
這事實立即讓我喪失了對這個比喻的全部信心
我把"落下"這個動詞安在它翅膀之上
它卻以一架飛機的風度"扶搖九天"
我對它說出"沉默"它卻伫立於"無言"
我看見這衹無法無天的巫鳥
在我頭上的天空中
牽引着一大群動詞 烏鴉的動詞
我說不出它們 我的舌頭被這鉚釘卡住
我看着它們在天空疾速上升 跳躍
下沉到陽光中 又聚攏在雲之上
自由自在 變化組合着烏鴉的各種圖案
那日我像個空心的稻草人 站在空地
所有心思 都浸淫在一隻烏鴉中
我清楚地感覺到烏鴉 感覺到它黑暗的肉
黑暗的心 可我逃不出這個沒有陽光的城堡
當它在飛翔 就是我在飛翔
我又如何能抵達烏鴉之外 把它捉住
那日 當我仰望蒼天 所有的烏鴉都已黑透
餐屍的族 我早就該視而不見 在故鄉的天空
我曾經一度捉住過它們 那時我多麽天真
一嗅着那股死亡的臭味 我就驚惶地把手鬆開
對於天空 我早就該衹矚目于云雀 白鴿
我生來就瞭解並熱愛這些美麗的天使
可是當那一日 我看見一隻鳥
一隻醜陋的 有烏鴉的那種顔色的鳥
被天空灰色的繩子吊着
受難的雙腿 像木偶那麽綳直
斜搭在空氣的坡上
圍繞着某一中心 旋轉着
巨大而虛無的圓圈
當那日 我聽見一串串不祥的叫喊
挂在看不見的某處
我就想 說點什麽
以嚮世界表白 我並不害怕
那些看不見的聲音
譚五昌:烏鴉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不祥的象徵,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害。但於堅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寫這首詩可以予以社會文化層面的深度分析,他是想為給烏鴉正名,恢復其本真面目。烏鴉是一種邊緣的鳥類,被社會偏見壓在最底層。於堅實際上是要為一隻烏鴉重新命名,消除人們對烏鴉的偏見。在這首詩裏面,我們看到烏鴉的形象跟黑夜、災難等含義連在一起,那種黑暗的命運其實是人類強加到烏鴉頭上的,所以詩人說:“從童年到今天我的雙手已長滿語言的老繭/但作為詩人我還沒有說過一隻烏鴉”,指出了我們的文化語言對事物的強力扭麯或遮蔽現象。其實我們的語言具有暴力的色彩,它對很多事物的命名充滿了暴力色彩,一種文化上的暴力。那麽,於堅在書寫這衹烏鴉時就想把這種語言的文化暴力“扒開”,然後讓我們去真正重視和審視一隻烏鴉:它是底層的代表,是邊緣的人和事物的代表,它受層層的歷史文化的重壓。這讓我們聯想到社會上的小人物,如果我們跟社會文化環境對照起來聯想,這個烏鴉就是某些小人物、邊緣人物的隱喻。很多的小人物其實命運很悲慘,但還被無知的人說成“不祥之物”,比如祥林嫂,丈夫死了、孩子被狼叼走了,其他人還把她看作不吉祥的東西,對她加以鄙視。所以,在這首詩裏,於堅與世界是對立的。這個充滿不人道思想與行為的世界和烏鴉處於對立的關係,烏鴉充滿悲情色彩。潛心閱讀,可以感受到詩人對那些卑微的長期遭受迫害的小人物的同情與悲憤情緒。詩人在這裏扮演了一個公正的發言人角色,他試圖要維護人類的公平和正義。詩中的這衹烏鴉安於自己的本分,它不會跳躍或是逃到自己角色之外,永遠在烏鴉的位置上待着。此外,詩人還把一個小動物的快樂真實呈現出來:“它是一隻快樂的大嘴巴的烏鴉/在它的外面世界衹是臆造”,這句話很有力度,是對一個充滿偏見的文化符號的世界的抨擊。這裏面我們感受到卑賤的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也有自己的快樂,所以我們應該對那些卑微的人和動物給予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因此,詩人對烏鴉進行了贊美:“可我明白烏鴉的居所比牧師更挨近上帝/或許某一天它在教堂的尖頂上/已窺見過那位拿撤勒人的玉體/當我形容烏鴉是永恆黑夜飼養的天鵝/一群具體的鳥 閃着天鵝之光 正煥然飛過我身/旁那片明亮的沼澤”,這種思想、這種對於卑賤人物的尊重使此詩閃爍着人道主義的光芒。我們反省自身,我們對烏鴉是否也存在着偏見?我們會贊美烏鴉嗎?雖然烏鴉身處黑暗環境,但它還是在呼喚陽光。同時,詩人在詩裏也有懺悔,敘述他童年時受到周圍環境影響,使他也對烏鴉充滿偏見,見到烏鴉仿佛就聞到了死亡的臭味一般。這裏用到對比的手法,把烏鴉與白雀、天鵝對比,詩人對後者的欣賞與熱愛無疑是受到主流文化熏陶的結果,所以對這種表面很醜陋的烏鴉一度存有偏見。現在詩人要重新恢復烏鴉的真相與名譽。詩人在結尾寫道:“當那日我聽見一串串不祥的叫喊/挂在看不見的某處”,這“不祥的叫喊”隱含着一個被歪麯的主體形象,因為“不詳”不是烏鴉天生的屬性,而是被外界主流文化歪麯而致。我們對一種事物的偏見有時可能是天長地久的,比如我們現在還在經常性的指責別人“烏鴉嘴”。這裏詩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勇敢的挑戰世俗偏見:“我就想說點什麽/以嚮世界表白我並不害怕/那些看不見的聲音”。再進一步解讀該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詩人與烏鴉的形象是疊合在一起的,他是站在小人物的和一切被遮蔽的事物的文化立場上去發出自己的抗爭之聲的。
這首詩也讓我對於堅本人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我覺得他還是站在平民主義的文化立場上,對所有遭受偏見和壓迫的小人物給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一種可貴的人道主義思想。由此我們也感受到,一個詩人如果總是陷於世俗偏見之中,那麽我們就會覺得這個詩人缺少一種獨立的世界觀。往深一點說,於堅這首詩裏有一個哲學體係在背後支撐——烏鴉哲學。也就是說,哪怕最卑微的生命,哪怕它有再大缺陷,我們也要尊重它的存在。這是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當然,在於堅的很多詩歌文本中我們看不出有多少哲思,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但在日常生活的背後也是要有哲學意藴的。假如於堅的部分詩歌文本背後沒有生命哲學,那麽他的重要性就會降低。在我個人看來,於堅的不少詩作恰恰在日常生活書寫與原生態的生命敘述中傳達出了一種生命哲學,這就是他的功力。現在大傢來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何明敏同學:我覺得這首詩一開始聽起來挺玄乎,不像前面那首詩簡單明了地把生活場景堆積,它更多的是需要你去揣摩這當中的意象。起初看的時候,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麽,後來慢慢的讀下去才理解,烏鴉大概是一種充滿反抗精神的動物,對主流社會偏見的反抗,在詩人看來他是要為烏鴉重新命名並贊美烏鴉。
譚五昌:此詩的內容比較駁雜豐富,但我想詩人要表達主旨還是清楚的,可以把握的。
朱安謐同學:首先,這首詩給我的感覺像是“語言的遊戲”。詩裏的“烏鴉”是變化的,本身可能代表了很多東西,可能曾經受到文化主流不好的界定,一種歧視性的傳統。其次,烏鴉也代表了一種靈感,一種勇敢的想象和探討。最後,烏鴉可能代表在寫作中運用的一些經驗,比如童年的經驗。烏鴉代表詩人寫作中遇到的這一類經驗範疇。在詩的結尾,這個烏鴉好像又代表着一切人類之上的一個巨大的漩渦——命運。雖然叫喊不詳,但烏鴉對這個絶大的宿命漩渦大聲叫喊,毫不畏懼。因此“烏鴉”的內涵很豐富,這首詩在遊戲之中又體現瞭瞭一種神秘的無意識和哲學性的想法。
譚五昌:朱安謐所說的一個詞“神秘”我覺得很有意思。烏鴉的確是一種神秘的鳥類,我們的偏見也鑄就了它的神秘感。詩中有很多無意識的描寫,如“我生來就瞭解並熱愛這些美麗的天使”。大多數人們可能都受到世俗偏見的污染,對烏鴉保持警惕,所以詩人他要重新確立其思想的獨立性,從而對烏鴉有一種新的發現。這首詩內涵豐富,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析,如文化對抗、精神分析的角度,甚至是人類學、鳥類學的角度等。在此,我要專門提及一下於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創作的一首長詩《零檔案》,這首詩一直引起較大的爭議與反響,它還被導演牟森改編成話劇,被認為是於堅最重要的詩歌作品之一。因為這首詩很長,課後請同學們好好研讀一下。
這首長詩是一個人全部檔案資料的實錄。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這種實驗性的詩歌僅此一篇。後來導演牟森把它改編成先鋒話劇,把一個人的一生用檔案形式記錄下來,裏面有大量“下半身”詞彙。《零檔案》發表出來後,有的人說是“垃圾”,有的人則說是“很重要的探索之作”。這首詩中全是詞語的排列,張檸老師曾就此寫過一篇評論文章《零檔案:詞語的集中營》,這確實有些像是詞語的大爆炸,詞語自身的狂熱排列組合。詩人好像是檔案館裏一個盡職的解說員。敘述這個人的一生,如他是怎麽出生的,出生的動作全部客觀地被展示出來了。然後敘述他的成長經歷,從學叫“爸爸媽媽”,到怎麽上托兒所,最後大學畢業,等等,全部采用客觀化的詞語,記錄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客觀而真實。在“戀愛史”這一節裏面,有很多身體器官的詞語。而工作情況、思想匯報更是非常真實,詩人將自己的想法全部真實坦白地表現出來,那些被人認為很“陰暗”的詞語也不忌諱。為什麽這首詩在1994年發表時廣受人們爭議呢?其實原因比較明了。大傢若從詩歌史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它絶對有意義,但從美學角度來說可能就未必有太大意義。它不是提供審美的愉悅而是提供某種思想的震撼,一個人的一生全部用檔案來概括,被扁平的文字所取代了。於堅在這首詩中是用公共詞語來解構主流意識形態對一個人身體的束縛,以詞語來反詞語。所以我覺得這種探索也是有意義的,雖然有人稱這是在模仿一位國外的大詩人。總之,這首詩在於堅個人的寫作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樣的詩歌衹能寫一次,不可復製和模仿。對於堅來說,它是對公共話語一次顛覆性的解構,用這些詞語來嘲諷那些強製性的語言和文化規訓。這樣的詩會給我們一種陌生的閱讀效果,一種震撼性的閱讀體驗。從中也可以看出於堅作為詩人的探索性和試驗性精神,即使現在五十多歲了還在繼續創作,他的詩歌活力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總之,《零檔案》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爆炸性”詩歌文本,它用詞語的堆積描繪一個人一生所留下的軌跡。任洪淵老師經常說,如果你喜歡寫詩,那麽多用些動詞和名詞,少用些形容詞。很顯然,於堅的《零檔案》就是用名詞和動詞建構出來的一個人的生命史的詩歌文本。這個檔案用“零”來修飾大有深義,它意味着公共話語、意識形態話語對個人話語的全面壓抑、顛覆和消滅,即集體記憶抹殺個人生命的記憶,個人的生命被掩蓋在公共詞語的暴力之下。所以本詩還是有一種思想上的震撼性,雖然你可以對它的藝術性做一種尖銳的評價,但不可否認這首詩對於我們觀察一個時代的思想精神狀況很具有啓發意義。讀這首詩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詞語強大的暴力,這樣的詩衹能寫一次,它不能復製,於堅自己也不能重複。相比之下,韓東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詩歌寫作僅僅是在維持他的詩人形象,並沒有為其增添文學史意義;而於堅的詩歌創作則不然,他用他的自覺變化與探索,強化了他在當代詩歌史上的獨特位置。

在《零檔案》之後,於堅就開始慢慢為自己尋找新的出路,他重新嚮經典詩學回歸了。在他大量的詩論中,他嚮傳統詩歌,特別是嚮李白表達了敬意,多次強調詩歌回歸大地,回歸經典,《長安行》這個組詩的用意就在於此。這是於堅2002年寫出的組詩。每個人到了長安,他的歷史意識都會被大面積的喚醒。選擇這種題材就意味着詩人在很大程度上嚮經典和傳統致意、回歸了。這首詩引起了詩歌界的很大關註,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於堅從極端的探索轉嚮了他心目中的經典寫作,並且朝此目標大踏步地前進了。請同學們默讀這組詩。
長安行(節選)
登秦始皇陵
長安附近
丘陵凸起
周圍是阡陌和田園
高天厚土兮
紫氣蒼蒼
其中一座山包下
埋葬着大帝
秦始皇
和百姓一道
仰面朝天
骨骼四散
他曾經掃六合
立文字
創造中國
秦始皇陵上所見
車過秦皇陵墓
一個在西安教書的人說
別上去了
沒什麽看頭
不過一山包
種了石榴
門票還貴呢
確實沒有什麽好看的
也就是秦人見過的那些
高天 大野 廣阔
毒日頭下
什麽也不飛
驪山蒼蒼
雲煙茫茫
風伏在青蘋之末
黃土上
有人在耕作
大雁塔
在長安
天氣就是紫氣
魚貫而入 買了票
我們鑽進雁塔
要看看大唐朝的肚子裏
凌空高蹈的都是什麽
順着樓梯爬上去
到第七層 又滾滾下來
就是帝王也不能例外
那裏是頂
偉大的容器
蒙塵納垢
千年過去了
不動
尊重上竄下跳之後
空虛
感到自己的肉太輕
一嚮恐懼的那些
太輕 一嚮重視的那些
太輕 不足為憑
收起乖戾的羽毛
我跟着古代的老百姓
跟着皇帝
跟着僧人和使者
跟着李白
跟着長安
默默地跪下來
把柄
公元某某某年
皇帝登基。
(另起一行 括號
註:小老婆生的)
寫歷史的小人
嘿嘿一笑
為造反者
留下了把柄
稠酒
千年之後
長安做的稠酒
依然是普通的糧食釀成
“有米香
若沉澱輕搖即可”
每個一飲而盡的人
都成了李白
西安
西安
造反者們創造了
多少豐功偉績
捉蔣亭
翹在天上
但衹是
在大雁塔
我纔感到尊重
誠惶誠恐
心悅誠服
毫不勉強地
跪下來
唐僧
我一嚮以為
他是一尊坐佛
鍍金
肚子隆起
閉着眼睛
大雁塔裏藏着他從印度取來的
經文
與我無關
但在塔底的基座上
我發現了他從前的畫像
那是一個風塵僕僕的行者
背着棉布包袱
走在大地上
紫氣
長安之夜
天地之間依舊彌漫着什麽
我說 是紫氣
另一個人說
是霧
聽見
在長安
我含有鏈黴素的耳朵
悄悄地貼近了古代的心
懵然不知
在羊肉泡饃店裏掰麥餅的時候
忽然聽到了 鐘聲
一個古剎飄揚過來
有衹耳朵像李白那樣動了一下
他聽之任之 渾然不覺
繼續剝蒜
我流下熱淚
兩行
長安行
我們是古代就認識的朋友
穿着現代的衣冠
我穿的是圓領衫
短褲 登山鞋
伊沙穿的是長褲和T恤
皮鞋是黑色的
唐欣也穿長褲T恤
皮鞋是黑色的
像是三個裹着綁腿的行者
跟着各單位的旅遊團
走過夏日長安
天氣熱 街上多麗人
味道正 路邊有吃的
朱雀道寬六百米
大雁塔高三千尺
說起李白的口吃
越來越嚴重的時候
在坐的都聽不懂
“笑問客從何處來”
譚五昌:這是於堅去西安參加一個詩會後,有感而發而寫成的作品。這組詩發表出來後,有人評價不高,認為於堅的先鋒性喪失了,以瀋浩波代表的先鋒詩人對於堅表現出來的這種復古傾嚮表示不滿。但也有人對這組詩表示肯定與欣賞。大傢聽完朗誦以後應該有了一個粗略的印象,那麽於堅這組詩的詩歌美學語言風格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徐夢華同學:我感覺他寫了很多東西,內容豐富。我覺得他的題目開始用“秦始皇”會給人一種錯覺,第一節好像是在嚮傳統復歸,但後面幾個小節就又屬於於堅以往的風格了。他仍舊是在反諷歷史,比如羅列參觀兵馬俑的人的名字,開始看起來沒什麽不同,但到了後來,文學史上名人名字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他對歷史衆多事件的態度。另外,“把柄”這一節也看出他獨特的歷史觀念,他穿越歷史表面看出很多類似本質的東西。後面的“唐僧”幾節還是用一種虛筆,是對歷史的反抗。所以,總體來看,我覺得這組詩並沒有如人們評價那樣喪失了先鋒性。
譚五昌:不錯,看出來徐夢華同學很敏感。各位以後到了西安可能也會寫一些歷史題材的詩文,那麽你的感受和於堅的會是一樣的嗎?作為中文係的學生,歷史文化古城肯定會刺激你的情感、刺激你的想象。不知大傢對這組詩喜不喜歡?
張鑫同學:我覺得這首詩有一種感懷、戲謔或者是詩人內心的東西。表面看起來是反諷,但後來體會到還應是詩人在西安的切身感受,作者把當時的現實場景和積纍的歷史知識進行結合,從而生發出這樣的感懷,這樣的詩歌。我還算喜歡它,寫得很有意思。
何明敏同學:這組詩如果從語言形式上看有點粗糙,是很多名詞或者物化東西的堆砌。在我看來,好的詩歌在語言上需要含蓄,但又能直達人的心靈。他寫得比較口語化,這也許就是於堅的風格,他能從他那樣的詩歌裏讓人感受到他要表達的東西。反正我是不太喜歡這樣的風格。但詩壇寫作本來就是要多元化的,這樣的詩歌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也覺得挺好。
譚五昌:何明敏同學看似悖論的表達隱含着很大的道理。
朱安謐同學:我不喜歡這一組詩歌。我覺得,詩歌就應該“有詩有歌”。無論你怎樣創作,怎樣先鋒、探索,總要有詩歌之於詩歌本體的東西。我總覺得如果這條路你走的太遠、超過詩歌範疇,反倒會失掉詩歌能帶給人的感動。我沒有辦法體會到他的心情,因為他不會給我一種很真實的感受。在我看來這組詩寫的很矯情,很像某種影響下的焦慮的孩子,他活在他非常卓越的父親的光環下,想走出去卻很蹩腳。總之,這對我來說不是很好的詩歌。

譚五昌:這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有意思,對我很有觸動。他們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獨特的角度上對於堅這組詩進行瞭解讀與分析,大傢的評價綜合起來在我看來也就完成了對於堅這組詩整體性的評價。我覺得我們的同學都比較敏感,觸及到了這組詩的特質。比如說,朱安謐同學不喜歡它的原因就在於作者這種矯情的姿態。我覺得朱安謐用“矯情”這個詞去定位於堅這組詩很敏銳,也很到位,讀這組詩,一方面,你會感覺到於堅對傳統的尊重,另一方面,於堅又用瞭解構、調侃和反諷這種手法和語調來對西安進行言說,詩人的態度有一種說不出的曖昧。這也可能就是我們同學讀完後感覺不太舒服的原因吧。
我基本上同意同學們的說法。這組詩確實還是有爭議的。當然,對任何詩歌來說,完全沒有爭議是不大可能的,關鍵還是要看評說者的傾嚮與理由。有的先鋒詩人覺得,這組詩先鋒性幾乎喪失了,但我這一評價是不準確的。如《把柄》一節中,用解構的手法對歷史進行調侃,這就很像瀋浩波2000年前後的寫法。“把柄”,這個題目一聽就很“下半身”了。“公元某某某年”,此時是非常嚴肅莊重的歷史敘述,接下來一行就說是“小老婆生的,寫歷史的小人嘿嘿一笑”,這種感覺就很陰險,把皇帝的真實身份暴露,給歷史莊嚴的面貌潑上一盆污水,讓它顯出本來面目,為後來者留下了“把柄”。我們不要把關於皇帝與歷史的敘述看得很神聖,歷史從來就是勝利者的書寫,是塗脂抹粉的修辭。這首小詩很顯然很有先鋒性。同時在另外很多節詩中也都有先鋒性體現。另外,我們要從整體上判斷詩人的這組詩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思想啓發或震撼,它的藝術姿態是否統一?我認為這組詩語言形式上雖然有點守舊和粗糙,但還是有內涵的,我個人比較認可它,它還是有很多可以解讀的空間的。
先看第一首《登秦始皇陵》。關於秦始皇的故事已經很多了,作者整個對秦始皇的想象很莊重,寫的也很大氣。前面幾句歷史風貌的描寫有大氣磅礴的古典意味。用“大地”一詞表現了作者對秦始皇的敬意。在結尾的時候,詩人又對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給予了正面的肯定。我覺得這首詩概括了於堅的表現手法,即先鋒性、解構性、古典性非常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但同時又讓人感受到這種融合的強製性,於是我們就感到了某種“矯情”的味道。我認為這首詩還是融合得比較好的。這裏面有解構和反諷意識,更多的是詩人對死亡的思考,“皇帝死”其實和“百姓死”的過程沒有什麽兩樣。這首詩反諷的味道還是比較淺的。在這首詩中,於堅比較正面地敘述了秦始皇的一生,並對此做了評價。
再看第二首《大雁塔》。我們可以做一個互文性的閱讀。之前我們已經讀過了韓東的《有關大雁塔》以及楊煉的《大雁塔》,在這裏,我們自然會更多聯想到韓東詩歌的味道,即反諷和解構的意味。如以“肚子”的意象來形容大雁塔是一種調侃與反諷,然後,“順着樓梯下來”又讓人想到韓東的詩句“走上去爬下來”,在這裏,我們感到了人的渺小,反襯出大雁塔的莊嚴與崇高。接着又出現“蒙塵納垢”這樣不好的詞語,這就是我們有些同學讀起來覺得有些矯情的地方——轉變太快了。當然,這是於堅特意運用的寫作手法,莊重中夾雜着反諷,這就突出了於堅的現代性,因為他跟李白是有區別的,他是以現代人的身份對長安進行二度書寫。他在詩中寫道:“我跟着古代的老百姓……”,這裏面出現了歷史想象,他仿佛穿梭時間隧道返回古代長安,跟着李白一起遊覽大雁塔,表現出詩人的自傲態度,他似乎覺得自己可以和李白並行。當然這裏面藏着一個當代詩人對古代詩人的敬意,他內心深處擺脫不了對歷史的記憶與敬畏,但他又要采用一種反諷的手法去寫,看似不合理的現象其實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這一切說明於堅是一個當代詩人,他想通過對西安的現代想象來與古代接軌,表明自己回歸經典的姿態。所以“李白”這個意象符號在這組詩中非常重要,另外,“大小雁塔”的意象符號也很重要,這些詞語與意象成為解讀這組詩的一把鑰匙。
再看《稠酒》這首詩。開頭便是巨大的時間跨度,從千年之前到千年之後,人們喝的酒千年不變。把古代的酒壓縮餅幹似的推到我們面前。“每個一飲而盡的人 都成了李白”,這是有所指的,暗指於堅自己,也表明了他的“李白情結”,李白可能是他最崇拜的古典詩人。這裏面實際上也有一個詩人身份認同的問題。於堅認為自己的身份是一個漢語詩人,而李白是最偉大的漢語詩人,於堅也希望成為李白那樣的漢語詩人。所以詩中的喝酒不僅僅是喝酒,而是用喝酒的行為表達一種身份的認同。
再來看《杜公祠》。杜甫,也許是於堅除了李白外第二個崇拜的古代詩人。據說當年杜甫在長安時就住在這裏。我們讀了以後感到,在於堅的敘述中,歷史上的杜甫舊居經過無數次拆建已經不是原貌了,但在這裏他依然能感受到杜甫的影子,對杜甫的舊居還是有一種淡淡的敬意。如果他對杜甫不重視的話,他不會去參觀;但你會感覺到詩中他對杜甫的說話態度所顯示的莊重與敬意沒有李白多。這首詩很口語化。
接着來看《伊沙的皮包》。於堅專門提到伊沙,表現出對朋友的友好,通過對西安俗人的批評來肯定伊沙的詩人地位。“右邊出現了一個皮包/黑色 象上了臘的名牌皮鞋/一嚮被老闆們用來裝合同和手機的”,“皮包”、“手機”這種意象在詩中是貶義性質的,於堅在此含蓄的批評了那些人世俗,沒有文化。當打開包的時候看到一大包詩,這裏用“詩”來完成對伊沙的表揚,對庸俗老闆的批評。我覺得這首詩是一種表達友情的即興詩篇。
下一首是《兵馬俑博物館》。這裏將很多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或者虛構的名字拼湊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語言的狂歡、能指的遊戲,最終表達出了一種現代性的沉重,詩的後面我們看到了兵馬俑的沉默,歷史的沉默,後面的重複手法製造了非常沉重的歷史氛圍,詩人用後現代狂歡和小小的語言遊戲完成了現代與後現代兩種風格的交融。可以看出,作為古都,西安的歷史的沉重感對一個詩人潛意識的影響,即使先鋒性強如於堅者,歷史的莊重也會在此恢復它本來的面目。我覺得“大雁塔”是最有歷史含義的符號。詩人在它面前的感情是誠惶誠恐的,這是一種文化態度,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尊敬。詩中提及1936年的西安事變,言外之意是前面的豐功偉績都不如大雁塔讓他感到尊重,而且用跪下的行為加以表現。我們同學如果到了西安看到大雁塔恐怕沒有跪下的衝動,更多的是韓東式的後現代主義態度:“有關大雁塔,我們又知道些什麽”。這就代表了你跟你的父輩對待歷史一種巨大的文化差異。雖然於堅給人的印象很狂,但他們那代人的狂放是有邊界的,真正到了歷史的象徵物面前,內心還是充滿揮之不去的敬意。我覺得這首詩感情很真實,不是歷史虛無主義。
再看《唐僧》這首詩。我倒是從中讀出了於堅的平民情懷。我們對《西遊記》中的唐僧充滿某種歷史的敬意,對《大話西遊》裏的唐僧我們采取的是一種後現代主義態度,一種調笑、嘲諷或者輕視的態度。讀了這首詩,我們會感到唐僧很親切:“我發現了他從前的畫像/那是一個風塵僕僕的行者/背着棉布包袱/走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大地上行者的形象,既不高大也不渺小,是一種平民主義的文化姿態。我覺得這首詩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反映了詩人很矛盾的文化態度,一方面是很正統的歷史情懷,另一方面是要擺脫傳統的先鋒姿態。
再說說“紫氣”這個意象,它代表對西安的想象,非常莊嚴;但如果說是“霧氣”,則這個古都也就沒啥了不起了。“紫氣”與“霧氣”之間的搖擺恰恰顯示了詩人內心搖擺不定的文化態度:一方面是對因循傳統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一種很清醒的現實認知。當今的西安很難再現當年的輝煌了,而在現實中我們是很渺小的,在歷史的想象中我們也許很偉岸,這寫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猶豫。在後面的《塔》中,用“摩天大樓”和“大雁塔”比較,表達的也是此種態度。
再講下一首《聽見》。我覺得這首詩最能夠說明於堅對以李白為代表的偉大漢語詩人的追慕。詩人描寫在羊肉泡饃店吃東西聽到鐘聲的場景。鐘聲是最能喚起人們歷史想象的聲音。在這首詩裏,詩人把自己自比為李白,想象他自己的耳朵就是李白的耳朵,於堅吃飯的場景就和李白吃飯的場景疊合在了一起,這個時候歷史和現實已經渾然成一體,結局是“我留下熱淚兩行”,這種表達比“留下兩行熱淚”更有力度,更能夠呈現詩人內心的激動。他多次臆想自己成為李白,這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於堅濃郁的古典漢語詩人的情懷。
最後一首《長安行》寫了三個詩人旅遊,回歸到古典場景的想象。詩中說到:“李白的口吃越來越嚴重”,這裏可以看出歷史想象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在唐朝李白是不得志的,但在於堅眼中,“李白的口吃”表現出了一個詩人的高傲,“李白的口吃”,一般的庸衆當然就聽不懂,這裏深刻的暗示了一個詩人和普通大衆在精神境界上的分歧與距離,用歷史諷喻現實,用心良苦。

這組詩由對現實的描寫引發了對古代的想象,把我們拉回到一兩千年前的秦朝與唐朝。從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歷史荒涼莊嚴的想象與熱烈的緬懷,一種非常濃郁的歷史情結撲面而來,也可以看出於堅骨子裏非常深厚的古典情結。這組詩在藝術上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相比他其他有名的詩作也略微遜色;但通過這組詩,通過於堅的態度,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當代優秀詩人對待經典、對待歷史、對待偉大傳統應該持有的態度。我在這組詩裏讀到了“虔誠”、“追慕”、“記憶”、“敬畏”這些關鍵詞,這對當代先鋒詩人來說也是有啓發意義的,一個詩人再先鋒也不能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於堅畢竟是一位人到中年的詩人,他明白必須朝嚮歷史的緯度去寫作纔有意義,否則就是無效的寫作。
譚五昌:寫母親的詩篇很多,我們現在來看“母親”在於堅筆下呈現怎樣的面貌,他對母親又是什麽樣的態度。我們現在來看看他的《純棉的母親》,我讀了《純棉的母親》之後感覺很喜歡。現在請馬小慧同學讀讀這首詩。
純棉的母親
純棉的母親 100%的棉
這意思就是 俗不可耐的
溫暖 柔軟 包裹着……
落後於時代的料子
總是為兒子們 怕冷怕熱
極易劃破 在電話裏
說到為她買毛衣的事情
我的聲音稍微大了點
就感到她握着另一個聽筒
在發楞 永遠改造不過來的
小傢碧玉 到了六十五歲
依然會臉紅 在陌生人面前
在校長面前 總是被時代板着臉
呵斥 攔手絆腳的包袱
衹知道過日子 衹會縫縫補補
開會 鬥爭 她要喂奶
我母親勇敢地抖開尿布
在鐵和紅旗之間 美麗地妊娠、
她不得不把我的搖籃交給組織
煉鋼鐵 她用憋出來的普通話
催促我復習課文 盼望着我
成為永遠的100分
但她每天總要梳頭 要把小圓鏡
舉到亮處 要搽雪花膏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要流些眼淚 抱怨着
沒有梳妝臺和粉
妖精般的小動作 露出破綻
窈窕淑女 舊小說中常見的角色
這是她無法掩蓋的出身
我終於看出 我母親
比她的時代美麗得多
與我那鐵板一樣堅硬的胸部不同
她豐滿地隆起 像大地上
破苞而出的棉花
那些正在看大字報的眼睛
會忽然醒過來 閃爍
我敢於在1954年
出生並開始說話
這要歸功於我的母親
經過千百次的洗滌 熨燙
百孔千瘡
她依然是100%的
純棉
譚五昌:大傢對這首詩有什麽看法?於堅在這首詩裏面塑造了怎樣的母親形象?是不是能與你對母親的想象聯繫在一起?能否觸動你?
趙甜同學:我覺得詩人沒有刻意要把母親塑造成多麽偉大的形象,他塑造的是一個柔弱的、女性特徵明顯的形象,害羞啊、臉紅啊,說明這是一個弱小的女性。“開會”“拿鏡子”“梳妝”等動作讓人感覺內心很柔軟,不剛烈,她這樣一個柔弱的女性在強硬的時代背景下用自己的力量去抗爭。於堅作為兒子能夠欣賞到母親當時的這種美,角度很新,總體上又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我還沒從這樣的角度去想過我的母親、我的奶奶。我很喜歡這首詩。
許姍姍同學:我也很喜歡這首詩。這樣的母親形象在敏感的政治文化中生長起來,特別本色、淳樸。她介於“崇高偉岸”與翟永明筆下的“完全女性化”之間,他也會寫到“擦雪花膏”這樣柔美的一面,同時也有時代的敏感,還帶有傳統文化中婦女的優秀品質,很讓人感動。
譚五昌:我跟同學們的感受一樣,通過這首詩我對於堅多了一份瞭解。我原來以為他比較酷,人情味可能會淡一點;但在這裏,看到他對母親的贊美,我對於堅也多了一種親切感。這首詩可以與很多詩人筆下母親的形象進行對比,包括翟永明、舒婷等。《純棉的母親》裏的母親是一個小傢碧玉,勤勞,善良,愛美,很羞澀,到了六十五歲還是會臉紅。在鄉下或在小城市,這種很可愛的老太太並不少見。這首詩敘述小傢碧玉的貧睏母親依然一直保持對於美的執着追求,她小傢碧玉的氣質在時間的衝刷下沒有改變,和時代也不衝突,一個與世無爭、溫婉賢惠的母親形象被血肉豐滿的塑造了出來。由母親的一生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在詩中,“時代”具有非理性、非人道主義的含義,但母親幸運的躲避了“時代”的殘酷打壓與無情迫害,在“鐵與紅旗”、“鐵與尿布”之間,她每天“擦雪花膏”,重複“妖精般的小動作”,展示母親對“小資情調”的執着追求。“我終於看出 我母親/比她的時代美麗得多”,這句詩凸顯出了一種批判性,更襯托出母親的光彩形象,在一個壓抑美的時代,母親還對美執着的追求,同時詩人也對母親身體的美予以了公開的描敘與贊美,而對“那些正在看大字報的眼睛”予以諷刺。那些思想很守舊、很“左”的人終於被母親身上女性的美所徵服。我讀到這裏,感到母性的美在閃光。這首詩是於堅獻給母親平凡人生的充滿情感色彩的贊歌。所以他在結尾說:“經過千百次的洗滌 熨燙/百孔千瘡/她依然是100%的純棉”,母親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但她依然是百分之分的“純棉”。用“純棉”這個意象表現了詩人對母親百分之分的尊敬與贊美。其實詩中的“母親”也是一代母親集體形象的縮影。詩作的敘述流暢,細節生動,表述比較機智。

最後我們來看於堅的一首口語短詩《便條集之二五八》。我們之前說過於堅的探索意識很強,即使到現在的年齡也沒有完全放棄。《長安行》發表以後,人們說於堅老了,也許於堅是為了證明自己沒老,所以又寫下《便條集》這一組口語化的實驗之作。《便條集之二五八》一詩用非常日常化的口語方式創作,贏得了很多人的贊賞。有請劉玲燕同學來讀一下這首詩。
便條集之二五八
20米×48米
占地960平方米
這是您的公寓
23米×5.1米
占地117.3平方米
這是您的套間
6.5米×4.2米
占地27.3平方米
這是您的客廳
5.6米×3.4米
占地19平方米
這是您的臥室
2.1米×1.8米
占地3.8平方米
這是您的廚房
1.6米×1.1米
占地1.76平方米
這是您的衛生間
1.4米×1.8米
占地2.8平方米
這是您的床位
1.6米×0.5米×2
占 地1.6平方米
這是太太和您
本人
0.2×0.3米
占地0.06平方米
先生,這是……測量員停頓了一下
您的盒子
譚五昌:這首詩寫的是買房子以後找來測量員測量房子面積的場景。“盒子”就是骨灰盒,非常客觀冷靜的敘述。請同學們來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田穎同學:我想詩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就是你生前也許占有很多東西,詩人這裏用很誇張的數字來寫物質上或者空間上的優越;但是人生的最後的歸屬就衹是一個骨灰盒。第二層意思就是從詩的整個敘述方式來看,他是用測量員很客觀的語氣來敘述的,測量員測量很精確,我想詩人是不是在諷刺這個世界已經出現很久的機械化生活,在這樣強大的機械化生活背景下我們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卻是很小的。
譚五昌:我們現在面臨的生存睏境主要是房價高、買房難。現在有些教授、學者在一起閑聊,談得最多的就是“房子問題”。但是我們的追求如果僅僅是空間或者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實質上也是處於生存的盲區中。這首詩用很寫實的方法給我們以思想啓示。詩人用從大到小的數字對比,意味着我們生命存在的虛無。前面960平方米的空間從主人最後的結局看都是一種浪費,人性表現出貪婪的一面。這首詩非常智慧、出彩的地方在它的結尾,如果沒有結尾的“盒子”意象(骨灰盒)出現,這首詩就沒有任何意義。它是詩眼,讓本來很口語化、很平面的詩突然變得深刻,變得形而上。當測量員最後吞吞吐吐地說出您的骨灰盒多大的時候,我們每個讀者都應該被震撼了。我們對物質無止境的追求,就被這個最終占地0.06平方米的骨灰盒震動了,從而反思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這首詩裏有一個巧妙的對比在其中。我們生前貪婪的空間追求與我們生命存在的渺小空間是一個巨大反差與劇烈對比,這裏可以看出於堅的生命智慧。要讓你的生命充滿自覺和意義。這首詩在形而下的書寫中呈現出詩人形而上的感受。結尾的敘述不僅充滿戲劇性,更是一種寓言化的敘述。也許在現實生活中測量員是不會測量骨灰盒的面積的,詩裏有一種虛構的成分,實際上這種表面非常寫實的敘述是充滿了寓言性的,再次表明了於堅作為一個重量級當代詩人的過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