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露易絲·格麗剋:我為一種使命而生
大傢讀本 Today

剛剛,2020諾貝爾文學奬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麗剋(Louise Glück)。
授奬詞稱:她精準的詩意語言所營造的樸素之美,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露易絲·格麗剋在1968年出版了處女作《頭生子》,此後迅速成為美國當代文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她出版了十二部詩集和兩本詩論集。


我為一種使命而生:去見證那些偉大的秘密。如今我已看過生與死,我知道對於黑暗的本性這些是證據,不是秘密——
——露易絲·格麗剋《阿勒山·登場歌》

露易絲·格麗剋
(Louise Glück),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4月22日生於紐約長島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已出版十二本詩集和兩本詩論集,遍獲各種詩歌奬項,包括普利策奬、美國國傢圖書奬、全國書評界奬、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奬、波林根奬等。
正如那句老掉牙的話印證:“每個偉大的詩人必定有過極其痛苦而殘酷的人生”。格麗剋一生幾乎同樣伴隨着死亡、失望以及喪失。

格麗剋的中文譯者柳嚮陽在《月光的合金》譯者序裏寫道:
最初讀到格麗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
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衹是個開頭。
露易絲·格麗剋的詩像錐子紮人。紮在心上。
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纔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

露易絲·格麗剋出生在一個文藝氣息十分濃厚的家庭。她在一次采訪時回憶,小時候她的奶奶經常隨身攜帶一本詩集,她還能記得自己在四五歲的時候讀過威廉·布萊剋(William Blake)的詩《黑人小男孩》(
The Little Black Boy
),還有莎士比亞戲劇《辛白林》(
Cymbeline
)裏的選段;從幼年時起,她的父母就鼓勵她寫作,他們甚至會把她寫的詩打印出來進行點評。在隨筆《詩歌教育》(
Education of the Poet
)中,她說童年時代的她,自認為是威廉·布萊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的傳人。在這樣一個崇尚智力活動和藝術創作的家庭裏成長,露易絲·格麗剋本該度過一個自由發展天賦的快樂童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格麗剋降生的時候,迎接她的並不是傢人的喜悅和期待。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個孩子不幸夭折了,這個悲劇沉重地打擊了整個家庭。儘管格麗剋之後又有了一個妹妹,但這一創傷在此後多年,猶如一片無法驅散的陰雲籠罩着她的生活。在隨筆《死亡和缺席》(
Death and Absence
)中,她談到這位未謀面的姐姐,她說:
“
我沒有經歷她的死亡,我經歷的是她的缺席。”
這種“幸存者的負疚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是她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她曾在一次采訪中說:“
寫作是對輪回——不幸、喪失和痛苦的報復
”。

另一方面,在望子成竜的家庭裏長大也遠非易事。在《詩歌教育》中,格麗剋說自己出自一個喧鬧的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強烈的表達欲,熱衷於替別人把話說完,因此她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都在爭取自己的聲音能被聽到。她的母親比阿特麗斯受過良好的教育,畢業於名媛輩出的衛斯理女子學院,是一個文藝愛好者,也是她的忠實讀者,但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們母女的關係卻十分緊張。她稱自己的母親像一個“法官”,總在審視和挖掘她們姐妹倆的文藝潛質,“我們哼唱一兩聲,就得去上音樂課,蹦蹦跳跳一下,舞蹈課就來了”。在2012年的那次采訪中,她說:“我的母親確實很熱愛藝術,但我卻不認為她的見識和鑒賞力有多麽出色。”他的父親丹尼爾·格麗剋年輕時夢想成為一名作傢,雖然最終投身商界,但仍不減文藝熱情。他的口才很好,善於口頭改編各種傳說和歷史掌故,最熱衷的是反復宣講聖女貞德如何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磨煉自己的心志。這些故事對格麗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高中時代的她效法聖女貞德的苦行,進行長期嚴格的節食,最終導致她患上了厭食癥,不得不退學接受心理分析治療。儘管厭食癥嚴重地損壞了她的身心,但在日後她還是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她說:“患上厭食癥對我來說是一段重要的經歷,饑餓感幫助我控製了貪欲,對於獲得一個獨立的自我,是大有幫助的。”

少女時期的露易絲·格麗剋
高中退學後的第二年,即1962年她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學習,但很快就退學了。1963年,她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在著名詩人、1948—1949年度美國桂冠詩人萊奧妮·亞當斯(Leonoe Adams)的詩歌班學習。兩年後,她遇到了對她的詩歌創作産生了决定性影響的老師——著名詩人斯坦利·庫尼茨(Stanley Kunitz)(斯坦利·庫尼茨在2000年獲得美國桂冠詩人稱號)。在斯坦利·庫尼茨的影響下,格麗剋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恃纔傲物轉嚮謙遜剋製。
在寫詩的同時,格麗剋持續七年進行着心理分析的治療和學習,不僅治愈了她的厭食癥,也激發了她的詩歌靈感,她曾說:“我們衹看過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時候,剩下的都是回憶”。她的早期作品,例如1968年出版的處女作《頭生子》(
Firstborn
)、1975年《沼澤地上的房屋》(
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6年《下降的形象》(
Descending Figure
)、1985年《阿基裏斯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Achilles
),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遠遠地審視個人生活體驗。

1968年格麗剋在作傢諾曼·梅勒傢的詩歌朗誦會上

處女作《頭生子》的封面
死亡和喪失既是露易絲·格麗剋個人生活中時有的遭遇,更是她創作中不變的主題。
1980年她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場大火,被焚燒殆盡。1985年,她又一次遭遇了死亡的打擊——她的父親去世了。她在這一年所寫的一篇隨筆裏說自己是一個“夢中人和觀看者”,是一個“沉迷於喪失”的作者,“二十年來等待着忍受無法逃避的喪失”。1990年出版的《阿勒山》(
Ararat
)和1992年的《野鳶尾》(
The Wild Iris
)裏都有寄托對父親的哀思的作品。其中《野鳶尾》獲得1993年普利策詩歌奬,將詩人的聲譽推嚮了一個新的高度,這部詩集一直是格麗剋最為奇特、傳閱最廣的作品。

《野鳶尾》時期的露易絲·格麗剋
格麗剋曾經有過兩段婚姻。1967年她和年輕的醫學院學生小查爾斯·赫茲結婚並生有一子,但沒多久兩人就離婚了。1977年再婚,這次的結婚對象約翰·德拉諾(John Dranow)也是一名作傢,雖然他們還是以離婚告終,但格麗剋似乎對這段婚姻頗為挂懷和眷戀,婚姻成為之後多部詩集中反復出現的主題。1996年出版的《草場》(
Meadowlands
),藉用《奧德賽》的故事來描寫一段失敗的婚姻;1999年的《新生》(
Vita Nova
)和2001年的《七個時期》(
The Seven Ages
)用比較樂觀的口吻表達了一段婚姻結束後的轉變,在字裏行間偶爾流瀉出一綫明亮的色彩,這在她的詩作中是不多見的。
這一段時期格麗剋技巧日漸圓熟,其詩作堪稱天籟之音,或者也可以說是寂靜之詩,詩中關於世界的思考,既富於玄學思辨,又不乏具象的活潑,讓人愛不釋手。2003年8月28日,美國國會圖書館授予露易絲·格麗剋美國桂冠詩人稱號,作為第12位獲此殊榮的詩人,她和此前獲封的羅伯特·潘·沃倫、約瑟夫·布羅茨基、羅伯特·哈斯等人代表了美國當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2003年露易絲·格麗剋獲得美國桂冠詩人稱號
2006年,格麗剋第十部詩集《阿弗爾諾》(
Averno
)出版,並於2007年獲得新英格蘭筆會奬。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詩人、小說傢尼古拉斯·剋裏斯托弗在《紐約時報》上發表評論指出,格麗剋提醒了我們:“詩歌應該把我們帶到我們不想去的地方,然後把我們帶回,而我們已不復從前。”他還斷言:“《阿弗爾諾》可能是她的傑作,無可置疑地表明她正處於創造力的頂峰。”此話誠然不虛,近年來,露易絲·格麗剋依然佳作不斷,語言風格逐漸嚮口語轉化,有鉛華洗盡、水落石出之感,題材上,對生與死、愛與性、存在與喪失的思考越發深邃,越發接近偉大詩歌的可能。

2007年露易絲·格麗剋在拉蒙特圖書館